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可见,情感是行文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没有情感的文章(又称零度风格的文章) ,只能算是无病呻吟。据调查,现在中学生的作文有 80%以上是假故事、假人物、假感情。如此假大空的文章怎能提起读者的兴致!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市举行的一次作文竞赛,题目是我的星期天 。可是评委手里的作文,有 90%的学生说自己捡到钱包交给失主了。有人开玩笑地说:“北京今年丢失的钱包都给他们捡光了。 ”直到今天类似的文章层出不穷,面对这种现象,在令人捧腹之余,不免使人寒心中学生教学之路还要走多长?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能怪学生吗?不能。追本溯源,其
2、责任还得我们教师来负。我们未能从学生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没有引导他们对生活、对环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在作文中渗入个人的情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其次要有社会的责任感;第三要有个性。孔子说:“有德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朱煮解释说:“有德者,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能言者,或便佞口而已。 ”孔子强调文自心中流出,要有美好的德行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司马迁评论屈原,说他“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指出屈原作品之美来自于他志向的高洁。欧阳修说:“充于中者足,而后发乎外者大以光。 ”指出人品修养高,写出的文章才能气魄宏大、光芒四射。陆游说:“天下岂有器卑识陋而文辞超越
3、者哉?”古今中外品行低劣,却留下千古绝唱的鲜有其人。法国作家雨果在得知八国联军对中国的圆明园进行洗掠后付之一炬,愤然地指出:这是一群强盗,他们对人类文明犯下了一桩不可饶恕的罪行。其正义感可见一斑。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有正确的思维判断,才能摒弃私念,扩大视野,其情感体验才深刻、持久。情感的教育对作文的作用是巨大的,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学生在做作文时经常有这种体验;有时举笔维艰,有时下笔如有神,滔滔不绝,似有一泻千里之感。下笔滞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缺少题材,没有生活经验;二是由于思想不集中,情感不投入,思路不开阔。前者看似与情感无关,其实是我们学生日常生活情感积累少,不善于挖掘有感性认识的素材。比如作
4、文我的妈妈 ,这类题目学生写了不知多少遍。第一种写法:写妈妈爱我的七八件事,诸如早晨叫我起床,给我烧可口的早餐,下雨时给我送伞等等,事情显得琐碎,更谈不上细节描写,你的妈妈套在我的妈妈身上同样适用,仿佛是给所有的妈妈做模具;第二种写法:全文只写一件事,从一件具体而生动的事例中反映妈妈的爱,人物的个性可以显现出来。比如一位学生写道:我的妈妈是一具下岗工人,爸爸的厂里也因经营状况不好,时常不能按时发放工资。 为了解决家庭经济 困难, 妈妈不得不重新找事做。于是她每天推着小三轮去街道边练摊。因为我离家 较远, 妈妈便把饭放在保温瓶里带在身边,中午 时送到学校旁边让我吃。在我吃 饭的时候,她 总是蹬在
5、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吃,我让她一起吃,妈妈总说吃 过了。有一天中午,我习惯 地来到学校学校旁边,妈妈却不在那儿,我万分焦急。这时一个阿姨递给我一只熟悉的暖瓶,说:“你奶奶病了,回去了,托我交给你。你奶奶 对你真好,每天喝稀饭,有时吃你吃剩下的。 ”我一愣:“我奶奶? ”“剩下的?”这篇文章仅写了一件事,但母亲对孩子的爱却浸透在字里行间。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是写不出这样感人的文章来的。无怪乎列夫托尔斯泰在写战争与和平时,有时会痛哭流涕,他把自己的感受和作品中的人物的命运融为一体,他是小说中没有,情节中却无处不在的一个重要人物。学生在做作文时又何尝不需要这样呢?情感是作文的催化剂, “寂然凝虑
6、,思接千载。 ”如果带着真挚的情感写自己切身的感受,作文成为内在积蓄的力量,则作文轻松有趣,一气呵成,文章也生动和谐,自然流畅。这种创作情绪,马洛斯又称之为“高峰体验” ,他指出在高峰体验中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摆脱了阻滞、抑制、谨小、慎微、疑虑、控制、自责、制动”等一切束缚, “他变得更加当机立断,更加专心致志,更加锐不可挡,他更具有攻无不克的气势,坚定不移的信心,他更能给人以这样的印象:要想阻止他,那是投鞭断流。仿佛他现在毫不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做任何想做事情的能力。 ”这种高峰体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作灵感。灵感是创造力得到超常发挥的表现。作文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思维境界。在其中,他们会觉得是一种心灵的撞击、感情的共鸣,是一种享受。所以,学生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教师在作文命题上要贴近学生生活,唯其如此,学生的智慧力、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才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