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浅论道家哲学中“自然”的双重维度 课程名称 道家哲学研究 姓 名 陈中山 学 号 201102020119 专 业 中国哲学 年 级 2011 级 学 院 公共管理 日 期 2012 年 12 月 8 日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分值)指标 评价内容A B C D得分选题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与本门课程相关。20-16 15-11 10-6 5-0论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分。20-16 15-11 10-6 5-0文献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性。20-16 15-11 10-6 5-0
2、规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20-16 15-11 10-6 5-0.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20-16 15-11 10-6 5-0评阅教师签名:年 月 日总分: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浅论道家哲学中“自然”的双重维度一、存在自然与价值自然“自然”一词,其最俗常的涵义就是狭义的自然界,指一切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一切事物,是一种纯粹的现象性的存在。然而这种纯粹的现象却带有不可避免的假定性。因为,再纯粹的自然也是一种“人化的自然” ,自然如果要进入人的观照视野,就必须与人产生关系,否则自然是无法被认识的。这也
3、就是说,当人脱离混沌,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并意识到自然时,即“人之为人”时,自然就是人所认识的、所感受的自然,不再纯粹,自然便不可避免地要被人化。因此,所谓文明史,也就是自然的人化史。然而,几乎自然呈现在人的视野中的同时,人也进入到自然当中,去探求自然的内在秩序。人,作为拥有理性的动物,要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界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然需要一种坚定的理念以获得支撑,而这种理念就来自于对自然背后某种内在的规律性和统一性的寻求。这样, “自然”一词的涵义又指向了事物的内在秩序,诸如本质、规律等。在中国, “自然”一词进入哲学的视阑,肇始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道家将世界的逻辑起点和宇宙的终极本质理解为“道”
4、 , “道法自然” , “自然”就是“道” 。在西方, “自然”(Nature)一词源自希腊语中的动词 phuein(意指“生长”或“化育) .I。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自然就具有始动因、生成因、事物本源的材料等涵义。在古希腊的哲学中,哲学家的身份和科学家的身份儿乎是重合的。可见,无论中西,原初的哲学家都非常关注对世界内在秩序的探索。因此,他们又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哲学家” 。作为对事物内在秩序的概括的“自然” ,也就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存在” ,它是世界的终极概括和抽象本质,是对事物的真实描述或事实判断,是科学的最终目标,属于认识论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是我们所假定的不以人类意志
5、为转移的“自己而然”的客观存在,我们把这种自然的涵义称为“存在自然” 。而事实上,自然还有其另一个维度的涵义。我们通常所说的“回归自然” 、 “顺应自然” ,并不是指要人类回到大自然中像野兽一样凭着本能生活,而是指人类按照自然赐予人的本性或天性去生活。这里的“本性”或“天性”并不完全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动物属性),更多的是指被预设的一种符合人的自然意愿的本真属性。之所以说这种本真属性是“被预设”的,是因为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人的本真属性和自然意愿到底是什么,而一切符合自然的“本性”或“天性”的描述都只是一种假设和推定而已。回归自然界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其“回归”的精神内核是顺应自然生命的内在意愿
6、。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中国道家文化执着追求自然的真正目的其实就在于让人们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真朴的心境;而佛教禅宗的精髓也在于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领悟自我佛性的存在。总之,这种作为人的内在意愿、要求的自然,是人的一种价值判断和选择,是人的需要、目的的体现,属于价值论的范畴。它是我们所假定的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本真状态。我们把这种“自然”的涵义称为“价值自然” 。这样,自然就有了“自己而然”的“存在”维度与“自然而然”的“价值”维度的双重涵义。对自然的内涵进行了一番简单梳理之后,我认为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自所谓“自然观”也并不是俗常所理解的是对狭义自然界的科学认识,它还包括对存在的目
7、的意义及理想形态的价值认识。这其中既包含了对自然作为一种“自己而然”的存在维度的理解,也包含了对自然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价值维度的理解。而这两种自然维度的涵义相应地在道家哲学的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得以体现。二、本体论自道与自然同一“道”是道家哲学的中心观念,整个道家哲学都是围绕老了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 “道”在道家创始人老了那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老了把“道,从某一具体之道,到哲学之道,加以一种形而上的超越” ,是一个超越了相对的绝对本体。在中.国道家文化中, “道,和自然,的关系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道从自然中来, “道”就是“自然” , “自然, ,就是“道” 。
8、老了对“道”与“自然”的关系作了如下解释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意思是说,天地万物取法于“道” ,而道纯任自然。关于“道”与“自然”同一的命题可以通过以下理由得以支撑印证。其一,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独立的。老了如是描述“道”的存在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二十五章)“道”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它永恒独立、运行不息、不受任何外力的驱使。老了说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仅“道”要取法“自然” ,其天地万物都要效法“自然” 。 “所谓道法自然, ,是说“道,以它自己的
9、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 ”可见,道的存在是一种“自己如此” ,不受任何外界意志制约的独立状态。在道家另一先师庄了看来,道是“自本自根” 的(庄子大宗师),意即“道”的根据和目的就是自己。其二,道的终极指向是自然无为的。无为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不必要的作为和强作妄为。老了云自“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五十一章)意思是说,道与德之所以尊贵,就在于其不命令或干涉万物,而任其自然生长。老了还说自“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0、 ”(老子三十四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一章)的道怀有一种“没有目的的目的性” ,即所谓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其终极指向自然无为。由此可见, “道”与“自然”之问存在互证释的深层结构。 “道 ,的形上本真性取决于自然的形下自明性, 自然的形下神秘性又取决于它对形上之道,的隐喻性。 ”“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和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不仅源于自然,而且与“自然”同一。这样一来,道家对“自然”的认识也就转化为对“道”的认识。那么, “道”究竞为何物?根据道家典籍,笔者认为“道”具有如下的涵义和特征:第一, “道”是不可言说的“恒中生生”的存在
11、。老了曰自“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 (老子一章)“有物混成一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二十五章)意思是说, “道”是一种模糊的不可言说的“恒中生生”的存在,无以名之,.生生大化,称之为“道”只是勉强为之的权宜之计。因为相背于恒中生生之道,不可言道;相背于恒中生生之名,不可为名。这说明老了看到了“名”即“概念”所具有的限定性,故而不能表达横贯天地之“道”的生生不息之性。 “道”是无限的存在,一落言鉴就背离了其“恒中生生”的意义,成为有限的所在。第二, “道”是一种混沌无形的实存之物。首先, “道”无名无形、无声无状,具有形而上性。老了如是描述道的形态自“有物混成” , “寂
12、兮寥兮。 ”(老子二十五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话,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为恍惚。 ”(老子一十四章)可见,道是一种超感觉、超经验的混沌存在。所谓“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周易系辞), “夫道,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大道无形”(淮南子诠言训)。然而,道也具有实存性。道虽然恍惚无形,超越了人的感觉范围,但它却并非空无所有。道“其中有象” 、 “其中有物” 、 “其中有精” 、 “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道“在秋稗” 、 “在瓦臂”,“在屎溺”(庄子知北
13、游)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由此观之,道犹如鸿蒙未分的混沌,无形无象似虚无,然而却是实有。第三, “道”是至大无限而又永恒运行的一种存在。 老子曰自“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二十五章)意思是说,道既广大无边又运行不息。首先,道具有无限性。 “大道泛兮”(老子三十四章),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充塞整个宇宙。“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拆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票授无形舒之冥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淮南了原道训)。可见,道在时问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问上是无边无际的。其次,道又具有永恒性。 “道”亘古存在,处于一种永恒不息的绝对运动中,所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14、(老子二十五章)。第四,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道“为天地母”(老子二十五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五十一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老子以为,道生万物,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穷的潜力和创造力,万物的生息都是“道”之伟力运行的表现。另一部记录道家思想的典籍淮南子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自“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 ”(摊南了泰族训;)道就是一,它是产生万物的太休。 “去道有形者皆十焉”(淮南子泰族
15、训),世界上有形的物体皆由道产生。可见,万物皆由道生,皆统一于道,道即万物的本源。.第五,道是天地万物生成运行的根本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物得之以败,得之以成”(庄子渔父)之物,便是道。 “道者万物之所以成者,故曰道理之者也。物在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韩非子解老)意思是说,天地万物各循其理,而各理又同归于根本的大理,因为这根本的大理是万物的统会,万理的根据。而这个统会万物的大理在道家看来就是“道” ,天地万物的运行都是顺应自然之道的体现。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
16、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软!”(庄子知北游)可见,道是宇宙生成运行的根本规律,天地万物都是依照“道”而有秩序地生息变化。道家的“自然”与“道”是同一的,故而道的特征也就表现为自然的特征。由此观之,道家的自然”已经超越了具体的自然界,成为一种终极的超越了相对的绝对本体,成为一种具有不可言说性、混沌性、形而上性、无限性、永恒性、源始性、本原性和规律性的存在。三、价值论自个体生命的自由“道”并非仅是一个更为高级的实存之物,它还是人生世界的顶级形态、自然形态,具有价值取向。在道家看来,自然的价值指向个体生命的自由。当然,追求自由并非道家学说的独冠之名,然而,道家文化对自由的追求却自有其独特之
17、处。一般而言,关于人的自由有两种思路自“一是黑格尔式的将自由看作是对必然的认识,这意味着自由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征服;一是康德式的将自由从必然性知识领域中抽取出来使自由变成一种自我要求或自我的心境。 ”道家自然文化的自由追求属于后者。在道家自然文化中,自由独立意味着一种摆脱了一切外在束缚压抑的心理体验和精神状态,它不是获得了什么,而是摆脱了什么。这种个体人格的自由以两种看似相反的方式体现出来自一是个体生命独立自由意志,一是个体生命无为自由境界。(一)个体生命独立自由意志个体生命独立自由意志意味着将人的生命力量看作是一种独立意志的存在,它以力量、激情为中心,是力量的爆发和激情的迸射,具有一种强
18、烈的反抗性和挑战性,对于束缚、压抑人性的外部世界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反抗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自我生命力量的自由。独立意味着不受任何外物的制约。如前文所言,道的存在状态是一种“独立而不改”(老子二十五章)的无所依赖的状态,而人取法于“道” , “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内在于人的,因此,作为生命个体的“人”也应是独立的,不应受任何身外.之物如名利伦常的束缚。道家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其意就在于摆脱所谓“伦理” 、“文明”对于人本性的压抑和束缚,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庄子深刻体察到个体生命为外物所役的痛苦,认为至德之世应“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庄子天地)。意思是说,最理想的社会应该自由
19、而没有文明道德的约束,平等而没有等级贵贱之分。自由独立就意味着平等,因为只要存在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低者贱者必然受到高者贵者的压制和束缚,自由独立就无从谈起。而“道”则赋予万物这种平等性,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庄子秋水)可见, “道”与名利道德和等级制度是相抵悟的。因此,道家学说的履行者往往表现出一种傲视世俗、离经叛道、我行我素、逍遥不羁的独立人格。庄了笑傲权贵,宁可贫寒也不为官,他狂言无忌,常作惊世骇俗语自“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有焉。 ”魏晋时期的许多文人都有着脾晚世俗名教的狂态自刘伶以房屋作裤、以天地为屋;阮籍即使为母亲守丧期问也喝酒吃肉;
20、稽康“刚肠疾恶” , “越名教而任自然” , “非汤武而薄周孔” 。晚明是继魏晋之后又一个个性觉醒的时代,徐渭、李赞、袁宏道等都是不拘礼法、狂傲不羁的斗士形象。他们率性而为,特立独行,标榜童心,独抒性灵,在对“灭人欲”理学的反叛中体验自我生命价值的自由。这种自由意志的强烈喷发,一方面是对世俗价值、社会规范和文明的猛烈冲击与反叛,另一方面又是摆脱了外在压抑束缚的个体生命的自由体验。(二)个体生命无为自由境界道家文化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个体生命无为自由境界。在专制等级制度下,道家对独立平等生存图景的设想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故而,他们只得放弃客观现实中的追求, “知其不可奈
21、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转而追求精神境界上的自由,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庄了逍遥游)。这种自由不是通过对于客观必然性的认识而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来实现,而是通过对客观必然性的自我超越和心理调整来领略。可见,这种自由是一种超世的自由。如何才能达到这种自由境界呢?那就必须做到无为。道家哲学“从道的无限和自由,推出了人的无限和自由,把永恒的大自然的无意识、无目的、却又合乎规律的运动作为人效法的模范” 。如前文所言,道的运行也是一种无为的状态,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因此,作为“法道”的人也应做到“无为” ,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 。无为不是激情的澎湃,而是
22、忘情乃至无情的状态;无为不是力量.的凝聚,而是力量的消解。它让人不为外物所动,最大限度地凝神专注于自我的本性。它不是对外在规范进行攻击,而是让外在规范无法进入自我。庄子讲求“心斋” 、 “坐忘” ,让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庄子大宗师)。在庄子那里,这种自由境界各种理想人格加以渲染,诸如“真人” 、 “至人” 、 “神人” 、 “圣人” 、 “德人”等。庄了说自“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
23、其入不距。修然而往,修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庄子大宗师)可见, “真人”这种理想人格的心灵特征是一种虚静无为、无所羁留、不为外物所动和任运而化之的状态。因此,从终极意义上说,个体生命独立自由意志与个体生命无为自由境界是一致的,因为两者同是作为生命的个体存在,希图摆脱外物束缚,追求其生命本然意义和个体人格自由的一种价值体现。参考文献:1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3Arthur Waley .Tao Te 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4潘世东,林玲.诗性的智慧M.广州:华南理工人学出版社,2000.5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6饶子,等.中西比较文艺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7鞠曦.老子“恒道”论要A.第二届古天文与中华传统文化暨王屋山古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8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M.北京:二联书店,1996.9王学谦.自然文化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M.长春:吉林人学出版社,1999.10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