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10 页南阳府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摘要:文化旅游是一种商业性的活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认识其他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并通过绘画、音乐、文学、工艺品等了解民族习俗、特征。南阳府衙是南阳市文化旅游开发的代表,目前处于开发建设阶段,很多地方还不完善,开发潜力大。本文对南阳府衙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优化组合,提出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关键词:南阳府衙;文化旅游;开发1 文化旅游开发概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
2、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 。在文化旅游的浪潮中,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深受游客的青睐和推崇,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在旅游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
3、。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第 2 页 共 10 页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2 南阳府衙概述衙门,原本写作“牙门” 。南朝侯景作乱,时“之为丞相,居于西州,将率谋臣,朝必集行于列门外,谓之牙门” 。 牙,是牙旗的简称,是树立在军营门前用象牙装饰,或两边刻绘成牙状的旗帜。 宋史仪卫志六:“牙门旗,古者,天子出建大牙。今制,赤质,错采为神人象,中道
4、前后各一门,左右道五门,门二旗,盖取周制” , “树旗表门”及“天子五门”之制。清赵翼陔余丛考载:“衙门,本牙门之讹, 周礼谓之旌门,郑氏司常注所云,巡狩兵车之会,皆建太常是也,其旗两边刻绘如牙状,故亦曰牙旗,后时因谓营门曰牙门。 ”中华大字典:“衙,旧时官署之称。 ”广韵注:“衙,衙府也。 ”因唐人尚武,官府以带一点武夫气为荣,所以官府也开始称为“牙门”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 ”北宋时,衙门盛行于世,牙门则被弃之不用。明清称之为衙门、衙署等。清亡后,南京国民政府于“中华民国”十六年末,废除衙门称谓,使用政府称谓。新中国成立后,国
5、家地方政权机关称人民政府。南 阳 府 衙 故 址 在 旧 城 内 西 南 隅 , 即 今 民 主 街 西 端 北 侧 , 是 我 国 唯一 保 存 比 较 完 整 的 封 建 时 代 府 级 官 署 衙 门 , 全 国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 南 阳府 衙 通 常 称 为 府 衙 或 知 府 衙 门 , 它 始 建 于 元 世 祖 至 元 八 年 , 迄 今 已 有700 多 年 历 史 , 是 元 、 明 、 清 三 代 南 阳 知 府 的 官 署 。 南 阳 知 府 衙 门 布 局严 谨 、 规 模 宏 大 、 气 势 雄 伟 , 是 秦 始 皇 设 置 郡 县 制 以 来 , 留 下
6、 的 一 个 完整 的 郡 级 实 物 标 本 。 府 衙 现 存 明 、 清 建 筑 140 余 间 , 位 于 中 轴 线 上 的建 筑 自 南 向 北 依 次 有 照 壁 、 大 门 、 仪 门 、 大 堂 、 寅 恭 门 、 二 堂 、 内 宅 门 、三 堂 等 。 另 有 部 分 耳 房 、 配 房 、 厢 房 、 廊 房 、 榜 房 、 库 房 、 官 邸 和 吏 宅 、马 号 以 及 古 井 、 莲 池 等 。 整 体 布 局 坐 北 向 南 , 南 北 长 300 米 , 东 西 宽240 米 , 占 地 面 积 72000 平 方 米 。 府 衙 对 于 研 究 中 国 古
7、代 官 署 的 规 划 、形 制 、 发 展 、 变 迁 以 及 地 方 官 员 的 袭 封 、 属 员 诉 讼 、 赋 税 等 都 提 供 了 十分 宝 贵 的 历 史 资 料 。 是 封 建 府 衙 的 历 史 标 本 , 是 封 建 皇 宫 在 基 层 的 缩 影 。也 是 目 前 形 成 的 以 北 京 故 宫 、 保 定 直 隶 总 督 衙 门 、 南 阳 知 府 衙 门 、 内 乡第 3 页 共 10 页知 县 衙 门 为 “中 国 古 代 官 署 衙 门 旅 游 线 ”上 的 一 个 景 点 。 现 存 建 筑 就是 一 座 历 史 档 案 馆 , 它 既 是 北 京 故 宫 的
8、 缩 影 , 又 是 南 阳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的象 征 , 为 全 国 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 现 存 南 阳 府 衙 古 建 筑 群 对 于 研 究 中 国古 代 官 署 的 规 划 、 形 制 、 发 展 、 变 迁 以 及 地 方 官 吏 的 袭 封 、 属 员 、 诉 讼 、赋 税 、 祀 典 、 政 事 等 都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价 值 知 府 衙 门 是 南 阳 历 史 文 化 名城 的 一 颗 明 珠 , 闪 射 出 灿 烂 的 光 辉 。3 南阳府衙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分析3.1 南阳府衙官文化中国的官僚制度,从秦算起,两千余年,这两千多年中官文化在不断地
9、变化发展。如今官文化,作为中国特殊的文化形态,在官和民的共同认可下,延续着、发展着,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都笼罩着官文化的光环和阴影。政府人员到南阳旅游一般都要参观下南阳府衙,体味一下古人的为官之道。 “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 。这句话用在南阳府衙上也不为过,南阳府衙的官文化有着自己的特色。府衙的许多部分都散发着官文化的味道。如照壁有其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服务于统治阶级, “整治吏治,警戒官员” 。警示为官者要廉明公正,不要贪赃枉法。据史书记载南阳府衙中还有召父坊、杜母坊。西汉宣帝时,有个叫召信臣的人出任南阳太守,他经常像父亲一样关心民众疾苦, “躬耕劝农,出人阡陌,开通沟渠十处,灌田三万多倾”
10、 。人们爱戴信臣,尊称为“召父” 。东汉时河南郡汲县人杜诗就任南阳太守,他视民如子,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大力开荒,杜诗病死在任上时,没有留下任何私人的房屋和地产,贫困得连丧事都无法办理。南阳百姓把他比做百年前的召信臣,尊称为“杜母” 。我们现在常说的“父母官”就是出自此处,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榜样。如同有阳光也有阴影一般,府衙既有堂皇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十五贯中的胡来胡知府有段精彩的唱词:“两个老婆来告状,我一人罚她俩鸡蛋;两个铁匠来告状,我一人罚他两张镰。 ”窦娥冤中,楚州太守出场白就是:“我做官的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来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开庭审问时,太守见张驴儿跪下,竟然也急
11、忙下跪。第 4 页 共 10 页下属说:“他是告状的,怎生跪他?”太守答;“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 戏剧是夸张的,但是也反映了社会现实。古时的官场礼仪繁多非常讲究,如府衙的仪门,取“有仪可象”之义,是一道礼仪之门。仪门两侧各有一个小门,仪门的规矩繁多。大门平时紧闭着,不让人走。从此经过要走两边低矮的便门,西侧为“生门” , “死门”平时关闭不开,只有在处决死刑犯前,才打开这个门,把死刑犯从这个门里拉出去行刑。因此旧时处决犯人也叫“出西门” ,有上西天之意。东侧的便门称“入门” ,也叫“生门 ,这才是供人们日常出入的。在一年中,宽敞的仪门一般会开几次,比如逢着新官到任,或迎接
12、同级、上级官员来访,县官就会下令大开仪门。自己也整冠出迎至仪门之外,大门以里,宾主从仪门而入(宾走西阶,主走东阶) 。大堂如有重大典礼、礼仪活动或审理重大案件时也大开仪门,让百姓人等从中门而入,到大堂前参观庆典或观看县官审案。古代官场上的规矩很多。例如下级官员初次拜见上级官员要身着公服,从仪门东侧的便门进来,到长官面前要先将写有自己职衔、履历的名柬交上去,口称“卑职给大人请安” ,行半跪礼。人家请就坐,还要谢座。就坐后,侧身面向“领导” ,取半坐姿势,回答领导第一句话要起立作答,等领导示意坐下再就坐。一般谈话要结束的时候,待者会端茶过来,但这茶千万不能喝,这是领导表示“你该走了” ,即所谓“端
13、茶送客” ,这时不立马告退的都是傻子。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 ,在清代的官场,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夸张。3.2 南阳府衙匾联文化堂额、牌匾、楹联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装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悬挂于厅堂正对入门上方的题名牌,横的叫做“匾” ,竖的叫做“额” ,有的直接悬挂于明间檐下。它们或抒情写意,或借景设喻,有的意境丰富,有的明白如话。品味匾联是古建筑游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雅的文化活动,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陶冶。通过匾额、楹联的点拨,使游人不仅领略建筑内可观景物的美,还可以在游者的心底深处,诱发出景物以外的联想,使头脑中闪现出“景外之景” ,使情思油然而生。古建筑匾联都有明确的环
14、境主题:宫殿、庙宇、游园、府邸,各有自己的文化意趣。作为官署建筑,南阳府衙自然也有明确的官衙特点,根据史书和资料的记载,南阳府衙恢复了清代的堂额、牌匾。南阳府衙楹联在第 5 页 共 10 页选题上突出展现古代官署文化特点,选材上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涵盖丰富:既要有表达古代官吏的为官准则,同时也体现出古代官吏的胸怀、志向、情趣和修养,既有公案繁牍的官衙琐事,又有政余赋闲的生活写照,也有传统善恶报应观念的反应。府衙中的匾额、楹联非常的多大门明间前檐抱柱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雀噪,恐有冤民。此楹联出自清康熙年间江苏臬司徐士林之手,原题于江苏臬署,约百年后该楹联又悬于浙江臬司。为清官
15、廉政所垂范。今作府衙大门楹联,是作家二月河先生所荐。上联祈求国泰民安,下联为当政者警戒自己立案要慎重,千万不要制造冤假错案。在征集府衙楹联中,曾有人撰联:“每听墙外雨声凄,恐有冤魂在境内;常见庭前春色早,知无错案在堂中” 2,当是这副楹联的又一注脚。“明镜高悬”这我们都听说过,在电视里业经常看到。但对其不太了解“明镜高悬”又说“秦镜高悬” 。传说秦始皇时皇宫里有一面明镜,能照人五脏六腑,使说谎者胆张心动。后来衙门大堂上就悬挂起“明镜高悬”或“秦镜高悬”的牌匾,历代相沿成习。喻指地方官明察秋毫,告诫两告证人不要说谎或做伪证 3。3.3 南阳府衙建筑文化建筑是生活与时代的镜子。南阳府衙建筑群的文化
16、意义,就在于它的规模布局和建筑造型:它反映了明清中国政府机构的运作方式。同时也反映了明清时代的建筑文化遗迹由此而折射出的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3.3.1 南阳府衙的布局设计和建筑型制体现了封建统治权威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说,建筑从最早的时代起,就有两个目的:一方面,纯粹是功利主义,即御寒暑、避风雨;另一方面,是政治性的,即借沉沉巨石所表达出来的荣耀,给人以一种想象,前一个目的,作为穷人的居所已绰绰有余。但是天神的庙宇和帝王的宫殿,设计得要激起对天上的权力和对他们地上宠儿们的敬畏 4。这和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宫廷官署建筑设计思想集中体现统治权威相一致,南阳
17、府衙的布局设计和建筑型制体现了封建统治权威。明清两代的衙署,由于受北京故宫建筑的影响,主体建筑均座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两侧辅助,构成典型的衙署建筑格局。为了显示统治权威中所体现出的整齐严肃气氛,第 6 页 共 10 页南阳府衙全部主要建筑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整组建筑以三大堂为主体,其中又以大堂为中心建筑,内宅和其它建筑都是围绕三大堂而建,因此,布局上显得紧凑归一,更加强调大堂的庄重严肃也更加体现了封建统治权威。3.3.2 南阳府衙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与伦理意识衙署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特别强调轴线对称,即中央厅堂,两侧辅助,井井有条,尊卑有别。这种刻意设计的建筑布局
18、,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人间秩序,以中轴线与严格对称的平面布局手法,将这一自明清以来的衙署建筑之强烈政治伦理意义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政权主题十分醒目。作为总体建筑的主体,府衙大堂代表着明清时代官式建筑的定型化模式:高峻威严而不失府级衙署身份。它不同于重檐庞顶、金碧辉煌的太和殿,不同于楷角飞翘、斗拱硕大的总督府,也不同于形体小而制兼备、青砖板瓦的小县衙,它是按照一定的官式建筑模和用料标准而建的:大堂采用“五间七架” 、 “九攘无廊式”硬山结构,以柱径为建筑模,屋顶用瓦兽,梁架斗拱一斗二升,青绿旋子彩画,暗色门窗柱子。它既体现着府级衙署的权威,又显示了其所处行政级位的恰当身份。带着浓厚宗法观念的四合院
19、建筑是我国历代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之一。府衙建筑以中央通道为中心,将主要建筑放在中轴线上,加上辅助建筑,构成前后贯通的数进四合院,每进院落以主要建筑为中心,左右对称设置配房、厢房等次要建筑,这样的布局特点,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便于安排成员的住所,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5。此外,在府衙建筑中,除了作为行政机构所用的建筑外,还有象衙神庙、萧曹庙、龙神庙、召父坊、杜母坊等一类的祠庙建筑。这些祠庙在教育人们树立忠孝人伦观念的同时,起到了维护封建宗法礼制的作用。3.3.3 南阳府衙建筑反映了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南阳地处长江支流汉水流域,为南北物质文化的交融地带。反映在建筑上
20、,它既保留了我国北方建筑形制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大胆吸收了南方建筑巧思多变的艺术形式。外国学者在对中西古代城市文化比较研究中曾深刻指出。在中国城市特有的观念中,第一圆圈是由皇帝来代表,第二是内城,第三是外域,第四是近郊,第五是周围五百里的地区,每个圆圈精确地决定了社会交往的等级,每一个较外的圈与较内的圈相比有着相对的第 7 页 共 10 页内外之别,即对于内圈是“外”的,对于外圈是内的。同时,每个圈内的空间在其相互关系中又有着内外之别,南为外,北为内,东西为旁边。城市功能和正确的城市结构之分配的一致性,自然地随着城市行政级别的降低及其与中国首都的距离增大而减少,所以在中国较南部的城市与北部城市相
21、比是不那么复杂和规则的 6。南阳府衙的地方建筑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南阳府衙作为官式建筑,首要体现的是一种政治精神,表现在实物上,则是尽可能地通过布局分割,艺术造型,创造出一种庄重严肃的气氛,这是府衙的基本特征。但并非所有府衙建筑都是据此功效而建。在府衙内宅大门以里,包括三堂及其附属建筑、后花园等,由于是作为知府官员接见宾客、生活宴居之所,在布局造型及艺术风格上就显得灵活多变,它摆脱了北方建筑中常见的沉重、拘束气氛,吸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一些特点:装饰华丽、风格多样、设景精当,尤其是三堂后面的府花园,真可谓府艺术天堂,假山耸峙,绿水穿绕,竹木环抱,亭榭掩映,花香鸟语。第二、府衙大堂建
22、于清初顺治年间,为硬山建筑,后檐用循墙封护,在外观上显得高峻威严。其主要特点在于:为适合大堂的功用,该建筑在内部减掉了前排金柱,利用减柱扩大内部的空间,增加了大堂的威严气氛,在前檐柱与后金柱间,用一根前后跨度 7.33 米的六步大梁。后金柱与后檐柱则用双步梁,金柱高达 6.55 米。以金柱、大梁、双步梁作为构架基础,起到核心的作用。明清建筑多遵循实例,每缝均立柱,极少抽减。因此,大堂减柱构造的运用,体现了豫南汉水流域的古建特色。第三、尽管府衙主要建筑都使用了斗拱,但斗拱构造多为一斗二升,有的仅仅为方形或云朵形雕饰木块,简洁而实用。这和北方建筑强调斗拱规格的等级观念是不相同的。而从现存建筑多数檐
23、部未见下垂的情况看,这种结构的优越性也得到了验证。4 南阳府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4.1 开发南阳府衙官文化之旅南阳府衙有着浓厚的官文化,可以围绕官文化做文章,突出体现官文化。衙门是官吏活动的场所,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衙门里所有大小官吏办公接待、衣食住行都有一套特定的文化礼仪。展览是为了让人看,是给人以知识和启迪的,人们来衙门游览,更多的心愿是想了解古人的生活情第 8 页 共 10 页况尤其是古代官吏的为政和生活,这是府衙景点的优势所在。应主要通过向观众真实再现当年知府及其僚属处理政务及生活场景,帮助观众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礼俗以及各种规章制度。让游客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府衙的官文化
24、和感受官文化。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让旅游者参与其中开设一些栏目版块,例如开放“晴天断案”板块让游客来当会知府老爷坐一坐八抬大轿,审理一些案件可以整理一些南阳府衙审理过的奇案、趣案让游客们参与其中亲自来审理案件,体验一把当知府老爷的感觉。也可以开设些表演栏目,推出些有古代有特色的节目,如杂技表演、歌舞表演、乐器表演等。4.2 建设南阳府衙仿古一条街府衙大门外的街道东侧还未开发店铺也很少比较萧条,只有府衙左右两侧小段店铺是古建筑风格。此处为南阳市区的黄金地段,可在此处规划一条仿古步行街用古色古香来吸引人们前来消费、休憩、游玩。可以在这里修建客栈、酒家、钱庄、茶庄、珠宝店铺、手工作坊等建筑,店内人员都
25、古人打扮向游客提供服务,在街道上安排一些文艺表演来吸引游客。打造出一条集茶文化、酒文化、玉文化、艺术文化、古建筑文化、古服饰文化、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仿古一条街,向游客们展示出古文化的魅力。在南阳府衙西侧的空地上常有人在摆摊出售一些古玩字画,还会举行一些字画拍卖活动,吸引很多人去欣赏购买。但是这些小市场无人监管,很多游客无鉴别能力,市场比较混乱。可以在以后的开发中设立个小型古玩市场,加强管理统一规范。4.3 体现南阳地方历史文化南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除了衙署文化外,还有张仲景医药文化,以诸葛亮文化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张衡为代表的科技文化,还有作为东汉南都和帝乡的汉文化。发展南阳府
26、衙文化,不能游离于这些文化之外,思路要更解放,理念要更开放,把南阳府衙文化和南阳历史文化完美结合起来,更广泛地整合南阳历史文化资源,使各种文化相互补充,互相映衬。深入挖掘府衙文化的官文化、匾联文化和建筑文化,使衙署成为南阳标志性的文化载体,使南阳府衙文化旅游成为南阳特色文化旅游的一大品牌和靓丽名片,成为南阳大文化旅游的领头羊和排头兵。第 9 页 共 10 页这样能够在观众了解南阳府衙的基本上更加深入的了解南阳。府衙作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和标志,应该成为展示南阳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的窗口,成为“南阳地方文化的容器” ,可适当突出地方特色。这也有助于对衙门文化的全面了解。4.4 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挖
27、掘衙署文化内涵“旅游兴衰,关键在于人才” 7。府衙文化旅游的打造,主要要靠人才,没有人才,什么行业管理、旅游服务、宣传促销、形象包装等都无从谈起。府衙文化旅游的核心是文化,府衙只是文化的载体。今后南阳府衙文化旅游的发展要依照“围绕府衙,突出特色,尊重历史,再现原貌,发挥优势,扩大影响”的指导思想,不断挖掘府衙文化内涵。要想发展好府衙文化旅游,首先要有一批专业人才,不断地挖掘府衙文化,让景点日新月异,游客看后耳目一新。如果不把文化作为景区的重点来打造,单纯靠冷冰冰的古建筑是很难吸引游客的。人才一方面靠引进,另一方面要靠自身培养。要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员工各方面素质。参 考 文 献1 钱树
28、伟,苏勤.国内外历史城市遗产旅游研究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09 ,(12):89.2 张克锋.南阳知府衙门楹联选编M.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2:86.3 姚柯楠.南阳知府衙门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203.4 英伯特兰 罗素.为悠闲颂 M.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6:101.5 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 1957:64.6 南斯拉夫 易婉娜普里察. 中西古代城市文化比较研究 J.东南文化,1990, (1):14.7 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122.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29、OF THE YAMEN CULTURE TOURISM第 10 页 共 10 页Abstract: Cultural tourism is a kind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Visitors can travel in the process to know other national life natural environment,and through the painting,music, literature,handicraft understand folk customs,characteristics.Nanyang Fuya now i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stage ancient many places are not perfect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unique culture of ancient Neixiang Xianya, the optimum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Key words:Nanyang Fuya;cultural tourism;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