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277440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管理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题目: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学院: 姓名: 学号: 分数: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现有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总结,并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国内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尺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理想值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研究结果和结论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进展;展望Advances of Intensive Land Use ResearchesZHANG Shaokai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land

2、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and the trend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 in the future was prospected.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omestic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scale, the constru

3、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determination of ideal value and the choice of evaluation method.Results and conclusion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 has important scientific significance.Keywords: Intensive land use evaluation; Advances; Expectation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是人们集约利用土

4、地的直接动力 1。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富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耕地资源短缺问题亟待解决。为了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以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合理地开发土地资源,避免造成浪费。因此,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势在必行,本文根据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以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借鉴意义。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1.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为了满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从而最终使土地能够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

5、优化配置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利用前景及限制因素,将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分类,按照统筹兼顾、地尽其利的原则,强调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统一。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宏观指土地利用类型在各产业部门的配置,中观指各行业部门内部的土地配置,微观是地块内的配置,三者的合理统一,才能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利用需要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对土地的利用结构、利用层次进行合理的安排。1.2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从人类利用土地时候就存在的,但最早注意此现象的是威廉配第,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最早起源于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报酬递减

6、规律,体现的是在技术、其他要素不变的条件下,把握投入的度。在一定条件下,对土地不断的追加劳动、资本,开始时报酬会随着增加,但超过一定限度,获得的报酬会减少。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分三个阶段,土地合理的利用阶段是第二个阶段,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相等的点到边际报酬为零的点,但具体投入多少的变动因素,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也会出现报酬的先递增后递减的规律。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不是粗放利用更不是过度利用,集约利用也有合适的度,只有合理的集约度,才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1.3 级差地租理论级差地租是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进行批判

7、和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级差地租是相对于绝对地租而言的,是农业资本家租种较好土地而必须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根据其形成条件不同,分为级差地租 I 和级差地租 II,级差地租 I 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距离市场的远近,级差地租 II 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个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只要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水平,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土地的集约利用正是体现了级差地租理论,地租的不同必然吸引各种要素向中心城区的聚集,使产出的产业分布在周边,从而出现了明显的区位特征,而处于好位置的产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也会更加加大投入,因此又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水平提高。1.4

8、 可持续利用理论可持续发展最早起源于生态学对于环境的关注,最著名的是我们共同的未来 ,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一词,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 世纪议程 ,中国政府也通过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四个部分。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保护土地环境的前提下,确保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土地作为重要的资源,土地安全关乎国家的安全,因此人们利用土地时也要遵循可持续利用理论,合理高效利用土地。1.5 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1an

9、dscape ecology)是在 1939 年由德国地理学家 C特洛尔提出的,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分为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通过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斑块破碎化指数等对区域的景

10、观格局进行分析,能反映出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受干扰程度等,也能体现生态安全。1.6 生态承载力理论生态承载力的涵义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大小、系统可维持的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其中生态弹性是支持条件,资源承载力是基础,环境承载力是约束条件。人类社会必须依存于自然,而自然存在境的容量问题,表现为资源的承载力,也就是人类的生存空间。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环境不断的干扰,环境有一定的自我恢复的功能,但是超越了环境的自我恢复的界限,就会出现环境的破坏,对于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2 国内外研究概况2.1 国内研究概况2.1.1、土地集约利用概念

11、内涵集约用地主要指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土地的利用结构等措施,从而使土地的利用效率达到合理水平的一个行为 2.马克伟在大地大辞典中认为“土地集约经营是土地粗放经营的对称,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在单位面积土地上集中投放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品产量和负荷能力的经营方式 3”毕宝德从经济方面探讨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在土地经济学中认为“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

12、,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4。2.1.2、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研究尺度、评价体系的构建、理想值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上。2.1.2.1、研究尺度 我国学者对不同尺度的地域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合起来主要有 7 个方面,一是对省级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例如麻战洪等 5 对山西省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陈凯敏 6等对广东省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二是对城市群体进行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例如王中亚等 7以三大城市群为例,对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三是对整个城市区域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例如朱一中等 8,邱磊等 9分别对珠江三角洲和成渝经济区

13、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四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例如杨阳等 10对廊坊市,付君等 11对固安县,高惠君等 12对厦门市,周伟等 13对南昌市,杨蕾蕾等 14对兰州市,石培基等 15对乌鲁木齐分别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五是对一个城市辖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例如冯长春等 16对北京市东城区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六是对开发区进行集约利用评价,例如朱秋芳等 17、廖平凡等 18、李翔等 19、石忆邵等 20、许振国等 21、杜伟红等 22、蔡昕等 23、吕立刚 24等分别对各类相关开发区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七是农村居民点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例如陈竹安等 25、魏洪斌等 26、林伟丽等 27

14、、李昕等 28、乔陆印等 29分别对不同农村居民点研究区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2.1.2.2、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内学者在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时,考虑的研究区、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区影响因素的不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不相同。朱一中等8、乔陆印等 29、王亚中等 7、杨阳等 10、付君等 11、高惠君等 12主要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潜力四个方面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邱磊等 9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朱秋芳等 30 从土地高效集约和可持续利用的约束条件、土地高效集约和可持续利用的程度和效率、土地高效集约

15、和可持续利用的利用趋势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周伟等 13从城市投入、产出和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陈凯敏等 6综合考虑土地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杨蕾蕾等 14结合 PRS(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总的来说,国内学者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投入产出” 、 “经济社会生态” 、 “压力状态响应”等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2.1.2.3、理想值的确定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理想值的确定方法也有多种,廖平凡等 18认为理想值的确定采用目标值法、发展趋势估计法、先进经验逼近法、专家咨询法来确定时也要考虑开发区的时间动态变化和区域差异性。李翔等 19提出了“目

16、标值+区域修正系数”法设置评价指标的理想值。2.1.2.4、评价方法的确定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BP 人工神经网络、TOPSIS 模型、G1 模型、因子分析法、模糊物元法、PSR 模型法、区域比较法和系统分析法、均方差决策分析法、GIS 评价法等方法。朱一中等 8、乔陆印等 31、吕立刚等 24、杨阳等 10、石培基等 15、王永峰等 32、罗新茂等 33、高惠君等 9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李兰等 34、杨蕾蕾等 14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此外温秀琴等 35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起来进行了土地集约

17、利用评价。为了避免评价方法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评价结果不准确,李焕等 36、常胜等 37运用 BP 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多因素综合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 BP 神经网络是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最常用的方法,除此之外,梁启学等 38运用 TOPSIS 模型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陈凯敏等 6、邱磊等 9利用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法、协调度、聚类分析和 GIS 分析法,对评价结果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刘宗强等 39利用 G1 模型、区域比较法和系统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杨洁等 35运用均方差分析法对安化县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2.2 国外研究概况土地资源集约

18、利用概念最早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提出的。土地集约利用就是通过对土地不断增加劳动和资金投入,使土地能获得相对高的产量和收入。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就是通过研究土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来确定在哪种程度的投入会使土地的效率达到最大。由于受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集约度的提高有限,当对土地的投入达到了临界点,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从这个点到边际产量为零的点之间,为土地的集约利用区间,未到达此区间的为粗放利用,超过此区间的为过度利用 40。土地集约利用实质上是土地投入产出关系实现区域土地的最大产出和土地利用效益。杜能在其创立的农业区位论中,通过假

19、设“孤立国”的一些条件,推断出离城市最近的郊区,适合易腐烂、不宜长途运输或者重量大、单位重量价值低的产品,最后随着离城市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就越粗放,相反,距城市近的郊区,经营最为集约: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易腐难运)、林业(重量体积大)、轮作式农业(无轮休种植农作物)、谷草式农业(谷物、牧草、休耕轮作)、三圃式农业(粗放的谷物农业圈)、畜牧业(最外圈)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41。1909 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从运费、劳动成本和集聚因素来考虑工业企业的选址问题;克里斯塔勒从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的角度,形成了城市区位论;1940 年廖什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

20、合起来,形成了市场区位论;美国提出的“精明增长”理论,英国提出发展“紧凑型城市” ,这些研究都是为了促进城市的集约利用。国外的土地资源人均量比我国大,但是经济发展,资源的消耗,国外重视土地的合理利用,澳大利亚具有土地集约化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日本人地矛盾突出,为了防止城市的无序扩张,实行了土地使用分区管制政策,严格控制农用地的转用:英国为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城市规划非常严格,包括完善的法规体系和严格执法体系 42。3 趋势展望综观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立足于当前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薄弱点,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1)在研究视角上,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关系有

21、待于深入探索。产业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撑产业的空间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反过来说土地的利用状态实质上是各种要素集聚与配置的空间表现,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集聚特征和内在机理。鉴于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考虑着重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较多地涉及了经济范畴。区域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对应关系为研究区域的产业发展合理布局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观察和分析框架剀。因此在研究视角上,应在对城市工业企业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大规模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立足于整个城市空间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借助先进的技术,通过系统分析城市

22、土地利用与城市政策,构建模型模拟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关系,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规律、机制、过程及其驱动因子。并对照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综合效益标准,全面分析评估现有各工业部门的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进而根据区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合理空间布局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2)在研究内容上,土地集约利用标准体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制力度仍不能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求。纵观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工作可以发现。有关我国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的技术标准研究很少土地集约利用的技术标准体系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

23、。虽然有些涉及到集约和节约利用评价的技术标准但基本上是针对个案的零星研究缺乏系统性,大都停留在理论分析,很难应用于土地管理的实践中,国土资源部为此专门颁布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技术方案 。尽管我国在土地资源数量调查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技术规定、规程,但就开展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调查,还没有统一的技术规定,因此,土地资源集约和节约调查的技术标准是一个空白。和国际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的技术标准相比,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标准化研究还远远不够。虽然 2000 年以来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中启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调查与评价项目,开展了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但仅处于起步阶段,距离提升为

24、行业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标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和审核标准体系的制定工作尚未开展,研制力度仍不能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求。因此。在跟踪国际、国内前沿的调查、评价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先进的“3S”技术应用为主。辅助常规内、外业调查手段,准确、及时获取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基础数据建立数据的动态更新机制和共享机制。并对上述调查内容的调查技术进行规范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要标准的制订提供指南已势在必行。(3)在研究尺度上,应加强开展多层次、分区域,包括大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目前我国土地集约利用主要还集中在对大中城市的研究以及开

25、发区业已形成的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布局集中的特色也得到进一步显现。但是,近年来,我国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容忽视:城镇用地增长的快速性、土地用途变更的随意性、土地权属的交叉性、经济利益的多元性等。从可以看出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发展中土地利用的深层次问题那就是土地的集约利用问题。随着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探讨我国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表现和特征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城市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特点及差异还有待于分析和深化迫切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多维临界调控理论开展基于生态安全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导则和指标体系

26、研究提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综合模式。对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可为认识并最终解决上述问题为中国小城镇土地持续利用管理以及解决中国农村土地城市化、城市土地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土地利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农用地急剧减少的事实也迫切需要加强对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诸如农用地集约度的理解及其测定等。(4)在研究方法上。改变传统的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积极开展基于 GIS 技术、系统动力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方法、模型和技术的融合和应用研究。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vnamics model, SDM)、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27、neuml networks,ANN)、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分形(fractal)等一些新的方法、模型和技术已在城市研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应用软件的发展为城市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应用平台,使城市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多为单向指标和定性指标尚未形成统一的权威指标体系。必须开展基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着眼于国际发展态势,突出地域特色,构建适合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有动态的空间表达和仿真模拟,也有

28、时间序列的预测分析通过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等模拟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关系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各种数理模型与 GIS 的融合也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参考文献1 孙号荣. 浅谈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现实意义J.农民致富之友.2012(20):362 麻战洪,申志军,李慎鹏,等山西土地节约利用潜力评价与对策叨J中国土地科学2008(10):40-433 马克伟土地大辞典D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8388394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45、143-145、61-655 麻战洪,申志军,李慎鹏,等山西土地节约利用潜力评价与对

29、策叨J中国土地科学2008(10):40-436 陈凯敏,陈进发,徐剑波广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其时空变异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1):181-1847 王中亚,傅利平,陈卫东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实证分析以三大城市群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95-998 朱一中,曹裕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4):561-5669 邱磊,廖和平,龙雨娇,等成渝经济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时空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1):208-21310 杨阳,付梅臣,赵丽县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廊坊市固安县为例J资源与

30、产业2010,12(2):51-5611 付君,张泳厦门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5):509-60012 高惠君,万哨凯,夏斌,等南昌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4):765-77113 周伟,曹银贵,袁春,等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1,3(25):106-11014 杨蕾蕾,刘新平基于 PS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8):1681-168615 石培基,居玲华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58 版2010,46(2):106-1101

31、6 冯长春,程龙老城区存量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7):86-9217 朱秋芳,赵寒冰紫金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9(24):14718-1471918 廖平凡,杨小雄,徐小任基于理想值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820-1482219 李翔,靳相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指标理想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9(5):27-3320 石忆邵,黄银池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上海开发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l, (5):13-1921 许振国,葛京风,梁彦庆,等土地集约

32、利用评价与潜力测算研究以河北省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119-1212222 杜伟红,鞠嫒媛,杨风海黑龙江绥化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l,39(11):6777-6778,678123 蔡昕,曾维忠,张华,等中国南方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浙江、四川、贵州、海南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314-31824 吕立刚,石培基,潘竟虎,等基于 AHP 和特尔斐方法的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甘肃西峰工业园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0,12(1):64-6925 陈竹安,张立亭,曾令权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

33、整理潜力测算以东乡县典型村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 (4):46-16026 魏洪斌,廖和平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开县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181-18627 林伟丽,周兴广西贵港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95-1769828 李昕,李肠长葛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6(44):698-70329 乔陆印,周伟,曹银贵大城市周边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0,12(5):50-5530 朱秋芳,赵寒冰紫金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

34、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9(24):14718-1471931 乔陆印,周伟,曹银贵山西省 11 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3(13):77-8232 王永峰,李保莲,宋利利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新乡高新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279-28333 罗新茂,何宏伟,柯新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湖北省钟祥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114-18116,1813234 李兰,朱红梅,周密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吉首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4):201-20

35、335 温秀琴,汪应宏,陈晨,等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结合用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徐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372-12373,1253836 李焕,徐建春,李翠珍,等基于 BP 人工神经网络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浙江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4(30):122-12637 常胜,李江风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湖北省鄂州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0,12(2):31-3438 梁启学,姚秋异基于 TOPSIS 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重庆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477-747839 刘宗强,付梅臣,张翼,等承德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13(1): 55-6040 杨洁,胡月明基于均方差决策分析法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安化县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191-19441 http:baikebaiducornview3514317htm42 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吴衡康,译谢钟准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3 王彬,雷平,李娜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不足和改进措施J广东土地科学,2007,6(2):11-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