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湖剧保护与传承的阻碍湖剧,原名“湖州滩簧”,主要流行于浙江湖州、嘉兴地区及杭州的余杭、临安,江苏的吴江、宜兴,安徽的广德等地,已有百年的历史。因吴兴旧属湖州府,故 1951 年定名为湖剧。它是浙北地区唯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中国戏曲和湖州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份。湖剧最早是由民歌小调、杂耍、民间歌舞等融合发展而成的,俗称“百花红戏”。后来吸收了扬州、苏州等地传来的滩簧调和琴书的曲调,逐渐演变为适合本地群众口味的“本滩调”;同时又把当地说唱“三跳“的曲调作为辅助必曲调,遂使这一剧种的曲调得以丰富。它带有浓郁的水乡情调,不仅语言亲切柔和,曲调清新流畅,而且表演文雅细腻,宜演悲欢离合的家庭爱情戏
2、。其音乐上保留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当地民歌小调,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是湖州民歌的一个宝库。同时,湖剧所特有的“阴阳嗓”(男旦唱法)在中国戏曲剧种中较为罕见。而湖剧的舞台“十八个半音韵”与吴方言音韵相合更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因此,2007 年 6 月,湖剧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保留的早期小戏剧目。其实,在整个中国历史艺术文化发展过程中,民间艺术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半,因为它是我们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合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数千年来,积淀深厚,博大而
3、灿烂,并且与人民的生活情感与人间理想深深凝结着。然而,由于人们的种种偏见和地区的局限性,民间艺术文化并没有进入我们当代的主流文化,而是一直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发展状态。通过多方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湖剧作为濒危的地方剧种,其传承和保护的阻碍主要有以下四点:一、 传承资料匮乏湖剧,作为剧种若要持续流传下来,方法仅限于保存音频录像。而今能正式出演湖剧的艺术家们为数不多,演出场次也很有限,这便使的音响保存手段难以实施,效率不高。即使把当下所有演出全部录入也不能涵盖湖剧唱腔的方方面面。此外作为传承的“活资料”湖剧艺术家们大多已是耄耋之年,现今虽还活跃在传习基地教学,但因体质制约这样的传承不会长久。虽然湖剧
4、资料收集与保存困难重重但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228 号提案答复的函中依旧看到了希望,信函这样答复:“进一步收集和有效保存湖剧资料。从 2004 年起,我们对原已收录的湖剧资料进行了数字化转存,以利更长久保存。转存的录音资料达数百小时,声像资料 10 多小时,建立了统一的目录。此外,进行了资料的补充收集,新摄录了一些声像资料。目前这方面工作还在继续中。 ”二、 湖剧传承急缺继承人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访了湖剧传承老艺术家许丽娟老人,她表示:“专业湖剧仍面临着最大的问题后继乏人,现在真正会唱湖剧的只有十余人,而且普遍年纪都在六十岁以上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
5、是现代人没有静下心来欣赏或者挖掘湖剧的魅力,二是发展湖剧的经费不足,导致湖剧不能真正地传承下来。 ”但目前,在许丽娟老师等老一辈湖剧艺术家的倡导下,湖剧传习所已在爱山小学,弁南中学,塘甸小学等多地教育组织机构建立,在“湖剧奶奶”许丽娟辛苦奔走教学的同时也涌现一批对湖剧心生热爱的“ 小戏友” 。除了在学校内的湖剧传习所学习外,他们还主动想自学湖剧。曾在湖州晚报由记者唐梦遐报道的一篇题为“百年湖剧渴望后继有人”中看到“十岁女孩要做 “湖剧小传人” 。在湖城爱山小学的湖剧社团成员结束了学期的最后一次湖剧课程, “之后要再学习湖剧,得等到我上了五年级以后。 ”爱山小学 404 班的徐芯蕊同学是这三十人
6、的湖剧社团之中较为出众的一个。虽然个子娇小,但是她手、眼、身、发、步,唱、念、做、打等五法四功已经学得有模有样了,昨天,在爱山小学的音乐教室里,记者看到了徐芯蕊即兴表演的一段湖剧剧目 吃馄饨 。 “湖剧的唱腔很细腻,涉及到的一些事物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很有水乡味道。 ”今年 10岁的徐芯蕊喜欢唱歌,参加过校园里的一些歌唱比赛,一年前,被爱山小学的音乐老师潘晨选中,正式成为了湖剧社团的一员。 “湖剧看似简单,但是唱起来很难,唱腔上面千转百回,而且,虽然我是湖州人,但是在实际演唱中,也还是有好多字音需要矫正的” “学了一年的湖剧,我唱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喜欢湖剧,明年、后年,甚至更久,我都会继续跟
7、着湖剧奶奶许丽娟老师学习的。 ”这让百年湖剧希望后继有人的夙愿的到实现的可能。在去年也就是 2011 年的 12 月, “湖剧是我家乡戏,我们最爱唱湖剧”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学生表演的湖韵新苗在湖州市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这让大家看到了湖剧的传承有了希望。此外,陈伟,07 年毕业与湖州师范学院广告学的大学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也对湖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湖州晚报在 08 年 2 月的一期题为“24 岁金华小伙痴心学湖剧 拜名家为师登门学艺”的新闻。 “陈伟是金华人,他是铁杆戏迷,有一副好嗓音,擅唱越剧和婺剧,一曲尹派浪荡子曾获得浙江省戏迷擂台赛月擂主冠军,还获得过浙江省新农村业余婺剧票友大奖赛银
8、奖。2007 年6 月,湖剧名家许丽娟和肖明芳参加湖城爱山广场的文艺演出,演唱了湖剧麒麟带选段。台下的陈伟开始知道湖州也有地方戏,而且对湖剧委婉动人的曲调产生了兴趣,萌生学习湖剧的念头,他用录像机将演出录了下来,业余时间反复观摩。 同年秋天,陈伟参加市群艺馆组织的全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的演出活动,和许丽娟等湖剧名家一起演出,他唱的是越剧选段。演出途中,陈伟就向市群艺馆的负责人提出想拜师学湖剧,市群艺馆当场征求了许丽娟的意见,许丽娟一口答应,收下了这位金华弟子,并商定每周日下午 2 点,让陈伟到她家中学习。 07 年 10 月下旬开始,每周日下午,不管刮风下雨,陈伟都登门学习。对这个外地弟子,许丽
9、娟很满意, “像这样喜欢地方戏的年轻人真是凤毛麟角,而且小陈学习湖剧很认真也很刻苦。 ”许丽娟夸奖道。每次从老师家里回来,陈伟都会利用业余时间反复琢磨湖剧演唱的特点,平时还学起了湖州话。一个月后2007 年 11 月 30 日,陈伟参加了湖剧首届湖剧演唱会,一曲麒麟带唱得很有韵味,受到行家好评。 “湖剧的唱腔不比越剧差,我一定要学好它,为传承湖剧作点贡献。 ”陈伟对记者说。虽然湖剧继承人的一个个出现时,但湖剧传承仍旧叫人堪忧。就拿湖剧传习所的小戏迷们说,当下他们兴致勃勃渴望进一步学习湖剧,可当年岁增长学业负担增加及兴趣爱好的变化随时会成为他们停止学习湖剧的障碍。此外,在大部分家长眼中认为孩子应
10、该以学业为重不赞成孩子在学习湖剧上多下苦工。这便使得孩子们的发展缺乏了家长的支持。同时湖剧的传承需要作为终生事业身体力行,就像许丽娟老艺术家们那样。当下陈伟所在市群艺馆中学习,但日后是否愿意继续传承湖剧很难说。毕竟当下湖剧没有剧团仅靠单个人的力量传播湖剧也是远远不够的。三、 湖剧传承需要一个剧团与传统戏剧一样,作为一个濒危灭绝的地方剧种,湖剧急需要一个剧团为其传承提供文化大氛围。众所周知,戏剧曲艺需要四功五法,四功,就是唱、念、做、打的四项基本功,是戏曲舞台上一刻也离不开的表演手段。五法,一般是指手、眼、身、法、步。湖剧传承需要时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需要学习氛围与大环境
11、。一个剧种缺乏表演、唱腔、剧本、乐队、舞美是不完整的。而若要顺应戏曲发展的遵循的规律:应实行戏班制,以培养全能演员为重,可当前戏剧学习大多是戏校形式。此外,戏剧曲艺作为文化不能受经济制约甚至经营。湖州当前没有专业的湖剧戏团(缺乏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没有专业剧团排戏,缺乏专业水平。“湖剧奶奶”许丽娟深知湖剧团的消失对湖剧的发展造成的困境,曾说有一个愿望:希望身边能够常年有六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三男三女,每人能够担任两种角色,由现今的几位湖剧老演员专门培训,“湖剧做为一个剧种,它的传承不可能是像教歌一样的教几个爱好者唱几段就算到家了。专门针对几个孩子培训三年,基本就可以打稳基础,这几个孩子长大以后就专
12、门从事湖剧的演出和表演,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想可以让湖剧完整地流传下来。” 我们知道地方文化包含于地方剧种里,因此传统剧本有固有的文化味儿。而现今湖剧团早已不再,更不用说剧本的创新与创作。但在 2006 年由 程 建 中 编 剧 、 周 波 导 演 、三 位 著 名 湖 剧 表 演 艺 术 家 参 演 的 湖 剧 小 戏 山 那 边 有 座 亭 子 在 湖 南 省 小戏 曲 会 演 中 荣 获 编 剧 金 奖 、 表 演 金 奖 、 最 佳 导 演 奖 , 省 文 化 厅 已 将 该 小 戏 确定 为 浙 江 省 冲 刺 全 国 “群 星 奖 ”剧 目 。 这 一 成 果 表 明 湖 剧 只 要
13、 具 备 创 作 团 体其 生 命 力 与 魅 力 是 无 限 的 。四、许多文化活动流于形式,只顾宣传气势无实质保护性意义当下的湖州,历史文化名人馆建设红火,湖笔文化节也办的极为精彩,可惟独扎根于城市文化内部的地方文化受到冷落。湖剧,与其他地方剧种一样正遭受着市场经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湖州晚报唐梦遐记着报道的题为“百年湖剧渴望后继有人”的新闻中市文化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刘大海老师讲到, “在湖州及周边地区,有大约 20 个活跃在农村的小戏班,这些小戏班在表演上十分灵活,可以说是今天唱湖剧,明天唱越剧,后天唱京剧,从剧目、表演、音乐等方面来说,处于湖剧未组织专业剧团
14、前的状态。 ”可见,湖剧在民间仍有市场,或者说,湖剧一直在市场上。 ”我们都知道文化不似市场经济的产物,经不起市场的调节。它需要一个大环境,自由生长,湖剧亦然。一个具备演员、唱腔、剧本、乐队、舞美的基础是湖剧传承的先决条件。 “把一个地方剧种真正搞好,那文化便有了内容。 ”推动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建设,提升城市品味迫在眉睫。湖剧在其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塑造出了众多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体现出了湖州地区特有的乡土风情,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若真的就此名存实亡直至彻底消失,真是社会文化的一大损失。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对此现象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一)采取有
15、力措施,使湖剧后继无人的现象有所改观。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曲艺,实施抢救性保护,鼓励这类曲艺人带徒授艺,重点扶持这些濒临灭亡的民间曲艺。以使这些民间曲艺形式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例如,现在国家推行的“京剧进课堂”行动,就是对京剧文化的有力保护与宣传。湖剧虽难以达到如此大范围的影响力,却也可以进入当地学生的课堂,以延续其生存和发展。我们建议将湖剧列入中高考加分行列。就像当初的中考 B 级考试热一样,将湖剧作为高分项目加入加分行列。不但能引起考生和家长的重视,也能减轻考生边学习边唱湖剧的压力。同时对湖剧传承也具有推到作用。同时希望湖州市政府能加强对文化的投入,为市群艺馆的湖剧建设与传承加大经济补
16、助。为百年湖剧的传承助一份力。(二)加大扶持与宣传力度,增加经费投入,丰富宣传形式。据了解,湖剧在当地是没有政府经费照顾的,但湖剧艺人们仍然自费举办各项活动以达到宣传湖剧的目的。(三)建立并完善剧团管理体系。针对湖剧的保护与发扬工作,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下设分管部门,将宣传、保护、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落到实处,以做好湖剧“繁衍生息”的各方面工作。(四)在民间曲艺中加入时尚元素以促进其走向市场,拓宽影响面。许多民间传承下来的曲艺的没落都是由于其老腔老调不能迎合现代人的口味。民间艺人作为湖剧的传承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在传统湖剧上略作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需求,才能真正与时俱进,不被时代的浪潮湮没。(五
17、)加大对各个社会层面、各个年龄段的群众教育力度。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或学前班中做好民间曲艺的基础知识普及工作,创造“潜力股” 。在青少年学习生活的环境中举办与民间曲艺相关的宣传及演出,起到一个有利的环境熏陶作用。针对成年及老年人开创培训班,既能丰富其业余生活,又能达到普及湖剧的目的。其实,民间曲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光是湖剧,还有苏剧、甬剧、姚剧、锡剧、沪剧等都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兴衰的洗礼。它们代表了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是世界人类历史的无价宝藏,而那些面临灭绝的剧种更值得我们每个地方人去尊重,保护和发掘。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民间曲艺,是一种仍在传承、可以激活的“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强调的“原汁原味” 。生产自救的理念还包含着对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是一种发展中的生产自救。我们相信,民间曲艺只有追求发展才能有效生存,只有发展着的建设也才是最有效的保护。当然我们还要依靠教育的力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走进课堂,从娃娃抓起,这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