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语》十则(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123503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则(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语十则(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

2、了解孔子及论语;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阅读其它篇章。 一、导入:先提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我国两千年多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说明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治理个人的一身一心也是如此。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3、。 二、孔子简介,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只用语言介绍,即使生动引人也还不足以“迷”住,于是我提供下列多媒体资料: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像、孔圣真像(现存香港孔教学院)、孔子司寇像、孔子授课图、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山东曲阜孔府大门、孔子墓(山东曲阜)、然后是两段简介孔子的视频。为了说明孔子在国外的影响,再提供下列图片: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等。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

4、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 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 岁那年(前 500),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 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时 14 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宫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

5、重大贡献。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三、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论,纂辑的意思,应读 ln,语,言谈。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 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6、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1)“子曰”式: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2)问答式: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3)谈话式: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4)议事式: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四、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原文。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五、学生自己翻译,然后老师出示译文,让学生对

7、照。熟读至背诵。 六、阅读课外补充的其它章节。 第二课时 课前预备:诵读课文 一、导入:1988 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究竟以什么样的智慧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论语十则来读一读孔子,看能否读出孔子思想里哪怕是一点点的智慧。这样的经典之作一定要用心阅读,而且我觉得个人的力量还不足以推开他寻那扇智慧之门,所以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品读的要求- 1、分组品读,注重交流与合作。 2、“品”之前最好要读一读。 3、品读应从文本出发,最好联系生活实际。 4、品读完了之后,要对你们自己的感受

8、有一句结论,或是人生哲理或是劝诫之语,语言要简洁。 5、读完后,每组选一个同学为代表,先背诵,再把你们品读的结果告诉大家。 6、注意时间和效率(58 分钟) 二、学生自由发言(附老师对每一则的理解) 第一则: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一则阐述的是孔子认为为学所应有的精神与态度: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好学是一个必须的条件。而要做到好学,一定得先要坚定学习求知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进而降低了学习的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则应该要勤快努力、全力以赴,并忠实地检

9、讨自己对真知是否了解;遇到有机会时,也应向任何学有专精的人士请教,并验证自己所学。如此都能做到了,才称得上是好学的人。 第二则: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讲孔子晚年勤奋读书的。修德进学的阶段:一为有志向学;二为建立自己的基本思想以确有所立;三为不惑,人事多异,虽自己已有志且能立,但与外在事物不免有冲突矛盾,此心因而会有惑,所以必须穷究事理,以求得不惑;四为知天命,虽已有志有所立又能不惑,但实行时又可能遭遇困难

10、阻碍,所以必须要能知天命;五为耳顺,入耳之事有顺,有不顺,因为知道那些不顺的其实亦有其道理(由不惑来),甚至也属天命(由知天命来),是故应能修养到一切入耳的皆为顺;六为从心所欲不踰矩,到此境界则一切发于心所为,皆合于天命,所以自然可以符合人类社会所形成的规范。这也就是为学修德的最高境界了。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

11、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三则: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 第四则: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

12、,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则:孔子的乐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博学如孔子他们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 孔子这句话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本章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

13、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三、复习背诵前五则。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后五则,学生自由发言(附老师对每一则的理解) 第六则:这则好像是用山水的比拟对仁者和智者作一个比较。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乐山乐水”不一定只是就性情而言,或许它更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观或者是生活态度。智者乐水,因为他们如水通过自身的流动滋润万物,且海纳百川;仁者乐山,因为他们如山,山虽不语却以自身的厚重令人仰止。 孔子将人分成君子与小人,又把君子细分为知者与仁者。何谓知

14、者?何谓仁者?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者之知,乃明智之智,是为大智慧,非为小聪明。知者便是那些对自己、对人生、对人性有着足够的了解和领悟的人,并且因智慧而超脱;仁者,古人常说:仁者无敌。何谓仁?孔子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为本心之德,仁者是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遵从天理,讲求仁义道德之人。因此:因智慧而超脱的人像流动的水一样快乐;信奉仁义道德的人像沉静的山一样恒久。虽然在孔子的思想里,他更推崇乐山的仁者(仁是孔子的主导思想)。但其实仁者、知者并无高下之别,就像自然界的山与水从无争胜之心,且互为映衬,共成山水。知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第

15、七则:孔子的“安贫乐道”。论语里还有这么一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改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极力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说他是真正的贤者。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 追求吃穿享受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与他人争夺有限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第八则:孔子的坦荡胸怀。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

16、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他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物,不计较个人厉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第九则:【探究】“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

17、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

18、。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

19、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第十则:孔子的清心寡欲。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 三、深入探讨孔子的仁 总结孔子的道德精神:好学乐学,安贫乐道,博爱仁慈,坦荡胸怀等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孔子把这所有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核

20、心:那就是“仁”。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 21,469 个字,其中“仁”字出现,有人统计有 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这位孔圣人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仁者爱人。(学生阅读第九则)“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实行仁的方法。孔子仁的实质是“爱”,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而且孔子的“仁”是一种博爱。所以

21、说“爱众人、爱人类”这就是孔子的最大智慧,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宋儒曾写诗赞扬孔子说“天不生仲尼,千古是长夜”。这就是他的力量。以至于孔子以后,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都遍布了这种思想的不灭之火。 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价值体系:“仁”延伸到父母是“孝”;“仁”延伸到兄弟是“悌”;“仁”延伸到子女是“慈”;“仁”延伸到夫妻是“义”;“仁”延伸到朋友是“信”;“仁”延伸到国家是“忠”;“仁”延伸到人类是“仁民”;“仁”延伸到自然是“爱物”。 四、(学生自主发言)“仁”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响及意义。孔子之后有哪些这样的仁者? 1、孟子:把这种仁发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22、之幼。” 2、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3、周恩来:“生为国家,死为人民的耿耿忠心。” 4、飞人博尔特:奥运夺金后送了一只签名的足球给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小女孩,她在地震中失去一条腿。博尔特还给中国红十字会捐献善款 5 万美元。这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的爱。 5、高耀洁: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艾滋病患者一般人不敢接触,可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了人们的偏见和恐惧,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他们的无助和冰冷。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边。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虽然不能成为一个人敬人爱的仁者,但是我们可以播洒我们的爱心! 总结: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