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宋江的心理和思想蒋会晓(20040214042 04 级汉语言文学1班)摘要:一部水浒传既是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也是一部宏大的人物列 传。在 这些人物中,宋江应该算是最具有艺术 魅力的一个了。有人 说,宋江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叛徒。抛开这些是非功过,让我们来看一下他在不同 阶段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他的一生都在为满足自身的安全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奋斗。出于安全需要的考 虑,他才一步步的被逼上梁山;而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他才不顾兄弟 们的反对, 为谋求朝廷的招安而 积极奔走。在他的思想中,忠、义思想所占的分量是很重的,但当两者相对立事时,他却做出了效忠昏君的决定。 这个决定不仅葬送了梁山事业,也结束了
2、他的生命。关键词:需要;心理;忠义;招安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领袖的农民大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文人再加工而成的。它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赋于个性的人物塑造名列明代“四大奇书”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列,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施耐庵构筑的梁山胜境,犹如飞来奇峰,令渴求变革者为之倾倒;而它的自毁于世,固然合乎社会演进法则,却不能不让人叹息,仿佛在炽热萌动的心火上浇了一瓢浊浆。 ”1P165在这个从构筑到自毁的过程中,宋江所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可以说水泊梁山自他的手中走向全盛,也在他的手中毁
3、于一旦。 水浒传中所塑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中,宋江算不上最有个性,描写最为出色的,但绝对是思想最复杂、最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同样是被逼上梁山,他的心情“既无林冲上山的决绝,也无鲁达上山的自然,更无李逵、三阮的遂愿,而是和杨志相仿佛,还希望保全所谓的清白,以图异日复返旧轨道中去。但是,他似乎比杨志又多了一层心计,他开始思考哪里有一条可以通达帝京的终南捷径。 ”1P177正是这种心理的作用,使得他在掌握了梁山的大权后不顾许多兄弟的反对,将招安之论在山寨合法化,并不惜代价的付诸行动,也注定了轰轰烈烈的梁山大业必将以悲剧收场。下面我就简要的分析一下宋江在他人生的几个不同阶段中所具有的心理特征。美国著
4、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动机,均来源于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即人的基本需要。他把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高级需要以低级需要为基础,当每种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会走向更高层次的需要,而社会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也可以使人的需要发生一定的变化。宋江刚出场时是一个“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名声不让孟尝君” 2P106的知识分子,家境虽然算不上十分殷实,也是有田有产,有家有业,衣无愁,食无忧,再加上父慈子孝,兄弟和睦,自身又是县里的押司,也算得上是食禄阶级,且和领导(知县) 、同事(都
5、头、公人)相处融洽。这时的宋江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于是更高层次需要在他心里潜滋暗长,他需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尊敬以显现其存在的价值。于是他“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如土。人问他求财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为及时雨。 ”2P106他的这种行为为他在江湖好汉和贫苦人民之间获得了好名声,树立了极高的威信,也产生了很大的号召力。而这时晃盖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平静的生活,给宋江带
6、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危机。当他听说晃盖私劫生辰纲东窗事发被官府通缉之后大吃了一惊,这一惊中不仅有惺惺相惜,更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晃盖是他的心腹弟兄,两人交情匪浅,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如果他置之不管,任晃盖自生自灭,一旦晃盖被抓,他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牵连。再说宋江身在公门,一定会参与审理晃盖的案子,到那时他又如何面对晃盖?那时的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在江湖上已经小有名气,如果他将晃盖弃之不顾,那么他苦心经营的美名清誉就会大打折扣,他又怎能自立于江湖之中?再者他与晃盖的关系一旦被人查出,他势必会被安上一个私结劫匪的罪名,使他陷入官府、江湖两不容的境地。正是出于江湖道义和自身的生命、名声安全
7、的考虑,他才“担着血海也似关系” ,暗地里给晃盖通风报信,使他免于被抓,同时也确立了他在晃盖心中恩重如山的地位。宋江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要算怒杀阎婆惜了,这同样是出于对于安全需要的渴望。经过这个转折后,他由声名显赫的宋押司变成一个杀人犯,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涯。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他的需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不再希冀得到尊敬和认可,实现自我价值,只希望能够保全性命,实现最原始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在逃亡的过程中,他先后经过沧州横海郡、白虎山、清风山,最终到了花荣所在的清风寨。清风寨应该算是宋江人生中的第二个转折点了。他在清风山上不顾王矮虎的怪怨,使尽力气,救了清风寨知寨刘高的夫人,希望来日到清风寨
8、时能够全了脸面,谁料那刘高夫妇并不买帐,反而将他以私通强匪的罪名囚禁起来,这才引发了后来的大闹清风寨。清风寨一劫后,朝廷要遣大军征剿清风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他做出了投奔晃盖,入伙梁山的决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就在众位好汉浩浩荡荡赶赴梁山之时,他接到了一封报告父亲死亡的家书。这封家书让他清醒了,他开始意识到投奔梁山这个决定是多么愚蠢,他差一点就沦为草寇,他的功名,他的前途差一点就成为泡影了。这样的结果让他感到可怕,于是他抛下众兄弟,回家奔丧了。然而在家中等待他的却是官兵缉拿、脊杖二十、刺配江州。在“宁可朝廷负我,我不负朝廷”和“不违父教”的忠孝思想的支配下,他拒绝了梁山好汉的营救,一心指望
9、着捱过这段岁月,了结了杀惜之罪,再重温旧梦,重新回到原有的生活轨道上去。然而偏偏事与愿违,他心中压抑已久的不平情绪终于在浔阳楼上得到宣泄,也使得浔阳楼成为他人生中的第三个转折点。“自幼曾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2P246“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湖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2P246从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宋江的内心是十分矛盾和痛苦的。空有济世之才,却身为小吏、屈居人下,后来又遭逢厄运,沦为囚犯,使得凌云之志难以实现,忠孝之名不能保全。这时的他饱含极大的愤慨之情,再加上酒精的作用,便产生了“
10、血染浔阳江口” 、 “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幻觉,并把这种幻觉化为诗词题于浔阳楼上。 “由于这一情形和情形遇到的意外,宋江由刑事犯变成了政治犯,被判处死刑,从而引出了江州劫法场、群龙聚水泊的下文,宋江这时已绝了退路,再无可俟之机,可托之故,只能率众,其实是随众上了梁山。 ”1P177 宋江顺理成章的坐上了梁山的第二把金交椅,但他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虽然名声显赫,却对梁山无点滴之功,并且多次蒙众兄弟搭救于水火之中,这第二把椅子又怎能坐的安稳?于是他积极的参与梁山的各项活动,每次出征打仗他都以“哥哥是山寨之主,如何可便轻动?” 2P336说服晁盖驻守山寨,自己带兵出战,三打祝家庄,远征高唐州,大破连环马
11、,攻打青州,一系列大小战役不仅打出了宋江的声名,也打出了牢固的群众基础,为他日后成为梁山领袖人物做出了贡献。曾头市应该算是宋江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了。曾头市一役夺去了梁山第二代领导人晁盖的生命,虽然他死前曾留下遗言“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2P385但谁心里都清楚,这个“梁山泊主”非宋江莫属。宋江做了梁山第三代领导人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壮大梁山声名和势力的措施:智赚玉麒麟,兵打北京城,智取大名府,使水泊梁山成为令朝廷心惊胆战的心腹之患。实际上他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迫使朝廷做出招安的决定。自从他被逼上梁山之后,招安的思想就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他并不甘心做一个声名狼籍的草寇,他
12、相信总有一天朝廷会接受他的。事实上招安思想曾存在于很多人的头脑之中,例如强烈反对招安的武松。他在投奔二龙山时对宋江说:“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再来寻访哥哥未迟。 ”2P200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他逐步认清了朝廷的真面目,才会极力反对招安。宋江则不同。刚开始时他就反对那些打家劫舍的强盗行为,他认为那些都是“杀头的勾当” ,是违反国家法例的,所以他上梁山的经过才会一波三折。等到他掌握了梁山大权后,他就开始为实现自我价值,完成招安大业忙碌起来了。首先他广泛吸纳朝廷军官,让他们在山寨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人都是被他施巧计赚上山的,他们并不甘心甚至不满意呆在梁山,并且这些人原来在朝廷中的地位
13、也不容小觑,对朝廷的感情也是无法割舍的,这就使得他们成为招安思想的主要支持者。其次宋江改“聚义厅”为“忠义堂” ,使梁山由义气为重到“忠”字当前,他还在大寨中竖起“替天行道”杏黄大旗,让世人都看到梁山水泊的赤胆忠心。另外,他还在昏君周围找到了代言人太尉宿元景和高级妓女李师师,并把希望寄托在高俅、童贯这样的奸臣身上。殊不知宿元景在朝中的影响力根本无法与那些奸臣相抗衡,李师师只不过是徽宗的一个玩物,又怎么能在国家大事上插的上口,至于童高两个就更不值得信赖了,他们曾在宋江手中吃了败仗,他们又怎么能真心让朝廷招安那些给他们带来平生第一奇耻大辱的草寇们?再说当时的朝廷君愦臣奸,已经从根本上坏掉了,效忠这样的朝廷又有什么意义?宋江的全方位招安路线已经使那些深受朝廷迫害的头领们寒心,晁盖时期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一点点的消融,内部矛盾逐步激化。这些因素都注定了水泊梁山的悲剧命运,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那个一心要精忠报国的梁山悲剧的缔造者宋江。宋江就这样走到了他曲折人生之旅的终点,那最后归宿蓼儿洼的风光并不能给他风光,相反留给我们的只是更为浓重的悲剧色彩,这不仅是宋江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参考文献:1盛瑞裕:传统文学新论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2施耐庵:水浒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