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备人:李杏丽 备课时间:2013-11-24 复备时间: 总第 课时章、节 第六单元 课时 第 2 课时 课型 略读课文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2. 学习描写景物的笔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学习描写景物的笔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一预学导航(学情检测)(一)自主学习朗读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段落,说出你对此段文字的理解
2、,读出你理解中的气势、读出你理解中的感情。【“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由远及近,由色相而及声势,序次井然,富有生活实感。潮初来时远望过去,仅似一痕一线而已。“玉城雪岭”写其色与形,“声如雷霆”、“吞天沃日”,状其声与势。它跟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中“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相比,更是惊心动魄,有如身临其境。作者以淋漓酣畅的笔触,恣意挥洒,盛夸江涛排山倒海之势。“艨艟数百,分列两岸”,从教阅 (训练、检阅)水军的特点出发,作者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艨艟战舰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出教阅场面之宏伟。“尽奔腾分合五阵
3、之势” ,卓诡变幻,见其调度之神速,操控之机灵。“并有乘骑弄骑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历数水军诸般武艺: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洪波上,竟从容悠闲得“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刹那间,烟炮满江,象征着 “ 双方” 接火,交战方酣,怎不令人心惊魄动 !读者惊魂未定,画面陡转:“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原来,趁着硝烟弥漫的当口,诸船尽藏,不见一只,意味着樯橹灰飞烟灭,一场厮杀胜利告终。“ 披发文身” ,写弄潮儿的外形。文身,身上刺有花纹。“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寥寥数笔,便使弄潮儿激流勇进、果敢
4、好胜的心理态势跃然纸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传神地再现了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席地不容闲”,观潮的热烈火爆场面,一览无余。】二共学助行(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复备(一)小组合作,赏析课文描写之美。1周密是南宋词人,其词格律严谨,观潮是他的一篇精彩灵动的美文,有人在点评这篇文章的时候说文中的美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清晰的层次之美、精彩的描摹之美、精妙的映衬之美,精彩的描摹之美着重体现在文中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使用上,那其他两种“美”,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清晰的层次之美。全文可分为两个清晰的层次。第一层为前三段,描绘江中壮美之景;第二层为第四段
5、,记述江边盛况。江中壮美之景分为三个典型场景: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三个场景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组成了一曲层次分明、气势磅礴的钱塘大潮交响曲。 文章的层次之美不仅表现在整体构架的思路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局部的描述层次上。以 “水军演习”一段为例:先写教阅场面宏大继而写指挥调度灵活,后写江面上战火密布,最后写战争胜利,活现出一支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水军的赫赫声势。精妙的映衬之美。作者于多处运用映衬手法表现江潮的壮丽雄伟、水军的骁勇善战和吴儿的刚健勇猛。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课文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2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表现在哪
6、里?【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二方面,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三课堂总结:走入周密的观潮,我们赞叹潮来之状,感叹演兵之威,惊叹弄潮之技,慨叹观潮之盛。我们不仅领略了奇伟壮丽的钱江涌潮,更欣赏到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博斗的勇敢精神。 四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授课时间: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