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 国际分工的含义: 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国际分工是不同国家因生产不同产品而在国际上形成的一种劳动交换关系。 国际分工是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即工业社会阶段的产物。 国际分工的性质: 国际分工作为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总是同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现存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国际分工的作用(两重性): 使生产方式
2、和交换方式日益国际化,打破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专业化; 带有强制性和掠夺性。世界市场的含义 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 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 统一性: 各国经济循环和周期的同步性; 商品和资本的自由转移;“一种商品一个价格”的规律经常存在。 竞争性 主要表现为商品国际交换中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扩展性 表现为商品数量、
3、种类、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贸易手段的完善、交易手段的多样和市场功能的增大。世界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 国际价格机制 国别价格同一为国际价格;等价交换、供求关系 关税率机制 税收;保护本国产业等; 资本收益率机制 资本跨国流动、非贸易部门向贸易部分流动 汇率机制 国际收支、商品和资本的国际流动 资源配置机制 国内资源的配置;国家间资源的配置、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资源进行生产并出口,然后进口对象国家丰裕的资源生产的产品 传导机制 景气、衰退、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渠道传递;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国内经济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就越大。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阶段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
4、段:萌芽期、初步形成期和最终形成期。 萌芽期: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18 世纪中后期由西欧封建社会的危机以及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东西方贸易的恶化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好了地理上的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相继被发现,引起了西欧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促进了以分工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西欧殖民者运用暴力或超经济强制等手段在亚、非、拉美地区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形成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本国和国外市场生产的近代奴隶制度,建立起以国际分工为特征的早期资本主义专业化生产。初步形成期: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 70 年代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完成了工
5、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最终形成期: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 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中心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 2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
6、自由化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大发展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一、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1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 2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 二、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1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2. 货币流通的全球化 3投资活动的全球化 三、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 .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 .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四、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1.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 的产业链的形成 2.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 五、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一、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可以比较便捷、比较充
7、分地获得外来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的支持 可以更好更快地开发和利用国内资源 可以更快地发展本国的产业和提升产业结构,从而可以加快经济增长,缩短追赶先进国家的时间。 二、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 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 三、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反全球化运动 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 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带来诸多国际政治经济摩擦。这种摩擦有的表现为各国政府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有的表现为各国企业之间的明争暗斗,有的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全球化进程的抵
8、制,并演化为有组织的群众性的反全球化运动。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战后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及促使各国生产力结构发生的变化 一 生产力结构发生的变化1 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 劳动者日益智力化 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 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2 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 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 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2)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
9、同等机会; (3)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第五章 国际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1 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3)本国的经济状况(如经济萧条、逆差、国际收支赤字等) ;(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2 GATT 的宗旨是:各缔约国本着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稳定增长、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来处理它们在贸易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彼此减让关
10、税,取消各种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实现贸易自由化。 3 关贸总协定的积极作用(1)作为国际贸易的“谈判场”,启动和推进了各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缓和和解决了各缔约方在国际贸易中的矛盾和摩擦。(3)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政策体系。(4)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5)对于发展中国家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6)向各缔约方提供经济贸易信息。(7)从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促进了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4 关贸总协定的局限性(1)从机构性质来看,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协定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2)从管辖范围来看,关贸总协定的管辖
11、范围过于狭窄。5 WTO 的宗旨(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2)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4)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 6 WTO 的运行机制 法律框架和组织结构 加入和退出机制 决策机制 争端解决机制 贸易政策审议机制 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一 战后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国际资本流动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2、和世界市场的成熟而从流通领域逐步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的。 从宏观层面来看,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现代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趋势的加强与国际竞争的激化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巨大推动力量;3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为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4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二 跨国公司的基本要素第一,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建有经营实体,不管它们采取何种法律形式和在哪个领域从事经营;第二,这种企业在一个中央决策体系下进行经营决策,并制定有共同的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反映出跨国企业
13、的共同战略目标;第三,这种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并同其他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同时承担责任。 第七章 当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与金融全球化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国经济因战争而一片荒芜之际,远离战争的美国却“风景这边独好” 到战争结束之时,美国已经拥有全球黄金储备的 60%,美国的商品充斥于世界各地,经济的优势成为美国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 而战争造成各国物资短缺,资金缺乏,美国无论从资金还是从物质来说都十分充足,这样造成了美元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出现了美元荒。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
14、种美元与黄金挂钩(即美元与黄金保持固定比价,各国政府可随时用美元按固定比价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比价)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即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为平价上下各 1%,各国货币当局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 只有当一国发生“根本性国际收支不平衡”时,才允许升值或贬值;当平价变动超过10%时,须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的国际货币制度。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国际清偿能力和国际支付手段的不足,从而消除了影响国际间商品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以一个比较稳定的汇率确保了全球贸易和国际
15、资本流动的安全与稳定; 它消除了战前各个货币集团之间的相互对立,避免了各国之间相互进行外汇倾销,结束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动荡不安的局面。 4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 美元的双重身份和双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原因 1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2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3当代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因 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广泛干预国际经济关系的表现和产物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
16、,通常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 3 欧盟:共同市场,共同农业政策,关税同盟,内部大市场,货币联盟第九章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的改革一 国家经济调节的主要目标 (1)保障经济运行环境。 (2)达到四大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3)规范市场行为。 二 国家经济调节的主要手
17、段1制度调节 国有化或私有化作为西方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制度性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2 政策调节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3经济计划化 发达国家制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 4社会调节 由政府出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之间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紧张关系,为经济发展创造和确保稳定的社会条件。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调节,主要是通过推选管理“民主化”和“社会福利制度”解决两个问题 5国际经济协调 国际贸易政策协调;汇率政策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三 美、德、日三个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模式的联系与区别1 这三种模式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市场竞争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机制和经济动力、政府对经济运行实行适度干预和调节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都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平衡,都重视依法行政,都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2 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政府干预和调节的广度、深度、强度和手段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