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7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5).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63411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7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3.7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7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2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情境创设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设计一些具体情境,也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组织数学活动。比如,把课本例 2 改编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一架长为 10m 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0.5m,你认为梯子的底端会发生什么变化?与同学交流

2、创设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问题学生常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结论(教学中学生可能的结论有:底端也滑动 0.5m;如果梯子的顶端滑到地面上,梯子的顶端则滑动 8m,估计梯子底端的滑动小于 8m,所以梯子的顶端下滑 0.5m,它的底端的滑动小于 0.5m;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计算梯子滑动前、后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的差,得出梯子底端滑动约 0.61m 的结论等);通过与同学交流,完善各自的想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中感受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的乐趣2探索活动问题一 在上面的情境中,如果梯子的

3、顶端下滑 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组织学生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问题二 从上面所获得的信息中,你对梯子下滑的变化过程有进一步的思考吗?与同学交流设计问题二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思考比如,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总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因为梯子顶端下滑到地面时,顶端下滑了 8m,而底端只滑动 4m,所以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不一定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由勾股数可知,当梯子顶端下滑到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6m,即顶端下滑 2m 时,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是 8m,即底端电滑动 2m 等。教学中不

4、要把寻找规律作为这个探索活动的目标,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客观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3例题教学课本的例 1 是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把课本习题 2.7 第 4 题作为补充例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把“32+b2=c2”看作一个方程,设折断处离地面 x 尺,依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就把它转化为熟悉的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 32+x2=(10x)2,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4. 小结 我们知道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任意两边就可以依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从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把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a 2+b2=c2”看成一个方程,只要依据问题的条件把它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就把解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方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