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瓦斯煤巷掘进围岩应力场与瓦斯场互馈机理及瓦斯综合.doc

上传人:wo7103235 文档编号:6152454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DOC 页数:128 大小:3.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瓦斯煤巷掘进围岩应力场与瓦斯场互馈机理及瓦斯综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高瓦斯煤巷掘进围岩应力场与瓦斯场互馈机理及瓦斯综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高瓦斯煤巷掘进围岩应力场与瓦斯场互馈机理及瓦斯综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高瓦斯煤巷掘进围岩应力场与瓦斯场互馈机理及瓦斯综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高瓦斯煤巷掘进围岩应力场与瓦斯场互馈机理及瓦斯综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 1 页,共 128 页目录一般部分 .7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91.1 矿 区 概 述 91.1.1 井田位置及交通 .91.1.2 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101.2 井田地质 131.2.1 区域地层 .131.2.2 井田地层 .141.2.3 含煤地层 .181.3 构造 221.3.1 区域构造 .221.3.2 井田构造 .221.4 煤层 251.4.1 含煤性 .251.4.2 可采煤层 .261.4.3 煤层对比 .281.5 煤质 291.5.1 物理性质 .291.5.2 煤岩特征 .301.6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301.6.1 生产

2、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301.6.2 主要可采煤层的顶板性质 .311.6.3 瓦斯、煤尘、煤的自燃 .311.6.4 地温 .322 井田境界及储量 .332.1 井田境界 332.1.1 井田范围 .332.1.2 开采界限 .33平朔井工三矿 5.0Mt/a 新井设计第 2 页 共 128 页2.1.3 井田尺寸 .332.2 储 量 342.2.1 地质储量 .342.2.2 工业储量 .362.2.3 可采储量 .36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403.1 矿井工作制度 40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403.2.1 矿井生产能力 .403.2.2 矿井服务年限

3、 414 井田开拓 .434.1 矿井开拓的基本问题 434.1.1 开拓布局 .434.1.2 井筒及工业场地 .434.1.3 矿井开采水平及标高确定 .444.1.4 大巷层位选择及布置 .444.1.5 带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454.2 方案比较 454.2.1 井筒形式方案比较 .454.2.2 水平划分方式方案比较 .464.3 矿井基本巷道 494.3.1 井筒 .494.3.2 井底车场及硐室 .505 准备方式 带区巷道布置 .58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585.1.1 首采区位置及煤层特征 .585.1.2 首采区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及物理力学特性 .585.1.3 瓦斯

4、与水文地质情况 .585.1.4 主要地质构造 .59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59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 3 页,共 128 页5.2.1 移交生产时带区数目及位置 .595.2.2 煤层开采顺序及接续关系 .595.2.3 带区巷道布置 .595.2.4 带区运输、通风及排水 .605.3 巷 道 掘 进 615.3.1 巷道断面及支护方式 .615.3.2 掘进工作面个数及掘进装备 .615.3.3 井巷工程量 .636 采煤方法 .646.1 采煤方法的确定 646.1.1 4 号煤层和 9 号煤层的采煤方法 .646.1.2 11 号煤层的采煤方法 .666.2 工作面

5、参数的确定 666.2.1 工作面长度 .666.2.2 工作面采高 .666.2.3 工作面推进长度 .676.2.4 采煤机截深 .676.2.5 放煤步距 .676.3 工作面主要设备选型 676.3.1 选型原则 .676.3.2 主要设备选型 .686.4 工作面生产能力及回采工艺 746.4.1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循环产量 .746.4.2 日循环数及产量 .746.4.3 工作面年推进度及产量 .746.4.4 回采工艺 .756.4.5 工作面工序安排 757 井下运输 .777.1 概述 77平朔井工三矿 5.0Mt/a 新井设计第 4 页 共 128 页7.2 运输方式的选择

6、 777.2.1 煤炭运输方式 .777.2.2 辅助运输方式 .777.2.3 运输系统 787.2.4 主要运输大巷断面及支护方式 .797.3 主运输设备选型 797.4 辅助运输设备选型 807.4.1 矿井辅助运输系统及辅助运输方式 .807.4.2 无轨胶轮车选型 .807.4.3 最大班作业时间 .827.4.4 无轨胶轮车台数 .838 矿井提升 .848.1 概述 848.2 提升设备 848.2.1 主提升设备 .848.2.2 运输能力验算 .858.2.3 副斜井运输设备 .869 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 .879.1 概 况 879.1.1 瓦斯 .879.1.2 煤尘

7、.889.1.3 煤的自燃 .889.2 矿井通风 889.2.1 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 .889.2.2 风井数目及位置 .889.2.3 掘进通风及硐室通风 .899.2.4 安全逃生途径 .899.2.5 矿井风量计算 .899.2.6 全矿通风阻力计算 .959.2.7 通风机选型 .96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 5 页,共 128 页9.3 粉尘灾害防治 979.3.1 防尘措施 .989.3.2 回采、掘进工作面防尘 .989.3.3 煤层注水防尘 .999.4 瓦斯灾害防治 999.4.1 防止瓦斯聚集的措施 .999.4.2 综合防爆措施 .1009.5 矿井防灭火 100

8、9.5.1 煤的自燃分析预测 .1009.5.2 煤的自燃预防措施 .1009.5.3 井下综合防灭火的方法 .1029.6 矿井防治水 1029.6.1 矿井开拓、开采所采取的安全保护措施 .1029.6.2 井下探放水措施 .1039.6.3 防水安全煤(岩)柱留设 .103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105参考文献 .107专 题 部 分 .109高瓦斯煤巷掘进围岩应力场与瓦斯场互馈机理及瓦斯综合治理研究 .1091 绪论 11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1.1.1 采场矿压与采动应力场分布研究现状 1131.1.2 煤层瓦斯压力的研究现状 1161.1.3 采动应力对煤层瓦

9、斯影响的研究现状 116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172 煤层开采围岩应力场分析 1172.1 煤层开采应力分布理论研究 .1182.1.1 岩体初始应力分析 1182.1.2 岩体力学模型与应力分析 118平朔井工三矿 5.0Mt/a 新井设计第 6 页 共 128 页2.1.3 围岩受采动影响应力分布分析 1193 扩容区应力场与瓦斯场的耦合分析 1203.1 长壁工作面煤层裂隙场分区特征 .1203.2 煤层扩容区瓦斯解吸吸附特征分析 .1213.2.1 煤体瓦斯赋存及解吸吸附特征 1214 高瓦斯煤层群区域卸压及瓦斯治理模式 1225 结论 .124参考文献 .125致谢 .12

10、6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 7 页,共 128 页华北科技学院 2016 届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说明书一般部分中煤平朔井工三矿 5.0Mt/a 新井设计平朔井工三矿 5.0Mt/a 新井设计第 8 页 共 128 页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 9 页,共 128 页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 区 概 述1.1.1 井田位置及交通1)位置中煤平朔井工三矿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井坪镇东北部,东南方向距朔州市朔城区中心直距约 28km,西南距井坪镇(平鲁县城)约 6km,地处朔州市平鲁区向阳堡乡、榆岭乡境内,井田境界各拐点坐标如表 1-1。本次补勘范围为表 1-1 所示井工

11、 1 范围,其地理坐标为:东经 1121855-1122403,北纬 393238-393526,井田东西长约 7.3km,南北宽约 3.5km,面积 18.0016km2。表 1-1(平朔 3 号井工矿)矿界拐点坐标表国 家 六 度 带 坐 标点 号纵坐标 (X) 横坐标 (Y)井工 1 面积: 18.0016km216 4384000.00 19620347.0017 4384000.00 19619300.0018 4382880.00 19619300.0019 4382880.00 19620348.00增 1 4381630.00 19620350.00增 2 4381630.00

12、 19616745.0006 4380870.00 19616700.0007 4380870.00 19615000.0008 4379870.00 19615000.0009 4379823.00 19613807.0010 4382994.00 19613858.0011 4384777.00 19619356.0012 4384418.00 19619507.0013 4384430.00 19620170.0014 4385038.00 19620160.00标高 1480-1000m平朔井工三矿 5.0Mt/a 新井设计第 10 页 共 128 页2)交通本区距朔(州)平(鲁)二级

13、公路约 6km,距大运高速公路约 40km。朔(州)平(鲁)二级公路由平鲁城区沿七里河南下接大(同)运(城)二级公路和大运高速公路。木瓜界铁路专用线在本区西南设有装车站,全长 11.95km,其向南经井东煤矿与安太堡露天矿和安家岭露天矿的铁路专用线相接,再与北同蒲铁路大新站接轨,朔州站南距太原 226km,北距大同 129km。因此,本区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井田交通位置见图 1-1。图 1-1 交通位置图1.1.2 自然地理、经济状况1)地形地貌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 11 页,共 128 页本区位于山西省北部,东有洪涛山,北西有西石山脉,南与朔县平原相接。区内地势大致为南部高,北部

14、低,最高处位于 312 号孔东,海拔标高为 1495m,最低处位于北部的大砂沟,海拔标高为 1295m,最大相对高差为 200m。沟谷多呈树枝状分布,切割深度 30-50m,形态为“V” 字型或“U”字型。2)地表水系区域内河流属海河流域桑干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马营河、马关河和七里河。马营河从勘查区的东部经过,自北向南迳流并汇入桑干河。马营河在勘探区内发育有一级支流- 大沙沟,自井田西北部边界流过,于井田的北部汇入马营河;马关河发源于勘查区南部平鲁区木瓜界石井沟一带。七里河发源于勘查区南部。现将上述河流分述如下:井田南部马营背斜一带北东南西向山梁为分水岭,其北部为马营河发源地,南部为七里河和马关

15、河源头(图 1-2) 。马营河:是桑干河的一级大支河。发源于大同市左云县马道头乡的截口山,流经左云县东古城,从右玉县增子坊进入朔州市境内,横穿右玉南部山区,从高家堡的大村东出右玉县,经朔州市山阴县吴马营乡进入平鲁,在平鲁过榆岭乡、下面高乡,从花圪坨乡的高阳坡村西南流入朔城区,最后在朔城区神头镇的马邑村与恢河汇合注入桑干河。流域面积 2083.712km2,河道全长 110km,河宽为 120200m、深 210m。为一季节性河流,多年平均迳流量 169 万 m3。 河 流图 例回 回 沟榆 岭古蒙内 井 坪 镇双 碾 杨 家 窑大 泉 沟 向 阳 堡 东 平 太 高 家 堡周 花 板大 破 石

16、 庄 窑郑 家 营 店 坪金 家 窑 阎 家 窑只 泥 泉 黄 土 沟 上 井 沟芦 草 洼 岭水分下 木 角 吴 马 营白 堂 子下 水 头 上 井 下 面 高西 水 界 骆 驼 山平 鲁曹 井 沟刘 家 窑 阻 虎 堡 大 沙 沟 流域 范 围+三 号 井 工 矿平朔井工三矿 5.0Mt/a 新井设计第 12 页 共 128 页图 1-2 水系分布示意图马关河沿宁武向斜轴部,流经平朔矿区北东部,至赵家口、担水沟汇入桑干河,全长 27km,汇水面积 151km2,为泉水汇集而成,一般迳流为 80150L/s。雨季时流量增大。七里河:发源于平朔矿区西部边缘西石山脉,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细水村、安太

17、堡、马鞍山、下窑子村,于刘家口附近流出,注入桑干河。由于安太堡露天矿动工建设,1984 年,在七里河上游细水村拦坝截流,改道经井坪向东注入马营河,使七里河在洪水期得到分流,因此七里河平水期较洪水期的迳流量大为减弱。影响本区的主要河流为马营河一级支流-大沙沟,是马营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平鲁区阻虎乡的芦草洼,呈近南北向,由北向南流经大有坪、下红沟、小白羊洼入井坪镇后改为由西向东流经三号井田西北部汇入马营河。呈“U”字型沟,全长55.4km,井田内大沙沟总长 16km,其中首采区长约 3.4km。流域面积 566.69km2。沟谷最宽处约 50m,最窄处约 20m。大沙沟在井坪镇以北为季节性河流

18、,平时无水,只有在雨季由大气降水形成地表迳流,多年平均流迳流 838 万 m3。井坪镇以东有七里河人工改道的大沙沟支沟,起自七里河上游细水村南部,人工改造段长约 4.9km,为季节性梯形河,由南向北经井坪镇,汇入大沙沟,沿途接受平鲁区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排水约 7000m3/d,目前已成为常年性河流,在雨季由南北两则大气降水形成地表迳流汇入大沙沟,水位约 13501337m;在平鲁化肥厂北部长约 1.5km“V”型排污渠,由南向北汇入大沙沟,主要排放的工业废水量 1500 m3/d。3)气象本区之东太行山、五台山、海拨皆在 2800m 以上,阻隔海洋季风吹入,而其西部与内蒙古相通,使本区

19、一带成为塞外冷气南侵的必经之道。因此,大陆性气候极为典型,干燥寒冷,风沙严重为其特点。气温:气温一般较低且温差大,年平均气温 5.41-13.8,绝对最高温度 34.5,绝对最低温度-27.4,温差可达 61.9,日温差亦较大,一般为 18-25。日照期、湿度:年日照期最长 2883.4h,最短为 2444.5h,平均 2693.3h,湿度最小为 0,最大 80%。降水量:年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暴雨强度大,年降水量为 345.3682.2mm;年平均为 426.7mm,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75%,有时达 90%,最大日暴雨量达 44.5mm。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

20、 13 页,共 128 页蒸发量:年蒸发量在 1996.002132.70mm 之间,一般为 2066.7mm,从四月至六月,月蒸发量可达 580mm,一般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 5 倍左右。霜冻期与无霜期:每年九月下旬始至次年四月,个别年为五月上旬,冻结深度一般在 1.11m 左右,最大为 1.31m。无霜期为 107175 天。风:每年有风时间占全年的 70%,平均每年出现 40 天左右的大风,飓风天在 2 天左右,扬沙日在 29 天以上,多集中于冬春季节,风向西北,最大风速可达 21.7m/s。4)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图 A1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

21、为度,地震加速度动峰值 0.1g,地震分组为第二组。5)经济状况本区位于朔州市平鲁区,区政府驻井坪镇,现辖 2 镇 11 乡。境西北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南与偏关、神池两县毗连,南邻朔城区,东靠山阴县,东北连右玉县。由于该区气候寒冷,农作物多以莜麦、豆类、谷子、山药等小杂粮为主,油料以胡麻为主。其中含硒量居全国首位的红山荞麦,千粒重 38.8 克,硒含量 0.73mg/g,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青睐。碗豆、马铃薯淀粉含量极高,为良好的制粉原料。平鲁区内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高岭土、石墨、石灰石等 40 余种。其中煤、高岭土、石灰石等蕴藏量大,开采价值高。煤储量达 130

22、 亿吨,经济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工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个以煤炭开采为主体的,包括化工、皮革、绒毛、肉制品、小杂粮加工、陶瓷、建材及耐火材料等支柱产业组成的多元化工业新格局。1.2 井田地质1.2.1 区域地层本井田位于宁武煤田北端,含煤地层沉积在奥陶系古风化壳上。地层沉积总厚达2600-3500m 以上,沉积中心位于煤田中南部宁武 -静乐一带,地层厚度在 3500m 以上,而北部井坪-朔县一带仅几百米,中心出露最新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系,向周围依次为中生界三叠系、古生界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寒武系,太古界五台群,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在南部静乐盆地及北部朔县平原厚度达 200m 以上。平朔井工三

23、矿 5.0Mt/a 新井设计第 14 页 共 128 页1.2.2 井田地层本区位于宁武煤田的北部,地表大部分被新生界地层覆盖,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在本区的北部靠近煤层露头处以及区内各大沟谷的底部有零星地层出露。区内由下至上发育有奥陶系下统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中统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以及新生界第三系静乐组和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全新统地层,现分述如下:1)奥陶系(O)本区缺失中统峰峰组。发育下统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中统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地层总厚 400m 左右,井田内有水补-8 号钻孔揭露了部分地层。下统冶里组(O

24、1y):下部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质条带灰岩夹小竹叶状灰岩,偶见黄绿色泥岩,白云岩中有时可见燧石结核。中部为黄灰色、灰白色厚层状结晶白云岩,向上泥质增加。上部为灰、灰黄色薄中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石灰质白云岩,夹少量石灰岩和 23 层黄绿色泥岩,顶部有时见薄层状白云质灰岩。本组地层以两套碎屑灰岩夹一套厚层白云岩为特征,本区钻孔未揭露本组石灰岩,根据邻区钻孔揭露资料,本组厚约 120m。下统亮甲山组(O1l):主要为灰白、灰黄色薄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含燧石白云岩。底部有一层角砾状灰岩或角砾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下部白云岩中含燧石较多;中上部夹薄层泥质白云岩、石灰质白云岩、泥灰岩、薄层

25、角砾状泥灰岩。顶部有时可见薄板状泥质灰岩。本组地层以含燧石为主要特征。本区施工钻孔水补-8揭露厚度为 75.15m,根据邻区钻孔揭露资料,本组厚约 150m。中统下马家沟组(O2x):底部为一层稳定的灰黄色、深灰色角砾状泥灰岩夹钙质泥岩;下部为薄层状泥灰岩、泥质白云岩、角砾状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质泥灰岩及花斑灰岩、花斑状白云质灰岩夹少许薄板状石灰岩、泥质白云岩及角砾状白云岩,本区施工钻孔水补-8 揭露本组厚度为 42.70m,根据邻区钻孔揭露资料,本组厚约 130m。中统上马家沟组(O2s):底部为灰黄色角砾状泥质灰岩、薄层石灰岩夹泥质灰岩,其

26、上以中厚层状石灰岩、花斑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夹泥质灰岩;下部为薄板状石灰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夹泥质灰岩;上部为灰、深灰色石灰岩、花斑灰岩、白云质灰岩夹含泥质灰岩;本区的该组地层遭受剥蚀,只残留底部地层,本区施工钻孔水补-8 揭露本组厚度为 11.45m,根据邻区钻孔揭露资料,厚 020.50m ,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 15 页,共 128 页平均 7.55m。表 1-2 区域地层简表界 系 统 组 简 述全新统第四系更新统自下更新统 (Q1)到全新统(Q4)均有沉积,厚 0-210m。新生界 第三系 上新统 静乐组 上新统 N2,俗称静乐红土,厚 0-120m。天池河组

27、侏罗系 中统云岗组大同组下统永定庄组沉积下统大同组、永定庄组,中统云岗组和天池河组,最厚达 500m 以上。铜川组中统二马营组和尚沟组中生界三叠系下统 刘家沟组有下统刘家沟组和和尚沟组,中统二马营组和铜川组。最厚达 500m 以上。石千峰组 以紫红色、砖红色富含钙质、铁质的砂、泥岩为主厚 0-184m。上统上石盒子组 杏黄、黄绿色砂岩、砂质泥岩、紫红色泥岩为主,厚 0-274m。下石盒子组 灰黄、黄绿色砂岩、砂质泥岩、紫红色泥岩,厚 0-226m。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灰白色石英砂岩、灰色砂质泥岩夹煤层煤线,厚 0-87m。上统 太原组 灰白色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含泥质灰岩及主要可采 煤层,厚 7

28、0-128m。石炭系中统 本溪组 杂色铝土泥岩、砂质泥岩夹石灰岩及煤线,底部为山 西式铁矿,厚 21-61m。峰峰组中统马家沟组亮甲山组奥陶系 下统冶里组中统马家沟、峰峰组灰岩和下统亮甲山组、冶里组灰岩,厚 600m 左右。凤山组长山组上统崮山组张夏组中统徐庄组古生界寒武系下统 毛庄组沉积上统风山组、长山组、崮山组、中统张夏组、徐庄组和下统毛庄组,厚 300m 以上。元古界为一套浅变质灰岩,出露于煤田东部边缘,厚 24-46m。太古界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出露于煤田东部边缘,厚3000m 以上。本系地层含化石有:Actinoceras(珠角石)Armenoceras(阿门角石)Callograp

29、tus(无羽笔石)平朔井工三矿 5.0Mt/a 新井设计第 16 页 共 128 页2)石炭系(C)(1)中统本溪组(C2b)岩性主要由灰色、深灰色、灰黑色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含 1-3 层深灰色石灰岩,仅中下部一层石灰岩较为稳定,定为标志层 K1,上部夹薄煤 1-2 层,不稳定,厚度一般小于 0.50m,底部山西式铁矿不甚发育,有时有杂色铝土泥岩。本次勘探安 5钻孔揭露其厚度为 36.00m,地层厚 23.00-53.00m,平均厚 45.77m,与下伏奥陶系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产化石:Sphenophyllum oblongifolium(椭圆楔叶)Pecopteris ambor

30、escens(小羽栉羊齿)Calamites Cistii(细尖芦木)灰岩中产有牙形刺 Idiongnathodus delicatas(双叶翼鄂曲刺)(2)上统太原组(C3t)为主要含煤地层。根据以往资料并结合本次钻孔揭露的实际情况:本组主要由灰白色砂岩、灰色、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并夹有薄层泥质灰岩。全组从上而下可分为三个煤组:上煤组含 4、5 号煤层,其中 4 号煤层为稳定型煤层,5 号煤层在本区极不发育(区外东露天井田发育) 。中煤组间岩性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及 6、7 号不稳定型煤层组成,6 号煤之上普遍发育的 T4 砂体是与上煤组区分的标志,7 号煤层

31、在本区极不发育。下煤组间岩性由灰白色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及 8、9、10、11、12 号煤层组成。中、下煤组是以 T3 砂体区分。在 9号与 11 号煤层之间一般发育有一层厚度不大层位较稳定的泥质灰岩,并常与 T2 砂体共生。本组地层厚 72.90-125.74m,平均厚 103.94m,煤层平均总厚 27.11m,底部发育的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定为标志层 K2,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平均厚 7.31m。11 号煤层顶板产有:Aviculpecten altermatoplicatus(交褶燕海扇)Dictyoclasctus taiyanfuensis(太原网格长身贝)Lingulel

32、la sp(小舌形贝)以及海百合茎、腹足类、苔藓虫等化石。在 6 号煤底板,以及 4-6 号煤间产有化石:Sphenophyllum Spciosun(美楔叶)S.oblongifolium(椭圆楔叶)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 17 页,共 128 页S.verticillalum(轮生楔叶)Calamites sp(芦木)Pecopteris arborescens(小羽栉羊齿)Lepidodendendron Posthumii(斜方鳞木)Neuropteris ovata(卵脉羊齿)Stigmaria ficoides(脉根座)3)二叠系(P)(1)下统山西组(P1s)岩性主要由灰

33、色、灰白色砂岩,灰黑色、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砂质泥岩中含菱铁矿结核。本组共含 2-3 层薄煤层,编号为 1、2、3 号,全部为不稳定煤层。最底部 K3 砂岩为浅灰、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一般为下伏 4 号煤层的直接顶板,厚 1.10-13.40m,平均 6.05m。本组地层厚 0-82.84m,平均厚 66.18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产化石有:Lepidodendron invertum(华夏鳞木)Pecopteris wongii(山西栉羊齿)Taeniopteris multinervis(多脉带羊齿)等(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岩性主要由黄绿、灰黄色、灰白色粉、细砂岩及中粒

34、砂岩、灰色、黄绿色砂质泥岩、泥岩组成。在下部的砂质泥岩中偶夹 1-2 层煤线,本组上部常见一层红-灰紫色鲕状铝土岩(桃花泥岩) ,为 K6 砂岩的辅助标志层。最底部一层含砾粗粒砂岩为 K4 标志层,平均厚 9.72m,层位稳定。本组地层为 0-112.15m,平均厚 58.81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含植物化石:Sphenophyllum thonii Pecoprteris sp(托尼楔叶)(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本组地层在本区内大部分已被风化剥蚀,只在本区的石井沟谷中有部分出露,且出露的地层为本组最底部地层即黄绿色巨厚层状含砾粗粒砂岩,定为标志层 K6,区内残留最大厚度为 78.10

35、m,平均厚 7.67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4)第三系(R)上新统静乐组(N2j): 岩性为棕红色粘土和亚粘土,内含铁锰质斑点,中下部常含 3-平朔井工三矿 5.0Mt/a 新井设计第 18 页 共 128 页5 层钙质结核,本组厚 0-41.18m,平均厚 2.08m,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5)第四系(Q)(1)中、上更新统(Q2+3):上更新统为土黄色粉砂质亚砂土、亚粘土(俗称马兰黄土) ,中更新统由红黄色亚粘土和土壤层组成,含钙质结核,底部含砂砾。地层厚 0-67.95m,平均厚 34.06m。广泛覆盖全区,为本区黄土貌的主要成分,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2)全新统(Q4) :主要

36、分布于较大河谷、河床及两侧阶地之上,由石灰岩砾、卵石、粉砂土、中、粗粒砂岩岩屑及洪积物组成,厚 0-40m,平均厚 10m。1.2.3 含煤地层自中奥陶纪以后,整个华北陆台遭受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在中石炭纪随着地壳的缓慢沉降,海水逐渐侵入,在本溪期形成了广阔的陆表海环境,太原期出现了以广阔陆表海壁- 泻湖体系和三角洲体系构成的一套沉积组合。位于平朔矿区西北的勘探区,距陆缘较近,其沉积环境则是以海陆过渡相为主。由于海水的反复进退,在平朔矿区则有多期的三角洲建造。本区太原组的沉积便是在这样的沉积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太原组沉积之后,沉积环境变为远离海岸的河流相。本次地层划分太原组顶界划在 4 号煤层顶板

37、之上,K3 砂岩之下,是沿用安太堡、安家岭露天矿勘探报告成果,因为在其勘探过程中,进行了专门细致的地层对比工作(在安太堡勘探区 B2403 号孔之 4-11 号煤层中,采集了大量孢粉样,据分析结果,太原组划在 4 号煤之上) ,对比可靠。按岩相和沉积旋回等特征,本区石炭系地层可分为六个旋回,其中本溪组一个旋回,为第旋回,从本溪组 K1 灰岩到本溪组煤层顶,从略;太原组可分为五个旋回,为第旋回到第旋回,具体描述如下:第旋回:包括本溪组顶部和太原组下部到 11 号煤层顶,为跨组旋回。含 11 号主要可采煤层和 12 号不可采煤层及 T1 砂体(11 号煤层底板砂体) 。主要岩性有粉砂岩、砂质泥岩、

38、泥岩、中-粗粒砂岩、细粒砂岩、泥灰岩。发育槽状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脉状层理、缓波状层理。其 11 号煤层顶板常见一层深灰色生物碎屑微晶灰岩。T1 砂体为透镜状,含植物化石且层面有爬行虫迹。成分成熟度好,结构成熟度较好,个别为圆状,分选好,说明受水体反复作用,为潮坪砂坝沉积物。但其中含根化石,表明为沼泽相,而这种沼泽相是在潮坪坝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 19 页,共 128 页旋回下部 K2 砂体为中粒砂岩,钙质胶结,夹粉砂岩、砂质泥岩条带,条带中含少量腕足类和双壳类化石,具水平层理和潮汐层理,K2 砂体的沉积作用是面状水流作用的特点,其沉积环境为广泛的潮坪沉积,局部

39、有潮坪坝沉积。11 号煤沉积环境是在潮坪和潮坪砂坝为基底的背景上发育起来的泥炭沼泽,成煤条件为近海,在成煤过程中受海水明显影响。平朔井工三矿 5.0Mt/a 新井设计第 20 页 共 128 页图 1-3 太原组地层岩性、岩相及沉积旋回图第旋回:从 11 号煤层顶板泥灰岩至 8 号煤层顶板。地层平均厚度为 25.80m,含8、9、10 号煤层。主要岩性有:含砾粗粒砂岩或粗砂岩、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 21 页,共 128 页或炭质泥岩和泥灰岩。从岩相组合特征看,本旋回为一完整的三角洲体系,即泥岩是三角洲的底积层,T2 砂体为前积层,而砂体上面的沉积层则是顶积层

40、。泥灰岩产腕足类等生物碎片,几乎全为破碎介壳,仅有个别介形虫保存较好,层面有大量爬行和觅食虫迹。本层为滨海波浪沉积环境,表明海水作用能量强而不深,使大量介壳呈破碎状堆积,泥质含量也比较高,之后海水退出本区,发生地壳不均匀沉降,开始了水下三角洲碎屑岩沉积及 9 号煤沉积。局部地段 9 号煤层分叉并超覆分叉。10 号煤层的出现,是 9 号煤层在沉积过程中,砂体推进时,使 9 号煤层短暂地被碎屑沉积物所取代而形成的煤层,故 10 号煤层是 9 号煤层的分叉,并指向砂体尖灭。9 号煤层厚度大,结构复杂,煤岩类型以半亮型煤为主,半暗型煤次之,煤层中含较多的结核状黄铁矿,具条带状和线理状结构,9 号煤层沉

41、积环境为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在 9 号煤沉积的后期,沉降的速度快于成煤物质的堆积,故在局部地方沉积了 8号煤层。第旋回:包括 8 号煤层顶到 6 号煤层顶面,岩性有中-粗、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炭质泥岩及钙质泥岩。含 6、7 号煤层和透镜体状砂体(T3) ,6 号煤顶部含一层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局部相变为泥岩、砂质泥岩、中产植物片化石,具波状层理、小型交错层理。为一泻湖环境。T3 砂体(9-6 号煤层间):粒级为中 -细粒砂岩正粒序,具小型交错层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差,为水下砂坝沉积。9 号煤层厚度大小跟 T3 砂体关系是砂体厚度大的地方,煤层厚度小,反之则大。第旋回,

42、地层包括 6 号煤层顶到 5 号煤层顶,厚度平均 8.70m,含 5、6 号煤层。岩性为砂岩、泥岩和粉砂岩。发育楔状层理、波状层理、板状交错层理,上部泥岩具水平层理,其沉积环境为三角洲环境,顶部泥岩为湖泊相。T4 砂体(4-6 号间) ,似为支流的心滩特征。逆粒序,下部岩性粒度粗。成分成熟度差。在三角洲的砂体上,发育了一系列分流河道,在其两侧洪泛盆地或支流前端的朵叶上,局部发育了沼泽或泥炭沼泽相,即 5 号煤层。第旋回,从 5 号煤层顶板至 4 号煤层顶,岩性为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炭质泥岩、高岭石泥岩,旋回底部为泥岩,含植物化石,具水平层理,为湖泊沉积。4 号煤层沉积条件:煤层厚度大,结构

43、复杂,夹矸层 1-9 层,最大单层厚度平朔井工三矿 5.0Mt/a 新井设计第 22 页 共 128 页2.30m,成分以炭质泥岩为主,高岭石次之。煤岩为暗淡型,灰分一般大于 30%,硫份低,其沉积环境是形成在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之间的洪泛盆地的泥炭沼泽相。上述为太原组沉积相,其沉积环境从下而上为潮坪-泥炭沼泽,下三角洲体系泻湖和上部三角洲体系。主要为海陆相过渡相沉积,以 9-11 号煤层间泥灰岩为过渡标志。本组含煤地层上、下界明显,地层与其他含煤建造易于区别,因此对比可靠,控制研究程度较高。1.3 构造1.3.1 区域构造宁武煤田地处山西地台北中部,煤田南北长,东西窄,呈北东向斜列,展布于鄂尔

44、多斯地台,吕梁地块、五台地块及内蒙地轴之间为一继承性上叠构造盆地。宁武向斜贯穿宁武煤田南北,其走向:井坪-阳方口近南北,阳方口-静乐为 N30E,向斜轴除朔县平原偏向西部外,一般偏向东部,且东翼地层倾角大于西翼,为一不对称向斜。煤田东部构造较西部复杂,地层倾角在 30以上有的达 70-80甚至直立倒转,大的逆断层多分布于此,中部地层倾角平缓,一般在 10以下,无急剧褶曲,微倾斜波状起伏较发育,其两翼倾角一般 2-5 度左右。断裂发育在煤田东西两侧,主要在东部,以走向 N20-50E 一组为主,多为高角度的正断层,逆断层较少,另一组为 N15-45W,但数量稀少,规模较小,影响甚微。1.3.2

45、井田构造本区位于宁武煤田平朔矿区西北部,宁武向斜的西北端。纵观本井田总体为一平缓的向斜构造。东北部地层向 SW 倾斜,西南部地层向 NE 倾斜,地层倾角 2-12,中部较平缓 3-7。井田内落差 3-5m 的断层 7 条,其中井巷揭露 2 条,落差小于 3m 断层井巷揭露 15 条,推测陷落柱一个,未见岩浆岩侵入体。主要构造形态如下:1)褶曲(1)S1 背斜位于本区西北部,轴向大致呈 NW 向,从北至南通过补 501 孔东,两翼倾角较缓,东北翼地层倾角 8,西南翼地层倾角 5左右。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 23 页,共 128 页(2)S2 向斜位于本区西部,轴向 NW 转 NE 向,从

46、区内 311-348-335 孔西部通过,向南延伸。北部呈椭圆状,轴向呈 NE 向,两翼倾角较陡达 11 左右,向南转为 NW 向,两翼倾角变缓为 3-7。(3)S3 背斜位于本区中部近南界处,轴向 N78W,从区内 C-7 -C-9-301 孔通过,向南延伸。北东翼倾角较陡 7,南西翼倾角较缓 3 左右。(4)S4 向斜位于本区中东部,轴向大致呈 EW-SN 向,从水 2 -补 1002-水补-9-S702 -331 孔向南延伸。南西翼倾角 2-11,北东翼倾角 3-12。 2)断层以往地质工作本区未发现有断层,据 2005 年在首采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发现有断层 4 条,但落差较小,一般均

47、在 4m 以下,断层编号以 DF 打头。本次补勘补 602 钻孔 9 号煤层变薄,根据岩性描述及测井解释为一落差 5m 的正断层所致,断层编号直接以 F 打头。3 号井工矿掘进巷道时揭露断层以 F 采打头。三维地震解释断层见表 1-3 断层解释成果一览表及表 1-3 钻孔及井巷揭露断层统计表。平朔井工三矿 5.0Mt/a 新井设计第 24 页 共 128 页表 1-3 钻孔及井巷揭露断层统计表产状序号断层编号性质 走向 倾向 倾角落差m 位置出露地点及控制程度井田内延伸长度 m1 F1 正 NE NW 70 0-5 补 602 孔 9 号煤层断薄 4002 F 采 1 正 N65W SW 50

48、 1.1 9 号煤西翼带式输送机大巷 2003 F 采 2 正 N50W NE 35 0.45 9 号煤西翼带式输送机大巷及回风大巷 2304 F 采 3 正 N35-65W SW 70 2.5 9 号煤西翼各大巷及 90101 辅运巷见 8405 F 采 4 正 N28-47W NE 70 4.0 西翼带式运输巷及回风巷见 2006 F 采 5 正 N53W NE 82 1.0 西翼带式运输机巷及回风巷见 1807 F 采 6 正 N26-61W NE 70 4.1 9 号西翼带式运输机巷、辅运巷及回风巷 见 2708 F 采 7 正 N40W SW 51 1.1 90102 辅运巷见 18

49、09 F 采 8 正 N62W SW 59 1.6 西翼辅运巷及 90102 辅运巷见 15010 F 采 9 正 N77E SW 40 0.9 90101 辅运巷 8011F 采10正 N64W NE 63 1.20 90101 辅运巷 25012F 采11正 N64E NE 63 1.83 90101 辅运巷 20013F 采12正 N45W NE 84 2.20 90101 辅运巷 15014F 采13正 N86W SW 68 2.0 90102 辅运巷带式输送机巷 20015F 采14正 N33E NW 65 0.60 90102 带式输送机巷 18016F 采15正 N70W NW 70 2.00 90102 带式输送机巷 22517F 采16正 N42E NW 62 1.3 90102 带式输送机巷 15018F 采17正 N74W SW 63 1.3 90102 带式输送机巷 18519F 采18正 N65W SW 65 2.10 90101 辅运巷 295目前,区内揭露小断层较多,对井巷开拓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