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高考历史问答题应试对策与示例历史问答题,历年高考中得分率最低,虽有题目难度大、能力要求高的原因,但更有学生没有掌握答题的方法与技巧的原因。那么,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怎样才能在短期内提高应试能力尽可能提高历史问答题的得分率呢?对策:从心理上讲,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切忌忽略平时的解题方法和简缩审题步骤;遇到生题、难题不必过分紧张,相信平时积累的方法与技巧、掌握的规律肯定有用。接着进行解题“三部曲” 。第一,读题审题。耐心完成以下三步:认真逐字逐词阅读题目;用铅笔轻轻划出关键词,如时间、空间、主干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求答方式(概括、说明、比较、评价等) 、求答内容(原因、特点、影响、评价、启示
2、等) ;正确理解关键词,甚至达到咬文嚼字的程度。这一点需要进行平时积累,可以借助汉语词典。如“概括历史现象”需要将具体史实进行同类归结,语言要简明扼要; 再如“根本”是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根本原因”就不可能是与之相关的一般历史现象,需要从经济层面(经济基础)或政治层面(阶级本质、主要矛盾) 、主观角度等方面思考;此外题目中的以文字方式体现的时间最好将之转换成具体的阿拉伯数字。这样,问答题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第二,组织材料。做好以下三步方可正式落笔:根据题目中时间、空间、主干事件等关键词,初步锁定教材相关章节(宜宽不宜窄) ;(关于时间请同学们注意,一般而言,题目中主干内容呈现的时间会
3、小于答题所需要的时间跨度,比如有背景、原因或影响、评价等求答内容的题目,详见示例。即使没有这一类求答内容,在初步锁定教材时“从宽处理”对答题也有帮助,因为历史的发展联系性特强)根据题目的主干事件和求答内容搜索材料、筛选材料;根据求答方式及所占有的材料思考提炼出要点(如归纳的史实要点及相应的观点或结论等) ,并据此确定评价、启示或认识等问题的答题角度。这些问题往往是题目中的难点,但也有规律可寻。如“评价”一般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消极方面,应从“危害” 、 “局限”等角度思考。积极方面,通常称之为“意义” 。可从三部分回答:A概括所考查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性质) 。B指出此历史现
4、象产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较小范围的作用和影响。C指出此历史现象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的深刻的、长期的、大范围的影响。再如“启示”类问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A题中现象所反映出的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B此现象所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C此现象验证了哪些现行政策的正确性或者是验证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D我们能从中得出哪些经验教训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这样,我们就不难得出比较完整而又深刻的答案,再加上此类问题的评分标准一般比较宽松、开放,拿高分也就不是望尘莫及的事了。以上三步,要“步步为营” 。同时对关键词还需做到“回头看” ,以防“走题” ,并要发挥草稿纸的作用。
5、第三,规范答题。首先是格式规范,做到段落化、序号化(或要点化) 、条理化(或层次化) (小论文题例外) ,力求形式和内容都能做到层次清晰,使阅卷者一目了然。其次是语言规范,要求使用历史学科的语言,理性、平实是历史语言的基本要求,可以学习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如对重大事件的定性)和概括性语言(如大标题本身就是对阶段特征的概括) ;避免不准确的语言表述如口语化、文学化等现象,切忌将历史题当成语文题。最后是文字书写规范,字迹要求清晰、工整,卷面整洁。组织答案时还要重视试题中的分值分布,以把握答案的多少或精炼程度。一般来说一句话 2 分,举例说明一例 1 分(如果纯粹举例可能为一例
6、 2 分) 。此外,考试时要合理分配、利用时间,从理论上讲历史卷的主观题一般考虑每题约 15 分钟,在具体- 2 -分配上应该有约 2/3 的时间用于读题、审题、定位、筛选、分析、打腹稿(或草稿) ,约 1/3 的时间用于写答案。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具体题目的难易程度、文字阅读量进行题与题间的合理调整,以利于全卷的整体得分。示例一: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列举这些政略举措,并说明其意义。 (2003 年高考题第 29 题)第一步:阅读题目,找出关键词。时间隋炀帝统治时期,主干历史内容隋炀帝对中国历史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政略举措,求答方式列举和说明
7、,求答内容政略举措的内容和意义。第二步:初步锁定教材相关章节。第四章中“短暂的隋朝” 、 “隋唐制度的革新” 、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等与隋朝相关的小节,在自己的记忆库搜索出“隋炀帝的政略举措” ,并略做草稿,然后“回头看”关键词对搜索的材料进行筛选,尤其要注意这是一道明确观点的题目,至此, “列举”就可以下笔了。第三步。教材上虽然没有对隋炀帝明确的积极评价,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课本入手,隋炀帝不是孤立于隋朝之外的,这些举措也不是孤立于隋朝之外的。因此可以继续搜索自己的记忆库,搜索出课本中对隋朝积极的评价,再看看有哪些和前面的隋炀帝积极举措是相关的,接下来就是适当补充完善和答案组织的问题了。
8、示例二: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年)中国的有识之士继续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奋斗。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他们所作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 (2004 年江苏历史卷)第一步,阅读题目,找出关键词:时间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年) ,主干历史内容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求答方式概述,求答内容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努力的情况及对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第二步,初步锁定教材相关章节: “北洋军阀的统治” ,接着可以按照课本小节的顺序搜索“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相关史实,并将之在草稿纸上简单列出,然后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
9、面”将材料筛选、归类,在此基础上对每一方面的史实进行提炼、概括。第三步,至于“重大影响” ,仍可从前面的具体史实入手,思考其直接结果和远一点的影响,或在时间上向后延伸,看看发生在其后的历史事件与前面的史实有没有联系,如有即属“影响”考虑范围(如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与民族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将之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挂靠。第四步,在占有以上材料的基础上,回头看关键词,尤其是求答方式概述,最后进行规范作答。总之,要重视审题、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此外,好的解题方法的掌握、好的解题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在考场上挥洒自如。附:问答题常见关键词语解释一、对一些常见词
10、语的理解1、简述、概述简述:简要叙述。 概述:概括叙述。(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如:简要指出 30 年代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各自的重要特点,这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都有许多特点,而要求答“主要特点” ,每个国家就只有一两点。 )2、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事件或概念辨别异同。这种题一般可分两类:一是在题目中规定了比较的项目,就要按题目规定的项目(也包括顺序)作答,例如:“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等远航在目的、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 ;二是在题目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比较项目,这样题目难度就加大了许多,先要在头脑中按历史
11、事件的前(原因、背景、条件等) 、中(过程、性质、特点等) 、后(结果、作用、影响等)顺序回顾出各自的内容,然后进行提炼、归纳,最后按异、同进行分类作答,这样作出的答案既全面又层次清晰。3、说明:解释明白、证明。如 2005 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此外, “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 ) 。例如:1995 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分析:把一件事物、一种现
12、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与“综合”相对。5、指出、列举(举出)- 3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例如, “指出 19 世纪 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 19 世纪 70 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
13、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 ,一但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想起老师 “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开始盲目的下笔如有神) ,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6、评述、评价评述:评论和叙述。评价:评定价值高低。 (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7、结合(联系):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历史题目中实际上是以之作背景
14、和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结合(联系) ”的内容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都是答案所在,但前者要简明扼要,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例如:“结合 13 世纪至 20 世纪 20 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 。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 700 年间的“经济” 、 “阶级关系” 、 “议会” 、 “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
15、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此外, “结合”题要注意“结合”后面与之搭配的求答词的不同,如:“结合分析” “结合说明” “结合评价”等。8、背景、原因、条件、目的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原因: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因素。条件:影响事物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因素。在历史试题中,原因和条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 ,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 ,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革命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而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
16、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目的:是想要到达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属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9、经过:过程、经历。一个历史事件的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10、状况(情况):情形。例如“试述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11、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历史试题中“现象” 、 “表现”都指历史史实或情况,回答时要将与其前面限定语相关的史实(或情况)逐条罗列或分成若
17、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12、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回答一个历史事件的特点,就要把同类事件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就要把它与早期革命的法美相比,这样就可以找出:一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掌握革命的领导权(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 ;二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具备) 。 (特征: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4 -13、焦点:比喻事物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如“两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14、性质、实质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
18、根本属性。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如“战争”的性质,需要着重谈战争的正义性、非正义性(侵略性、反侵略性)等;“革命”的性质,就要从当时的社会形态出发,看革命动力和革命对象,看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实质:本质。它是指事物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如俄国 1861 年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有
19、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无论其性质还是其实质,都是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集团。15、效果、结果、后果效果: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 。结果: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后果: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的方面) 。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结果。例如,简述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经过和结果。这里就不能用“后果” 。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如何?后果怎样?在这一题中用“后果”就要比“结果”好。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16、作用、影响、意义 作用: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效用。影响:对人
20、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价值;作用。 (价值:积极作用)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试题中,回答“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即积极的和消极的)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回答的内容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或影响(积极的) 、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17、经验、教训、失败原因、启示经验: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教训: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知识。二者的区别在于经验是指成功的东西,它有推广的价值,教训则是指失败的东西,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供后者借鉴。回答“失败原因”和“教训”内容基本相同。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18、基本、根本、主要基
21、本:根本的、主要的。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主要:有关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二、对一些疑问代词的理解1、是什么:指具体的有条件的现成的东西,不能凭自已的分析和理解去任意编造或杜撰。如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什么是: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和“是什么”相当,所不同的是只不过在语句结构形式上来一个颠倒,问法明显,回答时容易掌握住中心,如,什么是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相当于名词解释,着重点是需回答一个事物或词的定义或概念,条文性没有第一种解释原因那么强烈。例如,什么是“明治维新”?3、为什么:是询问原因和目的,要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对题目的仔细阅读
22、,充分理解题意;作答时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概括性语言去作全面的回答。例如,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历史回答题中,分析论证题常用“为什么”作提示语。4、怎样:询问性质、状况、方式或情况等。在历史试题中,当它出现在一个疑问句的句子中间时,一般是问原因和经过。例如, “人民解放军是- 5 -怎样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这就要求答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和经过,再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当它出现在一个疑问句的句尾时,就要结合它前面的词义来确定所答内容。例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怎样?这题答出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即可。5、哪、哪些:哪是疑问词,哪些是哪的复数,不止一人一事如此;读题时若漏读“些”字就会使答案不全而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