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备人:李杏丽 备课时间:2013-11-21 复备时间: 总第 课时章、节 第六单元 课时 第 2 课时 课型 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品味写景的精练、优美语言及巧妙的布局,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重点难点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一预学导航(学情检测) (一)知识导航1作者及背景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
2、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二)自主学习1解决生字词读音。遂(su) 寝(qn) 藻(zo) 荇(xng)2解决重点词语。月色入户:窗户 欣然起行:高兴地
3、 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罢了3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共学助行(活动设计)(一)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二)学课文,掌握文章生词。(三)理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初读感受。1. 理清课文结构。教学过程教师复备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月光很美,“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圈点勾画,请画出
4、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月光如水,皎洁、空灵】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结合行文思路,试背短文。2. 研读赏析,体会短文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在文章最后称自己为“闲人”,诵读课文领悟“闲”之意。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清闲之意?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
5、、自我排遣的达观】如果让你为这篇文章配乐,你将会选择哪种感情基调的音乐。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4. 背诵。三课堂总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识记重点字词。教学反思授课时间: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