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宏观经济基础模型 (宏观经济分析的工作母机)第一节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第二节 IS-LM模型第三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第四节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M-T-D模型)第五节 奥伯斯特菲尔德若戈夫模型(OR模型),第一节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一、古典经济学家的基本观点、假设前提和分析思路(一)基本观点古典经济学家的基本观点是:市场机制会迅速而有效地运作,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他们认为以稳定性政策的形式出现的人和政策干预都是多余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无效,反而会造成经济的更加混乱。,(二)假设条件从上述观点出发,古典经济学家构建的宏观经济模型,一般都遵从了如下假设:1、
2、所有的经济当事人都是理性的,其参与经济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且没有货币幻想。2、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因此经济当事人在一组给定的具有完全灵活性的价格下决定买或卖的数量。3、所有经济当事人在进行交易前,都拥有有关市场条件和价格的完全信息。4、交易只有在所有市场都建立了市场出清价格时才能达成.5、当事人有稳定的预期。,(三)分析思路古典模型的分析思路是将经济分为两个部门:真实部门和货币部门。这两个部门的行为由模型的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关于就业和产出决定的理论;二是萨伊的市场定律;三是货币数量论。这三个部分中的前两部分显示了模型中真实变量的均衡只是如何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上决定的,第三个
3、部分则解释了名义变量是如何被决定的。这样,古典模型中的真实部门和货币部门是分离的,模型中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影响真实变量的均衡值。也即货币是中性的。,二、就业与产出的决定 (一)短期生产函数古典模型的关键组成部分是短期生产函数。1、短期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短期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Y=AF(K,L) 其中Y为产出,A为技术进步的影响,K和L为生产中投入的资本与劳动。2、生产函数的内涵短期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显示了在给定现有资本存量、技术因素和投入的组织形式的情况下,总产出决定于劳动投入量的过程。如图2-1所示。,3、短期生产函数的主要特征(1)给定A、K值,就业量L和产出Y有着正向关系。(2)劳动的
4、收益是递减的。(3)K增加或A增大,生产函数将向上移动。,(二)古典劳动力市场模型古典劳动力市场模型反映的是总就业水平决定机制。1、劳动力的需求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于厂商的生产过程,厂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等于产品价格,也即:MR=MC=P如果假设W为工人的工资,L为新增工人人数,Q为新增工人带来的产出增加量,则利润最大化也应该满足下列条件:PQ=WL Q/L=W/P=MPL P=W/MPL=MC据此可定义劳动力需求曲线为:DL=DL(W/P)也即:厂商的劳动力需求是真实工资的反函数,真实工资越低,就会有越多的劳动在厂商可获利的情况下被雇佣。,2、劳动力供
5、给的决定从家庭效用最大化出发,劳动力的供给决定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消费与休闲的选择,而为了消费,必须以工作替代闲暇以赚取收入,但工作却会给工人带来负效用,因此,工人的偏好和真实工资将决定均衡的劳动供给量。如下式所示:SL=SL(W/P)上式表明:真实工资的提高会使闲暇变得更为昂贵,从而提高劳动的供给量;真实工资的提高也会使工人生活得以改善,他们能够负担的起更多的闲暇消费。古典模型假定真实工资变动的替代效应超过收入效应,由此导致真实工资提高带来劳动供给的增加。,(三)产出与就业均衡的决定产出与就业的决定可利用图2-2来进行分析:,图2-2表明,在古典劳动力市场模型中,需求与供给决定了均衡的市场出
6、清的真实工资(W/P)e和均衡的就业水平Le:1、如果真实工资低于(W/P)e,将会有过渡的劳动需求ZX,如果真实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将出现过度劳动供给HG。2、均衡就业水平Le代表了“充分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凡是愿意工作的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3、LT线表示了在每个真实工资水平下,希望加入到劳动队伍中的全部人数EN为自愿失业人数。4、均衡就业量Le决定了均衡产出Ye。,三、萨伊定律(一)萨伊定律的基本内涵概括来讲,萨伊定律是指“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其基本内涵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的需求外,其余部分总是用来交换其它产品,从而形成某一产品对其它产品的需求。如果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7、那么任何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除去自身的消费外,其剩余部分都会用于储蓄,并且任何储蓄的数量都会由于人们对非自己生产产品的需求而将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二)萨伊定律的假设前提萨伊定律的有效取决于如下三个假设前提:1、投资恒等于储蓄(I=S)。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以由工资率进行调整。3、货币中性。也即货币只起到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对商品的价值决定不具有任何作用,货币供应量的多寡及其增减变化,既不影响商品的供需量和供需结构,也不影响商品的交换比率。,四、货币数量论(一)现金余额分析法剑桥学派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决定于交易行为的需要,交易与总支出相关,总支出又与名义国民收入相等
8、。如果假定Md是持有名义货币余额的需求,k是每年名义国民收入PY中当事人希望持有的比例,且短期内不变。则剑桥货币需求模型函数为:Md=kPY再假定M为货币的供给,在均衡时M=Md,则:M=kPY在上式中,Y是一个独立货币市场的有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函数决定的既定变量,k在短期不变的情况下,M决定于价格P的水平。因此,货币数量论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数量的变化在长期内并不会产生真实效应,但却能决定价格水平。也即当多余的货币被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时,过度需求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升。,(二)交易方程式交易方程式是由费雪提出的用于解释价格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数量模型。如果假定V是货币流通速度(k的到数),且在短
9、期内不变。则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可以表示为:MV=PY价格水平的决定过程如下图所示:,(三)费雪效应费雪效应是指货币扩张会使名义利率提高。其理论依据是:1、真实利率的调节使信贷资金市场上的储蓄和投资相等;2、真实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并由生产率和节俭等真实因素决定。3、名义利率水平反映了真实利率和通货膨胀两方面因素的影响。4、货币扩张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使名义利率上升。5、货币扩张的最终结果是价格水平、名义工资和名义利率上涨,但系统内的所有真实变量都不受影响。,第二节 ISLM模型,一、IS-L模型的概念ISLM模型是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关系的模型。其是封闭
10、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的工作母机。“IS-LM”模型,是由英国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和美国凯恩斯学派创始人汉森,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即“希克斯汉森模型”,也称“希克斯汉森综合”或“希克斯汉森图形”。,二、模型的基本框架(一)假设在三部门经济中:1、y为均衡收入,yd为居民可支配收入,c为居民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支出,s为储蓄,t为政府净税收,L1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L2为投机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M为名义货币供给量,P为价格指数,m实际货币供给量2、消费函数为:3、均衡收入的决定:4、投资函数为:5、储蓄函数为:6、货币需求函数
11、:7、货币供给函数:,(二)IS模型的构建 三部门经济中,在产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存在:将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代入可得:整理可得:或我们将上述两式定义为LM模型。,(三)LM模型的构建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存在: m=L 将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代入上式可得:对上市进行整理可得:我们称上式为LM模型。,(四)IS-LM模型的构建联立IS模型和LM模型,可得确保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条件下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我们将该联立模型称为IS-LM模型。,三、IS-LM模型的政策内涵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来分析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是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的内部一般均衡分析
12、。其相应的政策内涵可由下图给出:,在上图中,y*对应的是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所以,E点不是一般均衡点,需调整到E点或E”点。E点向E点的调整,将通过IS曲线的向右平移来完成,其政策内涵是增加政府购买或降低税收,或二者兼备;E点向E”点的调整,将通过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来完成,其政策内涵是增加实际货币的供给。当然,上述过程也可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调节来完成。,四、对IS-LM模型的评价IS-LM模型给出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平台,其在现代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现实经济分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在经济学家们也给出了许多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ISLM 模型过于机械化,没有
13、表示出不确定性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投资函数的重要作用。这个模型低估了宏观经济的潜在不稳定性。罗宾逊夫人早就多次强调过不确定性是凯恩斯理论的真正本质。沙考尔批评了IS-IM 模型分析的均衡架构。他认为:“凯恩斯关于经济活动最核心的观念就是不确定性预期,而不确定性预期和均衡的概念是不相容的、完全矛盾的”。,(二)IsLM模型是静态的同步均衡分析,因此不适合于用来表达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动态学的观点。需要用一个动态的序列分析来替代ISLM模型。罗宾逊夫人曾经反复强调,凯恩斯的分析是建立在一个不可逆的过去和不可知的未来的历史时间中,而不是一个逻辑时间中。莱荣赫夫德认为,凯恩斯主义ISLM模型分析的问题在于
14、它是运用静态(完全信息)的同步均衡框架来研究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调整。 (三)IsLM 模型缺少其微观基础。齐克认为,价格固定的ISLM 模型只有在厂商正确地预期到总需求的情况下才有效。一些后凯恩斯主义者主张运用卡莱茨基提出的垄断厂商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分析方法来为凯恩斯理论提供微观基础。,第三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一、M-F模型的基本内涵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简称M-F模型,其是于20世纪60年代由罗伯特蒙代尔和J.马库斯弗莱明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的创建起来的用来分析在固定汇率下一国国际收支的调节,以及宏观财政、货币政策影响的宏观经济模型。经济学家们将其称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
15、观经济分析工作母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考察的是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形,资本完全流动意味着资本所有者认为国内证券与国外证券之间可以完全替代。因此,只要国内利率超过国外利率就会吸引资本大量流入;或者只要国内利率低于国外利率,就会使资产所有者抛售国内资产,引起大量资本外流。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着重分析了在资本完全流动的前提之下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同效应。,二、M-F模型的基本框架(一)假设在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中1、总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即价格水平看作是绝对固定的;2、人们预期的汇率水平变动为零,投资者风险中性;3、实际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是收入的增函数;4、货币供给是国内信贷和外汇储备之和,从而在浮动汇率下,货
16、币供给决定于国内信贷,是一外生变量;在固定汇率下,因外汇储备受到国际收支余额的影响,无法由国内货币当局决定,因而是货币供给成为一内生变量。5、总需求是国内吸收、净出口与政府支出之和,其中国内吸收是利率的减函数、收入的增函数;净出口是实际利率的增函数、收入的减函数。6、国际收支收支余额是国际贸易差额和资本流动差额之和。,(二)M-F模型的基本形式定义Y、i、P分别表示本国产出、利率和物价水平,S为名义汇率;Md和Ms为名义货币需求和名义货币供给。“*”表示国外变量。则M-F模型所描述的是商品市场供求均衡(IS)、货币市场供求均衡(LM)和国际收支均衡(BP)同时达到的情况,也即内外均衡同时实现的
17、情况。M-F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也可简化为:,M-F模型可用下图来表示:,(三)M-F模型的政策内涵1、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下的小型开放经济中,政府通过购买或减税刺激国内支出,可促使IS曲线向右移动,并导致汇率上升,而收入水平不变。如下图所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加,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可增加实际货币的余额,并致使LM曲线向右移动。从而,货币供给的增加提高了收入并降低了汇率。,2、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政府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以刺激国内支出,将导致IS曲线向右移动,对汇率产生向上的压力,此时套利者面对汇率上升的反应就是将外汇卖给中央银
18、行,从而引起货币扩张,促使LM曲线向右移动。如此,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扩张政策增加了总收入。,在固定汇率下,如果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起初是影响是使LM曲线向右移动,使汇率降低。此时,套利者对汇率下降的反应是向中央银行出售本国通货,导致货币供给和LM曲线回到初始位置。,3、模型结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毫无效果,在浮动汇率下则效果显著;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机经济效果显著,在浮动汇率下则效果甚微或毫无效果。,三、对M-F模型的评价M-F模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同时考虑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均衡,成为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最基本的研究框架,对人们认识和分析开
19、放经济影响深远。但这一模型也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就是假设前提过于理想化。比如1、价格水平刚性的假定,2、资本完全流动假定,3、静态预期和投资者风险中性假定。这些假定的不足,使模型所描述的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影响了模型的解释力。M-F模型的这些不足,逐渐为动态模型和不确定条件下的动态随机模型所弥补,后续的理论发展也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的。,第四节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 (M-F-D模型),一、M-F-D模型的产生与发展最初的M-F模型假定价格水平是不变的、资本完全流动且经济行为人是静态预期的。在20世纪60-80年代,经过众多学者的补充和发展,逐渐从最初静态的确定性模型发展到动态的确
20、定性模型,最终发展为一种更为成熟、更贴近现实的带有随机冲击的随机动态模型。1976年,多恩布什在M-F模型中引入了理性预期,并考虑到价格渐进调整的特征(粘性价格),最终形成了M-F-D分析框架,由此发现了汇率“超调”经济现象,开创了汇率动态学。进一步地,为了使M-F-D模型更贴近现实,奥伯斯特菲尔德和斯道克曼又在该模型中融入了随机因素和理性预期因素。,二、M-F-D模型的基本框架(一)假设假设在小型开放经济中,粘性价格和理性预期成立。定义y、p、m为本国的产出、价格和名义货币供给;s为单位外币的本币价格(汇率);i、r为名义利率和事前的实际利率;u、 和e表示产品市场冲击、货币需求冲击和总供给
21、冲击,假设都服从白噪声过程。除了名义利率之外,所有变量都以对数形式表示。另外,E(.)表示期望算子,且 表示根据前一期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对当前的价格水平所形成的理性预期(是截止到t期的信息集)。,(二)模型结构在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同时达到均衡的情况下,融入理性预期和价格粘性的动态随机M-F-D模型由5个方程组成。,(三)模型的图解M-F-D模型可用图1来表示。在图1中,MM曲线是货币市场的均衡曲线,表示汇率和价格水平是反向变化的; 曲线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当超额需求不存在时,汇率和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它的斜率为正;45度线表示价格水平和汇率水平的长期均衡,即购买力平价曲线。,(四)模
22、型的政策内涵图1表明,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增加,货币市场的均衡曲线MM右移到MM1,在短期内,价格存在粘性,商品市场不能立即出清,而实际货币存量增加,货币市场均衡则实际货币需求必须增加,这样在短期产出水平一定的条件下,货币市场出清的唯一方式是利率下降,利率下降,资本外流,汇率由Sa上升至Sc,即由A点移到C点。从长期来看,商品市场的缓慢调整,价格将相应上升,这将逐步消化掉部分货币存量的增加,实际货币供应量将下降,利率上升,汇率下降,直到新的均衡点B,经济体系又恢复到长期均衡状态,其中SbSc。是短期内汇率超调的部分。,三、对M-F-D模型的评价M-F-D模型充分考虑到了现实中的价格粘性和经济行
23、为人的理性预期,基本上弥补了M-F模型由于假设脱离现实的重大缺陷,并使M-F模型由静态研究走向了动态研究、由确定性研究走向了随机研究。从而为20世纪60-90年代的货币政策分析和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提供了描述一国开放经济运行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框架。但无论是F-M模型,还是M-F-D模型,其分析范式中各行为方程都是由研究者认为假设和事先预定的,而不是从经济行为人最优化行为中倒出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M-F-D模型并不具备坚实的微观基础,因而难以用于严格的福利分析。,第五节 奥伯斯特菲尔德若戈夫模型 (OR)模型,一、OR模型产生的背景针对M-F-D模型所存在的缺陷,各国经济学家开展了多方面的
24、研究,其中奥博斯特弗尔德和若戈夫所作的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1995年,奥博斯特弗尔德和若戈夫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联合发表了题为“汇率动态回归” 的论文,成功地将跨时分析方法引入到了M-F-D模型,构建了一个基于垄断竞争的、动态的、具有微观基础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以奥博斯特弗尔德若戈夫模型(OR模型)为代表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提出,不但使汇率决定的理论研究由完全竞争过渡到了不完全竞争,而且在其给出的汇率决定的微观基础中,实际上暗含了汇率的传递机制和汇率的调整机制,从而为汇率变动及其影响过程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分析框架。,二、OR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一)基本假设条件1、假设世界由本
25、国和外国组成,存在许多个单个的垄断厂商,指数化为,其中本国生产者位于区间0,n,外国生产者位于区间n,1,每一个厂商生产一种差异化的商品,也指数化为z。2、世界上所有的个人均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每一个人对消费、实际货币余额和生产中付出的劳动有相同的偏好,且国内外产品的瞬时替代弹性相同。3、跨国贸易不存在障碍和成本,因而对每一种商品一价定律都成立。4、在统一的世界资本市场上,用复合消费品标价的无风险的实际债券是唯一可交易的资本。5、名义价格粘性,即当期商品价格在前一期被生产者确定,在经过本期以后,价格调整到均衡点。6、每个生产者都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量。,(二)个人跨时最大化问题1、个人目标函数
26、假设: 为t期本国第j个消费者获得的效用水平;为贴现率;Cj为个人j的实际消费指数,为需求价格弹性,cj(z)是本国第j个人对商品z的消费:(2-50);Mt为本国个人在第t期获得并持有至期末的名义货币存量;P为本国货币价格指数,p(z)为商品z的本国货币价格:(2-51);,表示由于必须生产更多的产品个人所付出劳动导致的效用损失,y(j)为商品j的产出。则指数化为的典型国内消费者j的跨时效用函数为:(2-52)若用“*”表示国外,则国外消费者的跨时效用函数也可进行同样的定义。,2、个人预算约束条件在假设4的条件下,若在假设:B为用复合消费品标识的无风险的实际债券;rt为债券t-1到t之间的实
27、际利率;t为以复合的消费品Ct支付的累进税率。则本国个人j的阶段预算约束条件为:(2-53),3、政府预算约束条件假设政府每期保持均衡预算,且没有政府支出,所有的铸币税收入以转移支付的形式返还给公众,则政府的预算约束条件为:(2-54),4、需求曲线求解方程2-50可得本国个人对商品z的需求函数:(2-55)将世界上所有的个人对商品z的需求加总,运用购买力平价可得世界总需求函数:(2-56)(2-57),5、个人均衡的一阶条件由需求曲线2-56可推出:(2-58)将2-59代入个人阶段预算约束条件2-53并进行整理可得:(2-59)将2-58代入个人目标函数可得无约束条件的最大化问题:(2-6
28、0),求取2-59式关于Bt+1j、Mtj和yt(j)的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可得该最大化问题的一阶条件:(2-61)(2-62)(2-63)其中,it+1是本币贷款在t期到t+1期之间的名义利率:。我们称2-61式为跨时替代弹性等于1的情况下的标准一阶消费欧拉方程;2-62式为货币效用函数;2-63式为劳动和休闲两难条件。,6、世界均衡的条件在均衡的条件下,每个国家的国内名义货币供给必须等于国内名义货币需求,且世界的净外国资产必须等于零:(2-64)若假设y(h)和p(h)为有代表性的本国产品的产量和价格,y*(f)和p*(f)为有代表性的外国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则综合2-64、2-53、2-57
29、式可得:(2-65)2-64式即为世界均衡的条件,其表明均衡时,世界实际消费等于世界实际收入。需要说明的是,在对称稳定状态下,实际利率r由消费的欧拉方程决定;稳定状态的消费等于稳定状态的实际收入;国内外的初始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价格水平以及实际货币余额均相等。,7、均衡的求解均衡的求解一般是在假设对称稳定状态存在条件下进行的,其方法是对均衡条件进行对数线性化处理。若假设小写字母均表示相应变量对数的导数,也即相应变量的增长率,为时间偏好率:=(1-)/。则可对各均衡条件作如下对数线性化处理:对2-60式进行对数线性化处理可得:(2-66)(2-67)对2-62式进行对数线性化处理可得:(2-68
30、)(2-69),对2-63式进行对数线性化处理可得:(2-70)(2-71)对2-65式进行对数线性化处理可得:(2-72)将2-70式减去2-71式,并引入购买力平价的对数线性形式et=pt-pt*可得:(2-73)由2-73式可得汇率决定的一般公式:(2-74),(三)汇率决定因素分析2-74显示,汇率决定的基本因素为货币持有量和消费水平,除此之外,还可将其扩展至生产率和政府支出。这样,OR模型体系中的汇率决定模型体系有如下几个模型组成:1、基本模型2、基于消费水平的汇率决定模型(2-75)3、基于手持现金的汇率决定模型(2-76),4、基于生产率冲击的汇率决定模型(2-77)(2-78)
31、 其中,a为生产率的增长率,为稳态条件下的生产率变化率:,5、基于政府支出冲击的汇率决定模型(2-79)(2-80) 其中,g为政府支出增长率,为稳态条件下的政府支出增长率。,(四)汇率效应分析在OR理论中,汇率效应一般分为汇率经济效应、汇率稳态经济效应和汇率的福利效应,从而OR模型体系中的汇率效应模型也分为汇率经济效应模型、汇率稳态经济效应模型和汇率的福利效应模型。1、汇率经济效应模型(2-81)(2-82),2、汇率稳态经济效应模型(2-83)(2-84)3、汇率的福利效应模型(2-85),(五)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作用主要体现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汇率形成的干预。在汇率决定
32、模型中,我们说起基本模型已内涵了货币政策作用,而政府支出冲击汇率决定模型则显示了政府支出对汇率的调整作用,所以,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可以相应地采用2-74、2-76、2-79和2-80。,三、OR模型的拓展以1995年的OR模型为基础,奥伯斯特菲尔德和若戈夫以及其他经济学家近年又开展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一)基于两国两部门的分析框架在假设消费品分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生产部门分为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且一价定律成立于贸易品部门的情况下,奥伯斯特菲尔德和若戈夫又给出了基于两国两部门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包括超调模型的修正模型、用差别劳动生产非贸易品的小国模型和工资预先确定情
33、况下的两国模型。这三个模型的构建,为我们从两国两部门视角分析汇率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二)汇率传递分析范式的扩展关于汇率传递的分析,OR模型是站在生产者货币定价基础之上的,通常称其为生产者货币定价分析范式(PCP分析范式)。PCP分析范式通常假定汇率是完全传递的,这是与现实不符的,为此,Betts和Devereuz于1996年提出了汇率完全不传递的进口者当地货币定价分析范式(LCP分析范式),并于2000年将PCP分析范式和LCP分析范式相结合,构建了PCP-PTM-LCP综合分析范式,完善了不完全汇率传递的分析范式。,(三)最优汇率政策与汇率体制的设计在OR模型中,内含着一套财政与货
34、币政策冲击模型,从而经济学家们也对基于OR模型的最优政策与汇率体制设计问题充满了兴趣。Coretti与Pesenti(2001,2005)、奥伯斯特菲尔德与若戈夫(2002)、Devereux与Engel(2003)、Benign与benign(2003)等均对此问题进行过研究,但让人们感到失望的是,他们得到的大多数结论是在基准模型所确定的环境中,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并不存在。不过,Coretti与Pesenti将汇率传递弹性引入基准模型的研究方法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更能准确地反映汇率传递以及汇率形成过程。,(四)随机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构建由于汇率风险的普遍存在,并随时在影响
35、与改变着国际经济政策效果,从而使得人们在研究OR基准模型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将汇率风险引入OR基准模型之中,并试图将粘性价格下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扩展至随机的环境中。在此项研究方面首先取得突破的是奥伯斯特菲尔德和若戈夫(1998),他们以Coretti-Pesenti模型为平台,通过货币存量变动服从对数正态随机过程的假设的设定,成功地将货币不确定性以名义汇率风险引入了模型之中,并圆满地完成了不同汇率制度下的福利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各国经济学家对随机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又进行了多方面的扩展研究。比如,Devereux与Engel于1998年将市场定价因素引入了该模型;奥伯斯特菲尔德和若戈夫将市场定价拓展至中间投入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