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组歌纪伯伦新授课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2.教材分析组歌是第二单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仍是散文诗。学习本单元,有助于是学生产生兴趣和动手模仿的愿望。3、学情分析通过前 4 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此文也是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散文诗的理解。二、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阅读,能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评价任务1. 针对目标 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和资料,说出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2. 针对目标 2,设计两个活动:(1)听朗读录音,自己有感情的朗读。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说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四、教学过程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自学指导: 内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圈画有效信息。 时间:3 分钟 要求:读准字音、识记作者 自学检测: 1 纪哈 纪伯伦(18831931) 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 、先知 、 沙与沫等。本文选自 。 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2、背景:这两篇散文诗,都是借物抒怀之作。纪伯伦生活时代的黎巴嫩是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黎巴嫩,
3、他激进的思想和当时的政治相悖。在自己的祖国他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念,冷却他炽热的赤子之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外,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寄予对祖国浓厚的爱恋之情, 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3、注音炽热( ) 祷词( ) 执拗( ) 俊俏( ) 衷情( ) 馈赠( ) 憔悴( ) 真谛( ) 天穹( ) 璀璨( ) 镶嵌( )翱翔( ) 长吁短叹( ) 千山万壑( ) 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国外作家识记内容:国籍、评价、主要作品、文章写作背景学习目
4、标二:通过阅读,能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自学指导: 内容:浪之歌 雨之歌方法:先听读课文,然后自己朗读。 时间:5 分钟 要求: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自学检测:1、 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_的浪? _的雨?2、作者借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结合课文内容散文诗多借助于丰富的想像和修辞,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借雨之歌,表达诗人愿为万物付出爱心和愿为万物传递爱的信息的意愿 要点归纳: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 也采用拟人化手法。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已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练习: 一粒沙、一棵树、一株草、一片云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丝,引发我们的想象。请用第一人称,运用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 、 “白云之歌” )写一首散文诗,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20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