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7688532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 5 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 知 识 目 标 : 北 魏 崛 起 的 原 因 ; 北 魏 统 一 北 方 的 原 因 和 影 响 ; 北 魏 统 一 北 方 后 面 临 的统 治 危 机 及 原 因 ; 北 魏 的 民 族 政 策 及 原 因 ; 冯 太 后 对 孝 文 帝 改 革 的 影 响 ; 孝 文 帝 改 革 的目 的 ; 孝 文 帝 改 革 的 措 施 ; 孝 文 帝 改

2、革 后 北 魏 社 会 在 经 济 、 政 治 、 风 俗 习 惯 的 变 化 及 它们 之 间 相 互 关 系 。2 能 力 目 标 : 探 究 社 会 改 革 的 原 因 ; 探 究 学 习 先 进 文 化 的 途 径 和 必 要 性 ; 联 系 所 学 知识 探 究 制 度 创 新 对 改 革 和 社 会 进 步 的 保 障 作 用 ; 结 合 今 天 的 改 革 探 究 文 化 认 同 对 巩 固 和深 化 改 革 的 影 响 ; 探 究 孝 文 帝 改 革 的 最 重 要 的 历 史 意 义 在 于 促 进 了 北 方 以 鲜 卑 族 为 中 心的 民 族 大 融 合 , 消 除 了

3、 民 族 隔 阂 , 为 国 家 由 分 裂 到 统 一 奠 定 了 基 础 。 培 养 学 生 概 括 分 析史 实 的 能 力 和 提 高 学 生 的 论 证 和 表 达 能 力 。3 情 感 目 标 : 社 会 矛 盾 威 胁 社 会 安 定 , 社 会 改 革 有 利 于 解 决 社 会 矛 盾 ; 孝 文 帝 顺 应 时 代潮 流 , 积 极 改 革 是 值 得 肯 定 的 ; 其 改 革 的 策 略 和 坚 决 的 态 度 也 是 值 得 学 习 和 借 鉴 的 ; 锐意 改 革 , 不 断 创 新 , 与 时 俱 进 是 民 族 文 化 的 精 髓 和 社 会 进 步 的 灵 魂

4、 ; 孝 文 帝 改 革 和 民 族大 融 合 推 动 了 中 华 民 族 的 发 展 和 中 华 文 明 的 进 步 ; 民 族 团 结 和 民 族 统 一 是 历 史 发 展 的 潮 流。【 教 学 重 点 】 孝 文 帝 改 革 的 原 因 和 条 件 ; 孝 文 帝 改 革 中 创 建 新 制 和 移 风 易 俗 ; 孝 文 帝 改革 对 政 权 封 建 化 进 程 的 作 用 。【 教 学 难 点 】 孝 文 帝 改 革 对 民 族 融 合 和 国 家 统 一 的 历 史 意 义 。【 教 学 方 法 】 教 师 讲 解 和 师 生 讨 论 相 结 合【 课 时 安 排 】 2 课

5、时【 教 学 过 程 】导 入 新 课 : 我 们 本 书 学 的 是 改 革 史 。人 类 社 会 的 历 史 可 以 说 就 是 一 部 改 革 史 ,一 些 国 家 和 民 族强 盛 的 前 奏 ,无 不 都 是 一 场 成 功 的 改 革 。今 天 我 们 学 习 一 场 一 千 多 年 前 的 由 落 后 少 数 民 族 自 身发 动 改 革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对 于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学 术 界 基 本 持 肯 定 态 度 。改 革 使 北 魏 一 度 生 机 勃 勃 ,但 499 年 孝 文 帝去 世 后 ,北 魏 即 进 入 内 部 动 乱 不 已 的

6、多 事 之 秋 ,30 余 年 后 ,北 魏 灭 亡 。北 魏 的 兴 盛 与 灭 亡 和 孝 文 帝 的 改 革 措 施 有 何 种 联 系 ? 今 天 我 们 学 习 孝 文 帝 改 革 的 措 施 ,探讨 可 以 给 我 们 以 哪 些 启 示 。首 先 ,我 们 先 来 回 顾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的 背 景 。一 、 改 革 的 背 景( 一 ) 改 革 的 重 要 前 提 北 魏 崛 起 与 统 一 黄 河 流 域21 北 魏 的 崛 起 ( 315 年 386 年 398 年 )鲜 卑 拓 跋 部 的 祖 先 居 于 大 兴 安 岭 附 近 。大 约 在 西 汉 时 期

7、鲜 卑 拓 跋 部 形 成 部 落 联 盟 。魏 晋 之际 ,迁 移 到 了 鄂 尔 多 斯 草 原 ,拥 有 一 支 强 大 的 武 装 力 量 ,号 称 有 骑 兵 四 十 多 万 。315 年 ,西 晋 政 府为 了 利 用 拓 跋 部 抵 御 北 方 游 牧 民 族 ,允 许 他 们 进 入 今 山 西 省 长 城 之 内 的 五 县 之 地 ,拓 跋 部 的 首领 被 封 为 代 王 。此 后 ,拓 跋 部 吸 收 汉 族 的 文 化 制 度 ,“始 置 百 官 ,分 掌 众 职 ”,又 制 法 律 ,代 初 具 国 家规 模 。376 年 ,前 秦 苻 坚 发 幽 、冀 、并 三

8、州 兵 30 万 ,灭 代 。383 年 ,淝 水 一 役 ,苻 坚 被 东 晋 战 败 。前秦 政 权 土 崩 瓦 解 。386 年 正 月 ,拓 跋 珪 被 推 立 为 代 王 。不 久 ,拓 跋 珪 放 弃 原 来 西 晋 的 封 号 ,改 称 魏王 ,都 盛 乐 ,国 号 为 魏 ,史 称 北 魏 ,又 称 拓 跋 魏 、元 魏 、后 魏 。拓 跋 珪 对 外 进 击 强 敌 ,逐 渐 将 北 魏 的势 力 扩 张 到 黄 河 流 域 。398 年 ,把 都 城 由 盛 乐 迁 到 平 城 。399 年 ,正 式 称 帝 ,是 为 道 武 帝 。拓 跋 珪在 建 立 北 魏 和 进 取

9、 中 原 过 程 中 ,对 内 采 取 了 一 系 列 措 施 ,以 便 适 应 中 原 地 区 的 需 要 ,并 促 进 鲜 卑的 封 建 化 和 向 农 业 定 居 过 渡 。2 北 魏 统 一 北 方 ( 439 年 )424 年 ,太 武 帝 拓 跋 焘 即 位 后 ,戎 车 屡 动 ,频 频 征 讨 ,431 年 灭 夏 国 ,436 年 灭 北 燕 ,439 年 灭北 凉 。自 西 晋 灭 亡 以 后 ,北 部 中 国 纷 纷 扰 扰 了 一 百 二 十 余 年 ,至 此 复 归 于 统 一 。北 魏 重 新 统 一 北方 ,创 造 了 一 个 较 为 安 定 的 社 会 环 境

10、,促 进 了 社 会 生 产 的 发 展 ,为 各 族 之 间 的 交 流 和 融 合 创 造 了有 利 条 件 。拓 跋 部 在 统 一 北 方 的 过 程 中 ,越 来 越 多 地 受 到 汉 族 先 进 文 化 的 影 响 ,随 着 黄 河 流 域 的重 新 统 一 ,自 拓 跋 珪 时 就 已 开 始 的 封 建 化 进 程 在 拓 跋 焘 统 治 时 期 出 现 了 一 个 飞 跃 。拓 跋 部 封 建化 的 主 要 途 径 是 与 汉 族 士 人 相 结 合 ,吸 取 汉 族 传 统 的 统 治 思 想 、经 验 和 政 治 制 度 。拓 跋 焘 统 治 时 ,将 这 种 合 作

11、的 规 模 进 一 步 扩 大 。拓 跋 焘 统 治 时 期 通 过 兼 并 战 争 ,搜 罗 各 个 割 据 政 权 中 有 才 识 的汉 族 士 人 为 己 所 用 。说 明 : 北 魏 崛 起 并 统 一 黄 河 流 域 不 仅 为 其 全 面 推 行 改 革 提 供 稳 定 和 广 泛 的 空 间 , 而 且 对社 会 生 产 力 的 推 动 , 正 是 加 速 北 魏 进 行 封 建 化 改 革 的 关 键 。 同 时 , 对 各 民 族 之 间 的 经 济 文 化交 流 和 民 族 融 合 的 促 进 , 更 使 他 们 认 识 到 汉 族 文 化 的 先 进 方 面 , 成 为

12、汉 化 改 革 的 重 大 前 提 。正 是 在 以 上 因 素 影 响 下 , 北 魏 统 治 阶 级 一 开 始 就 注 重 汉 化 改 革 , 并 不 断 推 进 !( 二 ) 改 革 的 必 要 性 北 魏 统 治 面 临 危 机1、 民 族 矛 盾 激 化 民 族 歧 视 和 民 族 压 迫“每 有 骑 战 ,驱 夏 人 (汉 人 )为 肉 篱 。”在 战 争 时 ,往 往 驱 使 汉 族 和 其 他 各 族 的 人 充 当 步 兵 ,在 阵 前 冲锋 ,鲜 卑 骑 兵 则 在 后 督 阵 ,并 任 意 纵 马 践 踏 。 2、 阶 级 矛 盾 尖 锐( 1) 政 治 上 实 行 宗

13、 主 督 护 制 ( 地 方 宗 主 与 中 央 政 权 的 矛 盾 )形 成 :北 魏 进 入 中 原 ,任 命 豪 强 地 主 出 任 宗 主 ,督 护 农 民 纳 税 服 役 ,形 成 宗 主 管 理 的 基 层 组 织 ;影 响 :统 一 初 期 ,利 于 巩 固 统 治 ;长 期 以 往 ,豪 强 地 主 往 往 隐 瞒 控 制 人 口 ,逃 避 赋 税 徭 役 ,严 重影 响 了 封 建 国 家 的 赋 役 收 入 和 徭 役 征 发 ;( 2) 经 济 上 赋 税 制 度 上 的 混 乱 ( 广 大 农 民 与 地 主 之 间 的 矛 盾 )北 魏 前 期 征 税 ,分 为 “三

14、 等 九 品 ”。九 品 是 根 据 资 产 多 少 而 规 定 的 赋 税 高 低 的 品 级 ,三 等 是 按不 同 等 第 将 税 送 到 不 同 地 区 。可 是 实 际 在 征 税 时 ,并 不 按 这 个 九 品 征 收 。一 方 面 ,这 是 由 于 世 家大 族 已 经 隐 瞒 了 大 量 的 田 地 和 人 口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造 成 了 贫 富 莫 辨 的 情 况 ,另 一 方 面 ,也 由 于 官吏 们 畏 于 权 势 ,多 与 地 主 勾 结 ,地 主 所 交 纳 的 不 多 ,而 广 大 劳 动 人 民 却 负 担 沉 重 。 3、 人 民 起 义 不 断民

15、 族 矛 盾 和 阶 级 矛 盾 的 激 化 ,史 书 记 载 ,自 北 魏 建 国 至 孝 文 帝 执 政 前 近 一 百 年 间 ,北 魏 境 内各 族 人 民 起 义 多 达 八 十 余 次 ,这 些 起 义 沉 重 打 击 了 北 魏 的 统 治 。4、 外 族 的 威 胁 北 方 柔 然 的 进 攻概 括 : 在 当 时 内 忧 ( 阶 矛 、 民 矛 激 化 , 政 、 经 危 机 ) 外 患 ( 北 方 柔 然 进 攻 ) 、 统 治 不 稳 ( 人 民3起 义 , 社 会 动 荡 ) 的 现 实 状 况 下 , 如 何 巩 固 统 治 是 统 治 阶 级 迫 切 需 要 解 决

16、 的 问 题 ? 是 进 行 改 革 缓 和 社 会 矛 盾 还 是 发 动 战 争 以 转 移 阶 级 矛 盾 视 线 甚 或 缓 和 民 族 矛 盾 , 不 管怎 样的 道 路 , 需 要 统 治 者 来 抉 择 ! 统 治 者 因 素 在 改 革 道 路 的 抉 择 中 起 了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三 ) 改 革 的 推 动 力 统 治 者 因 素1、 冯 太 后 :1) 出 身 汉 家 , 以 强 硬 手 段 掌 握 政 权 , 推 动 北 魏 学 习 汉 族 先 进 文 化 ; ( 思 想 动 员 )2) 精 心 培 养 孝 文 帝 拓 拔 宏 学 习 汉 族 先 进

17、文 化 ; ( 人 才 培 养 )3) 临 朝 听 政 , 推 行 初 步 改 革 ; ( 奠 基 作 用 )2、 孝 文 帝 :1) 孝 文 帝 即 位 : 471 年 拓 拔 宏 通 过 禅 让 即 位 ( 权 力 保 证 )2) 在 冯 太 后 培 养 下 , 精 通 汉 文 化 , 通 过 比 较 鲜 卑 文 化 , 坚 定 改 革 信 念 ;3) 勤 于 政 事 , 关 心 民 生4) 孝 文 帝 认 识 到 改 革 的 必 要 性 : 要 巩 固 统 治 ( 改 革 目 的 ), 就 必 须 学 习 汉 族 先 进 文 化 , 借鉴 汉 族 封 建 国 家 的 统 治 经 验 ,

18、改 革 鲜 卑 族 落 后 的 统 治 方 式 。( 主 观 条 件 )概 括 : 没 有 冯 太 后 的 支 持 与 栽 培 , 就 没 有 孝 文 帝 后 来 强 有 力 的 改 革 ; 离 开 孝 文 帝 自 身 的 努 力与深 邃 的 认 识 , 改 革 也 不 可 能 成 效 卓 著 ! 冯 太 后 与 孝 文 帝 , 构 成 了 改 革 的 有 效 推 动 力 !二 、 改 革 的 内 容 ( 以 迁 都 洛 阳 为 界 , 分 为 两 个 时 期 )( 一 ) 前 期 特 点 : 冯 太 后 主 持 , 重 点 是 创 建 新 制 度1、 推 行 均 田 制 土 地 制 度( 1

19、) 主 观 目 的 : 为 了 缓 和 社 会 矛 盾 , 发 展 农 业 生 产 , 增 加 国 家 收 入( 2) 前 提 : 政 府 掌 握 大 批 无 主 荒 地北 方 自 西 晋 后 期 八 王 之 乱 、永 嘉 之 乱 以 来 兵 戈 不 息 ,百 姓 流 亡 ,以 致 “千 里 无 烟 ”,土 地 大 量抛 荒 ,政 府 控 制 着 大 量 的 无 主 荒 地 ,这 就 使 得 均 田 制 的 推 行 成 为 可 能 。( 3) 内 容 : 国 家 把 控 制 的 土 地 分 配 给 农 民 , 农 民 向 政 府 交 租 , 并 承 担 一 定 的 徭 役 和 兵 役 。( 4

20、) 性 质 : 是 封 建 国 家 土 地 所 有 制并 未 触 动 封 建 地 主 利 益 ,它 一 方 面 有 利 于 国 家 征 收 赋 税 和 徭 役 ,另 一 方 面 促 进 了 北 魏 政 权的 封 建 化 ,从 根 本 上 巩 固 了 北 魏 的 统 治 。( 5) 影 响 : 无 地 少 地 农 民 得 到 土 地 , 抑 制 了 土 地 兼 并 , 有 利 于 国 家 征 收 赋 税 和 徭 役 。农 民 得 到 了 土 地 ,提 高 了 生 产 积 极 性 ,推 动 了 北 方 经 济 的 恢 复 与 发 展 ;抑 制 土 地 兼 并 ,有 利 于 赋 役 征 收 ,促 进

21、 北 魏 政 权 封 建 化 ,从 而 巩 固 统 治 ;均 田 制 极 大 地 推 动 了 北 方 游 牧 民 族 内 迁 各 族 向 封 建 农 民 转 化 ,促 进 了 民 族 融 合 。北 魏 均 田 是 制 首 创 的 ,后 来 为 北 齐 、北 周 、隋 、唐 所 沿 用 ,影 响 深 远 。(唐 安 史 之 乱 后 瓦 解 )注 意 : 北 魏 均 田 制 的 推 行 有 利 于 恢 复 经 济 、 巩 固 政 权 , 促 进 民 族 融 合 , 历 史 影 响 深 远 。它 是北 魏 政 权 的 经 济 基 础 , 是 其 他 新 制 的 出 发 点 , 实 质 是 封 建 地

22、 主 土 地 所 有 制 。2、 设 立 三 长 制 基 层 行 政 体 制( 1) 目 的 : 为 配 合 均 田 制 的 推 行 , 强 化 对 地 方 的 控 制( 2) 内 容 : 组 织 : 五 里 一 邻 长 五 邻 一 里 长 五 里 一 党 长 。 直 属 州 郡 。 职 能 : 检 查 户 口 , 征 收 赋 税 , 征 发 徭 役 兵 役 , 推 行 均 田 制 ;( 3) 作 用 : 许 多 农 户 成 为 国 家 直 接 掌 握 的 编 户 , 地 方 政 权 掌 握 在 国 家 手 中 , 有 利 于 中 央集权 , 有 利 于 国 家 征 收 赋 税 和 徭 役 。

23、3、 整 顿 吏 治( 1) 原 因 : 吏 治 混 乱 、 贪 污 现 象 严 重 , 因 而 影 响 了 北 魏 政 府 的 财 政 收 入 , 也 激 化 了统 治者 和 人 民 之 间 的 矛 盾 。4我 们 知 道 鲜 卑 人 是 骑 马 打 天 下 ,武 力 夺 取 天 下 的 ,一 开 始 它 的 官 员 都 没 有 俸 禄 。比 如 你 在一 个 地 方 为 官 ,那 么 你 的 收 入 怎 么 办 ? 就 是 你 在 哪 儿 收 赋 税 ,你 自 己 可 以 留 一 部 分 ;另 外 就 是通 过 打 仗 掠 夺 很 多 东 西 ,然 后 赏 赐 。所 以 它 就 容 易 形

24、 成 这 样 的 局 面 :一 个 是 对 老 百 姓 的 剥 削 的加 重 ,贪 污 成 风 ;还 有 一 个 就 是 鲜 卑 人 特 爱 打 仗 ,一 打 仗 他 就 能 得 到 很 多 赏 赐 ,尤 其 是 当 官 的 。( 2) 内 容 : 俸 禄 制 、 任 期 考 核 制484 年 ,实 行 俸 禄 制 。诏 书 说 :“故 宪 章 旧 典 ,始 班 俸 禄 。户 增 调 三 匹 ,谷 二 斛 九 斗 ,以 为 官 司之 禄 。均 预 调 为 二 匹 之 赋 ,即 兼 商 用 。”(魏 书 高 祖 纪 )俸 禄 制 就 是 由 国 家 征 收 统 一 的 租 调 ,筹集 禄 银 ,

25、按 级 别 高 低 发 给 官 吏 ,不 许 官 吏 自 筹 。同 时 将 班 行 俸 禄 与 严 惩 贪 赃 紧 密 地 联 系 起 来 ,规 定 了 在 “禄 行 之 后 ,赃 满 一 匹 者 死 ”的 严 厉 惩 治 措 施 。地 方 官 吏 的 任 期 ,按 政 绩 的 好 坏 来 决 定 ,三 年 一 考 核 ,以 能 否 劝 课 农 桑 、克 己 奉 公 、推 荐 贤才 、惩 治 盗 贼 为 主 要 考 核 内 容 。( 3) 影 响 : 吏 治 得 到 改 善 , 赋 役 负 担 减 轻 , 使 农 民 安 心 从 事 生 产 , 北 方 农 业 生 产 得 到 迅 速发 展 。

26、(二 )中 后 期 特 点 : 孝 文 帝 主 持 ,重 点 是 实 行 汉 制 、 移 风 易 俗1、 迁 都 洛 阳( 1) 原 因 :从 平 城 方 面 看 从 洛 阳 方 面 看政 治 洛 阳 保 守 势 力 强 大 , 不 利 于 改 革 有 利 吸 收 汉 制 , 推 进 改 革经 济 生 产 不 能 满 足 需 要 地 处 黄 河 之 南 , 农 业 生 产 发 达 ,军 事 易 受 强 敌 “柔 然 ”威 胁 , 不 利 于 控 制 中 原 利 于 控 制 中 原 , 并 举 兵 南 下 征 服 较 弱的 “南 齐 ”地 理 偏 居 塞 上 , 气 候 恶 劣 , 交 通 不

27、便 , 难 以 经 略 中 原 。 交 通 便 利 , 便 于 控 制 交 通 便 利 , 乃 历史 故 都( 2) 策 略 : 以 “南 伐 ”为 名 原 因 : 迁 都 遭 到 鲜 卑 族 贵 族 反 对 ; 实 施 : 493 年 , “南 伐 ”为 名 , 准 备 迁 都 ;495 年 , 正 式 迁 都 洛 阳( 3) 作 用 : 使 得 洛 阳 再 次 成 为 北 方 的 政 治 、 经 济 中 心 ; 保 证 了 改 革 的 深 入 展 开 ; 有 利 于 胡 汉 民 族 文 化 融 合 , 促 进 中 华 文 明 的 发 展 。2、 实 行 汉 制 与 移 风 易 俗( 1)

28、改 穿 汉 服 : 鲜 卑 贵 族 一 律 改 穿 汉 装495 年 十 二 月 二 日 ,下 诏 禁 止 士 民 穿 胡 服 ,规 定 鲜 卑 人 和 北 方 其 他 少 数 族 人 一 律 改 穿 汉 人服 装 。孝 文 帝 自 己 带 头 穿 戴 汉 族 服 装 。孝 文 帝 “易 服 装 ”改 革 措 施 有 力 推 动 了 鲜 卑 族 向 中 原 农 耕文 明 的 转 化 和 发 展 。( 2) 改 用 汉 姓 , 定 门 第 等 级 :496 年 正 月 ,孝 文 帝 下 令 改 鲜 卑 复 姓 为 单 音 汉 姓 。他 在 诏 令 中 说 :“自 代 郡 迁 到 洛 阳 的 诸

29、功臣 旧 族 ,姓 或 重 复 ,都 要 更 改 。”于 是 ,当 时 ,他 带 头 将 拓 跋 氏 改 为 元 氏 ,因 为 北 人 称 土 为 拓 、称后 为 跋 ,魏 主 认 为 他 们 祖 先 出 于 黄 帝 ,以 土 德 王 ,就 姓 了 拓 跋 。而 土 是 黄 色 的 ,它 是 万 物 之 元 ,所 以 改 姓 为 元 。其 余 鲜 卑 姓 氏 也 改 为 汉 姓 。改 姓 以 后 ,鲜 卑 族 姓 氏 与 汉 姓 完 全 相 同 。他 还 参 照汉 族 门 阀 制 度 的 做 法 ,来 确 定 鲜 卑 族 的 门 第 高 低 ,并 按 照 门 第 高 低 来 选 拔 人 才 ,

30、任 命 官 吏 。( 3) 提 倡 与 汉 族 通 婚 :5为 使 鲜 、汉 两 族 进 一 步 融 合 ,孝 文 帝 还 大 力 提 倡 鲜 卑 人 与 汉 人 通 婚 。他 带 头 纳 汉 族 大 士 族的 女 儿 以 充 后 宫 ,并 亲 自 为 六 个 弟 弟 聘 室 ,六 个 王 妃 中 ,除 次 弟 之 妻 出 于 鲜 卑 贵 族 外 ,其 余 都 是中 原 的 著 名 汉 族 大 士 族 。通 过 这 种 联 姻 把 两 族 统 治 者 的 利 益 和 命 运 紧 密 联 系 在 一 起 ,以 巩 固 统治 。这 一 改 革 措 施 对 加 强 民 族 联 系 ,缓 和 民 族

31、矛 盾 ,促 进 民 族 融 合 所 产 生 的 深 远 影 响 。 “政 治 联姻 ”是 处 理 民 族 关 系 和 政 治 矛 盾 的 一 种 重 要 策 略 。( 4) 改 说 汉 语孝 文 帝 宣 布 以 汉 语 为 “正 音 ”。称 鲜 卑 语 为 “北 语 ”要 求 朝 臣 “断 诸 北 语 ,一 从 正 音 ”。六 月 ,正 式 发 布 诏 令 :“不 得 以 北 俗 之 语 ,言 于 朝 廷 ,若 有 违 者 ,免 所 居 官 。”下 令 官 员 上 朝 时 要 讲 汉 话 ,但 30 岁 以 上 的 官 员 一 时 难 改 ,可 仍 讲 鲜 卑 话 ,暂 不 处 罚 ;30

32、岁 以 下 官 员 必 须 严 格 执 行 法 令 ,否则 要 降 职 。( 5) 改 行 汉 制孝 文 帝 还 宣 布 :凡 属 鲜 卑 族 旧 制 一 概 都 在 废 除 之 列 。政 权 机 构 的 设 置 、官 吏 的 名 称 、礼 仪 、典 章 等 ,一 律 改 行 汉 制 。概 括 :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的 内 容 :1、 前 期 : 冯 太 后 主 持 , 重 点 是 建 立 新 制 :制 定 官 吏 俸 禄 制 ; 推 行 均 田 制 ; 设 立 三 长 制 ; 推 行 租 调 制 。2、 后 期 : 孝 文 帝 主 持 , 重 点 是 接 受 汉 族 先 进 文 化

33、 :迁 都 洛 阳 ; 移 风 易 俗 ( 易 服 装 、 讲 汉 话 、 改 汉 姓 、 通 婚 姻 、 改 汉 制 )三 、 改 革 的 影 响1、 改 革 的 影 响 :( 1) 促 进 北 方 经 济 的 恢 复 和 发 展 , 缓 和 了 民 族 矛 盾 , 巩 固 了 封 建 统 治 。( 表 现 ) 农 业 : 荒 地 得 到 开 垦 , 粮 食 产 量 提 高 , 人 口 增 加 , 耕 作 技 术 提 高 , 畜 牧 业 发 达 。 手 工 业 : 民 间 和 官 办 手 工 业 发 展 快 , 绢 布 产 量 增 加 且 工 艺 精 湛 , 北 方 青 瓷 出 现 商 业

34、: 洛 阳 出 现 许 多 大 市 场 , 货 源 充 足 , 交 易 活 跃 , 对 外 贸 易 达 西 方 国 家( 2) 加 速 少 数 民 族 政 权 的 封 建 化 。( 3) 促 进 民 族 的 交 流 与 融 合 , 为 国 家 统 一 奠 定 了 重 要 基 础 。2、 改 革 成 功 的 原 因 :( 1) 改 革 顺 应 了 历 史 潮 流 。( 2) 与 冯 太 后 和 孝 文 帝 卓 越 的 胆 略 和 远 见 分 不 开 , 他 们 冲 破 重 重 阻 力 , 毅 然 进 行 改 革 。( 3) 符 合 民 族 融 合 趋 势 和 各 族 人 民 的 愿 望 ;( 4

35、) 符 合 统 治 者 巩 固 统 治 的 需 要 ;3、 认 识( 1) 先 进 必 然 战 胜 落 后 ;( 2) 改 革 必 须 符 合 历 史 潮 流 、 顺 应 民 意 ;( 3) 改 革 的 具 体 要 求 : 措 施 、 权 力 、 个 人 等 等( 4) 任 何 改 革 都 不 是 一 帆 风 顺 , 都 具 有 曲 折 性 。课堂小结 背景 内容 影响 侧重点均田制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尖锐 三长制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社会矛盾6整顿吏治 稳定和巩固政权鲜卑族落后 迁都洛阳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 全面推进汉化政策移风易俗 促进民族融合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讲评

36、和答案课中思考题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北魏实行俸禄制在一定限制了贪污的出现和发展,但是它不可能完全的,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的出现。因为贪污的出现及程度与政治清明有很大的关系。阅读与思考提示与汉服俑较为相似,因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一项措施就是改鲜卑服为汉服。解析与探究提示北魏孝文帝设计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的民族融合。自我测评答案1、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2)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3)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4)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5)民族大融合趋势

37、出现。2、主要内容有:(1)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与三长制;(2)政治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3、影响:(1)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3)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4)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5)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每课一练一、选择题:1建立北魏的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 A大兴安岭北段 B大兴安岭南段 C小兴安岭北段 D小兴安岭南段2北魏统一北方是在 A386 年 B439 年 C485 年 D493 年3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穷苦

38、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矣” ,反映了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C柔然侵扰北魏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5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A均田制 B三长制 C俸禄制 D改穿汉服76北魏人口达到 3000 多万,是在 A拓跋珪时期 B冯太后时期 C孝文帝时期 D孝明帝时期7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8北魏时台湾名称 A朱崖洲

39、B夷洲 C流求 D琉球 9北魏孝文帝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是 A颁布均田令 B制定俸禄制度 C改穿汉服 D迁都洛阳10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 平城气候恶劣,影响农业生产 B平城地处偏僻,不利于控制中原C日渐强大的柔然威胁平城 D太子恂发动了叛乱,危及改革11成书于 5 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 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1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整肃了

40、官僚机构 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B. C. D.13.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 C.连年战争 D.阶级斗争14.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15直接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是 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

41、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回答:(1)魏主是指谁?(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4)提出论据的意图何在?17恩格斯曾指出:“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 ;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谈谈你对这一论述的理解。18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8为什么?探究感悟均田制的性质学术界看法不一,主要

42、有下面两种说法:(1)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2)均田制具有两重性包封建制,又包括土地私有制。你同意哪种看法?说明理由。【训练测评】一、选择题1A 2B 3B 4C 5B 6D 7A 8B 9D 10D 11A 12D 13B 14A 15D 二、非选择题16 (1)孝文帝(2)改革鲜卑姓为汉姓(3)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4)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17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的 经济、政治危机,本质上是落后的奴隶占有制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 趋势的矛盾。改革的核心是克服鲜卑制度的落后成分,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制度全面纳入封建轨道。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推行均田制与三长制、整顿

43、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促 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 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明恩格斯揭示的历史规律是正确的。18不同意这一观点。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 进历 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 华民族进步为标准。孝文帝改革改革促 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拓跋民族融入以 汉族为主体的中 华民族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探究感悟】(1)同意第一种看法。推行均田制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政府能够掌握、

44、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因此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自战国以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呈 现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2)同意第二种看法。北魏 实施均田制时,中国北方一方面存在着大量无主土地和荒地,按照传统,属国家所有;一方面存在着以宗主为代表的巨大的地主 势力和早已根深蒂固的土地私有制。实施均田制并没有改 变私有土地的所有权性 质。均田制的两重性,正是客观存在着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土地所有制在法令上的反映。实 施均田令,不 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这一原则贯彻于北魏至唐的均田令中,始终未 变。均田制范围的露田(正田、口分田)、职分田、公廨田等,属国家所有。原有的私田、园宅地、桑田(麻田、世业田、永 业田)、官人永业田、勋田、赐田等,属私人所有。这两种封建所有制性质不同的土地,并存于9均田制范围内,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占支配地位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