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专 业 投资理财 姓 名 桑逍 准考证号 250111200513 东北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论文题目: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论 文 提 要关键词:不良资产、坏账、金融安全论文分数: 答辩组组长:成 员:答辩日期: 年 月 日一、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一)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广义上的不良资产是指银行在资产业务中,资产风险超出预先估计,部分或者全部损失的资产。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到期回收本金、利息的贷款成为正常贷款;反之,银行发放的各类贷款中,借款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约定的期限 偿还全部本金或利息,造成银行损失的这类存款,称为狭义上的不良资产或不良
2、信贷资产。按国际标准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贷款称为不良贷款。本文所探讨的不良资产时之后三类贷款。(二)不良资产的分布不良贷款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和行业特征。不良资产的数量与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不同,不良贷款的数量有明显的区分,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我国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经济发达省份的不良贷款低于3%,而在黑龙江、吉林、河南、新疆等经济不发达省份其不良贷款超过15%。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来说农、林、牧、鱼业不良贷款率高达47%,批发、零售、餐饮、文化、娱乐业的不良贷款率也在13%-16% 之间,而采矿、金融、建筑、运输、住房
3、按揭等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低于4%。(三)不良资产给银行带来的危害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特别是在银根紧缩或出现存款滑坡的情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贷款回收来增加头寸,往往出现支付困难,影响银行声誉。2.造成银行的财产损失。即使有抵押物可以变现,但也存在一定的资金损失。资产存量制约着资金周转,使银行资金无法运用到收益更大的项目上,这对银行资金来源也是一种损失。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不良资产对银行财务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较多的银行贷款利息无法收回,银行却要如实支付这部分自己的利息及其它相关费用。另一方面,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一定时间内无论利息是否实收,都要计入营业收入。由此而论,企业所欠利息越多,银
4、行虚盈实亏现象就越严重。二、不良资产的成因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属于市场风险;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本文将从经济环境、政策、企业、法律、社会信用及银行自身组织及管理机制等几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探讨。(一)经济环境首先经济周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其次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
5、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例如当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时,造成企业总有效需求不足、产品滞销,财务状况发生恶化导致对应的银行不良贷款大量产生。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上处于起步阶段,征信体系作为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今年来加大了建设与推广的力度,但信息采集的内容、方式和范围都有待于完善。征信体系还没有与工商、税务、证券、保险、审计、法院、海关、技术监督等部门实施横向联网,社保、医保、电信、水电、燃气等缴交支付信息没有纳入征信系统中,因而还不能掌握企业和个人更全面的信息资料。(二)国家政策1、体制原因。上世纪80 年代经济转型过程中,为了
6、加速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步伐,政府实施的“拨改贷” 将企业资金配置方式由财政供给制改为银行供给制。银行资金被用于财政性的用途,借贷资金运动不能遵循借贷资金的运作过滤及特征,具有无偿性和运动的单向性,使国有银行的大量贷款在国有企业中沉淀、呆滞,是不良资产产生的历史原因。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企业的亏损便直接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据统计,过期的负债70%以上都是银行贷款,而国有企业的贷款余额占四大国有银行贷款总额的80%左右,只是银行中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2、政府干预。在经济转轨时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使得经济主体行为准则带有双重性,政
7、府干预企业与银行经营成为必然,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与银行服从大局,从国家计划,按国家意图发放贷款,开发项目,承担社会性负担,并接受政府管理,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和银行面向市场经营,追求经济效益,自己生存和发展。政府不合理干预的直接后果便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活动扭曲和金融秩序紊乱,使银行存量风险累积和增量风险叠加。3、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银行业务混淆不清。受传统计划投资体制的制约,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1994年3月至11月,我国先后建立了3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建立,是为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促进专业
8、银行真正向商业银行转化的需要。国家三大政策性银行成立后,从表面上看剥离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但实际上三价政策性银行的一些具体经营业务还要有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仍包含着部分政策性银行业务,似的国有商业银行不断背上“无偿献血”的包袱。4、金融监管乏力。监管目标错位。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仍然侧重于合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监管中心不明确。监管方式单一,手段落后。监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5、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对国际金融领域缺乏了解。对国际金融法规了解甚少,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比较低下,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和进行跨过风险管理了。执法不严。在实际操作中,一是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普遍,行政干预司
9、法公正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突出,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依法维权工作被动,往往是银行“赢了官司输了钱” ,银行在“依法收贷”的过程中处境尴尬。(三)企业原因1、企业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大部分授信业务都形成与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过热时期,国有企业长期习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运作模式,承受市场风险能力很差,转向市场经济后一时难以适应,加上竞争激烈,跟不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低劣,造成产品积压滞销,应收账款增加,贷款回笼缓慢,影响资金周转,效益持续大幅下降。另外,因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追加借入资金,使企业负债成本增高,效益下降,从而增大银行
10、贷款风险,影响贷款本息的偿付能力。企业过度负债,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不佳,是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本原因。2、企业财务制度混乱,资金去向不明。不少企业对会计法、公司法中财务会计的规定视而不见,滥设账户,缺乏完善的账簿,财务结算制度混乱,自己浪费严重。特别是法定代表人滥用企业资金,但又不能从账簿上反映资金的流向,当企业亏损、倒闭时,企业的资金去向就难以查明,甚至连应收账款也无法反映,造成债权人申请执行其到期债权无法实现,致使银行形成大量的呆账、坏账。(四)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1、缺少健全的信贷约束、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对银行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管理上,违规经营普遍。一是部分管理人员利用自己的特殊权
11、限,做出超过本分的事情,俄日银行带来了危害,二是一些基层行为完成压缩不良贷款和收息指标等要求,办理借新还旧手续,甚至人为地调整数据,从而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三是业务人员在贷款数目的压力很大,导致他们无法达到目标,不择手段,急功近利,而不管其质量如何,使有问题贷款无法及时得到反映和揭露,为不良贷款买下了隐患。2、资产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长期以来,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缺乏可行性研究,成为不良资产滋生的温床。意识风险评价体系不完善,商业银行现行的贷款风险评价体系通常是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立足区域性眼光分析多,站在全局性角度分析少,难以对贷款风险作出科学准确
12、的分析判断,造成相当多的贷款项目未竣工便成为风险性呆账贷款,无法确保借款决策的正确性和安全性。二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队伍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低,多数人员不具备成熟的现代管理能力和水平,对贷款项目缺乏足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使贷款决策发生失误,影响银行经营效果,给贷款带来风险。3、银行自身消化不良资产能力有限,不良贷款治理缺乏有效手段,第一,受自身财力所限,呆坏账核销无法作为处置占比过高的不良贷款的主要途径。第二,近几年,国有银行通过剥离和清收、盘活、核呆,一部分不良资产的到了有效处置,但盘活、清收、重组一般只适用于那些具有一定还款能力或具备再生能力的企业,而对那些完全失去再生能力的企业的不良贷款,
13、并不是有效的处置手段。但仍有大量的政策性不良贷款损失和自身经营性不良贷款遗留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且多是收回无望的损失类贷款。4、银行间无序的竞争。在金融体制改革中,推出了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可以选择银行,银行之间业务交叉、相互竞争的新举措。这些措施的实行,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银行间的不规范、不公平竞争,为一些授信企业骗取银行贷款、蓄意逃废债务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首先是企业在多家银行开户,多头结算,多头贷款,多头套现,重复抵押逃避银行的监督管理,致使信贷风险日益增大。其次是在不合理、不公平的无序竞争中,银行为了自身利益,不顾成本拉客户争存款,降低条件放贷款,争规模,企业则
14、借此逃避信贷管理,只是银行贷款的投入方向与投入数量失去控制,形成信贷资金的风险。三、防范不良资产的对策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进行综合治理。(一 ) 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二次剥离。我国新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处置不良资产,一次性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4万亿元,但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并没有剥离干净,仍然遗留相当大的一部分。为此,应尽快实施二次剥离,以充分利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现有的优惠政策和处置手段,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使国有商业银行真正能够轻装上阵。在剥离范围的选择上,应把在商业银行法实施之前形成,具有明显政策性特征的
15、不良贷款,实施完全剥离,对于商业银行法实施之后,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形成的不良贷款,也应予以剥离。(二)政府要全方位整治信用环境1、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2、加强组织协调,实现企业信用监督管理社会化。3、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监督,规范其行为。(三)推进产权制度改革。1、加快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微观信用主体。2、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缺陷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要杜绝不良贷款继续大量产生,必须从产权制度改革人手。(四)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采取措施,活化信贷资产存量。1、健全不良贷款清收盘活机制,加大清收力度。2、因户施策,分类清收。3、国有商业银行
16、要成立不良贷款管理中心,实行专业化特别经营,坚持集中管理、明确责任、加强考核的原则,对锁定后的不良贷款清收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清责任、专业处置。针对不良贷款项目“处在深闺无人知” 的状况,建立和规范不良资产处置的二级市场。4、加大创新力度,利用多种方式处置不良资产。5、国有商业银行要主动参与企业改制,从中寻求盘活良策。 (五)强化信贷管理,防止新的不良贷款产生。 1、强化以人为中心的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信贷人员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2、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 3、对贷款企业开展整体分析。4、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与激励相对称的机制,实现贷款管理的责、权、利统一。5、开展公关营销活动,不断拓展和培植优质客户群体,力争新增贷款实现零风险。6、构筑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系统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