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不是东山魁夷的作品的是()A. 一片树叶B. 听泉C. 冬天之美D. 与风景对话【答案】C【解析】 【分析】东山魁夷,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 1908 年 7 月生于横滨。原名新吉,画号魁夷。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著有东山魁夷 11 卷。一片树叶(节选)被选入苏教版初中教材。故答案为: C【点评】冬天之美是法国乔治 桑的一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厌弃奢侈、挥霍的所谓大都市生活,向往朴实、和谐、自然的乡村生活。2下面关于唐诗中的题材或意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中, “月 ”的意象除了代表相思,往往还蕴含孤独或苍凉,如张继的“月落乌啼
2、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B. 诗歌中, “酒 ”的意象一般蕴含解愁忘忧,如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C. 从题材方面来讲,唐诗大致可分为边塞诗,如李白夜上受降城闻笛;山水田园诗,如杜甫月夜忆舍弟;思乡诗,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 从情感上来讲,唐诗大致可分为表达愉悦之情的,如岑参的逢入京使,还有表达哀伤之情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答案】 A【解析】 【分析】 A.分析正确。B.孟浩然的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C.杜甫月夜忆舍弟不是山水田园诗,也是思乡诗。D.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是
3、喜悦之情。故答案为: A【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B. 诸葛亮写这篇表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达到劝谏的目的。C. 表中 7 次提到 “陛下 ”,其作用是为向后主刘禅表示忠于汉室之情。D. 这篇表的主旨是使刘禅认识到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要听从他的意愿。【答案】D【解析】 【分析】 ABC 说法正确。 D 主旨是为了劝诫广开言路、严明奖惩、亲贤远佞,以振兴汉业为己任。故答案为:
4、D【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内容可以分为“风 ”“雅 ”“颂 ”,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 “赋 ”“比”“兴 ”。B. 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 ”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体现出诗人一种“大我 ”的革命感情。C. 古 代的 年 龄 称 谓 ,按 从 小 到 大 排列 有 : 始 龀 、 弱 冠 、 豆 蔻 、而 立 、 知 命 、耳 顺等
5、。D. 阿西莫夫,美国作家,是世界知名的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代表作基地新疆域等。【答案】C【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体常识文学常识和古代年龄称谓的识记。文学常识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平时学习加强记忆。始龀:七八岁刚换牙的小孩儿,泛指童年。如:龀童(七、八岁的小孩) ,龀年 (童年 ) ,龀岁 (童年 )。弱冠:男子二十岁;豆蔻:指少女十三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而立:男子三十岁。知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 ”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 “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
6、,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耳顺:耳顺是六十岁的代称。是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六十岁也可称“花甲 ”、 “杖乡 ”(还乡之年)。所以按从小到大排列有:始龀、豆蔻、弱冠、而立、知命、耳顺等。故选C。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对文体常识文学常识和古代年龄称谓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文化常识大概包含八个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代音乐,古籍注释体例。从小到大排列有:始龀(7、 8 岁)、豆蔻( 12、 13岁)、弱冠( 20 岁)、而立(30 岁)、知命( 50 岁
7、)、耳顺(60 岁)。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沁园春 雪中 “稍逊风骚 ”的 “风骚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B. 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C. 敬称是表示尊敬的称呼,我国古代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驾、陛下等。D. “六经 ”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答案】 D【解析】 【分析】 D.表述有误,“六经 ”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它们是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论语不属于“六经 ”。故答案为: D。【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识包括
8、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文化典籍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与朱元思书虽是一封书信,文中却并无书信格式,但从内容看,又与一般书信无异。B. 对联又称 “楹联 ”“对子 ”“门对 ”,它是中华民族艺术形式,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C.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作者借小石潭景色与环境的清幽来表现他孤寂和悲凉的心境。D. 从汉武帝起,皇帝开始用自己的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春 ”中“庆历 ”指的就是年号。【答案】A【解析】 【分析】 A.表述有误,与朱元思书虽是一封书信,文中却并无书信格式,内容
9、也都是写景的,描绘出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注意回忆的准确性,平时学习时注意将这些知识整理成体系并积累下来。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共三十三篇。B.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藤野先生等作品。C.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D.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作品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
10、者的典型形象。【答案】A【解析】 【分析】 A 项有误, “纪传体史书 ”错误,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 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 策, 33 卷,共497 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8“东山再起 ”
11、这个典故出自()A. 曹操B刘.备C谢.安D孔.子【答案】C【解析】 【分析】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古时,指出山为官,为褒义词。出处: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 故答案为: C【点评】东晋谢安,才学过人,但在朝廷遭到一帮小人的嫉妒,使得皇上一刻儿用他一刻儿贬他。谢安一气之下就辞官来到土山隐居,邀人下棋,落个耳根清静。他人在外,心念家,就模拟浙江会稽东山景色,在土山上大兴土木搞建筑,并改土山为东山。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沁园春 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都属于现当代诗歌。B.
12、 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C.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分别是以知授人,以事感人的文章。D.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均骈散结合,读起来节奏富有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答案】 C【解析】 【分析】 “记叙文和说明文则分别是以知授人,以事感人的文章”改为 “记叙文和说明文则分别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文章”。故选 C。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文体常识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10 “破釜沉舟 ”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A. 赤壁之战B. 长平
13、之战C. 巨鹿之战D. 官渡之战【答案】C【解析】 【分析】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公元前209 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 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故答案为: C【点评】破釜沉舟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
14、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11 文学常识与名著(1)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过三年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桑梓是_的代名词,我们认识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 _ , 我们了解了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_。( 2)杨志在汴梁买刀时不堪牛二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鲁达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_【答案】 ( 1)家乡;陶渊明;论语( 2)我赞美鲁达的做法,他深深知道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败,如果投案自首,等于自投罗网,绝没好下场。我也佩服杨志的为人,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才称得
15、起真正的英雄好汉。【解析】 【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论语是一部我国最早的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积累能力。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该题考查的是对水浒传中人物行为的评
16、价能力。【点评】( 1)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2)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12 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
17、年到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305 篇,称为 “诗 ”,又称 “诗三百 ”,列为 “五经 ”之一。B. “号 ”,是名和字之外的称号,一般用于自称,以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如西晋诗人陶渊明,号六一居士。他的号表现了他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享受田园生活的志趣。C. 冰心的诗语言清丽,意蕴隽永我们学过她的母亲纸船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抒情短诗,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是鼓励青年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哲理小诗。D. 约翰尼斯 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代表作有漫长的旅途等。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等。他们两人都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答案】 B【解析】 【分析】 A.表述正确;B. “西晋诗人陶
18、渊明,号六一居士”错误, “六一居士 ”是欧阳修的别号;C.表述正确;D.表述正确。故选: B【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有关作品、作家的了解程度,难度不大,建议采用排除法。13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伯 ”“仲”“叔”“季 ”表示兄弟之间的排序。“谥号 ”是古代王侯、名臣、将相高级官吏、文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的称号。B.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主体、结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C. 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 ”,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 ”。D.最后一课昆虫记我的叔
19、叔于勒都是法国作家的作品。【答案】B【解析】 【分析】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名(字、号 )、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B 项 “标题、主体、结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说法错误。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平时积累的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对各个选项字斟句酌,仔细辨析正误作答。14 学校开展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针对社区及农村老年人的 “空巢 ”现象进行问卷调查,请你设计两个问题,分别对老年人和他的家人进行问卷调查提问。(2)请你写
20、出两句关于“孝顺 ”的名言,诗句或警句。【答案】(1) (针对老人)儿女经常回来看望你吗?你感到孤独吗? (针对子女)如果你们和老人是分开居住,老人突发疾病时你们是如何救治和照顾的?(2) 百善孝为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子欲养而亲不待。【解析】 【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问卷调查的能力。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所涉及的问题应该围绕活动的主题,从实际出发。此题可以从老年人和子女两个角度来设计问题,表达出对 “空巢 ”老人孤独感的关注。(2)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的积累。关于 “孝顺 ”的句子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任选一句即可,注意不
21、要出现错别字。故答案为:(1) (针对老人)儿女经常回来看望你吗?你感到孤独吗? (针对子女)如果你们和老人是分开居住,老人突发疾病时你们是如何救治和照顾的?(2) 百善孝为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子欲养而亲不待。【点评】( 1)主题活动设计方案,明确题目要求,针对问题去提问,要结合实际并有针对性。题干要求是:针对社区及农村老年人的 “空巢 ”现象进行问卷调查,注意是社区和农村两种情况,针对两种人提问:老年人和他的家人。( 2)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歇后语的积累在于平时,积少成多,注意归类。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母亲,是唯
22、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高尔基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培根15 某校八年级(16)班以 “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古建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小敏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 “古建筑迷 ”,但她的妈妈担心参加主题活动会影响学习。作为小敏的同桌,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来劝说小敏的妈妈。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2)班级采风小组准备到王岭村去探寻清代木塔建筑。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50 字以内)【答案】( 1 )阿姨,您好,小敏非常热爱古建筑,参加主题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她的学习,而
23、且还能提高她学习的积极性,是很有好处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2)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再往东北到染坊村,然后往北不远就是王岭村。【解析】 【分析】 这道题要求根据具体的情境,对她的妈妈担心参加主题活动会影响学习的错误看法进行劝说。解答时,指出劝说对象的错误所在,这样,说的话才有针对性。其次,劝说时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让对方觉得自己能从中受益。最后,由于是长辈关系,说的话一定要注意得体,用上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仔细观察示意图,我们从学校到王岭村,必经十里铺和染坊村,而十里铺在学校的正东方,染坊村又在十里铺东北方,王岭村在染坊村的正北方,
24、答题时,需要根据方向标,指明行走方向,表述清楚即可。故答案为: 阿姨,您好,小敏非常热爱古建筑,参加主题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她的学习,而且还能提高她学习的积极性,是很有好处的。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再往东北到染坊村,然后往北不远就是王岭村。【点评】 本题考查委婉劝说和语言得体。答题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 本题考查分析示意图。答题时应注意,要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关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
25、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表述要有条理,注意方向和先后顺序。16 中华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请欣赏右侧的书法作品,按要求答题。(1)对这幅书法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幅草书作品,笔画连绵省简,龙飞凤舞。B.这是一幅隶书作品,横画长直画短,呈扁宽形状。C.这是一幅行书作品,笔画相互牵连,舒展、流畅。D.这是一幅篆书作品,笔画瘦长圆滑,有古代象形字的特点。( 2)请用简化楷体,将这幅书法作品工整、规范地写在田字格内。【答案】 ( 1) C(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解析】 【分析】 行书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写起来很轻松。这是一幅行书作品, 行
26、书 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有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的特点。 笔画相互牵连,舒展、流畅。 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正楷字书写,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整洁,即不要涂改。注意“会、凌、绝、览、众”等字的规范书写。故答案为: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点评】 本题考查书法鉴赏。答题时应注意,首先了解汉字字体特点: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楷书如人端正站立,行书如人悠然行走,草书如人欢快舞蹈。故选 A。 本题考查用楷书抄写汉字。答题时应注意,楷书主要要求是笔笔不连,突出笔画
27、和偏旁部首的独立性,所以要规范仔细书写,速度不能太快,注意写端正,笔画和间架结构搭配合理,尽量美观。17 某班拟开展以 “漫步古诗苑 ”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1)【古诗分类】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下列诗句不宜放在主题类的一句是( )“思乡 ”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D.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诗人竞猜】班委会举行 “诗人竞猜 ”的猜谜活动,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示例:(谜面)最恨凡尘世,一生独爱菊。 (谜底)陶渊明(谜面) _。 (谜底)陆游( 3)【新闻撰写】班
28、上还举行了 “古诗词诵读比赛 ”,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一个标题。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我班于4 月 21日至 23 日开展了以 “经典诵读 ”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5 名获奖者。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答案】 ( 1) C(2)铁马冰河梦,驿外断桥梅(3)我班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解析】 【分析】(1) ABD 都表达思乡之情,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出自王维的竹里馆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
29、情趣,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此题要求编写谜面,可从所积累的陆游的诗句中概括答题,注意要和例句字数相符。如:铁马冰河梦,驿外断桥梅。( 3)给新闻拟写标题,可从导语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组合成标题即可。这个消息的导语是第一句话,关键句是我班于 4 月 21 日至 23 日开展了以 “经典诵读 ”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是:我班、古诗词朗读比赛。据此拟写新闻标题。故答案为: C 铁马冰河梦,驿外断桥梅 我班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点评】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
30、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本题考查制作谜面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对陆游诗歌的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模仿例句制作谜面即可。 本题考查提炼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的提炼主要方法是:第一,只保留事实核心部分,省略其他部分;第二,只保留事情发展结果,省略不必要的过程与细节;第三,省略消息来源;第四,省略不必要的议论;第五,省略不必要的事实成分,如时间、地点、具体名称等。18 回望共和国历史,七十年弹指一挥间。举国同庆之时,学校将举办“为祖国献礼 ”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积极参加,来庆祝伟大祖国的生日吧!( 1)【家国颂 我参与】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校长在活动动员会上的演讲稿。请根据画线
31、句子内容,结合所学对联知识,补写下联。你听, 1949 年 10 月 1 日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句庄严宣告,声震寰宇;你看,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欢庆场面,历历在目。七十年峥嵘岁月,漫漫旅途中您用一种心无旁骛的决心,用一把响彻天宇的号角,改写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燃起了民族复兴的梦想。四十载,您带领全国人民立下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的诤诤誓言,绘出三步走的美好愿景,拼搏迎来幸福生活。祖国,您是十三亿儿女共同温暖的家。上联:七十年改写历史燃梦想下联: _(2)【家国文我传承】汉字,是当今世界最美的文字之一,写好汉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汉字有篆体、隶体、草体、行体、楷体等字体。以“家 ”字为例,A
32、为篆体,_为行体, _为楷体。ABCDE( 3)【家国事 我探究】人生重要关头,需要我们做出选择。请综合探究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从中得到的主要启示。材料一:钱学森经历了重重的艰难险阻后,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国后他受到了最高规格的待遇,主席经常和他在一起,讨论国家以后的发展。主席曾经问过钱学森,为什么要执意回国,美国的待遇这么好,回来后悔吗?钱学森异常认真地说:“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八个字掷地有声,听者无不为其鼓掌。材料二: 2018 年 10 月 11 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大喊:“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他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
33、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 “我只是做了一个军人应该做的选择。 ”这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对雷场救下战友这个选择,从未后悔过。( 4)【家国吟 我推荐】学校将要组织一场 “我和我的祖国 ”文艺汇演,班主任张老师想排演爱国诗歌吟诵节目,他想从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三部作品中,选取一部进行吟诵。从作品内容或情感上看,你会向他推荐哪一部?【答案】 ( 1)四十载绘出愿景迎未来( 2) E; B( 3)主要启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青年一代要牢固树立这样的理想和信念,要像钱学森那样为国奉献,要像杜富国那样在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甘于奉献或牺牲。( 4
34、)你向张老师推荐道 “我推荐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历经磨难后奋发向上、欣欣向荣的歌颂和赞美,感情沉郁、凝重,也有清新和昂扬,很契合这个活动和场合。 ”【解析】 【分析】 根据对联在字数、结构等方面的要求,按短文中给出的内容,“七十年 ”可用 “四十载 ”来对, “改写历史 ”可用 “绘出愿景 ”来对, “燃梦想 ”可用 “迎生活 ”来对,下联为:四十载绘出愿景迎生活。 根据平时对各种字体的掌握,可知行书是行云流水,舒展有型,楷书是中规中矩,棱角分明。所以 E 为行体, B 为楷体。 材料一,写的是钱学森不图钱财,回国报效祖国,表现他的爱国情;材料二,写的是杜国富而临
35、危险,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找出二者的相同处,即可得出结论:我们要以国家大局为重,放弃个人的私利。 根据平时对课文的学习,从所给的三首诗歌中选择一首,分析出诗歌中的爱国情感即可。注意表述的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故答案为: 四十载绘出愿景迎未来 E;B。 主要启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青年一代要牢固树立这样的理想和信念,要像钱学森那样为国奉献,要像杜富国那样在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甘于奉献或牺牲。 你向张老师推荐道 “我推荐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历经磨难后奋发向上、欣欣向荣的歌颂和赞美,感情沉郁、凝重,也有清新和昂扬,很契合这个活动和场合。 ”【点评】 本题考查
36、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意思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本题考查书法鉴赏。答题时应注意,了解汉字字体特点: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行书不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写起来很轻松。然后从人的肢体动作的角度打比方的,可以是楷书如人端正站立,行书如人悠然行走,草书如人欢快舞蹈。 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概括内容。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几则材料,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评价。答题时应注意
37、,沉入名著的中,从关注情节、内容主题、写法语言、分析人物、把握主题、注重环境描写等方面来鉴赏名著,写出合适的推荐语。19 阅读课文 “飞天 ”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完成小题。( 1)课文原题为 “飞天 ”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说说这个标题属于哪一类。( 2)本文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答案】 ( 1) “飞天 ”凌空为主标题,“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为副标题。( 2)她站在 10 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作用: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 ”字,静静停留在空中,与 “疾如流星 ”形成强烈
38、反差。插入碧波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用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解析】 【分析】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及核心。标题一般分为主标题、副标题和分标题几种。本文标题 “飞天 ”凌空为主标题,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为副标题。 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它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它能使文章活泼生动,给静态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活灵活现,直观形象地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如文中句子
39、:她站在 10 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 ”字,静静停留在空中,与 “疾如流星 ”形成强烈反差。插入碧波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用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故答案为: “飞天 ”凌空为主标题,“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为副标题。她站在 10 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作用: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 ”字,静静停留在空中,与 “疾如流星 ”形成强烈反差。插入碧波
40、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用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标题的掌握能力。根据平时的文学常识积累回答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 “动静结合 ”的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种写作手法。20 下列不属于我国民间文学中的“四大爱情传说 ”的是()A. 牛郎织女B.孟姜女C.梁山伯与祝英台D. 孔雀东南飞 【答案】D【解析】 【分析】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是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四个神话传说。它们和其他民间传说故事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四个传说全部是爱情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真挚感情的认可。它包括: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故答案为: D【点评】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 余句, 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