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无形的文化遗产,但必须有形化的载体来表现。本文概要总结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体系之于杭州的意义,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建设的基本特点、社会参与建设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若干进一步加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体系建设的建议。认为杭州非遗宣传展示体系的完善和建成,可以满足更加完整、系统地呵护杭州的特色文化,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民族艺术和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让非遗与生活更加紧密,进一步惠及寻常百姓。本文写于 2014 年 12 月,系 2015 年杭州蓝皮书文化卷第一篇的原始稿件。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体系建设研究一、前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
2、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无特殊情况,以下均简称“非遗” )保护迅速在杭州全市形成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归根结底来自于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的选择。这在传统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喝茶有茶艺,茶道;饮食讲风味,菜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因此,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好民族文化
3、的文脉。老子有云:“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无形的文化遗产,但必须有形化的载体来表现,同时也一定要依附于某一活动场所或空间。这一活动场所或空间就成为非遗设施。非遗设施一般可以定义为,通过展示、交流、传习、培训等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活动场所和空间。非遗设施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专题展示馆(中心) 、传习所、茶馆(书场) 、剧场、主题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等多种形态。在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1 周年之际,非遗设施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不同的尝试。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非遗
4、宣传展示体系对于推动杭州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 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非遗宣传展示体系的构建是项综合性工程,它的主体任务就是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中,通过整合非遗保护基础设施资源,续这一活态文脉,让城市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比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似乎更为紧迫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千秋万代的事情。保护工作的长远性,决定了我们要采取稳健扎实的,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密切结合的发展方针。我们不能设想非遗保护再有 10 年或者 20 年就保护得很好,这是不可能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
5、话,强调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书记关于传统文化高屋建瓴的论述,为我们保护、传承、弘扬和传播非遗指明了方向。非遗宣传展示体系的构建,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以人为本,注意城市化发展中,对与人相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延续可能带来的各种障碍危害的消除和有利其发展机制的修复弘扬,关注其在城市的变迁中合理变异带来的传统重构或创造。因此,建设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体系,构建以人为本,孕育构建现代与活态遗产和谐共荣的生存空间,生活世界做好非物质文
6、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工作,将是一个重要课题。鉴于非遗设施对于非遗保护事业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仅从非遗设施角度探讨杭州市非遗宣传组宣传展示体系的构建。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体系的背景和意义保护非物质遗产就是保护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特性,进而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尤其在工业化进程中,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情势下,保护非物质遗产的迫切性不言而喻。近几年,随着世界范围内对“ 非遗”保护问题的重视,大家对其关注和热情日益高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2011 年 2 月 25 日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标志着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进入了
7、新的高峰,我国“ 非遗”保护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这样一个格局。鉴于非物质遗产的独特性, 其保护方法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其产生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它的活力,主要通过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核心载体的“人”对它的“使用”来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在实际保护工作中, 体现为“传承人”这一概念;二是将其转变为有形的形式,即从无形化到有形化,也被称为 “记忆工程” ,用录音、录像、文字记载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加以记录存档,并进行长久保存。目前,建设非遗博物馆来保护非遗资源的方式在全球广泛使用,我国从省到市再到县几乎都有自己的非遗博物馆。各地的非遗馆有如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非遗
8、宣传展示体系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做好非遗宣传展示体系建设是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义务,信守国际承诺的具体表现;是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精神,加大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行动;同时,它也是落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关键举措。为此,各级政府层面对建设非遗设施都做了一定的引导工作。在国家层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518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国发200542 号)等文件都以各自表述要求“提供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促进非物质
9、文化遗产的传承” 。为指导各地加强非遗设施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文化部等部门编制了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 (发改社会20121549 号)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发改办社会2014949 号) 。在省级层面,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规划 、 浙江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等都针对建设非遗设施做了明确要求。而在我市层面, 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杭政办函2006217 号) ,指出“充分发挥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
10、可设立专题展示中心。 ”“各公共文化机构及经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城市是人的寓所,是人的精神家园,单纯追求精心打扮的外观美,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城市形象的内在本质。城市之间在经济、科技等所有领域的竞争,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城市文化。衡量一座城市发展健康的标准首先并不是规模,而是保持城市文化特色的程度。在美丽杭州建设中,部署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系建设,至少有这样四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加强非遗馆建设,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通过非遗展示馆建设,集中保存和展示当地的优秀非物
11、质文化遗产,可以弘扬一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公众在参观学习中认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有利于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唤起民众的保护与传承意识。二是加强非遗馆建设,有利于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实践证明,一座设计良好、展示丰富的非遗展示馆,能让民众在最短的时间内直观地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成为展示区域文化形象的靓丽名片,在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一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如桐庐县的民间艺术剪纸馆,充分利用场地优势和资源优势,做足、做透、做精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成为桐庐县对外宣传窗口和的城市文化名片。三是加强非遗馆建设,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河坊街和余杭区双溪禅茶文化一条街,已经成为
12、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临安市诸如山核桃体验馆、鸡血石雕艺术馆、钱王根艺馆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群,与当地特色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扩大了对外宣传。淳安县三百六十行老物件文博园与千岛湖旅游融为一体,增强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为旅游业注入了活力。四是加强非遗场馆建设,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大市,实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文化惠民工程的具体体现。非遗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唤醒全体国民的文化自觉。非遗宣传展示体系的完善是民众参与保护传承活动,共享文化成果必然要求,是促进杭城人文素质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手段。总之,杭州非遗宣传展示体系的完善和建成,可以满足更加完整、系统地呵护杭州的特色文化,可以
13、更加有效地改善民族艺术和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让非遗与生活更加紧密,进一步惠及寻常百姓。同时,它必然也是杭州民族艺术走向世界,生动展示杭城形象的金名片。三、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建设概况杭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百工兴盛,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非常丰富。2007 年 11 月,市政府部署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13 区、县(市)及西湖景区和下沙开发区近 16000 名普查员,按照“四不漏” (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不漏村镇、不漏艺人)的要求,依靠“五老” (老干部、老教师、老工匠、老艺人、老土地),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共摸排非遗线索 428966 条,调查登记项目30168 项,其中
14、新发现项目 18542 项,登记重要传承人 12869 人,征集到非遗实物 4165 件,汇编普查资料文字档案 714 卷,音像档案2486 盒,照片 15686 张,录像 1729 盒。同时,在非遗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杭州市建立完善了人类、国家、省、市、区县(市)五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现有人类非遗名录 3 项,分别是“中国篆刻” ,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子项目的“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 、 “杭罗织造技艺” ,以及作为“古琴艺术”子项目的“浙派古琴艺术” ;国家级非遗名录 38 项,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省级名录167 项,遥居全省榜首;此外,还有市级及区、县(市)级名录 703项,其中
15、杭州市级名录 289 项。杭州也正是因为丰富多彩非遗的资源,才有了个性生命的搏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杭州非遗宣传展示基地得到长足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已建有不同类型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非遗展示场馆 53 个,初步形成了非遗展示馆网络。还有一些地方正在积极筹建,如桐庐县合村乡正在积极筹建绣花鞋馆,占地 2400 方,将成为合村乡的集镇新区和游客参观购物的一个新景点。此外,杭州还拥有国家非遗研究基地 1 个,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1个,省高校非遗研究基地 6 个,市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17 个,以及传承教学基地 10 个。非遗设施已成为杭州各地地方非遗资源集中展示的空间、非遗项
16、目活态传承的基地,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大中小学生爱乡爱国教育的课堂、城乡居民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也成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杭州市非遗场馆基本特点杭州市非遗场馆在建设理念、建设类型、建设途径以及布展手段、运作管理、功能发挥等方面,呈现出了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类型多样。既有如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这样的综合场馆,也有如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这样的专题馆,以及临安青柯鸟笼馆、钱王根艺馆,余杭纸伞展示馆这样的专项馆。有展馆面积在四、五千平米的大型场馆,也有占地仅一、二百平方米的微型陈列室。位于滨江奥体中心
17、的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规划面积 3.32 万平方米的,投资 4.15 个亿,将建成为全国领先的非遗文化体验、传承和创意基地。二是主体多样。各地非遗馆建设主体,有政府投资举办的国有馆,有企业投资创办的,有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的,还有个人设立的展示馆。由政府主办的诸如苏东坡纪念馆、岳王庙、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由企业创办的诸如江干区万事利非遗展示基地、杭罗展示厅,下城区都锦生织锦馆、小巷三寻土布生活体验馆,临安山核桃文化体验馆,建德市江南亲传统榨油技艺展示馆、严东关五加皮酿酒技艺展示馆;由乡(镇)村集体创办的诸如临安青柯鸟笼馆、板桥镇上田村非遗展示馆,淳安鸠坑茶博馆、王阜八都麻绣馆,余杭仓前宋
18、家山非遗展示馆,富阳“活金死刘”民俗馆等;个人设立的则有富阳市陈志贤竹刻艺术馆、杭州十竹斋艺术馆等。三是门类多样。我市的各级各类非遗馆,展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部十大种类,特别是已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的项目均有不同方式展现。民俗风情馆、戏剧曲艺馆、手工技艺馆、工艺美术馆、中医文化馆等等不一而足,它们紧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征建设布展,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绚丽斑斓和多姿多彩。还有不少展馆立足当地实际,凸显地域特色,如桐君中医药文化展示馆、中国三百六十行老物件文博园、华宝斋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洞桥镇大溪农耕馆、张绍富骨科陈列馆、百姓书场等,成为
19、杭州非遗基地建设中的亮点。四是功能多样。在我市已经建立的非遗展示场馆中,有立足以保存资料为主的,朱炳仁铜雕馆、钱王根艺馆、杭州萧山南宋官窑艺术馆、天石微雕艺术馆;有展示和展演并举的,有教育和研究功能相融合的,如桐庐民间剪纸艺术馆、王星记扇传承展示中心;也有由行业协会创办,涵有行业交流、产品发布等功能的场馆,如萧山区萧然花边艺术馆等。这些展示馆充分运用了普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展示内容不仅史料实物丰富,而且图片音像精彩,在面向社会大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共享民族精神家园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二)社会参与非遗基地情况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
20、杭州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事业,鼓励社会力量根据自身条件参与非遗保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室)和传习所、开展非遗会展和创作非遗影视等。以余杭区为例,目前拥有社会力量举办的非遗展示馆(室)15 个、总投资 1218.5 万元,与非遗项目相关的民营生产性企业 151 家、总投资 6240 万元,民间非遗传承作坊 56 个,恢复省级民营老字号企业 3 家;社区、村建立优秀非遗项目传承基地 17 个,学校创办的非遗传承教学基地 10 个;拥有非遗业余传承骨干团队 348 支、16300余人,各级非遗传承人 97 名,非遗保护志愿者和民间骨干 1300 多名,形成了人人都是文化遗产主人的良好
21、氛围。比如,余杭区有一位原经营轻纺业的民营企业主,将企业经营所积累的 700 多万元资金投资建造非遗展示馆,并出资近百万元,走遍运河沿线城市和乡村,收集民间糕模 1500 余件、民间生产生活桶具近百件,创办了“江南民俗糕板馆” ,弘扬地域文化。又如杭州本土发展起来的企业华立集团,它是位列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 500 强、全国民营企业 500 强。毗邻西溪湿地三期的华立科技园占地 600 亩,经过集约化使用,尚有空置场地 200 余亩。根据市里的意见,华丽集团拟将相关区块打造成工业用地提升改造的典范,计划根据各非遗项目的需求特点,量身定制融合传承、传播、培训、商务、教育、旅游等功能一体的非遗博览园
22、,立足杭州,放眼全国乃至世界,以此来打造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创产业服务平台,为杭城增添一张金灿灿的城市名片。在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牵头下,余杭区非遗办、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陈水琴大师工作室、杭州利民服装厂、杭州福兴丝绸厂等多家单位与华立集团举行了对接会,共商如何利用社会力量的资源,为非遗传承破解缺乏场地和服务平台的课题。2014 年 6 月,为充分发掘和合理利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拓展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建设的渠道,推动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载体建设,杭州市文广新局开展了第一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申报认定工作,并在 10月初公布了杭州十竹斋艺术馆、桐君
23、中医药文化展示馆等 20 个基地。同时,市文广新局针对不同建设理念、建设类型、建设途径的非遗馆采取相应的引导和规范措施,进行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非遗宣传展示体系。社会力量的参与非遗宣传展示基地建设,不仅有效保护了非遗本身,同时也使一大批民间艺人进一步得到社会的尊重,形成了非遗主体回归的生动局面。同时也促使我市非遗保护只能部门由“包办型”向“服务型”转变,进一步推进了非遗保护事业的社会化。四、杭州市建设非遗宣传展示体系存在的不足近几年杭州之所以出现非遗设施建设高潮,一方面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十五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力推动有关。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各地政府虽然加大了对
24、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但非遗馆为什么要建、如何建、建成什么样,往往由政府决定。而且由于缺乏科学和长远规划, “买得起马备不起鞍” ,重建设轻经营,缺乏专业人员和经费的运营,一些非遗馆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非遗馆建设还有许多需要摸索的地方,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一)综合性的场所缺乏近年来,政协戚晓光委员等提出了“建设非遗博览园”的提案,认为我市急需建设一座面积大、容量大、功能全、品位高的综合性非遗展示场所,作为补充现有大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受到多位委员附议。从全市层面看,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方面,仅有市文广新局正在筹建的位于滨江奥体中心裙房的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扣去车库和库
25、房,实际展示面积不到 18000 方。而杭州市现有 38 国家级名录项目当中,至少有 21 个项目没有展示平台,168 项省遗中,没有展示平台的比例则更高。即使有展示平台的非遗项目,大部分也是以单个项目为主的专题馆形式出现,规模小,内容少,缺乏特色。场地的局限性造成展示项目的局限,更多能代表杭州文化的项目很遗憾没能展示。作为世界手工艺之都的杭州,建设综合性非遗设施有其必然需求,可以有效提高杭州全方位的竞争力和杭州人对自己的文化认同。(二)建馆容易守馆困难目前,许多非遗馆经营面临建馆易、守馆难、发展更难的困局。一是资金短缺。由于缺少财政支持,许多非遗馆只能依靠自己运作,一些非遗馆维持正常运转都比
26、较困难。有大企业支持的可能会好一些,但大部分乡村非遗馆、个人办的馆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二是没有身份界定。大部分非遗馆现在仍没有统一的身份界定,面临着私人收藏到公益文化的角色转化。它们藏品的所有权和来源可能都是非法的;但法律又鼓励私人收藏,并允许它们本身作为收藏机构的存在。如江南民俗糕板馆、余杭纸伞展示馆、钱王根艺馆等,他们都是作为企业形象推广需要或者依靠传承人文化情怀建立的,就场馆而言并没有独立的法人,因此无法享受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三是缺乏技术支撑。一些地方往往建馆热情有余,对经营风险认识不足。建设的非遗馆不具备规模效益、不够专业水准、不适应观众需求,日常所需的维护、管理等都存在较
27、大困难。(三)社会教育功能缺失一个非遗馆的经营状况不在于收藏多少东西,不在于研究水平如何,关键在于是否鼓励公众参与学习,以及在传播知识方面发挥的效力如何。在杭州,许多非遗馆经营理念上有一个误区。主要扮演“文物仓库”的角色,工作重心是非遗实物的收藏,对如何为社会和公众服务往往不够重视。所以,虽然每年举办的展览和体验活动数量不少,但其所提供的文化产品无质量都明显偏低,再加上整体的展览水平低,部分展览学术味太重,老百姓不感兴趣,也看不懂;很多非遗馆的展览常年不换,观众随人流匆匆转一圈,依次将陈设的展品看过去,是什么、叫什么、有什么用途,过目即忘,进去一次后不再想去第二次。此外,各地非遗馆普遍存在“重
28、展不重教”的问题,需配合展览和研究开展拓展性的教育活动,形成与学校、社区长效性、规模化的教育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用。(四)运行缺乏成熟模式社会发展中的,家园感是通过集体记忆来加以维系的, 它依赖于种种仪式性的表演、 躯体动作和纪念活动来维系。非遗馆的展示,要见物,更要见人,还要见精神。这是非遗的特性所决定的,这也是非遗馆与文物馆的本质区别。因此,非遗馆建设,就是要营建一种安宁舒适和谐的家园感,只有通过深入挖掘特定历史感和认同感的文化基因,才能凸显差异,避免重复, 建构独特形象。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大多数已经不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我们还渴望了解皮影在它
29、的生态环境中与民众的情感联系, 而不只是这些泛泛的普及性知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脱离了原有的、 整体性的文化结构,成为缺乏深层意义和内在逻辑联系的文化碎片。非遗馆,要大量策划特展,从选题到内容到形式,根据观众的兴趣,结合社会热点等设置特展主题。每个展品背后都有一段传奇历史,观众在博物馆走马观花并非对历史不感兴趣,关键要用通俗、生动的讲解方式让游客着迷。(五)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非遗馆不是建一个房子就完事,有着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人才队伍支撑和经营。但目前非遗专业人员仍以保管和研究为主,非遗展示教育和创意型人才严重缺乏。整个非遗事业的发展和人才之间有四个不适应。一是人才及从业人员的数量与博物
30、馆建设的数量不适应。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非遗馆数量快速增长后对从业人员数量上的要求。第二,非遗保护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不能满足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目前非遗中心很多从业人员都是半路专家,缺乏专业知识,甚至不少中心主任都是文化馆等其他部门的领导转任的。主任都如此,更何况其他普通员工。三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所培养的人才的专业素质不能适应非遗馆宣传教育等功能的转换。四是招聘非遗专业人员被纳入事业单位统招统考,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更是难以保障。 五、关于进一步加强杭州非遗宣传展示体系建设的建议各地博物馆建设,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模式的规范,而非遗展示馆建设,相对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任务
31、,总体上还缺乏比较明晰的模式和规范,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一)加强认识,摆上重要议程各地要增强非遗展示馆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把非遗馆等基础设施作为“十二五”期间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建设任务,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各地文化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做好规划设计和可行性报告,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以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主体为依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区、旅游开发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建设一批综合展示传习中心,以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设施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实施建设规划,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
32、性保护,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运营管理的新模式,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和工作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二)分类研究,注重地方特色对于非遗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空间塑造是重要内容。杭州应该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研究,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空间设计方法。各地在建设非遗展示馆建设中,要突出本地和本区域特色,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分布状况出发,从各地实际出发,兴办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专题非遗展示馆,要围绕特色,提升现有非遗展示馆的水平,立足本土,在“
33、特”字上下功夫,在“专”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展示内容上,各地要有各地的特色,要最大限度地考虑非遗展示馆的功能发挥。在建筑设计上,要注意与非遗展示馆主题相协调,实现建筑美观和功能实用的有效统一。(三)探索创新,形成多元格局非遗馆建设是一个探索性的课题,缺少现成的模式,各地要在建设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保障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其他行业和民间资金参与非遗展示馆建设,形成多元发展的格局。非遗馆建设,既要有一定的规范与标准,但又不强求一律。总的来说,市、县级提倡建设综合性的展示馆,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的场所,充分发挥历史街区、城市雕塑
34、、城市公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扶持乡镇街道、村(社区)建设专题性的非遗展示馆。同时,应以文化礼堂建设契机,积极推进非遗馆建设。乡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浙江近几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杭州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文化礼堂,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四)增强体验,提升场馆作用非遗展示馆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非遗展示馆在传播、传承、弘扬中的独特作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各地要积极探索非遗馆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在提升非遗展示馆硬件建设水平的同时,把合理利用、完善内部功能,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不断增强展示馆的吸引力、亲和力和
35、感染力;要广泛征集展品,不断丰富展示内容;要经常推出一些主题鲜明的专题展览,尽可能地满足群众的多方面需求;要坚持知识性与娱乐性相结合,非遗藏品与历史故事相结合,陈列展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枯燥的非遗专业知识生动化,创造一个亲切、随和的展示氛围;要强化群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观众身临其境、参与其中,将展览与观众之间、传承与传承人之间,成为互相交流的“双向”互动,提升非遗展示馆的社会关注度,充分发挥非遗展示馆的社会教育、传播、弘扬功能,发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五)形成网络,提高服务水平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非遗旅游的融合,扩大了优秀非遗项目的影响力,让更多的观众和游
36、客感受乡风民俗,也充实和丰富了旅游的内容,让旅游景区(景点)洋溢和散发独特的魅力。非遗展示馆模式带入旅游。杭州应进一步把非遗展示馆形成网络,重点开发双溪禅茶文化一条街、塘北村蚕桑生产民俗生态区、合村绣花鞋馆等非遗旅游项目,把乡村非遗展示馆串联起来,打造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围绕线路推精品、树品牌、抓宣传、强服务。 要从参观者心理出发,对非遗馆的内容与产品体系进行有机创新,增加参与性、体验性设计,建设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产品。强调保护以物为本、服务以人为本,增加人性化服务提高非遗馆的服务水准。(六)发挥优势,建立造血机制非遗馆一般都占有重要的文化资源、设施资源和区位资源,这些资源在服务于免费观众的基
37、础上,即在不占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前提下,利用非遗知识、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科研成果为资本,吸纳商业财团、企业集团、社会各界组织和人士到非遗馆的经营中来,可开展拍卖、会展(临时性展览) 、场地出租、图书出版与销售、纪念品开发与经营,在此基础在主题餐饮、特色购物方面创造吸引力,重新开辟和融入到面向外地游客的旅游市场之中,增加非遗馆的商业化收入,所得利润用于购买更多藏品和对旧有藏品进行维修保养与体验性展示。参考资料:1、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4949号2、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3、王淼.借鉴安吉模式,加快乡村非遗馆建设在非遗展示馆建设安吉现场会上的讲话. 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B.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4、吕倩,葛幼松.城市景观特色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J.小城镇建设.2009 (10)5、叶丽宝.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兰台世界.2012(08)6、黄卫琴. 安吉县倾力打造没有围墙的乡村非遗馆J.大众文艺.2011(05)7、焦雯,苏唯谦.浙江步入文化“四馆”时代N.中国文化报.201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