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语》选编,致中书院资料.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6415967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编,致中书院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语》选编,致中书院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语》选编,致中书院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语》选编,致中书院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语》选编,致中书院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论语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

2、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 sh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 505 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2)三省:省(音 xng) ,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 学

3、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16 子曰:“弟子(1) 入(2) 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 ,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 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3)出:与“入”相对而

4、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5):音 fn,同泛,广泛的意思。(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

5、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 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原文】17 子夏(1)曰:“ 贤贤(2) 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

6、的学生,比孔子小 44 岁,生于公元前 507 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 “尽力” 。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18 子曰:“君子(1) ,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

7、主忠信(4)。无(5) 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2)重:庄重、自持。(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5)无:通毋, “不要”的意思。(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 “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 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 解释为“ 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7)过:过错、过失。(8)惮:音 dn,害怕、畏惧。【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

8、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 (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 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

9、?”子曰:“赐(5)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1)谄:音 chn,意为巴结、奉承。(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 卫风淇澳 。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

10、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 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 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原文】116 子曰:“不患(1) 人(2) 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1)患:忧虑、怕。(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为政第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11、欲不逾矩。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 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 “为政以德” 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

12、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 ”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 治理”。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

13、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 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原文】 24 子曰:“ 吾十有(1)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 【注释】 (1)有:同“ 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译文】 孔

14、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

15、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

16、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注释】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 【注释】 (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评析】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

17、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原文】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具。【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 (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 ” 【评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

18、其言而后从之。 ”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 ” 【评析】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 【注释】 (1)周:合群。 (2)比:音,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评析】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

19、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原文】 子曰:“由(1),诲女(2),知之

20、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 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

21、,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 “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 仁”的条件之一, “勇”,必须符合“ 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述而篇第七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原文】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注释】 (1)识:音,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

22、所学的知识)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原文】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音,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 【原文】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 【

23、注释】 (1)叶公:叶,音。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 ,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 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子罕第九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

2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颜渊喟(1)然叹曰: “仰之弥(2)高,钻(3) 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 (1)喟:音,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7

25、)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 ,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 【原文】 926 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

26、)不可夺志也。 ” 【注释】 (1)三军:12500 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 先进第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 非曰能之,愿

27、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原文】 子路、曾皙(1)、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

28、毋吾以也(2) 。居(3)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子路率尔(5) 而对曰:“千乘之国,摄(6)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8) 。 ”夫子哂(9)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10),如(11)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12),如会同(13),端章甫(14),愿为小相(15)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16),铿尔,舍瑟而作(17),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18)春者,

29、春服既成,冠者(19)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0),风乎舞雩(21),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22)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1)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虽然我比你们的年龄稍长一些,但不要因此不敢说话。 (3)居:平日。 (4)则何以哉:何以,即何以为用。

30、(5)率尔:轻率、急切。 (6)摄:迫于、夹于。 (7)比及:比,音。等到。 (8)方:方向。 (9)哂:音,讥讽地微笑。 (10)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 (11)如:或者。 (12)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13)会同:诸侯会见。 (14)瑞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15)相:赞礼人,司仪。 (16)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17)作:站起来。 (18)莫:同“暮”。 (19)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0)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 (21)舞雩:雩,音 。地名

31、,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 (22)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 【评析】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颜渊第十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

32、“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 “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

33、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精神。 卫灵公第十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 然,非与? ”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 ”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34、。 ” 【原文】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 ” 【译文】 孔子说:“ 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 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 ,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 “一” 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 “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原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

35、人,亦不失言。 ”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译文】 孔子说

36、:“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 【评析】 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原文】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 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说:“ 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 【原文】 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 【注释】

37、 (1)贞:一说是“ 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选用 “正”的说法。 (2)谅:信,守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 【评析】 前面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 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 ,就不是真正的信。 季氏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38、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辟(2) ,友善柔(3),友便侫(4) ,损矣。 ”【注释】(1)谅:诚信。(2) 便辟:惯于走邪道。(3) 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4) 便侫:惯于花言巧语。【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1),乐道人之

39、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2),乐佚(3) 游,乐晏乐(4) ,损矣。 ”【注释】(1)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2)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3)佚:同“逸”。(4)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评析】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