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论新形势下农民的平等权.doc

上传人:文档投稿赚钱 文档编号:1463380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论新形势下农民的平等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论新形势下农民的平等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论新形势下农民的平等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论新形势下农民的平等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论新形势下农民的平等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新形势下农民的平等权摘 要平等是人类文明的基本信条,是政治的核心价值之一。对公民给予平等的关怀,是当今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共同准则。我国农民应享有和其他社会主体平等的权利,但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囿于历史的局限,人为地建立起了二元社会结构,农民在二元社会结构中长期处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不平等的地位,他们的政治平等权、经济平等权和社会平等权均缺乏保障。只有从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平等权问题。首先,本文从何为农民的平等权入手。其次,对我国农民平等权现状进行分析。最后,针对上述现象及原因提出给予农民平等权以保护的各项建议和措施。关 键 词: 农民,平等权,法律保障2目 录一

2、、引言4二、农民平等权的概述5(一)平等权的定义5(二)农民的定义5(三)农民平等权的概念6三、农民平等权的现状7(一)农民政治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7(二)农民经济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8(三)农民社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8四、如何加强农民平等权的保护10(一)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剥离户籍制度所承载的社会福利功能10(二) 完善有关农业和农村方面的法律制度,促进农村的法制建设,给予农民平等权以有效的法律保护10(三) 加大普法力度,唤醒农民的权利意识11(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农民平等权的实现12(五)立法规定农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问题13(六)建立农民法定的维权组织13结论14参考文献

3、1534论新形势下农民的平等权一、引言平等是人类文明的基本信条,是政治的核心价值之一。对公民给予平等的关怀,是当今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共同准则。我国农民应享有和其他社会主体平等的权利,但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囿于历史的局限,人为地建立起了二元社会结构,农民在二元社会结构中长期处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不平等的地位,他们的政治平等权、经济平等权和社会平等权均缺乏保障。只有从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平等权问题。5二、农民平等权的概述(一)平等权的定义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权利主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

4、本条件。公民的平等权有以下含义: 所有公民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所有公民都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所有公民的保护或者惩罚都是平等的,不得因人而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二)农民的定义1958 年 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后,我国形成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凡是具有城镇户口的居民(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就是城市居民;具有农村户口的居民(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就是农民。这是我国目前法律上确认农民的唯一标准。即把农民演变成身为“农业户口”者的代名词了。从现在人们的认识程度看,现阶段在我们如

5、果给“农民”一词下个定义,那就是“户口登记在农村并为农业户口的农村人”。这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的户籍管理除了执行人口家庭的登记职能外,还与就业 、医疗、住房等多项社会福利待遇紧密相关。很明显,过去我国对农民概念的界定主要不是一个职业概念,而是一个身份概念。6(三)农民平等权的概念农民平等权是指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作为平等的权利主体,同等地享有或应该享有与其他社会成员无差别的权利或公平的利益,以及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7三、农民平等权的现状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极大的激发,农村和农民生活面貌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权利仍是欠缺的不完整的,其就业选

6、择权、劳动报酬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子女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等等权利经常受到社会的忽视,与其他社会主体相比,农民更缺乏的更是平等权利。众所周知,中国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将中国公民实质上划分为身份鲜明的两类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这种模式下,农民与市民之间划出了一道“身份鸿沟”。在农民与市民身份的背后,隐含着一系列的不平等,包括户籍、粮食供给、住宅分配、生产资料供给、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险、劳动保护、人才、兵役、婚姻和生育等。以下仅从三个具体方面分析农民平等权的现状。(一)农民政治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作为国家主人的农民,是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平等的地位,是否与

7、其他社会主体一起共同执掌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权,这是衡量政治上真实平等的重要因素。现实生活中,农民却很少介入政治。反之,工人有工会,妇女有妇联,青年有共青团,私营企业主都有个协会,这些群众组织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该社会成员的利益。由于政治参与渠道的残缺,各自承包经营、分散的农民很难抗衡现代政治国家中不法权力的侵害,以至各种坑农、伤农、卡农的事件不8断发生,各种摊派、集资名目繁多,虽经中央三令五申,农民负担问题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二)农民经济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农村和农民也不例外。然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向。收入差别固然

8、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农民经济平等权利的缺乏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先看农民的资源分配权利。从理论上讲,国家资源属于全体国民所有,但实际上,国家资源的分配几乎为城市阶层所垄断。国家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使农业在为工业化进程承担积累重任的同时,失去了自身的发展机会。再看农民的市场不等交易权。平等交易是包括农民在内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但在市场经济商品流转过程中,农民的市场交易权却无平等可言。农产品出销时不但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还要遭到人为的控制,如禁止自由交易等。而农民在购买生产资料(如农药、化肥等)时,面对的却是卖方垄断市场。(三)农民社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1、劳动权利不平等我国劳动法第 3

9、 条规定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第 12 条却限制解释为摘要:“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尽管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劳动的权利,但农民因其身份被限制就业的情况却是屡见不鲜,许多部门规章和9地方政府规章也对农民就业设置种种限制。2、教育方面权利的不平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权利,保证公民普遍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办学政策的偏斜,使农民在受教育方面并无平等可言。这些可以从教学资源的分配、师资的分配中很容易地看出来。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是农村社会的主要新问题之一,而教育跟不上则是直接原因。它使许多农民难以接受科技知识,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保护农民

10、教育权利的平等对解决我国农村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3、社会保障权利的不平等长期以来,城市居民享受了“高就业、高福利、高补贴”,国家每年为城市居民提供几百至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城市职工可享受退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多项社会福利,农村只有少量贫困人口享受一点微薄的社会救济。我国宪法第 44 条有关公民退休权的规定也只限于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国家工作人员,农民不得不养儿防老,使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艰难,更加深了农村的贫困。虽然目前农民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善,国家与社会也在不断研究与采取措施保障农民的权利,但是,农民平等权的缺失仍然是一个严重而迫切的社会问题,分析农民平等权缺失的原因,才能从根

11、本上解决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10四、如何加强农民平等权的保护 (一)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剥离户籍制度所承载的社会福利功能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古已有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废止了旧的户口制度,建立了新的户口登记制度。现代户籍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以农村供养城市的模式高速完成了工业化,代价是城乡间越拉越大的发展鸿沟。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户籍带有深深的身份烙印,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异性,享受的待遇明显不同,户籍被打上世袭的烙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但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进城后还是农民,享受不到城市人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很难在城里定居。长期以来,由于户籍限制以及和户籍制度捆绑在一起的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与福利,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户籍制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束缚,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民的平等权。(二) 完善有关农业和农村方面的法律制度,促进农村的法制建设,给予农民平等权以有效的法律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