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去上学作文篇一:小学作文:上学路上上学路上 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在上学的路上,晨光洒在大地上,是那样明媚、温暖;走在上学的路上,空气带着淡淡的花香,是那样清闲,沁人心脾。走在上学的路上,花儿朝我开放,向我微笑着,好象在轻轻地鼓励我,要好好学习;走在上学的路上,小鸟站在枝着, “叽叽喳喳”地叫着,好象在为我唱歌,好让我轻松学习。走在上学的路上,想着那在操场上与同学们玩耍嬉戏,有的打沙包,有的跳皮筋想着那在教室里,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走进书本,跟动物交朋友,向竺可桢爷爷、叶欣阿姨学习啊,到了,到了!终于,到了我亲爱的学校。上学路上 清晨,东边亮出了绚丽多彩的朝霞。我背着书包,行走在清清亮亮的街道上,
2、高高兴兴地上学去。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很多,有去上学的学生,有去公园散步的老人,还有在站点等候公交车的上班族。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穿着桔绿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阿姨,有的扫,有的铲,有的推着小车装垃圾,忙个不停。我走到街道的拐角处,忽然记起了外婆放在我书包里的香蕉。我想,老师说不能带零食到学校吃,还是在校外抓紧时间吃掉吧!于是,我拉开了书包链,抽出了一个香蕉,剥开了半节皮,一边走一边吃。不一会儿,吃完了香蕉,把香蕉皮丢在了街道上。我刚丢下香蕉皮,一位环卫工阿姨走上前微笑地对我说:“小朋友,不要乱扔果壳果皮,尤其是西瓜皮、香蕉皮,不小心踩着就会滑跤的。 ”我一下子脸红了起来,对那位阿姨说:“你说得对,
3、城市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阿姨竖起了大拇指,称赞我是一个好孩子,我迈着轻松的步子向学校走去。上学路上每天我走在上学的路上,总是东瞧西望的,我发现路上的行人都是匆匆忙忙的。我看见路上有赶着时间上班、上学的人。有的边走边听音乐,他们时不时还会跟着音乐动几下;有的人象在发病一样,扭动身体,他们是边走边运动的人我向右边看过去,发现有个人慢吞吞地,象乌龟一样慢慢走路,他似乎一点儿也不怕上班迟到,好奇怪!左边的汽车从我身旁飞驰而过,后面跟着的公共汽车快到站了,人们向车站跑去拥挤上车,一会儿车子开走了,那些没挤上车的人便跟着车子追。忽然,江林宏和他妈妈骑着电瓶车从后面过来,一下子就超过了我们,只留下江林宏
4、喊我的声音和他们远去的背影。有的人走路时,步子非常轻,走得非常快;有的人为了上班、上学不迟到,到了十字路口看见了红灯,怕迟到,都没有停车,就壮着胆子冲了过去,他们的胆子也太大了,敢闯红灯,不要命啦?!唉,早上的路人真是匆匆忙忙的呀!上学路上早晨起来,背上书包,推着自行车 走出家门,踏上宽阔洁净的水泥路面,迎面扑来一阵阵浓郁的花香。大路两旁的花坛里,粉红色的月季牡丹、大红色的玫瑰花正在开放,许多小蜜蜂嗡嗡地飞着,围着花朵在采蜜。虞美人的花朵一片火红,小蝴蝶自由自在地在花丛中飞舞,从这一朵花上飞到那一朵上。街道两旁居民小区新建的楼房里,不时飘出诱人的做菜的鱼肉香。邻居家的车辆不断地从身边驶过,什么
5、“五菱之光”啦, “桑塔纳”啦,还有“宝马” ,他们有的去城里办事,有的到茶园里收购鲜茶叶。拖拉机“突突”地响着,叔叔拉着婶子去地里种花生。拖拉机上有花生播种机,有地膜覆盖机。婶子高兴地和路边的阿姨打招呼,告诉她机子好用,干得又快又好。婶子一边说,一边笑,流露出满意的喜悦。往前走,来到了刘大爷家的大棚。他爷俩今年搞了四个大棚,两个西红柿棚,两个草莓棚,刘大哥正在从棚里往外搬运西红柿,装到拖拉机上。刘大爷塞给我两个又大又红的西红柿,让我带着中午吃。前天,就听妈妈说刘大爷家的四个棚就收入四万多元啦。看着刘大爷高兴的样子,我心里想:“党的富民政策真好,农民的收入真大。 ”转过一个弯,就到了茶园了。刚
6、下过雨,茶叶显得更绿了,在阳光下闪着绿油油的光。姑娘们正在采茶,五颜六色的衣服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点缀在茶园里,仿佛一幅活的画。松树底下商贩正在收购鲜叶,茶尖 130 元一斤,一芽一叶 30 元一斤。杨婶家承包的四亩茶园每天早晨能采出 20 斤茶尖,我算了一下,能卖 2600 元钱!难怪杨婶刚买了洗衣机,又添了电冰箱呢!浮来青生态园的喇叭里正在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 ,是啊,俺的家乡太好了,她和祖国各地一样,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指导教师:王兆堂篇二:读书作文为什么而读书人为什么要读书?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一万个人,可能会有一万种答案。但也由此可见,我们有超过一万种的理由去读书。在这一万种理
7、由中,有一种理由是最根本的,那就是:因为我们是人。是人就要读书,也只有人才会读书。我们知道,在人类还没有被文明开化之前,在人类逐渐由愚昧走向文明的漫长过程之中,许多人没有读书或者说没有书读。但是我们清楚地看见:正是人类本身,发明了文字、开发了语言,这才进化了大脑、进化了社会。 读书,是人类自己发明出来的并用它来不断进化自己的最高明最伟大的手段! 那么,让我们的中学生读什么? 我们的选择是唯一的:让学生参与崇高的阅读,享受阅读的崇高,在崇高的阅读过程中得到知识智慧思想情感意志的滋养,开拓一条通道,让学生广泛展开与崇高的对话!因此,读书要有所选择,选书要慎之又慎。苏东坡曾说:“书富如海,百货皆有。
8、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意思是说,读书要有目的地选择。尤其是中学生,主要精力要用于功课学习,又因年龄特点,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加上“书海” 、 “文林”中“百货皆有” ,既有良莠之分,又有高下之别;既有香花,又有毒草。这样选择读物就更显得重要。青少年犯罪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于那些诲淫诲盗的书而陷入深渊,我们应引以为戒。所以,凡题目不三不四、内容荒诞绝伦、思想反动腐朽的作品,诸如色情、仇杀、黑幕等犯罪的低级趣味的各种书刊,应坚决弃之,谨防“坠入陷井” 。凡文字表达粗劣,既无思想性,又无艺术性的作品不要读,否则,会造成“阅读浪费” 。总之,我们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思想性好、
9、艺求性高的读物阅读。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 ,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古人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思考才能增长学问
10、。 读书,在今天,对于人来说,实在是一件不需要提倡的最基本的生存手段。读书,对于年轻人来说,实在是一件不能用其他任何事情做借口来推脱的日常功课。 读书,对于学生来讲,实在是一件值得用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来交换的本色行为! 读书,对于不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件可以和损失生命相提并论的最大失策! 我不知道别人怎样看待读书人。如果一个人向我介绍说,这个人读了很多书,那么,无论他是什么身份,无论他是怎样的穿着,哪个种族,什么性别,何种职业,我都会肃然起敬,引之为老师,想像他的高尚和伟大。对于读书人,我们之所以敬佩他,是因为他精神的强大,思想的(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我
11、们去上学作文)强大,不可估量;是因为他代表着智慧,而智慧能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受益。我们怎么会不敬佩他?但是如果有人介绍说:这个人很有钱。我也许会说:不错,哪又怎么样呢?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 我们几乎可以说:读书是万能的,不读书是万万不能的! 我想,如果我们学校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了成功人士,他回忆说,当年我在母校最大的收益,就是我读过许多书。这就是学校莫大的荣誉了为什么而读书书 ,是你的朋友也是你的老师。一本好书就是良师益友。在寂寞时,书会给我们以安慰;有疑难时,它会给
12、我们解答;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们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时,它会指引我们向光明的前程迈进。 有许多名人都把书比喻成了一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而我把书比喻成是人类的灵魂。我之所以把书比喻成灵魂是因为人类没有灵魂就活不下去,而人类没有书活得是毫无意义的,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高尔基先生说的,没错,没有书籍人类就没有创新的思想,没有创新的思想就没有大胆的尝试,也就不会有伟大的杰作,这样人类就不会跨越时代也不会进步了。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一个人如果在读书时做到了三到就可以把书读到脑子里,我就是一个事例:在一个星期六里,我写完作业发现还有半小时看书,我马上拿
13、了一本书看了起来,我看了半小时后发现差不多把书看完了。这时我觉得奇怪?为什么这本书我以前看了一天才看完,今天只看了半小时就看了十分之九呢?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时我才明白这个道理。 读书,这个行为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但是也不简单,因为很多人只是去读书中的字,并没有理解书中的深层意思,所以读书对他们来说是无意义的。而有人只是把读书当作自己的任务一样,我奉劝一句:“世上没有人会逼另一人去读书!”所以不要把读书当作是痛苦的差事! 书是新鲜的,你总能从一本书中不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读过多少次!读书可以使人拥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力,也可以使人更加有感情。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你的朋
14、友,也是一处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去的故地!篇三:我要上学我要上学路宪增我现在依然记得小学课本上的一首儿歌:爷爷七岁去要饭,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我也七岁了,背着书包上学堂。我从小就爱上学,每每看到比自己年龄大的孩子,背起书包去上学,心里就羡慕不已,恨不得自己就立即跟去。1961 的春天我已经七岁了,正好村小学要招新生,我真是高兴极啦!缠着母亲还用旧布片缝制了一个新书包,又把哥姐们学过的旧课本、用剩下的铅笔头装进书包里,在正月十七的上午就背着书包跟着姐姐去上学了。谁知乡村小学招生也来了什么新规定:当年就只招收一九五三年出生的孩子,我的生日则是一九五四年正月初三,迟到了三天,学校不收。父母找老师替我求情
15、,可老师说的也在理,差三天的不算差,那差五天的、十天的、一个月两个月的,也可以说不算差了,那学校就无法插住招生的门,只有两间的教室挤不下啊。说的我父母也无奈,只好把我领回家。而比我仅仅大四天的、天天和我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路记修(按街坊辈,我应称作三爷的),则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就这样,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我依然无法去上学,因为当时我村只有一个老师,初小四年毕业,才能二次招生啊!迫于无奈,九岁那年,父亲只好送我到邻村(东吉干)去上小学了。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邻村小学也只有一座教室,一个老师。教室共是四间平房,其中西面的一间隔出来,作为老师的住室和办公室,东面的两间是上初四的学哥学姐
16、们,中间的一间才是我们初一新生的,学生吗?总共也就四十多人。桌凳吗?学生自带的,高一点的凳子就权作课桌,矮一点的凳子就算椅子了。我的启蒙老师师喜臣老师教着复式班,总是先给学哥学姐们上完课,布置好作业,再给我们上课,老师也真够累的。但无论怎样,我也总算能上学了,就这样读完了初级小学。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了,我也升入了高级小学(那时:小学14 年级称作初级小学;56 年级称作高级小学)小学五年级总算还是正常的,老师们教的好,同学学的也好。可是到了六年级就一切不正常了,开始写校长、老师的大字报,开始让老师站到桌子上开批斗会了,没几天老师带着毛泽东选集、铁锨、锄头各自回老家劳动改造去了!就这样,草率地中
17、断了我高小的学习生活。记得那一年,我才十四岁。回到家里只得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由于自己上了半拉高小算是识得几个字的人,在劳动休息的空间,生产队长总是让我向社员们读读报纸、毛主席语录一类。男劳力劳动一天记十分工,女劳力记八分工,我一天只记六分工。当时十分工,生产队秋后核算最多值贰角钱,可以想象我一天的劳动所得了。后来到了一九六八年吧,我村革委会找了一个民办教师,组织失学孩子重返学校,大多孩子又都上学去了。而我却没有去。原因也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就是那个任课的老师,考试我,写了一句毛主席的诗句“雪压冬云白絮飞” ,我当时就读出“白絮(xu) 飞”,而那个老师却硬说读“白絮(ru)飞” ,心里面就颇不
18、以为然;而我又给他写了一个“噩”字,让他读,结果不认识,反而用顺口溜来搪塞我:“一王四口,二增(因在家排行老二,故常被呼之曰“二增)造字,世界少有” 。对这样的老师,我当然不屑于去上学了。还好,这一年的秋末,东、西吉干的领导们为了两个村的孩子们,要合办中学。说是中学吧,其实就是两个村收了一个初中班的学生,每个村再派一个教师来担课。东吉干派的是任存良老师,西吉干派的是席普田老师。直到现在,在我的学习历程中最佩服的依然是我的这两位老师。首先,是他们又一次给我创造了上学的机会;其二,是他们的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整个初中班所有的课程都由他们二人来承担。任存良老师担数学课、物理课、体育课,席普田老师担语
19、文课、政治课、英语课、化学课及农业知识课。你千万不要认为我的两个老师知识水平有多高,任老师仅仅是初中毕业,席老师也就是高中毕业。不过他们在我们两个村已经是最有文化的人了。在他们的精心教育下,我还真学会了不少的东西,学习成绩在班里也是总是名列前茅的,二年以后也算是一个中学毕业生了。初中毕业的我,理应该上高中了,但当时根本就没有高中招生的学校。高中的老师们都应时回乡劳动改造了,整个南乐县的高中并没有老师和学生。就这样,我又成了一个可怜的失学的少年,在生产队又成了一个一天只能挣七分工的半劳动力。一年过去了,没有上高中机会;二年过去了,我依然只能做一个半劳动力。到了第三年终于盼来了高中招生的喜讯。可是
20、随之就得到“噩耗”:我村四十余个报名要上学的学生中,只给两个名额。而这两个珍贵的名额,不是由考试成绩来选取,而是由所谓的贫下中农按上级早已定下的标准来推荐的。那标准就是所谓的军烈属优先。我的家人中,没有参军的,也没有烈士,推荐的结果当然榜上无名了。家门上方悬挂着烈属光荣和军属光荣牌子的杨树茂和杨柳叶高高兴兴的进入了南乐的最高学府南乐一中。那就等下年吧,只要招生,就总是有希望的。可是到了下一年,依然如故。我村一个解放战争扛过枪的生产队长王发久的女儿王杏花和一个抗美援朝过过江的大队干部席大帅的女儿席兰花,理所当然的成了首选。上学的愿望又一次扑了空。可以想象当时那种有劲无处使、有力无处出的无奈,该是
21、无奈中最令人闹心的无奈吧!谁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当我陷入极度无奈和痛苦的时候,忽然传来了天大的喜讯。传说:这样的推荐,很多人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情况,正好赶上邓小平出山主持工作,他说了一句公道话,凡政治合格的,就按考试成绩录取。原来的推荐一律作废。我终于如愿以偿了,我在县一中参加了招生考试,那次的考试和平常的考试显然是不同的:本村的考生安排在一起,两个人一桌,监考的老师基本就是发发试卷,是不怕考生作弊的,因为名额依然是固定的,比如我村四十二个考生反正从中按考试成绩只录取两人。记得考数学时,我做题特别顺手,一张试卷不到五十分钟就全部答完。现在想来,那次我的确做了一件于己极端
22、不利的事情,就是让我的前桌郝普轩抄了我几乎全部的数学答案。幸亏其他科我考得还好,并没有影响到一中的录取。后来据老师说,这次考试成绩我还是全村的最高分。当然我的前桌成了我高中二年最好的伙伴,而原来被推荐的两朵红花都不知花落谁家了。就这样,十八岁的我总算上了梦想中的南乐一中。二年的高中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就当是情况来说是根本没有升入大学可能的。一是:当时国家有硬性规定,高中毕业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二年后才能升入大学;二是,凡上大学必须由贫下中农推荐。其实,在某些地方贫下中农推荐只是个美丽的借口。比如:据我知道的:崔涛连高中就没上,初中时就是一个小混混,在县粮食局做了几天通讯员,因为长得帅,被某领导相中做了准女婿,就保送上了郑州大学;任鲜鲜被乡党委秘书杨树选为准儿媳,连初中就没读,却推荐上了河南粮食学院(后来,因人揭发,才没有去成) ;当然也确实有属于积极被推荐保送的,如我高中同学张书信,政治先进,工作积极,因为当时她第一个写了打倒县委书记苏明阳的大字报,被保送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如此等等,咱还是有那点自知之明的,对保送上大学不敢抱一丝希望。还好,大队革委会的领导同志还算看好我,认为我学习程度好,高中毕业就安排我在西吉干小学当了小学教师。这一干就是五年,在我对上大学已不抱任何幻想的一九七七年,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邓小平复出,主抓教育,恢复高考。这是意外的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