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百折不挠的精神。B. 格列佛为利立浦特王国立下了大功,但后来得罪了皇帝,皇帝坚持要将他砍头,还对他用可耻手段扑灭寝宫大火的事怀恨在心。C. 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后,被发配到江州,一日乘酒兴写下“反诗 ”,因此被抓,下到死囚牢中,最后梁山好汉劫了法场,救出宋江。D. 鲁达打死镇关西后东奔西逃,智真长老收留了他,赐他法名“智深 ”,为了更好地保护他,智真长老又将他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答案】D【解析】 【分析】 D 项中智真长老将智
2、深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他,而是因为他大闹了五台山,没办法再收留了。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辨析。除了认真阅读原著熟悉主要情节外,考生还应有自己对人物优缺点的分析,并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进行概括表述。2“诗词与书法研究小组”推送了书法作品行路难(其一)。下面是四位同学欣赏后的回复,其中对该书法作品评价得当的一项是()A. 字体为隶书,写得非常重大气,横画长而直画短,整体略微宽扁。B. 字体为楷书,在笔画的长与短、粗与细,以及体势的大与小、肥与瘦上有变化。C. 字体为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汪洋恣肆,狂乱中又不乏优美。D. 字体为行书,运笔自如,气势贯通,潇洒有
3、致。【答案】D【解析】 【分析】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行书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写起来很轻松。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 “蚕头雁尾 ”、 “一波三折 ”。据此可知这幅作品应该为行书。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书法的文学常识。平时学习时一定要结合有关书法作品掌握各种书体的特点,答题时要据此进行分析。3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B. 老舍,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样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C. 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被鲁迅先生称之为
4、“神魔小说 ”。D.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其短篇小说往往带有讽刺意味。【答案】 C【解析】 【分析】 ABD 表述正确。 C 吴承恩是明代著名小说家,不是清代的。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常识的积累能力。回答此类问题,主要看平时的积累情况。学习中,要对重要作家作品和一些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加强记忆并做好积累,适当做一些强化练习。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艾青诗歌特点的一项是()。A. 充满 “土地的忧郁 ”,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和反抗,风格凝重、深厚而大气。B. 以 “土地 ”和 “光明 ”为主要意象,具有自由诗的特点:简洁化、散文化、口语化。C. 擅用象征手法融入
5、对青春的感受,细腻地描述恋爱中男女的幸福与忧伤,含蓄优美。D. 1978 年 “归来 ”以后,诗意变得更警策,通过镜像反观人生,充满哲理,饶有兴味。【答案】 C【解析】 【分析】 C选项描述的是泰戈尔园丁集的特点。故选C。故答案为: C【点评】 做本题时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古 代 刻 在 器物 上 用 来 警 戒自 己 或 称 述 功 德 的 文 字 叫 “铭 ”, 后 来 成 为一 种 文 体 。“记 ”“说”“表”“序”“书”“谏”等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B. 苏轼,字乐天,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
6、川省眉山市)人, “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 “宋四家 ”之一。C. “临摹 ”有两个意思,一是 “临 ”,一是 “摹 ”。其中 “临 ”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写,写的字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D. “蒲柳人家 ”指普通贫苦农家,蒲柳人家描绘出一幅幅20 世纪 30年代京东地区北运河农村的风情画,作者是刘绍棠。【答案】B【解析】 【分析】 ACD 表述正确。 B.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乐天 ”是白居易的号。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
7、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6下列成语出处错误的一项是()A. 扑朔迷离 木兰诗C. 舍生取义一一孟子B. 不亦乐乎 礼记D. 一鼓作气一左传【答案】B【解析】 【分析】 B. “不亦乐乎 ”选自论语。故选B。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如果以选择题出现的话,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
8、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7章回体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叙述体式,章回体小说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 ”的文字 作标题,称为 “回目 ”。以下属于镜花缘小说回目的一项是( )A. 野羊塘将军大战歌舞地酋长劫营B. 平顶山功曹传信莲花洞木母逢灾C. 逢恶兽唐生被难施神枪魏女解围D.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答案】C【解析】 【分析】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
9、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选项中,唯有“逢恶兽唐生被难施神枪魏女解围”符合这种海外游玩的经历。A.是儒林外史的回目。B.是西游记中的回目。D.属于水浒传的回目。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长篇小说回目结构的基本能力。这类题目实际上属于隐性的文学常识类,解答时要结合平时的识记以及回目的内容进行判断。8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名。阅读下面这首朱服的宋词,你认为最适合做这首词的词牌名的一项是()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九十光阴能
10、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活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A. 沁园春B. 渔家傲C. 破阵子D. 浣溪沙E. 江城子F. 卜算子【答案】B【解析】 【分析】这首词,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这是指渔家傲,作为曲调,原是用于佛曲、道曲。故选B。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判断辨析词牌。答题时应注意,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渔家傲,词牌名,又名 “渔歌子 ”“渔父词 ”等,代表作有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等。9对下面三幅书法
11、作品使用字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楷书草书行书B. 行书楷书草书C. 行书草书楷书D. 草书行书楷书【答案】B【解析】 【分析】A.东晋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兰亭序,王羲之以行书著名;B.唐朝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多宝塔碑,颜真卿以楷书见长;C.唐朝怀素的草书作品自叙帖,怀素以草书著名。三幅作品分别属于行书、楷书、草书,故选B。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书法鉴赏。答题时应注意,调动平时相关的书法知识的积累,根据书法家的主要风格,擅长的字体,著名作品,分析书法作品的字体特点,准确判断作答。10 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双璧 ”的一篇是孔雀东南飞,另一篇是(A. 木兰诗B. 木兰辞C. 琵琶行)D.
12、 敕勒歌【答案】A【解析】 【分析】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为 “乐府双璧 ”。这两首诗歌都是叙事长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和极高的艺术成就,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故答案为: A【点评】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代古乐 府民歌杰作之一,也是现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属安徽省)的一桩婚姻悲剧。11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下,经典作品销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 ”,三国演义被煮 ”。这样的改编实际
13、上是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 ”变成 “速食快餐 ”,往往使经典不再“水“经典 ”。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摘自新京报)【材料二】我们的中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成长,仍然有着青春的活力,是活的语言。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那些文学作品,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我想一个中学生大概不需要用字典,就可以看懂。从古到今,那些古籍除了非常高远的、深奥的之外,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并终生使用的。(摘自余光中先生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演讲)( 1)你认为这个专题活动的目的是:_。( 2)我国古典名著中
14、有许多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请写出其中一位及相关故事名称。(示例中所给人物不可再用)示例:书名:三国演义人物:诸葛亮故事:草船借箭书名: _;人物: _;故事: _( 3)为了搞好这个专题活动,小晴想到了撰写名著阅读心语来进行宣传。她撰写了骆驼祥子的阅读心语: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像骆驼一样耸起脊背,拉着一辆黄包车在胡同中奔跑。风雨中的哆嗦,烈日下的喘息,让我读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你从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中选择一部,也撰写一段阅读心语。【答案】 ( 1)激发阅读名著兴趣,倡导阅读经典名著( 2)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西游记这本书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
15、一难,最终取得了真经,告诉了我们:只要有决心,有坚定的信念,就不怕攻克不了难关。【解析】 【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主要信息的能力。找出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即可为活动的目的。从两则材料内容来看,都与 “经典 ”有关,第一则以反面事例表现阅读 “经典 ”的重要性,第二则以名人的语句突出阅读经典的重要,二者相合可以确定,本次活动旨在说明经典文学名著的价值,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
16、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题,符合所选名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或人物形象特点,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水浒的阅读心语:好汉们对于国家,朋友永不熄灭的忠义。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背叛不欺骗。故答案为:( 1 )激发阅读名著兴趣,倡导阅读经典名著;(2)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西游记这本书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了真经,告诉了我们:只要有决心,有坚定的信念,就不怕攻克不了难关。【点评】材料阅读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活用材料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的知识面庞杂
17、,平时要多积累,多记忆,并多训练。1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从表达方式看,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B.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受的文学样式,它还有“美文 ”“小品文 ”“随笔 ”之称。C.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D. 戏剧通过矛盾冲突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往往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答案】 C【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体知识的掌握。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而不是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故答案为C【点评】小说的
18、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三者中,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而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13 下列诗歌写于诗人“归来 ”后的是()A. 我爱这土地B. 太阳的话C.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D. 光的赞歌【答案】D【解析】 【分析】根据平时阅读和积累可知,艾青归来后诗歌的基本主题:关注民族和人民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在浪尖上古罗马竞技场光的赞歌等都是。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和积累。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记忆,然后按照题目要
19、回答即可。1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古代称呼中,“足下 ”可以用来称呼自己。B. 汉字经历了甲骨文一金文一大篆一小篆一隶书一楷书一行书的演变。C. 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科举考试是每三年一次的乡试。D.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民间在这一天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答案】 A【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有古代称谓名号、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科举考试、传统节日和习俗礼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A “足下 ”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是对对方的敬称。“可以用来称呼自己”说法不正确。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答题时应注意,调动课内或课外阅读中,古语古代文
20、化常识的知识储备,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字斟句酌推敲辨析。15 语文综合性训练,按照要求答题。( 1)完成含有 “狼”字的两个成语。( 2)学习了 “狼 ”专题后,同学们对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在如果有人认为:狼是一种可恶、凶狠的动物,应该被消灭。你会对这些人说些什么?【答案】 ( 1)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子野心、狼心狗肺、如狼似虎、豺狼当道、虎狼之势、引狼入室( 2)略【解析】 【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平时要注意分类进行整理。含有 “狼”字的成语有很多,如: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等,任选两个作答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2)本题考查专题学习和课外积累。做
21、此题可从生物学角度了解狼这种动物,同时还应大量阅读关于狼的文学作品,从而形成对狼的全面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有一点必须是肯定的,那就是不能消灭它们,狼的存在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在描述时要做到语言表达简明、得体。故答案为:( 1)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子野心、狼心狗肺、如狼似虎、豺狼当道、虎狼之势、引狼入室。( 2)略。【点评】( 1)语文学习中自觉地积累成语,它对文学素养,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写作水平的提高都很有帮助。如何有效记忆,这就是一个问题,可以采用归类记忆的方法。比如,动物类、植物类、勤奋类、亲情类等。( 2)回答此类问题时,只要符合题干的要求,有具体的事例说明,表述合理即可。本题要从保
22、护动物,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角度谈观点。16 八年级同学开展“人无信不立 ”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引经据典话诚信】 “信 ”,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代先哲给我们留下很多关于 “信 ”宝贵财富,你所在小组需要搜集古人有关 “信 ”的名言警句、名人逸事,你的任务是搜集名人逸事。请你将搜集到的用简洁的语言分享在下面横。( 2)【晓之以理劝诚信】昨晚,你的好朋友小明给你发来一条信息,大概意思是说,明天就要考试了,他很担心自己考砸了,对不起父母和老师。而你和他正好就在一个考场,且就 在 你 后 面 , 他 希 望 你 在 考 试 时 能 给 他 一 点 帮 助
23、 。 看 完 他 的 信 息 , 你 回 复 道 :“ _。”(3)【环顾身边赞诚信】 2012 年 11 月 2 日,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一( 2)班徐砺寒不慎剐蹭停在路边的宝马车后,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在原地等待近半小时后,留下一张字条:如果你是某报社的记者并且在第一时间获得这一新闻线索,需要拟写一篇新闻稿,请将你拟写的新闻标题分享在下面。【答案】 ( 1)曾子杀猪,一诺千金,宋濂抄书还书。( 2)小明,一次考试成绩只是代表这一阶段的学习状况,即使考得不好下一阶段可以再弥补不足,但是不能因小失大。诚信是做人之本,人无信则不立,你说对吗?( 3)诚信纸条车上贴 扬城遍开文明花【解析】 【分析】(
24、 1)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积累名人文化,特别是记忆古人有关 “信 ”的名人逸事,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如查道摘枣留钱、范式千里赴约、曾子守信杀猪、雷义获金付县曹、种世衡 “不失信于羌人 ”、商鞅立木取信。( 2)拟写信息,也是一种劝说。要针对“他希望你在考试时能给他一点帮助”这一具体情况提出你的不同意见。拟信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以诚恳的态度、商量的口吻劝说,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你说呢、你觉得呢、好吗、行吗等),多用疑问句,少用祈使句。文明得体,避免激化矛盾,不能出现命令语气。文字要简短,表达清楚明白。
25、不能偏离“诚信是做人之本”这一劝说主题。( 3)拟写的新闻标题。这是压缩语段的一种传统题型。要做到读懂原文,答题时内容无损原意,不能丢掉语段中重要的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语言简洁明快;言简意赅。此题要针对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一( 2 )班徐砺寒不慎剐蹭停在路边的宝马车后,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在原地等待近半小时后,留下一张字条(要看懂图片中的字条内容) ”这一事件来拟写新闻标题。标题中要有地点、人物、事件;标题中可带有情感倾向。语言要整齐,最好构成对偶句。故答案为: 曾子杀猪,一诺千金,宋濂抄书还书; 小明,一次考试成绩只是代表这一阶段的学习状况,即使考得不好下一阶段可以再弥补不足,但是不能因小失
26、大。诚信是做人之本,人无信则不立,你说对吗? 诚信纸条车上贴扬城遍开文明花。【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积累。有关“信 ”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有很多。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的能力,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关于得体,需要我们在平时就要注意文明用语,规范使用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对新闻内容的概括。首先必须做到全文阅读,圈画出新闻材料的主要事件,概括时应根据主要内容抓住关键性词语来进行解答。17 年级开展以 “弘扬传统 ?孝敬父母 ”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任务。(1)【读图】观察上图,按要求答题。 这幅图表
27、现了什么主题?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2)【积累】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的古诗。( 3)【拓展】通过参与这次活动,你将用哪些具体行动回报父母呢?【答案】 (1) 孝道、尊老、幸福、和谐等。 画面中祖孙三代,爸爸在帮爷爷洗脚,孙子在给 爸爸擦背,整个画面温馨、感人,生动地演绎着爱的传递。( 2)不顶撞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常回家陪伴父母等。( 3)略【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本题,应将图画里的所有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可结合着题干中的活动主题,联系社会现实,从孝道、尊老、幸福、
28、和谐角度答出其意思即可。同时要注意古诗句的积累,具体行动要联系实际。18加“和文化的魅力 ”综合实践活动,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1) “和 ”为形声字,原作“龢 ”,古字形由 “龠 ”( yu,像笙箫类的古乐器)和“禾 ”构成,前者表意,后者表声。请依据“和 ”字字形的构成,判断以下哪一项词义为“和 ”的本义。()A.调和五味B.天气暖和C.古代军队的营门D.古乐器( 2)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讲究 “天人合一 ”,饱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请将陶渊明饮酒中表现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名句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3)下面文字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对“和 ”的境界的解读,横线上依次所填词语的正确选项是
29、( )“和 ”是 _,人类文明因多彩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和 ”是 _,傲慢与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的最大障碍; “和 ”是,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A.包容、平等、和谐B.和谐、平等、包容C.平等、和谐、包容(4)芳菲四月,春光明媚。请写一段话,描绘春日美景,并用一个含有“和 ”字的成语或四字短语。(不少于50 字)【答案】 ( 1) D(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 B( 4)注意几点要求,一、不少于 50 字;二必须带有一个含 “和 ”字的词语 ,如 :风和日暖、风和日丽、和风细雨、和光同尘、惠风和畅、春和景明;三、描写春景。【解析】 【
30、分析】( 1)从 “和 ”的形旁即可得出正确的判断, “和 ”原作 “龢 ”,形旁是 “龠 ”,像笙箫类的古乐器。即可推断出 “和 ”的本义是 “古乐器 ”,其它几项都是引申义。故选 D。( 2)要求写出陶渊明饮酒中表现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名句。实际上是在考查理解性(情景)默写。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此题要注意 “篱 ”与 “悠”的书写。( 3)选词填空。 “交流互鉴 ”是一种 “和谐 ”; “傲慢与偏见 ”正好与 “平等 ”相反; “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 ”是一种 “包容 ”。故选 B。( 4)要求写一段话,内容是描绘春日美景。这是在考查学生
31、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运用含有 “和 ”字的词语。如: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完美的词语诗句来形容和赞美春天。春天踏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惠风和畅,阳光明媚,它给大地穿上了一层绿色的服装,使大地焕然一新,满园春色,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希望,给人们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催促我们奋发向上。我爱这迷人的春天。故答案为: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 注意几点要求,一、不少于 50 字;二必须带有一个含 “和 ”字的词语 ,如 :风和日暖、风和日丽、和风细雨、和光同尘、惠风和畅、春和景明;三、描写春景。【点评】 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
32、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 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积累与运用,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语段的意思,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找出恰当的词语。19 文学常识与名著(1)阅读下面语段,在横
33、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过三年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桑梓是_的代名词,我们认识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 _ , 我们了解了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_。( 2)杨志在汴梁买刀时不堪牛二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鲁达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_【答案】 ( 1)家乡;陶渊明;论语(2)我赞美鲁达的做法,他深深知道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败,如果投案自首,等于自投罗网,绝没好下场。我也佩服杨志的为人,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才称得起真正的英雄好汉。【解析】 【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
34、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论语是一部我国最早的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积累能力。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该题考查的是对水浒传中人物行为的评价能力。【点评】( 1)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
35、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2)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20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B.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篇先写塞外雪景,再写天气奇寒,为送别渲染
36、了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别朋友,山回路转中不见其踪影,隐含着对老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C. 成语 “妄自菲薄 ”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 ”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路转 ”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D.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通过现身的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答案】B【解析】 【分析】 B 项, “隐含着对老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说法有误,是战友,不是老朋友。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