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榴在生长过程中的枝、叶、花、果的变化和石榴的味道,体会作者对石榴和家乡的热爱之情。3、通过借鉴模仿,初步懂得描写水果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榴在生长过程中的枝、叶、花、果的变化和石榴的味道,体会作者
草原即景第二课时Tag内容描述:
1、石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榴在生长过程中的枝、叶、花、果的变化和石榴的味道,体会作者对石榴和家乡的热爱之情。3、通过借鉴模仿,初步懂得描写水果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榴在生长过程中的枝、叶、花、果的变化和石榴的味道,体会作者对石榴和家乡的热爱之情。2、通过借鉴模仿,初步懂得描写水果的一般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 16 石榴2、复习词语:指名读,齐读。3、为什么要向人们介绍家乡枣。
2、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一) 学习第一部分( 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2.魏国军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为了体现魏国军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1)“ 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2)齐国的担心间接写出魏国军队的强大。3.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读相应的关键词句,你还能读出什么信息?(严峻的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然而面对强大的魏军,齐国想救赵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为后文齐军大胜,。
3、13 寒号鸟(第二课时)执教人:李琳 地点:二(1)班 时间:2017.11.2教学目标:1 分角色朗读课文,着重感受寒号鸟的生活态度和性格特点2 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懂得人活着不能懒惰,得过且过,要勤劳,要有长远打算并实地去努力实现的道理。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寒号鸟的生活态度和性格特点。教学难点: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懂得人活着不能懒惰,得过且过,要勤劳,要有长远打算并实地去努力实现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头饰教学过程:(一) 检查复习,谈话导入1 上节课认识一种鸟和很多生字词,你还记得它们吗?2 板书课题,出示生。
4、锡林郭勒大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者海镇光明小学 徐惠莲教材说明: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S 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作者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赞美。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设计思想:学生的生活离草原很远,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应用直观的图片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悟,看到具体的草原美景图片,获得美的感受,增强热爱大。
5、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和人民热情好客,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的思想感情。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的意思教学重难点:1通过语言文学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2体会重点句子意思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机、录音机、片一、复习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
6、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和人民热情好客,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语言文学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 景 2 .体会重点句子意思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机、录音机、片 、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
7、1、草原,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洒脱:举止自然不拘束羞涩:难为情,害臊,勒,蒙,l ( ),li ( ),mng ( ),mng ( ),mng ( ),勒令,勒紧,蒙人,蒙受,内蒙,近义词。
8、1 草原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一、明示目标,创景激趣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按要求自学课文第 1 小节1、自由轻声读课文。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3、同桌互相讨论。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找出句子读一读。3、打出投影句子。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9、16草 原(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2、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自由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草原的辽阔和美丽,草原景色如此美丽,那草原上的人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草原。
10、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一、教材简析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之花”中的第二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又。
11、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情感。3、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歌曲、图片等) ,感受草原的美。2、采用读悟相结合的方法,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三、教学重点:通过语。
12、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成功之处: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
13、,草原,作者 老舍,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1930年回国。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鄂温克 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两万多人口,牧区用蒙文,农区用汉文。 蒙古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三百多。
14、感受“人情美”,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继续跟老舍一起,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事情发展顺序,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
15、 16、草原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内容:草原美景 说明: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草原美景 指的是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给人带来的乐趣,其核心是 美景 ,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 抓住文中的核心语句 。教学的重点是 景美与乐趣,解决重点的关键是 联系实际,合理想象草原美景 。 二、教学目标与说明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部分。 2、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 。 说明: 1、。
16、草原说课稿(第二课时)各位评委老师、在座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草原的第二课时。一、说教材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作者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写以及自己情感发展,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文质兼美于一体的佳作。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为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
17、16.草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草原如诗如画的景色。 大家想不想再来感受感受。打开书本,引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 (齐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 景 如诗如画)2、师:读的真美,一幅幅美丽的景色浮现在老师的眼前。其实,除了第一自然段,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描写到了草原如诗如画的景色。快速找一找,那些句子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一百五十里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常熟到苏州一个来回是 75 公里,过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过了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过了一百五十里又是。
18、一、总结全文,升华感情1回顾全文内容,配乐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作者写草原的美丽、辽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假如我们在塔木钦草原上,我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充分运用比喻句这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的辽阔。二、拓展练习1背诵课文第一、六段。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3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大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是萧乾爷爷几十年前看到的塔木钦大草原的景象,今天的塔木钦草原又是什么景象呢?请根据你查阅的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
19、一、总结全文,升华感情1回顾全文内容,配乐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作者写草原的美丽、辽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假如我们在塔木钦草原上,我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充分运用比喻句这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的辽阔。二、拓展练习1背诵课文第一、六段。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3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大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是萧乾爷爷几十年前看到的塔木钦大草原的景象,今天的塔木钦草原又是什么景象呢?请根据你查阅的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