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美丑的二重性.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6415410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美丑的二重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美丑的二重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美丑的二重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论美丑的二重性美与丑都是美学的基本范畴,它们又是一对矛盾,共处于统一体中的美丑双方,究竟如何获得存在的理由,又如何斗争发展,在斗争中展示自身的属性,我们又如何认识它们的变异规律,是美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美的自身,丑的自身,美丑双方各具有什么二重性,如何科学地给予解释,是关系审美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在这方面略作探讨。一、 美丑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1)正如发展过程中的事物一样,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有相对。审美客体,作为客观存在,它是绝对的;而美的客观性,却是随着时代、民族、阶级的不同而不同,故而美的客观性又是相

2、对的、历史的、发展的。在相对的客观性中又有绝对的存在。反之,丑也如此。相对性为质的变异性,绝对性为质的稳定性。如果我们只看到相对性的一面,而否认绝对性的一面,那就会陷于相对主义,弄得美丑不分;如果只承认绝对性,而看不到相对性,那就会走上形而上学,把美丑的客观性当成凝固不变的,就会妨碍我们去创造美、追求美,暴露丑、贬抑丑。没有比较,就无从鉴别。美丑的相对性,归结为对无数审美客体的相互比较,在比较中鉴别。“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审美评价就是比较鉴别的手段。被列宁称为 “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 “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2)中国古代对美人的描写是

3、“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敷粉则太白“,然而 “如果非洲画家画美女神,他一定把她画成黑颜色、厚嘴唇、平滑的鼻子、羊毛似的头发“(3),这二者之间审美观的差距竟然这么大,可见,美丑的客观标准相对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人们的审美观中。我们不能不论何时何地用划一的尺度去衡量,但是,它又是与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统一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所以又是绝对的,不为主观随意性所左右的。在这里,比较之中,其类别、概念内涵的一致性是极为重要的。这种显示相对性的比较,在类别同一的情况下所呈现的尤为明显。当然,类别有大小,大小类别之间的比较,在显示美丑的特性之中有着

4、特殊的意义,狄德罗说过:“相对美有好几种,一株郁金香可以在郁金香中或美或丑,在花中或美或丑,在植物中或美或丑,在自然物中或美或丑。“(4)只有置于特定情景中的特定事物才足以显示其美丑,鉴别其美丑,否则“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何以鉴别?比较方式的差异,其显示的美丑也就呈现差异,这是有矩可循的。二、美丑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面互相对立,一面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5)既然美丑共处于统一体中,就具有可分性。统一体互相渗透的性质,决定它们之间存在互相包含的可能。列宁说:“无论在自然界或社会中,纯粹的现象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6)“

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白壁也有微瑕。美中见丑,丑中见美,是美丑同一性的反映。先秦的墨子有“甘瓜苦蒂,物无全美 “之说,虽则其中的 “美“尚包含着“ 善“的概念。汉代王充的论衡自纪中说: “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 “淮南子说山训言:“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 这些论述都接触到美中不足,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的论题。遵循美丑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则,我们可以见到艺术的辩证法在闪光,能揭示艺术的辩证法与生活的辩证法的关系,避免艺术上形而上学的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优秀的作家遵循这一原则取得成功的不乏其例。以写实取胜的红楼梦之所以取得划时代的意义,与坚持人物性格塑造的二重性分不开。为什么

6、鲁迅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7)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8) 它的成功,在于曹雪芹摆脱旧套,完全抛弃脸谱化的描写手法,“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9)“,使读者看到了有血肉,有灵魄的真人,而不媚俗,不作单一的调色。就是对作者所钟爱的正面人物亦然。如在宝玉与袭人等的关系中透露出的用情不专的倾向,宝玉对一般小丫头、老妈子并不温情脉脉,如同对待姑娘们那样,以及他的低级行动,都展示了他性格中封建性的一面。而对王熙凤,除了暴露其五脏六腑的丑恶一面外,也写了她机趣、诙谐、精明干练的一面,也“没有抹杀这一位美貌多才的少妇

7、的内心深处的一点人性遗留“(10) 。至于对薛宝钗,作者更是突破了旧才子佳人书“ 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11)的老套,没有着意将她丑化为“小人“,她也并不完全以封建戒条律己,多处透露了心中对宝玉私情的隐秘。这样写,使人物关系更能合乎生活逻辑地向前发展,自然地引出了悲剧的结局。 (来源:http:/)三、以丑为美审美客体有健康的美,正常的美,也有畸形的美,病态的美。人们往往喜欢前者而厌恶后者,但两种美都有客观的规定性,有存在的理由,也都包含不美的因素。然而我们还必须深究一层,即这“畸形“ ,这 “病态“由何而来,又为何目的而存在?清末龚自珍写过病梅馆记 ,谴责过时人不健康的

8、审美情趣,寄托着对压抑人才的愤懑。然而,别出一格的是“文艺复兴时意大利人谈艺谓或赞骑士之雄猛,则称其所斫之伤痕曰美或赞僧侣之坚忍,则称其创口及骨节错脱曰美十九世纪英人谈艺,亦谓医生于疾患之征象备具者,辄称为美,故曰 一个美丽的烂疮近世萧伯纳至言,病人所谓惨痛(ghastlg)之开刀,正外科医生所谓美丽之手术“(12)。这确非嗜痂成癖者乖谬悖理的审美观,盖因前者与“ 雄猛“相关,次者与“坚忍“相依存,后二者则是“保持心理距离“的结果。一美百美,以致不见其丑,只见其美,也是常见的审美现象。谢绛菩萨蛮谓“一瞬百般宜,无端笑与啼“,杨无昝 生查子谓“ 妖娆百种宜“。中国著名的东施效颦的故事,是病态美的

9、一例,也是一美百美的例子。“莎士比亚名剧中赞皇后之美云:嗔骂、嬉笑、啼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13)似此“多宜“百般宜“。“总相宜“ 之美,是以物象主要方面的美取胜的,连其中的“不足“ 也融汇于美的律动中而成为美的组成部分。以丑为美在造型艺术的原型中存在着,它往往与“别具一格“ ,与“奇“,与“ 崛“,与使人耳目一新的审美客体所呈现的异趣有关。这是“怪“ 的力量的结晶。故而刘熙载 艺概云:“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着重号为笔者加)更早的郑板桥在 题画文中也有此说:“ 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千态万状,皆从此出。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此中的妙义是一样的

10、。四、自然审美客体的美学性格二重性社会美的规定性较为严格,它是约定俗成的,往往受支配于社会道德观念,在一般情况下较易鉴别。艺术美与社会美相通,马克思说的艺术为主体生产对象,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二者之间的主客相长的关系是一致的。唯独自然美的美学性格较为复杂,它不能由一定的社会力量规定它,也不取决于某一社会关系的制约,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自然的审美客体,在一定情况下具有美的属性,在另一情况下不具有美的属性,甚至有丑的属性。这是客体的自然属性在社会审美特性上表现的差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对黄金的诅咒的论述便是一例。黄金做为货币而存在,在金钱万能的社会中,其社会的审美

11、特性明显地带上丑恶的一面,是罪恶的渊薮。所以马克思在引用莎翁的话时,称誉“莎士比亚绝妙地描绘了货币的本质“ 。然而黄金也由于它的永不减退的美丽光泽,使一切装饰物焕发光彩,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可见,黄金的恶谥和美誉,集于一身。自然审美客体的双重以至多重的美学性格,盖取决于其自身存在的双重或多重自然属性,而这些属性又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直接、间接的多方面的联系,和某一方面联系,即呈现某种审美特性。自然物的天然属性是不常变异的,而社会生活则常常变易,以致自然审美客体的美学评价也常常变易。这是自然美区别于社会美、艺术美的重要特征。有机界、无机界,动物界、植物界皆有类似情形。许多动物的美学性格就分化为

12、对立的两极。狐狸的狡猾与机敏,象的憨厚与愚笨,狮的凶恶与勇猛,鹰的嗜血与奋发,兔的怯弱与纯洁,猴的刁钻与精明等。人们依据其美学性格的二重性可以创造出多种类型的艺术形象。五、美丑发展的两重性美丑是在斗争中发展的。美与较美、很美、极美;不丑与丑,丑与更丑,很丑,极丑,都是发展过程的产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悲剧美、喜剧美的发展,都是以处于对立中的美的毁灭或丑的被撕破为美学效果而显示出来的。伦理的美、精神的美,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精神的发展往往是不美的,不过这过程的结果却总是美的“ 。(14)发展中的美可能融合了丑,但是“在美丑的结合中,结果总是美得胜利 “。(15)美是无限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13、每个美的典型的内涵,都应该是现实的普遍性与历史的普遍性的辩证统一,在统一中展现历史的必然。美的普遍规律,在于内在质的不断扩充与完善,丰富与充实。它或者取从简单到复杂,或者取从复杂到简单的形态,不是直线上升或下降的,而是曲线的,“是无限地近似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16) 它要适应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进入高度文明社会的人类不再创造幼年时代的兽齿项链、石斧等。上古时代劳动方式简单,单拍子节奏如“杭唷、杭唷 “的咏唱形式已融化于现代社会的诗歌形式中而得到了发展,现代人也不再创造原始社会音律不分的听觉艺术。所以鲁迅认为,“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本文由 http:/ 整理发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