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22证明第二课时

第 3 课: 9.1 不等式(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不等式的性质.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天平,并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 天平被调整到什么状态?2. 给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上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来源:gkstk.Com3. 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拿掉相同质量的砝码,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22证明第二课时Tag内容描述:

1、第 3 课: 9.1 不等式(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不等式的性质.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天平,并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 天平被调整到什么状态?2. 给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上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来源:gkstk.Com3. 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拿掉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会有什么变化?4. 如果对不平衡的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天平会平衡吗?缩小相同的倍数呢?二、探究新知1. 用“”或“”填空.(1)53:52 32;52 32.(2)13:12 32;13 33.(3)62: 65 25;6(5) 2(5).(4)23:(2)6 36;(2)。

2、第二课时 代数式教学目标1掌握代数式的概念,并了解代数式的书写注意事项2能分析文字语言表述的数量关系,并会列代数式表示3能用文字语言从不同角度说明一些简单代数式表示的意义4进一步体会代数式是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教学重难点1会列代数式2会说简单代数式所反映的数量关系3学会文字语言和代数语言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你能完成下面的问题吗?1黑板的长为 a 米,宽为 b 米,则它的面积为_米 2,周长为_米;2钢笔每支 a 元,铅笔每支 b 元,买 2 支钢笔和 3 支铅笔共需_元;3某种食品的单价是 16 。

3、第 12 章 数据在我们周围课 题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直方图(2)课时分配本课(章节)需 5 课时本 节 课 为 第 3 课时第 3 课时为习题课教学目标1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实际意义2能根据需要合理分组并填写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重 点 合理分组并填写频数分布表难 点 能根据需要合理分组并填写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探索交流 课型 活动课 教具 投影仪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课堂练习:1 某班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64 85 92 54 70 82 62 70 92 79 82 81 68 77 82 80 9562 70 90 71 71 88 82 87 91 89 86 。

4、第 12 章 数据在我们周围课 题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直方图(2)课时分配本课(章节)需 5 课时本 节 课 为 第 3 课时第 3 课时为习题课教学目标1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实际意义2能根据需要合理分组并填写频数分布表、画出 频数分布直方图重 点 合理分组并填写频数分布表难 点 能根据需要合理分组并填写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探索交流 课型 活动课 教具 投影仪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课堂练习:1 某班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64 85 92 54 70 82 62 70 92 79 82 81 68 77 82 80 9562 70 90 71 71 88 82 87 91 89 86。

5、课 题 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2) 总课时数 2第 2课时 主备教师 朱玲 参备教师 朱秋阳教学目标1、经历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探索过程,进一步理解幂的意义;2、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并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法则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从中感受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发展数感和归纳的能力教 学重、难点法则的理解与掌握 法则的灵活运用教 学 设 计1、板书课题过渡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 8.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2) (板书)二、出示目标(一)过渡语:我们要达到什。

6、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二单元复习 第二课时教案 教科版课 题学 习目 标1.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积极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不妨碍他人,尊重和关心他人。重 点难 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教学难点:培养积极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教 法选 择讨论、练习法 课 型 新授课课 前准 备练习题 知识提纲 是否采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 学时 数总计 2 课时 教学时数 第 。

7、课 题7.4 认识三角形(2)总课时数 来源 :gkstk.Com 2第 2课时 主备教师 朱玲 参备教师 朱秋阳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概念,会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2.理解三角形三条高、角平分线、中线分别都交于一点.3.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教 学重、难点了解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并会画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垂心的不同位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都是线段.教 学 设 计1、板书课题过渡语。

8、第二课时 去括号、添括号教学目标1通过运用分配律,总结出去括号法则和添括号法则2应用去括号法则,能按要求去括号3应用添括号法则,能按要求正确添括号教学重难点1理解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2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法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周三下午,校图书馆内起初有 a 名同学后来某年级组织学生阅读,第一批来了 b 位同学,第二批来了 c 位同学则图书馆内一共有_位同学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两种答案:(1)a ( bc);(2)abc .讨论:1.以上两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答:联系:它们相等;区别:(1)式有括号,(2)式没有括号。

9、课题 5.1 丰富的图形世界 课时 22 授课时间主备人 课型 新授 使用人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等几何基本元素,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师生共同提供大量的实例,以运动的观点认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的描述能力。3、通过广泛的交流,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教 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大量的实例,使学生丰富对点、线、面的直观认识,体会他们之间的关系。感受到点、线、面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2)从动态的角度去认识。

10、3.5 因式分解 第二课时 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下)课 题二、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课时分配本课(章节)需 3 课时本 节 课 为 第 2 课时为 本 学期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意义,弄清完全平方公式的形式和特点;使学生知道把完全平方公式反过来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因式分解。2、掌握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能正确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重 点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难 点 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教学方法 对比发现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投影仪教 师 活 动 学 生 。

11、第 2 课:10.2 直方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培养接触社会环境中数的信息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从直方图中获取信息.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看法.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二、新课教学(1)频数分布表来源:gkstk.Com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用表格整理可得频数分布表(见教材 P146 表 10-3).来源:学优高考网从表格中你能看出应从哪个范围内选队员吗?来源:gkstk.Com可以看出,身高在 155x158。

12、第_3 课:5.1.2 垂线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展示教材图 5.1-8,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 P 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二、新课教学1. 垂线来源:学优高考网(1)教师以问题串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1 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学生说出:两点间线段最短.问题 2: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 P,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呢?把江河看成直线 l,那么原问题就是怎么的数学问题.问题 2 使学生能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 l 外一点 P 与直线 l 上各点的。

13、课题 5.3 展开与折叠 课时 22 授课时间主备人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教学目标1 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可展开为平面图形;2 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3通过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几何直觉。使学生不但学习知识,而且要学习方法,学会从不同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教 学重、难点重点:把正方体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难点:按预定的形状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教、学具 投影片,小黑板,1 个正方体、1。

14、一、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分析(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用去括号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2、能力目标通过去括号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在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3、情感目标(1 )感受“在做中获取知识 ”。(2 )让学生经历去括号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增强自信心。二、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1回顾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2准备三张卡片(课本 80 页一个长方形纸片与两个等腰三角形)3除了课本拼出的四边形你还能拼出其他四边形吗?并求出。

15、3.4 乘法公式 第一课时 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下)课 题乘法公式(2)课时分配本课(章节)需 2 课时本 节 课 为 第 2 课时为 本 学期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熟练的运用乘法公式进行混合运算和简化的计算2.在应用公式的过程中,提高变形应用公式的能力重 点 正确熟练的运用乘法公式进行混合运算和简化的计算难 点 能够在运用公式计算中,提高变形应用公式的能力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探索交流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投影仪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动情景设置:回忆上节课所学的乘法公式:= 2)(ba2ba2)(这节课我们利用乘法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新课讲解:。

16、课 题 8.3 同底数幂的除法(2) 总课时数 3第 2课时 主备教师 朱玲 参备教师 朱秋阳教学目标1、 明确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2、能与幂的运算法则一起进行运算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教 学重、难点重点:a 0 = 1(a0), a -n = 1/ an (a0 ,n 是负整数)公式规定的合理性难点: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的理解教 学 设 计1、板书课题过渡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 8.3 同底数幂的除法(2)(板书)二、出示目标(一)过渡语: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呢?请看:(二)出示目标1、明确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2、能与幂的运算法则一起。

17、2.3 数轴 第一课时 教案 1(苏科版七年级上)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能进一步掌握数轴的三个要素,并正确画出数轴;(2).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3).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二) 、重难点重难点: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二、教学过程(一)课题准备(1)指出数轴上的点 A、B、C、D 分别表示什么数(2).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再按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将这些数重新排列成一行(3)指出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分别位于原点的哪。

18、第 2 课:5. 3.2 命题、定理、证明(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定理与证明一、 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让学生回答问题:1. 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A. 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 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C. 凡能被 5 整除的数,末位是 5D. 过点 P 作线段 mn 的垂线2.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有( )一个锐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的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凡能被2 整除的数,末位必是偶数;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不相交,则一定平行.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A. B. C. D. 教师指出对于真命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二、探究新。

19、课题及内容 9.4 乘法公式(2)平方差公式 总课时数 3第 2课时 主备教师 朱 玲 参备教师 朱秋阳教学 来源 :学优高考网 gkstk目标 来源 :学优高考网 gkstk1.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对公式中 a,b 的广泛含义的理解及正确运用。2.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 学重、难点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 学 设 计一、板书课题来源:学优高考网过渡语: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今天我们来学习 9.4 乘法公式(2)平方差公式(板书)二、出示目标(一)过渡语: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呢?请看:(二)出示目标学习目标1.会推。

20、课题及内容 12.2 证明(2) 总课时数 3第 2课时 主备教师 朱 玲 参备教师 朱秋阳教学目标1. 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2. 能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两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教 学重、难点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教 学 设 计一、板书课题过渡语:同学们,前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证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12.2 证明(2) (板书)二、出示目标(一)过渡语: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呢?请看:(二)出示。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相关DOC文档
标签 >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22证明第二课时[编号:375281]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