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学翻译的易学诠释1.ppt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4668106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翻译的易学诠释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文学翻译的易学诠释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文学翻译的易学诠释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文学翻译的易学诠释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文学翻译的易学诠释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易经到译经 翻译的“易学”诠释,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的最高目标是:将“翻译”作为“窗口”来探索“三个汇通”(即:中西汇通、文理汇通、古今汇通)的可能性以及可行性。其具体目标是:本着易经“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思维方式,依据“阴阳理论”、“四象理论”、“五行理论”、“八卦理论”,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生态学理论”、“现代宇宙学理论”、“模因理论”、“符号学理论”依据“语言学理论”等,重新建构翻译的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从而来切“艺术化的翻译理论”之主旨,即:“真、善、美”或称“科学、技术、艺术”相统一的翻译理论,既不排斥而是批判继承、然而又有别于传统“科学主义

2、”和“有机论”的、全新的“有机论”翻译思想体系。,研究内容,通过易经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异同探索,寻求翻译的辩证法,建立翻译的认识论; 通过马哲对人的本质所下的定义以及易经中“易之三义”来探讨整体意义或者说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翻译”之本质;通过重新审视“形而上”和“形而下”,界定“翻译”所涉及的“客观世界”和“符号世界”,并进而分析翻译系统的“三要素”、“五要素”和“八要素”以及对应的“五行”与“八卦”等来探讨翻译系统所涉及的诸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等数字,从“易”的视角来解读翻译系统的特征和规律以及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解读翻译的本质,建立翻译的本体论;

3、 通过“阴阳理论”来界定“信息体”,完成“信息体分析法”的勾勒,整合语言学中的分析法诸如“T-R分析法”、“语篇分析”、“话语分析”,文学以及符号学研究中的“文本分析”等,建立翻译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结合文化符号学思想、生态伦理学思想和现代宇宙学思想,探讨“翻译主体”的界定问题,并通过不同的定义来探讨翻译的价值,从而建立翻译的价值论体系。 在建立以上“四论”的过程中,尝试勾勒“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抽象”与“具体”等不同的层次,保证该理论系统的开放性、发展性、理论性、实用性,为不同层次以及不同需要的翻译学习者提供可资利用的可能视角,避免本翻译哲学陷入纯粹的“象牙塔”而丧失生命

4、力。,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关于翻译的辩证法,由于近百年以来学术界有诸如“语言转向”、“文化转向”、“价值论转向”等不同的提法,有“一元哲学”、“二元哲学”、“三元哲学”等的讨论,也有易经辩证法和马哲唯物辩证之间关系的讨论,因此要建立翻译的辩证法就必须对以上各种思想进行整合; 对于建立翻译的本体论而言,首先有各种翻译教科书对翻译本质的讨论,有从“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性特征”角度来界定的,有从与“现象”相对意义的“本质”意义上来界定的,有从“形而上”和“形而下”角度来界定的,有从“历史”角度来界定的,因此要界定翻译的本质就需要找出以上各种思想之间的结合点,尝试和合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于翻译的方法论

5、体系的建设来说,由于各种不同且又复杂的方法论思想的存在,一方面为我们建构新的方法论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构建新的方法论体系的复杂性,因此需要设法勾勒出一个诸如Family Tree之类的系统图; 关于翻译的价值论建设,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人类中心主义”,似乎只有生物学或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才是价值主体,因此在重视人类价值主体的同时需要突破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探讨翻译的价值,这也是全球范围内普遍重视“生态和谐”以及全球“中国文化热”的大趋势之所需,但需要结合生态伦理学、文化符号学、现代宇宙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思想体系来综合讨论。 在建立“艺术化的翻译哲学”过

6、程中,勾勒其“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抽象”与“具体”等不同的层次,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思路和方法,总体思路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因为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有其实践基础,即便是经所谓“凭空设想”而形成的理论,也是其作者与其社会大背景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所以本课题“艺术化的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就是翻译实践(包括广义的翻译教学实践在内)最终要形成的该理论源于翻译实践,同时指导翻译实践,并在翻译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动力。 作为翻译教学领域的教师,自身的文本翻译实践是本翻译理论研究的起点,而翻译教学实践却是本翻译理论研究动力的主要来源。此处的“翻译

7、教学”指翻译的“教”与“学”,不但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包括教师的“学”与学生对教师的“反作用”即另一种意义上的“教”。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及“水无常形、人无常师”,教师和学生不但都要成为“仁者”,同样要成为“智者”,故:师与生实际是互为师与生。 在翻译教学中,我们首先确立“在感悟人生中学习翻译,在学习翻译中感悟人生”的总原则,将“感悟人生”与“解蔽翻译”二者统一起来;通过对文学中“春、夏、秋、冬”四种基本文学意象所构成之相关文本的翻译练习,引入“四象理论”;通过解读以上四种基本文学类型以及混合文学类型,解读“情”与“理”的关系,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确其中

8、“正”与“反”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引入“阴阳理论”;通过对“翻译主体”、“翻译过程”、“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翻译要素”等话题的讨论,引入“五行理论”与“八卦理论”,并结合现代语言学思想、文化符号学思想、马哲“社会有机体”思想、生态伦理学思想、宇宙学思想等,对翻译哲学之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四论”逐渐展开讨论,逐渐完成翻译哲学“四论”的构建。,提倡科学精神,破除宗教迷信,何为“科学精神”?用邓小平先生的话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贯彻“科学精神”的路线图就是“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即:“改革开放”。换言之,“科学精神”就是“科学发展观

9、”。借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的归纳,就是: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归根结底,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国民的健全而又强大的生存、生活能力。 “科学精神”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化在翻译学科中实现“三个汇通”,即中外汇通、古今汇通、文理汇通;本着“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思维方式对“翻译”进行全面解读,以开放的心胸对各种翻译思想进行全面整合。一切从翻译实践出发,从翻译实践中来,到翻译实践中去。一切以“翻译主体”为本,全面考察翻译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推动翻译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要培养翻译主体健全而又强大的翻译能力。,现代极端

10、科学主义思想的实质 对“科学”的迷信从而走向“反科学”,数典忘祖脱离自己的文化根基,不仁 思路狭窄取舍无当、断章取义,不义 心胸偏狭不容许异于己的声音,无礼 以偏概全偏于一隅、无视创新,不智 厚此薄彼不知变通、抱残守缺,不信 知耻而后勇:知耻而近仁(“木”),而后勇(“义”、“火”“木”生“火”) 实质:反科学。因为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其核心在于开放、灵活、不断探索宇宙人生之奥秘,而非固步自封、死搬教条的迂夫子所能悟也。其次,如果说科学重实证,那么多大比例的“实证”才算得上是“重”呢?同时,具体的比例又怎么确定?哪一个自然科学理论不是通过形式逻辑演绎而来?其中又有多大比例的“实证”呢?众

11、所周知,即便是形式逻辑也有一个“大前提”(相当于数学中的“公理”),如果“大前提”出了问题,其整个理论体系就会坍塌。再者,有多少“科学理论”不是由“玄学”演化而来?现代科幻小说不是也给科学家们以重大的启示吗?显然,一味排斥所谓的“玄学”只能给科学的发展设置障碍,实质就是一种反科学的思想。,“易学”视角的翻译理论,“易学视角的翻译理论”和其他任何翻译理论或学科理论一样都是一把利剑,本身没有善恶美丑之分,只有在具体的使用者那里才会表现出善恶美丑。要把握好这把利剑,不要让它伤害到自己和他人摒弃对教条主义的迷信,形成勇于探索、开放灵活的“科学精神”!(对比:反科学的“科学主义”【对某些科学理论的迷信】

12、) 如果我们将各个学科的各大理论体系比喻成或波澜壮阔、或静静流淌的河流的话,那么易学思想体系就像是纳百川的海洋,或汹涌澎湃或风平浪静;如果将翻译理论的各大体系比喻成以上河流的话,那么易学视角下的翻译理论就是以上的海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易经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 晏子春秋,翻译学习的总原则,感悟人生 解蔽翻译,如果你感到郁闷,祝贺你!因为你有了一个感悟人生的机会。如果你感到痛苦,加倍祝贺你!因为你有了一个深刻感悟人生的机会。如果你感到快乐和幸福,更应该祝贺你!因为你的人生是彩色的。,三类幸福人生,梧桐类有丰富的色彩却没多大价值,也可以说:虽没有多大价值却很有色彩;(梧桐生长迅速、枝繁叶茂、木

13、质疏松)一生一帆风顺、无大波折乐多于苦 松柏类没多少色彩却很有价值,也可以说:虽很有价值却没多少色彩;(松柏生长缓慢,却也枝繁叶茂,木质密集坚硬)一生坎坷、起起落落苦多于乐 混合类色彩和价值相参,因人而异。大多数人过的是此类幸福人生。苦乐相参,学会思考,面对诸多的困惑应该学会思考,从迷惑中走出来。试思考以下事例: 在一次国际电视电话会议上,几个人在争论不休,话题是:去美国应该朝何方向走?有人说应该朝南走,有人说应该朝西走,有人说应该朝东走,有人却说应该朝北走,更有人哈哈大笑:“我愿意朝什么方向走就朝什么方向走,而且还可以哪里都不走”。虽然南辕北辙在古代人没有“地球”概念的时候指的是:背道而驰,

14、永远达不到目的。但现在来说,南辕北辙未必到不了目的地。可是这样做毕竟费时费事,还可能面临更多的变数或危险。这些人到底谁说得对呢?可以说谁说的都对,同时谁说的都不对。为什么?因为没有一个人说的是唯一正确的普遍真理,同时每个人说的都是相对真理,具有相对合理性加拿大人去美国当然朝南走,英国人去美国当然朝西走,日本人去美国当然应该朝东走,智利人去美国当然应该朝北走,美国本地人无论怎么走都是在美国。 对照以上虚拟事例,我们可以解读本学科中的诸多争论:说的似乎都有理,也似乎都有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梳理出一个普遍规律:诸如上面破折号后面的形式,同时保持一种开放性,比如:其他不同地区的人因为不同的目的、不同的

15、需求、因为不同的原因等等还可能选择其他的出行时间、路线或交通方式等。因为“道”虽可道,都不会是常道,而常道却是无法用语言来穷尽的。易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本的就是这么一个思路试图表述之,但并不是要穷尽之,而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体系。,走进方能“专”,走出方能“通”,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要做到:既要能走进去,又要能走出来。学习一家之言可以走进去,学习百家之言方能走出来。换言之,知一家之言可专,知百家之言可通。 恰如一个人学习游泳,如果跳进海里而无法出来,那么结果就成了鱼粮;跳进去还能够从海里游出来,那么就有可能成为一名游泳健将。戒“痴”,要学会融会贯通。,以译证道,“以武证道”:电视连续剧太极中男主角

16、巫马的父亲巫直提出过“以武证道”的观点,即通过武术、武学来探索、求解、领悟宇宙人生之大道,其中的“证”有“探索、求解、领悟”等义,相当于英文的explore, quest之意。其中有居心叵测者将其改为“以武正道”,“正”变成了“使正”、“整理”、“端正”即英文rectify之意。 “以译证道”,即:通过翻译实践、翻译研究来探索、求解、领悟宇宙人生之大道。“证宇宙人生之大道”是各个学科专业的共通之终极目的,而对于翻译学习者来说,“翻译”就是明此“大道”的一个“窗口”。 “人才”意味着既是“人”又是“才”,要成为“人”就要悟“道”悟“宇宙人生之道”、悟“专业之道”,就要敬业修德,拥有“做人”的能力

17、;要成为“才”就要拥有专业能力,即:既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思想完整统一的“做事”的能力。只会做人不会做事只能称为“庸人”、“俗人”甚至“蠢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只能称为“鬼才”、“恶才”甚至“魔鬼”。,解蔽翻译的途径,解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结合 解构颠覆传统翻译观念,明了传统翻译观念的实质,拨开雾障明真相; 建构形成新的翻译观念,把被拆乱、撕碎的传统观念进行重新整合,别辟洞天悟人生。 解构与建构的两个譬喻儿童玩具喻、气球喻 解构拆散玩具、捅破气球; 建构重新组装玩具、补好气球重新打气,翻译入门的三个基本问题,翻译是什么?科学?技术?艺术? 翻译学什么?翻译能力(灵魂/躯体) 灵魂翻译观念

18、躯体翻译技能 翻译怎么学?五环模式 英汉双语阅读理论材料阅读 英汉双语周记 难度递增 英汉语篇翻译练习 作业讲评运化过程 课程新授深入过程(门外 入门 登堂 入室),解蔽翻译的理论“翻译有机论”,“翻译”是什么?= What is translation? “翻译” translation/ rendered version , translator/interpreter, translate/render/interpret, translating/rendering/interpreting,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studies,从“翻译的过程”反思“翻译

19、的定义”,翻译过程包括理解过程和表达过程,可以看出:“翻译”是“理解”和“表达”的统一 问题:“理解”是“翻译”吗?“表达”是“翻译”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翻译”活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两者加在一起就成了“翻译”呢? 广义的“翻译”与狭义的“翻译”理论基础:全息理论;例证:克隆技术。,从依照不同媒介而进行的翻译分类 看翻译的定义,依据媒介的不同,翻译可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 问题:翻译到底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是符号之间的转换?如果两者都是的话,那么“语言”和“符号”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如果两者都不是,那么应该是什么? 广义的语言与狭义的语言

20、狭义的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 广义的语言还包括哑语、盲文、身势语、着装、气味、颜色、以及任何可以负载信息的符号,归根结底就是 处于交际过程中的某个“信息体”的一切组成要素,从翻译的定义看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一种符号活动;一种交际活动;一种文化活动;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一种心理活动; 问题:翻译的本质是某种活动吗?如果将“本质”理解为“区别性特征”,这种定义尚可理解;而如果将“本质”看作与形而下的“现象”相对的形而上存在的话,那么:“活动”显然是“现象”,是形而下;“本质”显然是形而上,形而上怎么能等于形而下呢? 翻译本质的几个譬喻五彩苹果喻、彬州大佛喻、森林喻,从“翻译主

21、体”的界定看翻译,一般认为只有“人”才可能成为“主体”,而许钧(翻译论2003:353)认为翻译中的“文本”也有“主体性”,当然也有可能被称为“主体”;同时,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思想中,“小至一件器物大至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可以称为“文本”(郭鸿(文化符号学评介文化符号学的符号学分析.山东外语教学.2006(3):3-9 );康澄(文本: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当代外国文学.2005(4) )42-45),同样有可能被称为“主体”;杨武能(许钧(翻译思考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27-28 、查明建和田雨(论翻译主体性.中国翻译.2003(1):19-24 )、许钧(2003:351)、陈大

22、亮(“谁是翻译主体”.中国翻译.2004(2):4 ;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中国翻译.2005(2):3 )等学者所讨论的翻译系统中的主体“人”,不仅包括作者、译者、读者、出版者、赞助人、影响翻译系统运行的翻译研究者和翻译评论者,还包括不以“人”的形态出现但具有“人”的品格和历史作用的原文和译文等“文本”。,问题:如果不以“人”的形式存在的“文本”也能称为“主体”的话,那么这种“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从何而来? “主体”的层次:“人”为“标准主体”;“非人”为“亚主体”/“超主体”/“潜在主体”,主体的名与实,主体之间关系的“名”与“实”,试思考:1、生活中的重名、更名、不

23、同称谓现象名与实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多对多?还是多重形式的纠结与复合? 2、为什么一个司机开车撞死了人,我们会认为是司机杀了人而不是车杀了人呢?对于一个持刀杀人者来说,明明是“刀”杀了人,我们为什么说是这个持刀者杀了人呢?一个人写诽谤信伤人,明明是诽谤信起了作用,为什么将写者当做罪魁祸首呢? 车与司机之间、持刀者与刀之间、写信者与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要回答以上问题,显然要将他们分别看做是一体的才能解释清楚,即:人车合一、持刀者与刀合一、写信者与信合一,而和在一起之后就成了一个复合的“信息体”通过此例来理解“信息体”的复合性、层次性、发展性、变化性、整体性、主体精神的主

24、导性等问题。,关于“主体”的再思考,马哲将“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试想:假如一个人没有社会关系,那么是否意味着这个人就没有本质呢?假如一个人刚出生就被弃之荒野,然而他却奇迹般的生存了下来(如“狼孩”),此后在没有与人类的接触,即便他以后可能与外星人有接触而被带到外太空从而接触到新的太空文明而变得异常出色,那么他的本质是否仅限于被人类抛弃前的那么一些社会关系呢?对于一个几十年在丛林中研究野生动植物的科学家来说,是否意味着其本质仅仅限于其进入丛林之前的社会关系呢?换言之,其本质是否除了进入丛林之前的那部分之外,几十年的丛林生活期间并没有改变其原来的那点本质呢?仅仅从社会学角度讲,答案

25、都是否定的,但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呢?从哲学角度来看呢? 可见,马哲仅仅是从“社会学”角度对人的本质所下的定义,如果将其当做一个绝对真理的话,那么我们只有将“社会关系”做广义的理解,即social relations并不仅仅限于人类社会之中的人际关系,还应包括人与各种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否则,我们势必可以从其他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重新界定。,倒悬的“金字塔”,在本食物金字塔中最上层的是“人”,下层的一系列主要是水声生物,如果将陆生生物也算在内的话,或许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食物金字塔。试思考:即便是活着的人体内是否也生长着数不清的微生物?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是否也是微生物的食物?更不用说人死后

26、了,除非火花掉。这样一来,这个食物金字塔似乎就到转了过来。如后面的图所示。如果稍作变形就可做成太极图的形状。可见:阴极而阳生,阳极而阴生在生物界也是可以找到例证的。,闭合的食物链,常说的食物链似乎是一条开放的链条。根据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完整意义上的食物链是闭合的,实际是一个环状的链条。同时,各级消费者之间还存在交叉关系,比如人还可能成为野兽的食物。即便是闭合的食物链中也存在如蜘蛛网似的相生、相克关系网络。,上面左图所示的食物链是一个开放的链条,加上其余的两项后就是一个闭合的完整链条环,而且每一个营养级都可能是微生物的食物。,思考题,食物链中的下位是其上位的能量来源,但并非是绝对的唯一能量来

27、源。如:冷血动物中的爬行类和昆虫等就可以从太阳或其他热源直接获取能量。 自然界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中的生克关系上位对下位的“克”与下位对上位的“生”,同一位置之中的生克关系。,“信息体分析法”中相关问题思考 关于“I”与“其他”的关系,两个事例: “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狂妄吗? “我就是祖先,祖先就是我”无耻吗? 从文学艺术逻辑的角度来看,第一个如果出现在诗歌中,则可看作是主观情志的抒发,是以张扬的浪漫主义思想的表现;从科学的形式逻辑角度看,则实实在在属于“狂妄症”的表现;从信息体分析法的角度看,则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大的Informant即I,作为一个人来说,他/她也是一个

28、Informant也就是一个I,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基础,两者虽然不属于一个层次,但都是I,而且后者和前者本来就是一体的,后者是前者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全息理论”来看是完全可以说得过去的。 从文学艺术逻辑的角度来看,第二句应该指的是:我是祖先血脉的延续,我继承了祖先的衣钵,我将祖先的精神发扬光大,我的一切都是祖先赋予的,我的荣辱也意味着祖先的荣辱如此解读倒可以领会其中的合理性;从科学的形式逻辑角度看,则实实在在属于“无耻”的表现(祖宗使我们崇拜的对象,怎么能说自己就是祖先呢?);从信息体分析法来看,可对照上条的解释理解。,关于信息体勾勒问题的再思考,每个信息体都是一个系统。相关问题:对于客观世界

29、中的“系统”只涉及“描述”的问题;对于“符号世界”中的“系统”则又涉及勾勒或称建构等问题。 信息体的结构:基本结构与延伸结构。前者相对稳定,如赤裸人体,虽有新陈代谢和微生物、寄生虫等之类与之共生。后者相对灵动,如人体在随着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场合等不同需要而不断的改变,而且有通常所说的“人车合一”、“人机合一”等情况,同时对于一个团体、机构等来说还有主导精神以及主体精神演变的问题,如二战期间主导各协约国的各“法西斯主义”,当时分别代表着各自国家的“主体精神”,我们说这些法西斯国家在侵略其他和平国家,而不说是这些国家中的法西斯主义者们在搞侵略活动;后来这些法西斯主义精神被这些民族或国家抛弃之

30、后就不再是代表这些民族或国家的“主体精神”,但曾经起过代表作用的这些事物都成了它们各自历史的组成部分永远不可磨灭却并不是各自历史的全部。 信息体的分裂与合并、重组等问题。“科学主义”本身无可厚非,“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本是人类进步的象征,然而有些所谓的“科学主义者”却在走向“反科学”,因为他们思路狭窄闭塞、固步自封,不愿深思被贴上“玄学”标签的思想,实际上严重违背了“科学精神”,即:勇于探索、不断思考宇宙人生问题。试想:哪一门“自然科学”发展到最后不是在走向“哲学”?又有多少原来被称为“玄学”的思想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和实证的支撑?作为现代物理学和现代天文学相结合的“现代宇宙学”对宇宙奥秘的解

31、读和所谓的玄学比如“易经”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更不用说现代科幻、魔幻影片中反映的那种科玄融合的事例了拥有巨大威力的“权杖”、“魔杖”与太极“一”的相似性又说明了什么?,关于主体和主体之间关系的两层判断,通常涉及到主体和主体之间关系的判断大致分为两大类:价值判断、属性判断。前者包括道德(社会价值)问题和美学(审美价值)问题,后者涉及真假问题。两者虽然相关联,但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而且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如:性别判断属于属性判断,涉及到真假问题,但是其中并没有善恶、美丑之分。再如:一个精神脆弱的人得了重病,其亲属知道实情却没有据实相告,为的是不去增加该病人的精神负担而可能会产生的病情恶化

32、,言语虽假却是善和美的;反之,虽真却是恶和丑的。然而,如果该病人只是小病且精神是坚强的,那么医生或亲属不据实相告的这种“假”也就成了“恶”和“丑”了。 对于翻译来讲,对于具体主体的情势和主体之间关系等的描述属于真假问题,如:在具体语境中,哪些主体属于相对强势,哪些主体属于相对弱势等的判断;但是,如果不分语境而坚持认为哪些主体属于强势,哪些主体属于弱势等的判断就转变成了价值判断,譬如各种“中心主义”,此时涉及到具体翻译时便有了善恶、美丑之分,如认定“译者就是媒婆、传声筒等”。,相关话题1,为什么我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汉语拼音化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一个人固然可以看作主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样可

33、以看作主体。对于汉民族的语言文字系统来说,其表音与表意系统是浑然一体的,换言之,其民族文化的“信息载体”与“信息”是一个统一体,悍然将汉语的文字改成由拉丁字母构成的拼音文字是极为冒险的。中华民族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的稳定性,尽管方言多多,但写成汉字却都可以进行交流,转变成拼音的话,不同方言区的人不但通过语音难以交流,通过拼音文字同样难以交流,中国势必出现难以计数的“外语”,恰如古今的欧洲。这样一来,汉语的拼音化到底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呢?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国民之间的交流呢?明眼人一看便知。,相关话题2,关系“精神”与“物质”。通过对马哲对两者的界定,我们或可得出关于“精神

34、”的以下序列图:,相关话题3:“人”为什么可以代表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在“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易经辩证思维之中,“人”是万物生灵的代表,并非仅仅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不仅能认识自身的优点,也能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从而审时度势。看过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节目的人大概都不会再坚持狂妄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就生存智慧而言,动物并不比人类差;看过关于“宇宙奥秘”系列视频的人,大概也会为其神奇而惊叹,看到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命的脆弱与渺小。 在生活中,只以自己的优点来比他人的缺点的人大概可以称为小人;这种做法尽管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但也使得自己走向狂妄自大,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忽视可能存在

35、的潜在危险。 作为万物生灵的代表,“人”显然应取其广义,即所有智慧的化身,“人”都是有智慧的,不管是狭义的人还是广义的人。因此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相关话题4:主体(信息体)的层次与分类,主体分类标准主体、亚主体、潜在主体、超主体。介于此,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符号世界,存在纯粹的主体,但却没有纯粹的客体。在以某主体为出发点思考问题的时候,其他事物才可以称之为客体。 下位主体的“主体性”应让位于其上位主体,如一个民族中的个体与各层面上的整体之间的关系;人体与其健康细胞、有害细胞之间以及两大类细胞/细胞群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关系的演化(时、势),以及与外来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胜利

36、者、失败者,幸存者、牺牲者;具体视角、整体视角。 主体的发展:本能天性之先天,习性学习过程、主体与环境之“三元”之间的关系;新主体习性的改变及调整主体、环境 客观世界中的信息体基本粒子、复合粒子、基因;符号世界中的信息体模因 一个信息体被另一信息体吞噬自然律: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在符号世界中的体现;人应该为自然立法还是试图描述这种本来就有的“法”(抽象的具体化),以食物链为例。,关于“模因”文化基因(智慧基因),“模因”不能游离于机体之外,人类“智慧基因”只有在“人”这个机体之中才能发挥作用,就像基因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一样。学习者应将各种“智慧基因”融合成一个有机的功能系统,才能使模因

37、真正成为自己的智慧因子。换言之,学习者实际上是在获取“智慧基因”。 “智慧基因”和“智慧典籍”之间的关系:前者无法单独存在,属于“信息”范畴;后者则是“信息载体”,即“智慧基因”的“载体”。,相关话题5:智慧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人类智慧发展的过程中,有相对整体的、抽象的、广义的思考与研究,有相对局部的、形象的、狭义的思考与研究。前者深刻远博无用之大用,后者形象实用有用之小用。大用、小用皆为“人”之所需,只要使用者使用得当就不存在是非曲直之分;恰如消极、积极,被动、主动一样,本身无对错、褒贬之分,该积极、主动时就应该积极、主动,该消极、被动时就应该消极被动,如厨师蒸馒头时对面的发酵,提供充足的条件

38、如合适的面与酵母的比例、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等是应该积极主动的,但之后就需要静静地等待,也就是消极、被动。 在可感的狭义、具体、丰富中去寻求可思的广义、抽象、深刻,目的不正是在感悟人生吗?(在狭义中理解广义,在广义中深化狭义)试想:人的一生不正是一直在探索三个基本问题吗?“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将感悟人生与学科学习相结合”是任何教学工作的必由之路。反面例子:高材生自杀、杀人的事例,奥姆真理教杀人不眨眼的事例人性的缺失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方能称之为“人才”。思考:人与动物、植物、环境的交流;生态因子与主体生物或生物群的关系。,翻译主体概念的延伸,翻译的认识论三元思维,“三元思维”指“天地人

39、合一”或称“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思维方式,其具体理论就是“易”之“阴阳理论”: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统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此处的“阴阳”相当于马哲中的“矛盾”概念,“阴阳统一体”相当于“矛盾统一体”。 涉及宇宙本源时,马哲的唯物辩证法却是唯物的一元论,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人的)精神(在后)是物质(在前)的产物并具有积极能动性”;“易”却认为世界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阴阳本一体,二者相互依存,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马哲中的“精神”专指“人的精神”,“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在“易”看来,“运动”实指“生生不

40、息”的“宇宙精神”而非专指“人的精神”,“物质”是无法脱离这种”宇宙精神“的存在,二者不可分,即“阴阳本一体”,二者相互作用从而推演化出整个宇宙人生。马哲中的“精神”和“物质”无法构成对立统一关系,因为“精神”专属于“人”,凭“人”之渺小却要和宇宙之大来对立统一着实体现出人类的狂妄自大;然而在“易”之中,“精神”和“物质”的确是对立统一的。显然,马哲和“易”所指的“精神”和“物质”不是同一类概念。,生活中的三元思维实例,兵家的“以战止战,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儒家“易”中的“三阳开泰”,“天地人合一”(简称“天人合一”),“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字经以及“三才

41、(天地人)”、“三光(日、月、星)” 中医中的“精、气、神” 太极中的“知之、用之、乐之” 翻译标准中的“信、达、雅”、“真、善、美” 佛教中的“三界(人、神、魔)”、“三生(往生、今生、来生)”、“三宝(佛、法、僧)” 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说(Trinity),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分法 生活中常说的“三春/夏/秋/冬”、“三农(种、管、收)”、事不过三、三权分立、三足鼎立、桃园三结义、三思(思危、思退、思变)而后行、三代、三纲、三甲、三元 政治生活中有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以及著名的“三个代表” 符号学家皮尔斯的“语义三角”;语言学中的语用学、语义学、句法学三分。 文学

42、中的激流三部曲 感恩亲人、朋友,甚至感恩我们的敌人鼓励使人振奋,批评使人进步(易中天),三元辩证的生活中部分例子1,痛苦与快乐:人生没有快乐就没有了彩色,没有痛苦就没有的价值,所谓“苦乐年华”实际指的就是“有价值的五彩人生” 肥沃与贫瘠:肥沃的土地不见得能长出好苗来,因为有的“苗”只适合在贫瘠的土地上成长,如:黄山松;如果将其种在极其适合水稻生长的肥沃水田里,那么这种“肥沃”将给黄山松带来灭顶之灾。可见“肥沃”与“贫瘠”的含义是相对的,对于一种事物来说的“肥沃”,对于另一种事物可能意味着“贫瘠”,反之亦然。 死与活:烧死了烧活了?(非洲的卜若地【又名帝王花、菩提花】种子必须要火烧才能裂开;澳洲

43、桉树的种子需要用火烧才能发芽 ;松树种子的休眠。 ) 曲与直:顺着大道一直朝一个方向走,如果没有阻碍的话,最终会走打什么地方?(答案:起点。为什么?) 绝对与相对/具体与笼统: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判断来说,如果涉及价值判断,那么绝对必然意味着笼统,要具体就必然是相对的。为什么?“水平面”水面即便是静止的就真是“平”的吗?,朋友与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该说法不但适合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样适合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利益”相当于英文的advantage(s),绝对的“朋友”和“敌人”只能是抽象的、笼统的、经不起推敲的概念,试想:生活中的哪一个朋友不是

44、具体的、针对具体的场合来说的?往往在一个场合下的朋友在另一个场合却是敌人。如:两个朋友在下棋生活中的朋友、棋盘上的敌人;两个事业上的好朋友成了情敌事业上的朋友、情场上的敌人;抗战中的国共合作与解放战争中的国共争锋抗击共同外侮时的朋友、两条路线之争中的敌人;可见,现实生活中的敌友是在不断发生转化的,正如易中天先生在讲座中谈到的“鼓励使人振奋,批评使人进步”,如果能从“敌人”的批评那里得到前进的动力,那么这个“敌人”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朋友”。一个交往对象到底是敌是友关键在于主体如何视之,视之为敌则敌,视之为友则友。,生活中对立事物的相对性与统一性: 事物的具体性处于表层(可感、丰富、具象、肤浅)

45、事物的抽象性处于深层(可思、概括、抽象、深刻) 试思考:“抽象的人”与“具体的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三”的“虚”与“实”,三元思维中的“三”虚实兼有。“虚”指的是:“三”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最佳选择,并非世界中确有稳定不变的“三元”,而是指两个极端加上中间所构成的“三”,而“三元”之间却有着复杂的过渡层次,多而又多“三”可取“多”之意。“实”指的是:在认识论中可将“三”作为基数,并在此基础上来演绎“多”进而来认识纷繁复杂的宇宙人生“阴”、“阳”、“阴阳互化”所构成的“三元”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化又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由此可看出“多”之意对宇宙人生进一步的分析可看“先天八卦(八要素)”和

46、“后天八卦(64卦)(八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三元思维的应用,“三元”指“阴”、“阳”和“阴阳互动”三元(或可称为“矛”和“盾”以及“矛盾运动”三元),三元思维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即摆脱静态的机械/部分/分析/科学主义的思维,从整体上系统地认识事物,避免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一叶障目等情况的发生。 试分析:毛毛虫化蛹蝴蝶;古代王朝更替中的“一个王朝的发展垂死新王朝的诞生”;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主流/非主流;精神/躯体;敌/我;真/假、善/恶、美/丑;聚/散;忠/奸;生/死;官/匪;主/客;内/外;时势(潮流)位(个人)(英雄与时势);价值的正/负/中;左倾/右倾/中庸;痛苦/快乐;传播知识

47、/培育人才/学术创新;道/器;无情/有情;“三元事例”中的各种关系,机械思维与辩证思维,机械思维形式逻辑;辩证思维辩证逻辑。 机械思维一对一或一对多降低了读者或听众选择的难度,同时也减少了读者或听众选择的机会由科学走向反科学片面、闭合、静态。 辩证思维多对多,增大了读者或听众选择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读者或听众选择的机会貌似玄学实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全面、开放、动态。,翻译的策略,基于“信息载体”的翻译两大策略“直译”和“意译” 直译侧重于对信息载体形式的贴近 意译侧重于对信息载体内容的贴近 诗歌、散文、戏剧、音乐,电影、电视、图片等形式可表同一内容不同即便相同构件的不同排列组合,即“形式”可传达

48、同一内容;反之亦然,不同内容可用同一形式表述狭义的“形式”/“内容”和广义的“形式”/“内容” 基于“信息”的翻译两大策略归化和异化 归化侧重于译入语文化,即尽量抹杀原文的文化特色 异化侧重于源语文化,即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注意: “信息”是依附于“信息载体”而存在的,即“信息”离不开“形式”和“内容”,但“信息”不等于由“内容”和“形式”构成的“载体”;“信息”在原“信息体(informant)”中是information,是潜在的、不可知的,而解读者得到的信息是message,是现实化的、可知的即:读者解读到的“信息”不等于“原文(信息体)”的“信息”,二者不属于同一个层次;读者解读出

49、的“信息”经表述/写作从而表达出来之后,就构成了一个新的信息体,即“译文”。 “内容”不等于“信息”;“原文”和“译文”的关系模因理论(Richard Darkins,The Selfish Gene) 试对以上两组策略进行“三元”解释!,翻译的“语境”理论和“目的论”,无“语境”的翻译无法判断是非曲直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影片朝阳沟,其中拴保的扮演者王善朴,其对象银环的扮演者魏云,银环妈的扮演者杨华瑞。有人说:“拴保和他丈母娘是夫妻俩”,听者会感到愕然:“乱伦吗?”而实际上说话人指的是生活中的王善朴和杨华瑞是夫妻俩,在剧中是女婿和丈母娘。译者须有足够的阐释能力,否则定出洋相。再如,对“北京”的翻译,如果一味地坚持认为应该按照拼音来译,那么水浒传中的“北京”就会出现误译,因为那时的“北京”指的是“大名府”,所以North Capital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而不是Beijing。 如果没有具体的“翻译目的”作指导,那么多种反差巨大的翻译似乎都是可取的,因为不同译文尽管反差巨大但却可以实现不同的翻译目的,如改译、节译、编译、省译、合译、拆译、增译等,加上不同程度的通俗、雅致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翻译基础知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