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012 年第 3 期理 论 办 学 模 式 与 人 才 培 养 模 式近年来 , 随着高职专业建设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 , 专业群建设由于其在灵活调整专业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优势受到了广大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可 。 透过对学者们现有研究的梳理 ,我们清楚地看到该项研究在过去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 学者们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丰富了人们对专业群建设活动的理解 。 然而到底如何科学的组建专业群 , 如何真正的实现专业群的协同发展尚需近一步深入研究 。一 、高职专业群建设内
2、涵及其意义所谓高职专业群建设 , 即高职院校为提升其自身专业建设的水平 ,最终服务地方经济 ,以院校优势专业为核心 , 将一些拥有共同基础的专业组合成群 , 通过组群实现这些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专业群建设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具有多重意义 。 首先 , 构建专业群有利于其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提高办学效益 。 高职院校通过专业群的建设可以实现实训基地 、师资等教学资源共享 ,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 其次 ,专业群的建设和运行有利于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 通过专业群中那些办学实力强的优势专业的带动 , 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刘 霞(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江
3、苏 常州 213164)摘 要: 围绕产业链建设专业群对于高职院校具有多重意义 。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组建应在相关组群原则指导下 ,围绕产业链逐步展开 。 在此基础上 ,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从组织建设 、师资 、教学 、实验实训 、教学资源库 、管理等多方面开展长期的协同建设 。关键词: 产业链 ;高职 ;专业群 ;组群 ;协同建设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9290( 2012) 0003-0036-05收稿日期: 2011-9-20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 GYA5);常州市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K201
4、0315);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 2011 立项课题(项目编号: CDGZ20110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霞 (1978),女 ,江苏淮安人 ,博士 ,研究方向 :技术经济 ,工商管理 。 36 特 色和品牌优势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形成专业群体优势 。 第三 ,专业群式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 学生通过专业群相关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从事本专业的基础岗位工作 , 还能适应专业相关的多个工作岗位群 。 最后 , 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 、灵活调整专业 ,这无疑将增强其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 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
5、的需要 。二 、高职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链的关系高职的专业群建设将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 它不仅是高职自身改革和发展壮大的龙头 , 同时也是高校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的突破口 。专业群与产业链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 、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 一方面 ,依据产业链的组成和建设高职专业群 , 可以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紧扣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 , 凸显出高职教育服务产业 、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 。 另一方面 ,专业源于实践 , 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往往催生新专业方向 (甚至是全新的专业 )的诞生 。因此 , 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对接可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相互促进
6、, 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 ,在专业群和产业链的互动中 ,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始终应居于主导地位 ,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应以服务产业为目标 ,以相关产业链的组成和发展要求为依据 。三 、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组群1.组群原则(1)专业群的组建应与产业需求及其发展趋势相结合 。 随着时代的发展 、技术的更新 ,市场中出现了不同产业的兴起和衰落 , 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而出现波动起伏 。 高职院校必须及时准确地把握住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 ,有针对性地培养产业真正需求的人才 , 最终才能实现促进学生成功就业与推动产业发展的双重贡献 。
7、(2)立足院校原有优势专业 、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 。 根据产业链的调整趋势 ,以学校原有的优势专业为核心 , 将在教学上有相同学科基础相同的若干专业组群 , 通过不断调整群内核心专业的专业方向 、 渐进衍生开发周边专业来实现专业群的整体发展 。 以原有优势专业为核心的滚动开发 、衍生开发 ,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专业师资和实训基地等教育资源优势 , 又可以避免专业建设上不断推翻重来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 从而可以用较少的成本和风险 , 随市场的变化渐进式的完成专业群的调整与更新 。(3)抓住产业链中某些链环 ,明确专业群服务的职业岗位群 。 产业链的环节众多且在不断调整 、延伸中 , 作为一所高
8、职院校不可能全面服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 只能从中适当选取某些链环作为专业群的服务对象 。 由于不同类型的产业链 、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各自的岗位设置 、 岗位任职要求有显著差异 ,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专业群时要充分考虑所面向的产业链链环的企业岗位设置背景 , 针对产业链中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构建专业群 。2.专业群的组建步骤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 ,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建可依照下列步骤展开 :(1)对照自身办学目标和区域行业发展态势 ,明确将服务的产业链 。 及时调查区域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行业发展的重点 , 研究预测行业未来发展的走向 , 明确区域内不同产业链的应用性人才需求状况 , 从中
9、选择本院校致力服务的产业链 。37 (2)分析自身的资源状况 。 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优势和历史沉淀 , 进行专业群组建前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师资 、实训条件 、课程等资源状况 。(3)对照自身资源优势和办学条件 ,认真梳理 、 确定产业链中若干链环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 。(4)将已有专业进行分类组合 ,圈定核心专业 。 围绕产业链的需求 ,将那些具有共同的行业基础 、共同的课程平台 、共同的实验实训设施基础 、共同的师资队伍的专业进行组合 。 在这些专业中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 ,找出一个或几个办学实力强 、就业情况好的专业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 。(5)专业群内其他专业围绕核
10、心专业进行交叉复合 。 高职学生普遍就业于生产 、管理的一线岗位 。 这类岗位的工作往往专业化程度不高 ,常常复合性的需要多种知识或技能 。 高职院校可将专业群中的非核心专业与核心专业在课程设置 、 实验实训 、师资等方面进行交叉复合 ,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 , 使专业群中所有学生都能在所面向的产业链中找到就业渠道 。(6)根据产业链的发展 ,围绕核心专业 ,动态调整专业方向 、渐进拓展新专业 。 专业群的组建完成之后应在保持群内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 、体系性的同时 , 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 , 依托行业 、 企业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更新课程内容 ,使专业和课
11、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性 ,实现专业群的动态管理 。四 、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协同建设1.专业群协同的组织建设长期以来 , 高校一直采取以院系教研室为单位的组织管理方式 , 将专业群的教师团队按专业加以了分割 , 不利于其以整个专业群为整体进行协同思维 。 建议打破原有组织形式 ,将原先在分院之下设置的系 、教研室取消代之以专业群 ,按不同学期组建不同的课程项目组 、实训项目组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分配到不同项目组 , 实行群内垂直管理 。 此外 ,对那些涉及专业群发展大计的前瞻性和开拓性项工作 、任务相对复杂 、难度较大的工作可考虑采取内部招标的形式 , 单独设置战略性项目组并配置相应的项目奖金和
12、项目实施经费 。这种对专业群内的相关事务实行矩阵式管理 ,从纵向可以加强管理 ,从横向可以发挥协同效应的组织结构 , 能有效实现高职院校围绕产业为中心的组织设计 , 可提高群内不同专业之间的协同效应 ,强化垂直管理水平 ,可避免某一专业强调自身利益导致的低效率以及专业的本位主义 。2.专业群的师资协同建设专业群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既需要一支结构合理 、能力互补的教师团队 ,同时也要考虑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基础上 ,节约办学成本 。 鉴于此 ,专业群师资队伍不能采取盲目扩张的建设方式 , 而应采取 “降低专业教师的储备率 ,提高教师的使用效率 ,建立一个有续滚动的核心梯队 ,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的方式
13、来实现 。具体而言 , 建议可采取如下措施开展专业群师资的协同建设 : 将专业相近或相关的教师相对集中起来 , 专业群师资队伍自组建之时就应注意对群内教师的学历结构 、 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进行控制 ,合理配置 ,整体优化 ;为提高专业教师的兼容性 ,保证在专业教学上可以灵活调用 ,鼓励专任教师担任多门专业课程教学 ; 通过群内教师进修学习 ,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理论水平 ,通过相互观摩教学 、研讨 、经验交流 、共同建设课程 、集体承担科研课题等方式 ,实现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进步 ;邀请产业链中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到校开专题讲座的形式 ,进行实践教学指导 ,专业群内教师跟听 、跟学 ,不断提升
14、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 ,实现专业群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通过利用专职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以及与校外兼 38 职 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 及时了解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动态 、标准 、需求 ,提高其实践技能 。3.专业群的协同教学专业群的协同教学管理主要体现于其教学运行机制上 。 建议根据专业群的教学特点 ,将高职的三年学制分成三个阶段 , 采取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 。 第一阶段为高职学生入学后的前两个学期 ,专业群内所有学生不分专业 , 实施基础模块和核心模块的课程教学 , 此阶段重在进行产业链相关的通识教育 ; 第二阶段为学生入学后的第三至五学期 ,根据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不同开设课程 ,此阶段主要讲
15、授产业链中某个专门链环的相关知识 ,重在产业链中某一专门技能的养成 ; 最后一个阶段为第六学期 ,此阶段实施顶岗实习 ,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实践锻炼专门技能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 专业群应构建起更强调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这一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课程体系 。 该教学内容体系应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 ,以满足高职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 一方面应按照产业链某些链环中企业的职业岗位知识 、能力 、素质的特点 ,立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 ,强调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 , 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和持续发展需要 ,以岗位业务流程为导向 ,融入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应知应会内
16、容 ,融知识 、能力 、素质三位一体 。 在具体内容组织上 ,强化实践操作部分 , 弱化与高职学生就业需求有差距的部分内容 。4.实验实训协同建设良好的实践条件和实训环境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得到实践训练 , 形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优势的前提 。 在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上 ,高职院校应在确保完成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前提下 ,由学校按统一规划建设 ,而日常运行与管理工作则由实训基地所在专业群予以实施 , 保证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 。 就某一专业群而言 ,实验实训建设应按系列化开展 ,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一系列相关的建设中 , 最终形成一个兼具技术先进 、体系完整的专业群实验实训体系 。在
17、具体的实验实训任务的组织上 , 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的主要工作内容 , 设置相应的实验实训任务 。 这些实验实训任务应注重产业链中企业岗位针对性 , 突出实践教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 充分体现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开放性和职业性 。5.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协同建设建设形式多样 、 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在专业群内进行交互共享 , 这不仅能为教师实施专业教学服务 ,而且能为学生在课外进行自学 、复习 、练习和实训等提供多方位的在线服务 。 目前 ,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专业资源库的重要性并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 但建立起来的资源库往往是硬件设备先进而最重要的教学信息资源却相对缺乏
18、, 这必然制约资源库在教学与科研中应有的作用与效益的发挥 ,造成了设备的闲置与浪费 。 为建设好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高职院校在硬件投入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要开展教学信息资源的积累 。为此 , 就需要专业群各门课程主讲教师上好每堂课 ,形成经验 ,持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成 “教学资源库 ”(包含教材 、教学方案 、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视频 、综合模拟实训软件等 )。 建设过程中 ,不断将新取得的建设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 通过一线教学的检验建设的实际成效 , 促使最终炼成精品 ,积累下优质的教学资源 。6.专业群协同管理专业群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 ,群
19、内不同部门 、不同岗位的工作十分专业化 , 工作人员往往同时兼具多种角色 , 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群内所有部门 、人员的通力合作 。 如何协调群内外部门 、39 ( 上接第 35 页)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 三是要进一步拓展面向社会的职业技术培训功能 , 面向社会尤其是企业员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新技术培训 、再就业培训 。 四是要加强院校科研 。 学校要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主动承担或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 ,为企业新产品与新技术开发提供科研支持 。(五 )高职院校必须在校企合作中有所作为 ,使企业真正享受合作办学成果高职院校一定要深刻理解 “以服务为宗旨 ”,克服短期行为 ,把提高育人
20、质量和做好社会服务落到实处 ,并力求实效 。通过有 “作为 ”赢得发展 “平台 ”,进而获得更好地发展 。三 、结束语校企合作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 、经济尤其是劳动力市场息息相关 ,经济愈发展 ,对劳动者要求越高 ,校企合作的驱动力就越强 。 本文所探讨的校企合作问题是基于现阶段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而展开的 ,所列出的应对措施也是针对这种时空条件提出的 。 不同的时空背景下 ,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同 ,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亦应与时俱进 ,不断改革创新 。责任编辑:刘 红人员关系 ,推动专业群整体目标的达成 ,科学的管理措施必不可少 。首先 , 可以通过制度约束来规范群内教师行为
21、以达到专业群建设目标的管理方法 。 为尽量避免由于规范化管理而导致的人为官僚习气 , 高职院校应积极完善专业群内的部门和岗位设置 ,明确各自的职能划分 ,理顺专业群内人事 、财务 、课务等各种业务的流程 ,做到内部业务逻辑清楚 、制度规范并加以严格执行 。其次 ,积极探索构建学习型组织 ,营造出组织学习与创新的氛围 。 这里的学习既包括单向的从网络 、图书等外部媒体上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 ,也包括双向的通过和其他人员进行交流相互得到提高 。 将学习融入到每个专业群教师的日常工作 、学习 、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 。第三 ,构建信息化平台 ,确保信息的快捷有效传递 。 通过运用功能强大的信息化平台 ,
22、确保专业群团队中人与人之间 、团队成员与团队之间 、专业群与整个学校之间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 , 形成及时 、高效地沟通 ,确保专业群教师之间的深入了解和协作 。 通过专业群内外教师间不断的信息共享 ,问题探讨和经验交换 ,实现双向学习 ,最大限度地提升专业群的整体实力 。五 、结论建设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既是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的表现 , 同时也是其形成自身办学优势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建应在相关组群原则指导下 , 围绕产业链分步骤展开 。 成功的专业群并非一蹴而就 ,需要在组群后开展长期的协同建设 , 这些建设包括了组织建设 、师资 、教学 、实验实训 、教学资源库 、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参考文献:1姜大源 .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2袁洪志 .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 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4).3施泽波 . 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国成人教育 , 2010,(12).4应智国 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J. 教育与职业 ,2006,(5).5宋文光 ,许志平 .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路径探析 J. 中国成人教育 ,2008,(1).责任编辑:刘 红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