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点思考.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557634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点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点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一点思考台山市第一中学 黄珍巧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句话,近十年来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语文课堂从教学目标设计到语文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变化而来的是语文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以及很多人对语文教学将何去何从的疑惑和思考。 “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统一?这个问题是我参加工作几年来一直思考的。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理解,以及对语文课堂如何才能统一二者的问题的看法。关键词: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统一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有关语文性质的论述是这样

2、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打破了一直以来的“语文是重要的工具”的说话,成为新课标以及教学大纲中最引人深思的一个关节点。这个提法因涉及语文的基本特点,故从课程目标到教学方式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了一线教师和专家们的广泛讨论。由新课标引发的对语文科目的从新审视,对新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的探讨,我们并不陌生,十几年里各种论证分析,浩如烟海。然而,作为一名新教师,这又是个不可绕开的教学问题,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1语文性质的新提法对教学的影响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

3、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从表达来看,二者孰轻孰重本无明确指出。然而,从部分教师的课堂设计看,却偏重于“人文性”并以此为“潮流” 。在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一书中,严华银先生就列举了多个教学案例,而回顾现实生活,这样的情况也时常可见。偏重“人文性”主要体现为:一、教师在教学策略上有意淡化文章词句篇等基本知识,突出文本的思想内涵,更甚者,将文章作为引子,拓展延伸至政治、伦理等社会层面的问题;二、在教学方式上,打破原来的教师讲授为主的2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文章思想内涵进行探讨。淡化的教师角色与学生的主动性往往让人为之动容。然而,这样的教学策略及方式,表面上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枯燥

4、乏味,但实则隐藏着很多必须面对的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是学生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比如,自新课标出台、课改后,语法淡出了初中的语文课堂,学生到了高中后连最基本的词性、句法都茫然无知。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对词、句准确性的判断,而且也导致大部分学生在作文中误用词语、错句连篇的现象。另一方面,初中语文课堂的讨论,似乎也没办法帮助学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比如论述文的阅读,由于不懂得把握篇章结构及对文章章节中心的写作技巧的无知,很多学生无法快速阅读,这直接影响了答题的速度和质量。当然,如果完全忽视“人文性” ,单纯地进行词句篇章的知识讲解,课堂未免过于单调乏味。如此一来,课堂虽有知识,但恐

5、怕效率不高。这是新课标及课改前很长一段时间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或许这也是课改的原因之一。2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述两种情况,无论是把语文作为纯粹的工具,还是偏重语文的“人文性” 。主要的原因是对“工具性” “人文性”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误读。对“工具性”的理解较为狭隘,把语文课理解为单纯的语法、修辞等知识灌输课;而对“人文性”则泛化理解为文化、政治、伦理道德等。此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则被理解为对传统注重“工具性”的教学理念的否认。因此,在新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特别是课程目标加了第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之后,很多人在语文课上淡化语文知识,片面注重情感、态度、价值

6、观的培养。比如,在本人参加的合作学习培训过程中,我以张承志的汉家寨为例设计合作学习。因为文本本身的特点,在文本本身的解读之外,我加入了伊斯兰教教义教规的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张承志坚守的本源。指导老师在我的设计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我应该加多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以达成培养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目标,主题是“不同宗教在当下环境如何和平共处?”对于老师的提议,我思考良久,由初始的诧异、新奇变成了疑虑。文本解读课,是否应该为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偏离文本本身?同样,是不是三维目标中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就必须在课堂上以之为“最高准3则”?是不是一堂不设计“价值观”树立的课就是失败

7、的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课?而“人文性”竟然已经泛化到如此程度?钱理群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的一段话正是对这种状况的一针见血的分析,更是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好注解:这些年,针对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机械灌输知识条文的弊端,我们比较强的教学中的“ 感悟” 、“理解 ”与“兴趣”,但确实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必要的知识的讲授,基本能力的 训练, 语言材料的积累与 习惯的养成。 这里,还有一个或许是更为根本的问题:语文教育改革最终效果应该体现在哪里?衡量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最基本的标准是什么?我想,是要表现为每一个学生听、说、 读 、写能力的 实实在在的提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

8、想象力、审美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从而达到人的精神的实实在在的成长。 1 根据钱理群先生的表达, “工具性”可简单理解为“语言文字具有表达思想,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功能”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如何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他人,又如何利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具体表现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 。而“人文性”不能与“思想性”对等,它应该是指语文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这里的“人文素养”具体就是“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力” 。并且,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要“因地取材”的,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文章,或重感悟力,或重理解力,或重想象力,或重审美力,不可一概而论。3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工具性与

9、人文性的统一”其实,教学过程, “工具性”被淡化“人文性”被泛化,除了误读的原因之外,还因为课堂“趣味性”的问题。词句篇、语法、修辞等能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知识相对而言较为枯燥。这长期以来造成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厌倦,老师困扰等问题。因此, “人文性”的提出,如同一根救命稻草,被过分利用在1 转引自 严华银: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7 月第 1 版。 4改变课堂气氛上了。由此推测可见, “工具性”等同“知识性”同时带上了枯燥的烙印,而“人文性”的提出本意是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意成为了解救“枯燥困局”的良药。那么是否注重“工具性”就会枯燥,泛化“人文

10、性”才能让课堂活泛起来?显然,很多人都在无意中把这两组概念对等、偷换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本质上是两个层面的问题。那么下面举一个案例,探讨如何才可以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如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增加知识趣味,摆脱枯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是一首很美的诗,诵读可让人痴迷,每一句诗都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人沉浸在康桥的美景之中。这首诗美,不是因为它的“思想性” ,而是因为它语言运用的“出神入化” 。如果单纯分析“情感” ,或深挖到“康桥”这一意象的具体位置、文化意义、历史价值,就会走上泛化的“人文性”解读的歧途,课堂会新奇有趣,但它将会是历史的文化的

11、,而不是语文的。而如果从诗句的修辞、诗的结构来解读,尽管可加上朗诵调节课堂气氛,估计也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感受这首诗的美,但不知其所以美。这是一首几近完美的新月派代表作。我认为,应该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含蓄与直白的语言表达不同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力、感受力。又因为这首诗本身的特点,可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徐志摩早期诗作康桥再会吧 ,反复诵读,感受并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同样写康桥美景, 康桥再会吧和再别康桥的表达方式差别非常大:在你 妩媚河身的两岸,此后清 风明月夜,当照见我情热狂溢的旧痕,尚留草底桥边,明年燕子 归来,当 记我幽叹音节,歌吟声息,缦烂的云 纹霞

12、彩,应反映我的思想情感,此日撤向天空的恋意 诗心,5赞颂 穆静腾辉的晚景,清晨富丽的温柔;听!那和缓的钟声解释了新秋凉绪,旅人别意,我精魂腾跃,满想化入音波,震天彻地,弥盖我爱的康桥,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听自然音 乐,哺啜古今不朽强半汝亲栽育的文艺精英;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最难忘骞 士德顿桥下的星磷坝乐 ,弹舞殷勤,我常夜半凭阑干,倾 听牧地黑野中倦牛夜嚼,水草 间鱼跃虫嗤, 轻挑静寞;难忘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淹没了寺塔钟楼,长垣短堞,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难忘茂林中老树纵横;巨干上黛薄茶青,却教斜刺的朝霞,抹上些微胭脂春

13、意,忸怩神色;6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密稠稠,七分 鹅黄,三分桔绿,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难 忘榆荫中深宵清啭的诗禽,一腔情热,教玫瑰噙泪点首,满 天星环舞幽吟,款住远近浪漫的梦魂,深深迷恋香境;难忘村里姑娘的腮红颈白;难 忘屏绣康河的垂柳婆娑,娜娜的克莱 亚, 硕美的校友居;由上面节选的内容可见, 康桥再会吧采取了独白式的抒情,对康桥的美景,进行了细致绵密的铺排,从诗歌可以感受到诗人下笔时内心汹涌澎湃的情感,这种情感以这样的方式赤裸裸地呈现在诗歌中,引起读者的共鸣!从情感本身而言,表达是到位的,然而从创作的角度看,这首诗相对而言是稚嫩的。和别康桥一对比,学

14、生定能感受到两者共同的情感和迥异的表达。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7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8不带走一片云彩。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出发,含蓄的诗歌总是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广阔的想象空间。从现代诗的发展来看,可以更好地理解新

15、月派诗歌理论中的“三美”原则,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诗歌除了要以丰沛的情感做支撑之外,还应注重外在的韵律、画面感和句式。同样是写康桥美景,同样抒写对康桥的爱, 再别康桥以整齐的句式,四句一小节,每节二四句基本押韵,朗诵时韵律所产生的美感是康桥再会吧没有的。在内容上,挑选最耀眼的景物作为意象,诗歌不单纯写实,在实景之中融入诗人的幻想,描绘出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在这点上,它与康桥再会吧最大的不同是没有用细致绵密的铺排把所有的美景都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诗歌本身充满了梦幻般的色彩,留给了读者美好的想象。这样一堂再别康桥 ,学生触摸到的不单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还有诗歌美的原因,诗歌的韵律、句式、

16、修辞,诗人成长的过程,新月派诗歌的理论对本诗的影响等等更广更深层面的知识。这首诗因为对比而立体而丰满而更加美得让人无法不熟读吟诵。从内容而言,我想这堂课是“知识性”强的。然而我相信,这堂课对学生而言并不枯燥。主要的原因是以点带面的、纵深式的知识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 “知识性”如此强的课,是不是就是单纯的“工具性”的?显然,通过这次对比课,学生对新诗甚至诗歌的美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它的“人文”色彩其实也是不弱的。4小结语文课堂应该回归到语言文字的表达上来,无论文本本身隐藏着多少历史、文化的知识、承载着多厚重复杂的情感,课堂还是应该落脚在其“工具性”上。“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应该是各自独立的,在教学设计中要设定怎样的“人文素养”目标,要根据具体的文本来确定。在知识性强的课堂中可以以多种方式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单纯的为了热闹而展开的讨论是不可取的。只要找准每一个文本中存在的契机,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兼顾课堂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是完全可以做到的。9参考书目:1严华银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7 月第 1 版。2陈建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题与案例研究【M】 2010 年 9 月第 1 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