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6.2 《愚公移山》 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8).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141040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2 《愚公移山》 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6.2 《愚公移山》 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6.2 《愚公移山》 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6.2 《愚公移山》 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3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课时安排 1课时自主预习一、 新课导入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想起来

2、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歌词导入二、 作者作品简介: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

3、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 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 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

4、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二、预习检测1、字音仞( )箕畚( )孀( )龀( )匮( )荷( )2、词语(1)重点实词许 彻 惧 负 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4)一词多义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焉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而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 其如土石何( ) 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 ( )(5)词类活用现象1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 箕畚:名词活用为动词(也可说名词作状

5、语),用箕畚装。 3 面:名词用为状语,面向着。 4 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合作交流1、2段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探究质疑 1、2 段(1)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为下方写“移山”作铺垫。(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移山的方法?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4)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

6、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5)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写此事有两个作用:()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整体感知3、4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精读品析 3、4 段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3).“北山愚公,年

7、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5).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 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 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 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

8、视,“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嘲笑愚公无能了反衬其目光短浅。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愚公”不“愚”表现在: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认为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这反映了他目光长远,有勇

9、气。他认为子孙无穷,山不加增,高瞻远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是大智若愚。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表现在:他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说明他目光短浅,老于世故,实则愚蠢。作者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突出了愚公的形象。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故 事 用 神 话 做 结 尾 的

10、 原 因 有 哪 些 ( 故 事 为 什 么 用 神 话 结 尾 ) ? 1) 古 代 生 产 力 水 平 低 下 , 人 们 只 能 通 过 幻 想 , 借 助 有 超 人 力 量 的 神 来 实 现 征 服自 然 的 愿 望 , 本 文 就 是 借 助 神 的 力 量 来 实 现 愚 公 的 宏 伟 抱 负 , 这 也 是 解 决 人 与 自 然 矛 盾的 方 式 , 表 达 了 古 代 劳 动 人 民 的 美 好 愿 望 。 2) 更 能 突 出 愚 公 的 精 神 惊 天 地 , 泣 鬼 神 。、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归纳中心意思。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讨论愚公这样做到底对还是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