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朋 党 论 欧阳修,翻译课文: 字词句理解(一),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吾君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字词句理解(二),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
2、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弟亲戚也顾不得。,字词句理解(三),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字词句理解(四),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
3、,则能够同舟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所以做君王的,只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而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大治。,字词句理解(五),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党,君子则有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为一朋党。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舜辅佐尧,废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进用八元八恺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得以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
4、人并列于朝廷之上,彼此递相称美,互相推举谦让, 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共二十二人为一朋党,舜一一任用他们,天下也得以大治。,字词句理解(六),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尚书上说:“纣有臣亿万,便有亿万条心;周有臣三千,却只是一条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纣的时候,亿万人心各不相同,可说是不成其为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而亡国。,字词句理解(七),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却因此而振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所有名士都看成党人而予以
5、囚禁。,字词句理解(八),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直到黄巾军起来,汉室大乱,这才悔悟,把党人都予释放,可是局面已经无法挽救了。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唐朝晚年,又逐渐兴起朋党的说法,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土都杀了,有的还被投到黄河里,说是“这些人自称清流,可以投他们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然而唐朝也即随之灭亡了。,字词句理解(九),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那些前代的君主,能让人人各怀异心
6、不结朋党的,莫过于纣;能禁止、断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莫过于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莫过于唐昭宗时代。然而都因此致乱而使他们亡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而彼此称道赞美、推举谦让而自信不疑的,莫过于舜的二十二臣,舜也并不怀疑他们且都予以任用。,字词句理解(十),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讥讽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聪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周武王时代,推举他的国里臣子三千人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从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都莫过于周,可是周却因此而振兴,那是好人即使很多他们也总觉得不够的缘故。,字词句理解(十一),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可以引为鉴戒呢!,字词句理解(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