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愚公移山,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浓郁的神话色彩。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教材分析】,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
2、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学生分析】,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
3、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教学设计】,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教法学法】,教学步骤,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第一版块: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3分钟),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
4、整体感知。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导学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3个小环节:先在小组
5、内讲述。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借助动画再次感知故事。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并生动复述的能力。,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6分钟),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
6、训练。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采用竞赛的方式,男生找不利条件的语句,女生找有利条件的语句,并以读代答,进一步作口头翻译,老师适当点拨,并择要板书,并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板书内容详见最后的板书设计)。,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教学形式可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
7、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方式是采用比较的方式,我把结尾改为:“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好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惧”、“感”、“负”三字,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话色彩,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
8、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第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并正确评价愚公精神,这是学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突破难点采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就“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鼓励,当然最终要明确: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
9、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引导学生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 题为小议愚公精神或也谈愚公精神。此环节意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愚公精神的感悟和理解,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愚公移山列子(寓言)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叩石垦壤,箕秘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智叟静止的观点 愚公发展的观点对比衬托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