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文翻译----信、达、雅.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4429096 上传时间:2018-1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翻译----信、达、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文翻译----信、达、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文翻译----信、达、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文翻译----信、达、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文翻译----信、达、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古文翻译一、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 译文中得到反映。例如: 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 陈涉世家) 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GD799 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 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

2、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 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 焉。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1 信 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

3、、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例如: 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有的人把“方七百里”译成“方圆七百里”,这就错了。这儿的“方” ,是“见方”的意思,即把大山的占地面积截长补短变成正方形计算,其边长叫“方” ;而“ 方圆”则指周长。 又如, 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有的人把“吾得兄事之”译成“我要像哥哥一样侍奉他”,这是不准确的。 “兄”在原句中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译成“像哥哥一样”,表义就可能产生分歧:刘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地位上呢,还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地位上呢? 因此, “兄”必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 “

4、对待”二字不 可少。 2 达 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例如: 战国策赵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有的人把这句话译成:“鄂侯争这件事很急、辩这件事很急,所以就把鄂侯作成了干肉。 ”这个译文,基本上做到了“信”,因为它对每个词的翻译和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基本正确;但没有做到“达”,因为译文在表达上还不很规范。 “争之急” 、 “辨之疾 ”中的“争”、 “辨”是动词谓语, “之”是宾语, “急”、 “疾”是补语。这种句型,

5、翻译时最好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争之急、辨之疾”是同义复用,可合在一起译成“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 ”。 “脯”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故脯鄂侯”应译成“所以( 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3 雅 所谓“雅”,就是在“ 信”、 “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 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 “雅” 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信、达、雅” 是翻译的标准。对于一般人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和“ 达”;至于“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 三、翻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今译的情况极其复

6、杂,这儿仅从如何处理几个重要的具体问题角度,谈一些基本方法。 1 紧扣原文字词,努力做到使原文中每一个字词(特别是实词 )都在译文中得到落实,尽可能地不要漏译。凡能一句对一句,一字对一字地翻译的地方,应尽量按原文句式对译。例如: 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欤?” 【译文一:这样看来,进朝当官也忧愁,退居江湖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译文二:当官也忧愁,下野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 译文一做到了字字落实,对应翻译;译文二漏译了“是”、 “然”和“ 欤”,明显失当。 又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 【译文一:先前

7、,我曾经夹杂在下大夫的行列里,陪伴外朝的官吏发一些微不足道的议论。 】 (注意:“常” 通“ 尝”。 ) 【译文二:以前,我也曾经当过官,在朝廷上发表过一些小小的议论。 】 译文一紧扣了原文字句,一一对应加以翻译,完整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译文二的理解正确,但没有紧扣字词翻译,原文的语意未能全面表达。 再如: 论语季氏:“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而必为之辞。 ” 【译文一:君子讨厌那种回避说“想做某件事”却必定要为那件事找个托辞的态度。 】 【译文二:君子讨厌那种人,他们想做某件事,不公开说“想做”,却一定要为自己找一个借口。 】 译文一紧扣原文字句,字字落实地译成了现代汉语;译文二是意译,因而原文中

8、有的词在译文中不落实。 2 古汉语中的句子成分( 如主语、谓语、宾语)经常省略,在译文中要根据“ 表达通畅明白”的要求,予以补足。有时,还要根据表达的要求,适当地在译文中添加一些词语。例如:陶渊明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一:桃花源里的人看见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上酒、杀了鸡、做好饭招待他。 】 【译文二:看见了捕鱼的人,就很奇怪,问来的地方。全都回答了他们。就邀请回家,摆酒、杀鸡、做饭。 】 译文一根据上下文意,补足了省略的成分,表意清楚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律。译文二死扣原

9、文字句,虽然做到了字字落实,但由于未能补出省略了的成分,因而表意不够清楚。 又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 【译文一:齐国的使臣到(魏国的首都 )大梁来,孙膑就用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臣,向他进行游说。齐国使臣认为孙膑有杰出的才能,就偷偷地载了他,和他一起回到齐国。 】 【译文二:齐国的使臣到大梁来,孙膑就以受刑犯人秘密拜见,游说齐使。齐使认为有特殊才能,偷偷车载一起回齐国。 】 译文一补足了原文省略的成分,并根据现代的表达习惯,把“说齐使”译成“向他进行游说”(如译成“游说齐国使臣”也可以。但由于前面的译文是“秘密拜见齐

10、国使臣”,所以改译成“向他进行游说”更好) ;还在“以刑徒”的译文中添加“ 的身份”,使表达更通顺。译文二由于完全照字面直译,未能添补适当的词语,显得生涩。 再如: 左传隐公元年:“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 制,NFDEE 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 【译文:到郑庄公继承王位(做了国君) ,姜氏就替他(指共叔段)请求制( 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 从前) 虢叔死在那里,(不宜给他,)其他地方一定听从( 您的)吩咐。 ”】在这段译文中,由于添加了一些词语(加点处) ,就使上下文意、逻辑关系显得明确;如果把加点的词语全都拿掉,则译文在表意方面就差得多。 3有些古汉语词句在现

11、代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说法,无法一字一字地对应翻译,或照字面翻译后显得呆滞生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意译的方法,译出其大意。例如: 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译文:当我从心中取出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认识,而把它们倾注到手上写成文章时,我只是务必排除世人用惯了的陈词滥语,那真是极其艰难的事啊!】 “戛戛乎”即“戛戛然 ”,形容词,用以表现韩愈写文章时,为了排除陈言、力求创新而冥思苦索、绞尽脑汁、极其艰难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同它对应的词,因此只能意译“戛戛乎其难哉” 一句,通过程度副词“ 极其”表现其难。 又如: 战国策赵策:“对曰: 十五岁矣

12、。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GD799 之。 ” 【译文:触龙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他(舒祺) 年纪小,我还是希望在自己死前把他托付给您。 ”】 “填沟壑”是古人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意思是自己死后无人理葬,尸体被扔到山沟里。如果这句话照字面直译成“我希望趁自己还没有填山沟就把他GD799 付给你”,就令人费解,不如以“死” 意译。 再如: 韩愈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译文一: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卑贱,不论年纪大还是年纪小,谁掌握了知识道理,谁就可以作老师。 】 【译文二: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卑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3、 】 译文一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按大意翻译,显得明白易懂;译文二把这句话照字面硬译,就显得呆板费解。 4古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和句式,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和表达习惯来表述。 主谓倒装句,一般译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的句型。例如: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的不聪明也太过分啦!】 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老百姓说我吝啬真是太合适了!】 宾语前置句,一般译成动词在前、宾语在后的形式。例如: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缚者曷为者也?”(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译文:那个被捆缚的人是干什么的?】 左传成公三年:“子归,何以报我?”(疑问代词作介词的

14、宾语前置) 【译文:你回国后,用什么来报答我?】 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译文:您如果使用武力,(那么,) 楚国将以方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很多,但没有用它们的地方。 】 左传宣公二年:“将谏,士季曰: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否定句中用“ 莫”,代词宾语前置。) 【译文:赵盾正要(进宫)劝谏晋灵公,士季说:“您劝谏君王如果谏言不被他采纳,就没有人跟着接替您了。 ”】 左传僖公四年:“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动词的宾语前置,用“是”复指) 【译文:难道是为了我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15、。 】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动词的宾语前置,用“之”复指) 【译文:父母亲只是担忧他生病。 】 左传成公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 ”(介词的宾语前置,用“之”复指) 【译文:刘康公是由我国穆姬所生的。 】 某些作补语的介词结构,要译成状语。例如: 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表工具) 【译文:南方有一种小鸟,名字叫蒙鸠,它们用羽毛制建窝巢,而用毛发来编织它。 】 左传僖公五年:“师还,馆于虞。 ”(表地点) 【译文:晋国军队返回,在虞国住宿。 】 战国策齐策:“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表对象,表比较) 【译文

16、: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妾害怕我,我的宾客想要对我有所要求,他们都以为我比徐公漂亮。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表对象) 【译文:项伯就连夜驰马到沛公的军队驻地去,悄悄地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起逃离。 】 有些双宾语句 (动词一般不表示“赠告”义)中的间接宾语(即近宾语) ,往往要译成介词结构,并放在动词之前。例如: 左传宣公二年:“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G8C85 诸橐以与之。 ” 【译文:赵盾让灵辄吃尽了食物,并且给他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把它们放在口袋里,送给了他。 】 左传襄公十四年:“天生民而立之君。 ” 【

17、译文:上天生下人民并为他们确立了君王。 】 贾谊论积贮疏:“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译文:古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田,就有人因此而遭受饥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就有人因此而遭受寒冷。 ”】 有些“动宾补”的句式,要把宾语译成介词结构,并放到动词前面,因为现代汉语中的补语一般紧接在动词后面,中间不能插进宾语。例如: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 【译文:张巡、许远这两个人这样贤能,他们对这件事情考虑得十分周到啊。 ”】 5 对古汉语中某些特有的修辞方式,翻译时,要对用词或句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现代的习惯说法。 “并提”一般要分开翻译。例如: 汉

18、书景帝纪:“封故御史大夫周荷、周昌孙、子为列侯。 ” 【译文:封先前的御史大夫周荷的孙子和周昌的儿子为列侯。 】 史记淮阴侯列传:“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 【译文:大夫文种和范蠡使已经灭亡了的越国复生,使勾践成就霸业,立了大功,成了美名,但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出逃。 】 “互文”一般要将省略的内容补齐了翻译。例如: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译文:烟雾般的水气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河水和岸边的沙地,夜晚客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酒店)的地方。 】 杜甫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 【译文:没听说唐王朝像夏、商、西周一样衰亡,

19、是因为在事变过程中,朝廷自己诛杀了像祸国的妹喜、妲己、褒姒一样的宠妃杨贵妃。 】 “借代(代称)” 一般要译成所称代的对象。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 【译文:是因为肥美的食品不能满足嘴巴的需要吗?是因为又轻又暖的衣服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 【译文: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如果再过这样长的时间出嫁,那我就要进棺材了。 】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译文:老人和孩子都心情愉悦自在快乐。 】 “引用”(特别是用典)要译成明白的语言。例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

20、可以为荣。 ” 【译文:我即使怀有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宝贵的才能,德行像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可以拿这个作为荣耀。 】 6 有些古代的专有名词,如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人名、年号、族名、典章制度名称、度量衡名称等,以及一些常用的名词如“君子”、 “小人 ”、 “天子”、 “大臣”、 “将军”等,可以直接沿用,不必翻译。 7 译文要力求反映原文的语气神情和语言风格。 语气词要尽量翻译,并运用恰当的现代词语表达,以便比较充分地表现原文的语气神情。例如, “其”的译法就有多种: 1) 表强烈的反问语气:左传 僖公五年:“ 一之谓甚, 其可再乎?”( 谓,通“为”) 【译文: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

21、,难道还可以来个第二次吗?】 2) 表委婉的祈使语气:左传 僖公四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译文: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您还是到水边去询问这件事吧!】 3) 表较强硬的祈使语气: 庄子 人间世:“子其有以语我来!” 【译文:你要把情况告诉我!】 4) 表测度语气:左传成公三年:“王送知NFDEF 曰: 子其怨我乎?” 【译文:楚共王送别知NFDEF 时说:“你大概很恨我吧?”】 排比句句式整齐,有较强的气势,译文要力求表现这种语言风格。例如: 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讲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具勇力的人不会畏惧。 】 司马迁报任安书:“修

22、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 【译文: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智慧的凭信;爱怜别人并乐于施舍,是仁的开端;拿取和给予合宜适当,是义的标志;对待耻辱的态度,是对勇敢与否的判断;树立流传后世的美名,是德行的最高准则。 】 对偶句式具有对称美,语言紧凑生动, 译文也应尽量用对偶句式 (两句字数要相同,力争对仗)表现其风格特色。例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 【译文:勇士为了解自己的人用力,妇女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 】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 【译文:我小时候就缺少不受羁绊的高远材质

23、,长成后又没有乡党邻里的赞誉之词。 】 比喻和夸张具有形象、生动、鲜明、易懂的特点,译文应照原文直译。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陈涉长叹道:“燕子和麻雀哪里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啊!” 】 诗经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郑玄笺:“小船曰刀。 ”刀,后作“” 。 ) 【译文:谁说河面宽广,竟然容纳不下一条小船。 】 等等。 8 要防止用现代的时髦词语去翻译古代的名词。 这里主要有两种情况: 古代的职官名称,不可以用与之相当的现代官名去翻译。例如: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刘)备并力逆(曹) 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24、,助画方略。 ” “左右督”即“左右都督 ”,相当于现代的正副总司令,但不可以用“ 正副总司令”去翻译;“赞军校尉”相当于现代的“ 参谋长 ”,也不可以用“参谋长”去翻译。 这类古代的职官名称,不必翻译。 古代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些名词术语,也不宜用现代名词去翻译。例如; “士”、 “儒”、 “儒生” 等词,不要译成 “知识分子”;“劳心者”、 “劳力者”( 孟子滕文公上)不要译成“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体力劳动者”(或“劳动人民”、 “劳苦大众”) ,等等。 上面,我们对翻译的标准和主要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了搞好古文今译,需要很好地理解古汉语关于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以及音韵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民俗、地理、社会等背景,真正读懂、读通古代的文章,掌握适当的翻译技巧,提高驾驭现代汉语的能力,并不断地进行训练。只有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有关知识,反复琢磨,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翻译的技能,逐步做到“信”、 “达”、 “雅”的完美结合。因此,在古汉语学习中,对古文今译一定要高度重视,勤于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翻译基础知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