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学方案IIS图分析研究——硕士论文.doc

上传人:wo7103235 文档编号:6151528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9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方案IIS图分析研究——硕士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教学方案IIS图分析研究——硕士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教学方案IIS图分析研究——硕士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教学方案IIS图分析研究——硕士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教学方案IIS图分析研究——硕士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硕 士 学 位 论 文论文题目:教学方案 IIS 图分析研究作 者:导 师: 系别年级:教育技术学院 学科专业:教育技术学完成日期: 年 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II教学方案的 IIS 图分析研究摘 要教学方案作为教学设计的产物,是对教学过程的预期计划。对教学方案进行分析,可促进教师深层反思,发现教案可改进之处,提高教案的质量水平。教学方案是设计态的教学系统,教学系统分析的发展也带动了教案分析的发展。早期对教学系统进行分析,主要是对其构成要素进行解析,即分解教学系统以了解其本质与规律。后来人们意识到分解所形成的结构并不能解释系统功能,因而转向分析影响教学功能的关键因素教学系统的外显行为。然而基

2、于行为系统的教学系统分析却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即在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无法建立联系。因此,在信息论的影响下,人们开始以信息系统为视角分析教学系统,认为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可分析信息流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基于信息系统的教学系统分析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只提供了理念观点,并无具体操作规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提出的教学系统IIS 图分析法,从整体功能出发构建了教学系统概念模型,从而将教学系统中的信息流动过程表征出来。基于此概念模型,制定了具体的表征形式与操作规范,并且已用系列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研究基于教学系统 IIS 图分析法,将其运用于分析教学方案,进一步验

3、证该方法的有效性。教学方案 IIS 图分析法是一种创新型教案形成性评价方法。对教案进行 IIS 图分析,生成带有标记的 IIS 图。基于所构建的特征指标对这些标记进行数据层面分析,可获得客观的指标数值,从而对教学方案的质量得到一定程度了解。基于前期研究成果,本研究通过对教学方案进行 IIS 图分析,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完善教学方案 IIS 图分析的操作规范教案是对教学系统中信息流动过程的预期计划,与真实课堂(或视频)相比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因此要求教学方案撰写完整、详细。在教学方案 IIS 图分析中,信息流切分是数据采集分析的关键操作,因此应保证教案中信息流的属性取值明晰

4、化。(2) 构建标志教学方案质量的特征指标通过对教学系统的功能进行内涵分析,找到教学系统的本质属性及相关属性,从而构建了包含总激活量、目标达成一致性、任务类型多元性以及动力水平的特征指标。它们共同反映了教学方案的期望教学效果。(3) 验证总激活量的有效性根据关注点的不同,我们构建了四个与总激活量有关的子指标,包含 IIS 整图激活量(TQA1 ) 、目标知识点总激活量(TQA2) 、IIS 整图平均激活量(MTQA1)和目标知识点平均激活量(MTQA2) 。通过开展实证研究,获得多份可用教学方案样本。对这些教案样本进行 IIS 图分析得出:作为关键特征指标,教学方案 II 中总激活量的各个子指

5、标值都大于教学方案 I,且具III有显著性差异。关键词:教学方案,IIS 图分析法,特征指标,总激活量IVResearch on IIS Map in Teaching Plan AnalysisABSTRACTAs the product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plan is prepared for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can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by analysis of teaching plans. And they make te

6、aching plans better to raise up teaching effects.Teaching plan is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systems analysis also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plans analysis. At first, instructional systems analysis was based on static elements. People understood the

7、 essence and laws of instructional system by resolving it to several parts. But later people realiz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system formed by decomposition cannot explain the function of system, they started to analysis the visible behavior which can produce an effect on instructional system. However

8、, this kind of instructional systems analysis which is based on behavior has an insurmountable difficulty, which is we unable to establish contact between teaching behavior and teaching effe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formation theory, people started to analysis instructional system based on in

9、formation system. They believed that teaching process is actually a process of information flow. There is a contact between information flow and teaching effect. Instructional systems analysis based on information system is just starting. Most studies provide only concepts but not operating standard

10、s. BNU. professor Yang Kaicheng proposed IIS Map in instructional systems analysis method. From the whole function of instructional system, he constructed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system. Based on this conceptual model, he established an IIS figure analysis operating specifications. And through empir

11、ical researches, they have verified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is method.We analysis the teaching plans based on IIS Map in instructional systems analysis method, further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thod. IIS Map in teaching plans analysis is an innovative and formative evaluation meth

12、od. Use IIS Map to analysis teaching plan can generate an IIS map with marks. We construct some characteristic indices which are based on these marks, and understand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plan from data level.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 analysis the teaching plan based

13、on IIS Map in instructional systems analysis method .Main completed work as follows:(1)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operating specifications of IIS Map in teaching plan analysis Vmethod Teaching plan is a plan for the information flow process of instructional system. Compared with the real class (or vid

14、eo), it is uncertain and incomplete. Therefore we demand that the teaching plan is complete and detailed.(2)Construct characteristic indices which indicat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lanThrough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instructional system, we found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instructional system.

15、 Then we construct characteristic indices which indicat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lan. The characteristic indices include the Total Quantity of Activation, the Goal Consistency, the Plurality of Task Types and the Study Power Level.(3)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Total Quantity of ActivationAccording

16、to different focus, we constructed four sub-indicators related to the Total Quantity of Activation. That contains the IIS Figure Total Quantity of Activation (TQA1), the Target Points Total Quantity of Activation (TQA2), the Mean of Total Quantity of Activation (MTQA1) and the Mean of Target Points

17、Activation (MTQA2). By empirical research, we got a number of teaching plan samples. Then we used IIS Map in instructional systems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sis these samples. And th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s a key characteristic index, the Total Quantity of Activation of teaching plan II is

18、 higher than that of teaching plan I, and 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KEY WORDS:Teaching Plan, IIS Map, Characteristic Index, Total Quantity of Activation1目 录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教学系统分析的发展 21.2.1 基于构成要素的教学系统分析 21.2.2 基于行为系统的教学系统分析 31.2.3 基于信息系统的教学系统分析 61.2.4 教学方案分析的现状分析 61.3 教学系统 IIS 图分析法 91.3

19、.1 教学系统的概念模型 91.3.2 IIS 图分析法的操作规范 .101.4 研究意义 .122 教学方案 IIS 图分析的实证研究 .122.1 研究目标 .122.2 研究内容 .132.2.1 制定并完善教学方案 IIS 图分析的操作规范 .132.2.2 构建标志教学方案质量的特征指标并验证其有效性 .132.3 研究过程设计 .133 教学方案 IIS 图分析的特征指标 .153.1 总激活量 .153.2 目标达成一致性 .183.3 任务类型多元性 .183.4 动力水平 .194 教学方案 IIS 图分析的操作过程及规范 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方案 II为例 .225 总激

20、活量有效性的验证 .315.1 教案改进的依据 .315.2 总激活量有效性检验 的数据分析 .326 总结与展望 .37参考文献 .402附 录 .42附录 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方案 I42附录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方案 II.43致 谢 .46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 研究背景教学方案,即教案,是指教师以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 1。教学方案作为教学设计的相应产物,是对教学过程的预期计划,它的呈现

21、往往(但不是必然)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过程掌握的能力。对教学方案进行分析,并不是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肯定与否,更多地是为了促进教师反思,帮助他们发现教学方案中尚存的改进空间,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教学方案作为设计态的教学系统,教学系统分析的发展也带动了教学方案分析的发展。早期对教学系统进行分析,主要是对其构成要素进行解析,即分解教学系统来了解其本质与规律。后来人们意识到分解所形成的结构并不能解释系统功能,因而转向分析影响教学功能的关键因素教学系统的外显行为。然而,基于行为系统的教学系统分析却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即在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无法建立联系。因此,在信息论的影响下,人们开始以信息系统为

22、视角分析教学系统,认为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可分析信息流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不过当前基于信息系统的教学系统分析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只提供了理念观点,并无具体操作规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提出的教学系统 IIS(Instructional Information Set,教学信息集)图分析法,从整体功能出发构建了教学系统概念模型,从而将教学系统中的信息流动过程表征出来。基于此概念模型,等人制定了具体的表征形式与操作规范,并且已用系列实证研究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相对于其他方法,IIS 图分析法在科学性、应用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上述三种教学系统分析视角还没有具体用于分析

23、教学方案。虽然早有研究者提出过其他专门针对教学方案的分析方法,例如教学方案的三段分析法和教学方案优化的层次分析法,但是这些方法对于教学方案分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存在一定局限。教学方案的分析研究需要相对成熟和有效的分析方法。因此,基于教学系统 IIS 图分析法,本研究尝试提出教学方案 IIS 图分析法,从而展开对教学方案的定量分析研究。21.2 教学系统分析的发展教学系统分析之所以能广泛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是因为这种研究可以避开逻辑思辨和简单的实证,引导人们逐渐深入地理解教学系统 2。教学系统分析以系统论为方法论,通过对教学系统的特征要素或属性进行分析,实现对教学系统的深入理解,因此对教学实践具有明

24、显的使用价值。作为具有历史特性的认识活动,由于理论水平和研究视角的不同,教学系统分析主要存在三种观点:(1)对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认为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等要素组成,而分析的目的是找到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要素关系;(2)从行为系统角度对教学系统进行分析,主要是关注交互过程对教学的影响或者某特定行为如何产生;(3)从信息系统角度分析教学系统,认为教学这一活动实质上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分析信息流与教学效果的关系。1.2.1 基于构成要素的教学系统分析由于理论的缺乏以及认识水平的不足,早期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是含糊、直观的,主要是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得出概括

25、性观点。然而,这种宏观认识难以对教育教学系统进行深入分析,人们不再满足于哲学的思辨,而采用将教学系统分解来认识其规律,认为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等要素组成,其中有经典的“三要素”说教学可分为教师、学生、教材三个部分(还有另一种“三要素”说人员,物质,信息)以及“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3。相比于哲学思辨,对教学系统的要素进行分析,可更深层地了解教学系统。也正因此,造成了要素分析对后续研究影响的深远,这一点可从当前教学方案的格式要求和评价指标看出。 通常教案的结构要素分为教学目的或目标、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条件准备、教学过程或程序、教学时间设计、

26、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板书设计等 4。根据教案的结构要素形成了教案的评价指标,据此判定教案结构是否完整、内容是否全面以及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新颖等。要素分析为人们定性地分析教学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不过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这种直观的认识是含糊的,例如,并非教师和学生的全部属性都是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再则,虽然理念上提出了要素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但是具体进行分析时,往往是割裂地对单个要素进行分析,无法深入地探究要素之间的关系 5。总之,按照原子论“分解”的方式来认识教学系统过于直观、武断,分解所形成的系统结构无法解释系统的功能 6。31.2.2 基于行为系统的教学系统分析正是意识到构成要素分析的局限

27、性,人们转而关注教学系统的外显行为,从行为系统视角开展教学系统分析研究。教育工作的最基本最具体的体现,乃在于师生之间的交互行为。因此,师生互动关系的研究,应成为教育研究的重心之一 7。最初对交互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分析真实的课堂情境,其中典型的分析方法有 S-T 分析法和 Flanders 互动交互分析法。随着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关于网络学习中的交互分析研究也开展起来。国外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在网络协作学习中,高层次的交互是与高层次的学习成果和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密切相关 8。与传统教学不同,网络学习中缺乏师生、生生面对面的交互,主要是在虚拟学习环境中进行讨论。因此网络学习中交互分析方法主要是内容分

28、析法和社会网络法。下面对这几个典型的交互分析方法进行简要阐述。1.S-T 分析法S-T 分析法,即 Student-Teacher 分析法,主要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定量分析。它规定的课堂教学行为类别只有 T 行为(教师行为)和 S 行为(学生行为)两类,其中 T 行为是指教师视觉的、听觉的信息传递行为,此外所有行为都是 S 行为。具体分析过程:首先,进行数据采样。以 30 秒作为时间间隔进行采样,将每次观察的行为记入 S-T 数据记录卡片中。接着,绘制 S-T 图。以原点为教学的起始时刻,将测得的 S、T 数据顺序地在 S 轴、T 轴上表示。通过图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随时间的变化

29、情况。最后,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出 Rt 和 Ch 值来判定教学过程的类型,其中 Rt 和 Ch 值分别表示教师行为占有率和行为转换率,而教学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练习型、讲授型、对话型和混合型 9。2.Flanders 互动交互分析法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 ,FIAS)作为应用最广泛的课堂互动分析法,主要研究互动的模式和互动的有效性。它认为语言行为是课堂中主要的教学行为,因此对课堂中师生语言行为进行互动分析就能够把握课堂教学的规律和实质。该系统包括三部分: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观察和记录数据的规范标准以及进行数据分析的

30、迁移矩阵。具体分析过程:首先,将师生在教学情境中的语言分为十类,并对每类语言行为规定了操作性定义,从而得到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 表 1 所示) ,便于观察者记录和归类。4表 1 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分类类别教师语言间接影响1 表达情感2 鼓励或表扬3 接受并采纳学生的主张4 提问直接影响5 讲授6 指令7 批评学生语言 8 学生应答9 学生主动说话沉默 10 沉默或混乱接着,在课堂观察中,进行数据采样。每间隔 3 秒钟观察者就根据上述编码系统记录下相应的行为。用代码客观地记录下课堂内所发生的事件及其序列,能够基本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原貌,为随后进行的评价奠定扎实的基础,克服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

31、主观性 10。最后,建立弗兰德迁移矩阵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先前的采样数据形成序列对,从而构造出迁移矩阵,依据矩阵中各种课堂行为频次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在矩阵中的分布可以对课堂教学状况做出有意义的分析 11。3.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社会科学领域里一种经典的研究方法,它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12。教育教学研究者站在社会学习理论的立场上,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在特定环境中进行意义协商和共同构建的过程。他们认为对异步论坛中(例如 BBS、计算机会议、课程论坛等)学生的讨论脚本进行内容分析,可测量出学生的实际交互水平与质量情况 13。根据内容分析法对交互文本进行量

32、的分析这种视角,国外研究者构建了不同的分析模型以研究学生在异步论坛中的社会交互质量,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不过,这些研究大多仅停留在对交互质量的分析和评价水平上,很少提出帮助提高交互质量水平有参考性的策略 14。国内关于网络学习交互的内容分析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晶、黄荣怀等关于交互分析研究已得出一定结论。他们将学生在某一门网络课程的异步讨论区中的言论记录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恰当的分类及编码,并从中提取、解析相应线索信息。具体分析过程:首先,确定交互分析的样本,即可提取有用线索信息的原始资料;5接着,将选定的样本分成若干分析单元,如句子、段落、消息、意义单元等(在该研究中以“

33、意义单元”作为最小的编码统计工具) ;接下来,选择一个恰当的编码体系对样本进行编码;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从小组参与度的角度讨论了学生参与协作学习过程的积极性。还可从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元认知活动三类小组活动的角度探讨了协作学习过程的构成和变化趋势 15。4.社会网络分析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之间需要建立正式的协作关系,相互间通过帖子进行学术性对话,以促进群体知识和个体知识的建构。因此,分析网络学习交互情况,还应该考虑帖子间的交互关系,以分析其背后所体现的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16。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以社会行动者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内容,

34、通过描述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这些模型所蕴含的结构以及它们对行动者和整个群体的影响,因而也适合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参与特征 17。具体分析过程:首先,根据学习者之间发布与响应帖子的数量和流向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其中节点代表学习者,节点的出度表示学习者响应其他学习者的帖数,入度则为接受他人的帖数。如果节点数较多,一般使用矩阵(常用邻接矩阵)来表示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分析。接着,通过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凝聚子群分析、角色分析和中心性分析了解群体互动特点,其中凝聚子群分析是为了找出有较密切联系的子群体,中心性分析则是为了分析不同学习者的影响力,角色分析主要是把相似的行动者分派到互斥的集合之中。通过中心性分析和

35、角色分析可发现网络中核心参与者,他们是联系整个网络的纽带 18。基于行为系统的教学系统分析视角的出现,表明人们认识到分析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并不能透彻地了解教学、促进教学,而是应从系统的功能出发,分析影响教学功能的关键因素交互行为。不过当前的交互分析也存在问题。首先,编码体系的制定具有任意性。通过上述四种交互分析法可知,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通常要制定编码系统便于归类和分析。然而由于研究角度和目的不同,研究者会提出不同的编码体系,导致对相似行为进行分析时采用的编码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的混乱和重复。且这些编码体系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也有待验证。其次,数据采集具有任意性。例如,在

36、S-T 分析和 Flanders 互动交互分析法中,以时间间隔为单位进行数据采集。这种对时间序列的机械切分导致了研究结论的低可靠性。有研究者意识到这个问题,进而采用如“意义单元”这样的切分单位。然而“意义单元”的划分标准模糊,产生的“意义单元”中意义没有具体的依附体,使产生意义组合很容易出现任意性 19。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无法在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建立联系。研究者对交互6行为的分析,对于某种日常交流,特别是开放主题的交流,似乎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具有明确教学目标的教学系统而言,他们的结论是令人怀疑的 20。外显的行为本身并不直接指向教学目标,而是其附带的知识内容与教学目标直接相关。1.2.

37、3 基于信息系统的教学系统分析教学系统总体功能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干预来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自我建构 21。随着信息论的广泛应用,研究者意识到教育教学这个认知活动与信息存在着实质性联系。因此,若要实现期望的教学效果,基于信息系统对教学系统作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豪恩斯坦教授(A. Dean Hauenstein)把系统的观点引入教学,并明确提出教学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 22。华南师范大学的李克东教授也提出对教学系统中认知学习过程进行了信息流向分析,并采用功能模拟的系统科学研究方法来分析教学系统 23。从信息系统角度分析教学系统,为认识教育教学系统开辟了新的视角,并且关

38、注到与教学功能直接相关的因子信息流。然而,当前基于信息系统的教学分析研究大多处于理念阶段,没有提出具体的操作规范,且往往是直接原封不动地用信息论中的概念描述教育教学活动,或是根据信息论的基本原理演绎教学信息模型。这种将一个领域的理论“照搬”到另一个领域的模仿形式,必然无法深入理解教学系统中信息流动过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提出的教学系统分析 IIS 图法,也是基于信息系统的思路,从整体功能上对教学系统中信息流动进行分析。他们通过建模构建了教学系统概念模型,基于此模型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规范,且已用系列实证研究初步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1.2.4 教学方案分析的现状分析通过现状分析可知,教师在设

39、计教案时,更多的只是关注教案的结构形式而忽略了与教学效果直接相关的信息流动过程。且教案成为常规管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教案格式、内容的千篇一律。很多教师往往在设计好教案后不再作修改,致使“原来合理的教学方案,遇到另一群学生时,可能会变得不合理起来” 24。随着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被倡导以及教师专业意识的提高,这个现象正逐渐发生改变面对不同的学习者、学习情境,教师会对教案进行修改。然而, “需要改进哪些方面” 、 “如何确信改进后的教案比原教案更合理”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有针对性地回答。作为设计态的教学系统,教学方案与真实课堂存在一定区别,因此分析方法应更具针对性。教学系统分析理论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

40、果,然而对教案的分析还停留在定性直观的水平上,仅从“教案是否突出重点难点” 、 “是否具有针对性”等 25来判定一个教案7的好坏,或是在教学实施后通过学习效果来间接地推断。由于这些分析评价方式的主观性、随意性和间接性,导致教案不能很好地为教师职业发展服务,反而成了他们的负担。因此,除了从质性角度制定指标体系外,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专门针对教案的分析方法。1.教学方案三段评价法教学方案三段评价法将评价方案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26:第一阶段是对试验开发水平方案的评价。此时方案仅是一个草案,还没有正式投入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试图找到那些方案编制者清楚但学生却不容易掌握的地方。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正式执行之前

41、方案需作什么重要修正?解决方法是标准测验、班级观察、盘问详情和教程评论。第二阶段是对全面执行方案进行分段检验,立足于观察方案和学生二者的满足程度。这时要考虑的问题是:学生是否达成方案目标以及方案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可通过测验、教程评论以及与学生协商讨论来回答。第三阶段是评价从方案到现实世界中学生所学技能、知识或态度的迁移情况。这个阶段的评价是根据方案是否具有现实能力,如何修正方案以满足变化需要等相关问题出发寻找答案。采集数据通过在真实环境中观察学生、协商讨论以及问卷调查等。教学方案三段评价法将形成性总结性评价运用到方案评价的三个阶段中,策略地采用形成性评价以适合过程要求,总结性评价以明确效果达

42、成。将教学方案先在小范围上试行初稿,进行可行性研究及补充修正,再全面实行并分段进行检验以观察教学方案与使用者之间的满足度,最后实行方案后了解其运用效果,这一思路也符合当前方案设计分析过程。然而,由于这个方法只提供了理念观点和总体思路,在设计和操作上没有提供具体指导,且耗费时间和精力很大,导致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不会切实执行。2.教学方案优化的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sis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 法)是处理一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分析的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在比原问题简单得多的层次上逐步分析,可将人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进行表达和处理,也可

43、以在人们对某类问题前后相矛盾的主观判断上给予及时的纠正或调整。随着层次分析法的广泛应用,有教育研究者也将这个方法运用于分析教学方案 27。 该研究者认为,同一堂课的不同教学方案由于它们的侧重面不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可对各教学方案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量化,从而达到比较各教学方案优劣的目的。这个方法大体思路如下:首先,建立问题的层次结构模型。将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如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和需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如 图 1 所示。8图 1 教学方案优化的层次结构模型其中 A:选择教学方案C1:创造能力;

44、C2 :思维能力;C3:解决问题能力;C4:接受知识能力F1:方案 I ;F2 :方案 II ;F3:方案 III接着,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一般采用 19 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如 表 2 所示。表 2 教学方案优化的判断矩阵值标度标度 含义1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3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稍微重要5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明显重要7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强烈重要9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极端重要2,4 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值6,8倒数 因素 i 与 j 比较得判断

45、 bij,则因素 j 与 i 比较的判断bji=1/bij该方法认为,教学方案的优劣由所能带来的教学效果衡量,而教学效果则由教师根据教学方案所培养学生的能力来决定。由于各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的中的重要性不同,因此可以按照表中标度进行两两比较,确定比例标度,从而构造判断矩阵。再则,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通过计算各个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权向量,得到同一层次某一因素对于上一层次相应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而排序结果是否具有符合条件的一致性,则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就是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从而得到相对于总目标

46、各个方案的相对优先排序。9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用其分析教学方案,可从另一个角度对复杂的教学系统得到一定了解。然而,这个方法却存在重大缺陷。它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同教学方案由于侧重面不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可根据能力培养在教学目标中的重要性进行比较。然而,能力是什么?它如何在教案设计中体现?能力之间具有可比性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使该方法在优化教学方案时显得有些无力。能力,以知识的意义为基础,与意义的获取和运用过程相关,因此,分析能力应从知识着手。单凭主观判断能力的类型,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的有效性尚待验证。1.3 教学系统 IIS 图分析法通

47、过对教学系统分析发展历程的了解以及教学方案分析方法的现状分析可知,提出一个具备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分析方法是有必要的。本研究基于教学系统 IIS 图分析法,对教学方案进行 IIS 图分析,客观且有效地改进了教案。下面对教学系统 IIS 图分析法的原理和操作规范进行详细说明。教学系统分析 IIS 图法以信息系统的视角,从整体功能上分析了教学系统中教学效果与信息流的关系,构建了教学系统的概念模型。基于教学系统的建模,对信息流的表征以及信息输出所形成的信息共享集 IIS 的表征作了相关规定,从而制定了教学系统 IIS 图分析法的具体操作规范,并已用系列实证研究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1.

48、3.1 教学系统的概念模型教育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仅通过简单的要素或行为分析是无法深入地了解教学系统。随着建模方法在系统分析中广泛运用,它也成为分析教育教学这个复杂系统最常用的方法。从教学系统总体功能出发,即通过教师的有效干预来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自我建构,杨教授认为,教学系统是一种教师、学生和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媒体三个信息处理主体之间信息流动的系统。因此,表征教学系统的概念模型必须能反映教师、学生和信息媒体这三类主体之间信息流动的关系,且还要反映这种多主体之间的信息流动对于社会性知识建构的贡献,因此可用如 图 2 所示的概念模型对教学系统进行建模 28。

49、10学生对信息的处理 I P L学生对信息的处理 I P L媒体对信息的处理 I P M教师对信息的处理 I P T教学信息集 I I SX 1X 2X 3X 4Y 2Y 3Y 4Y 1环境环境环境环境图 2 教学系统的概念模型其中 IPT、IPL 和 IPM 分别代表教师、学生和信息媒体对信息的加工处理,X和Y表示他们信息处理过程的输入和输出。由三个信息处理主体的信息输出Y的集合,可抽象概括出一个教学信息集IIS(Instructional Information Set) ,表征了知识的共享性。与信息处理无直接联系的其他要素则归为教学系统的环境要素,例如学生的先决知识技能、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动力水平等。教学系统概念模型的建立,为教学系统 IIS 图分析法的操作规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1.3.2 IIS 图分析法的操作规范基于教学系统的概念模型,若要对教学系统进行深入分析,还需提出与这个模型契合的编码体系,便于数据采集与处理。并且数据分析的结果还应能反映教学系统的功能特征。在 IIS 图分析法中,首先对 IIS 的输入信息项Y进行表征并构建教学信息集 IIS 的表征知识网络图。这个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