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愚公移山,知识积累,6特殊句式认知 (1)倒装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 “告之于帝” 即“于帝告之”。,(2)省略句式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即“(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即“(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帝感其诚”即“帝感(于)其诚”。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即“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综合探究,二 综合探究 1关键语句翻译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文:我跟你们尽力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行吗?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
2、文: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加大增高,还愁挖不平吗?,2重点难点分析 (1)愚公在挖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点拨: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人老又少。“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河曲智叟劝阻,讥笑。,(2)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损害愚公的形象? 点拨:不损害。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
3、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夸娥氏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3文章主旨概括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4写作特色鉴赏 本文在写法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对比与烘托手法的运用。对比,用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同愚公的胸怀大志、远见卓识、敢于斗争相对比。这一对比是主要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其次,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则进一步说明智叟的智慧和眼光远不及一个七八岁的幼童。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写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峻、广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烘托愚公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有力地突出了愚公的毅力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