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探究思维,归纳知识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和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通过设计学生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体验学习把握历史,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理解五十六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贡献。二、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教学难点: 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读法、谈话法四、课型课时新授课、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大家应该都听过“马背上得天下,安能马背上治天下”这句话,在我国历史上,元朝(1271 年1368 年,元朝自成吉思汗起历经十五帝 163 年,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 98 年)与清朝(公元 1636 年1911 年,一说 1616 年建立,1644 年起为全国性政权,自入关以来,清朝共历十帝,享国祚 268 年)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一个统治只有 98 年,一个统治 2
3、68 年,就很好的体现了这句话。少数民族能够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但却无法征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想维护自己的统治,那么必须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汉族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马背上的天下”的鲜卑族是怎样治理天下的第五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公元 315 年,鲜卑拓跋部建立代国,但是不久就被前秦苻坚所灭。但是,前秦在公元383 年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战败,鲜卑族得以复国,历史上称为北魏,并于公元 439 年,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北
4、魏统一北方后,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落后于汉族。3、社会矛盾尖锐 结合小字讲解4、民族融合成为时代潮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动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五胡乱华” ,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政权对峙的局面。这一局面,使得胡人与汉人有更多机会相互接触。在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成为时代潮流。5、冯太后掌握实权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发展,维护统治,在孝文帝期间进行了改革,但是当时孝文帝仅有 5 岁,改革由其祖母冯太后主持。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改革的措施:二、改革措施请大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然后完成下面这个表格:改革领域 措施 作
5、用政治领域 三长制;整顿吏治:俸禄制度、管理考核制度;迁都洛阳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吏治得到改善,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保证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了展。经济领域 均田制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思想文化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同学们完成得很好,下面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孝文帝改革的各项措施(按照课本顺序):1、均田制与三长制(1)北魏为什么能够推行均田制?作用?(2)什么是三长制?三长制与之前的宗主督护制相比,有哪些进步之处?2、整顿吏治改革前后,北魏吏治有何不同?3、迁都洛阳为什么要迁都,影响?4、实习汉制,移风易俗列举具体措施三、评价1、性质: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革除旧弊,维护统治3、影响:(1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 深远;(2)它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都城) ;(3)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促进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