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正文 1一、 社区志愿者的兴起 1二、 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一) 短缺的志愿者资源 1(二) 行政化倾向的志愿者组织 2(三) 浅表的志愿服务理念 2(四) 夸大的社区志愿服务数据 3(五) 有限的社区居民自发参与 3三、 对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的建议 3(一) 加强社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 4(二) 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益 5参考文献 81正 文一、社区志愿服务的兴起20 世纪 80 年代,民政部在全国推开社区服务时,志愿服务便萌生于中国大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志愿者服务的足迹遍布社区卫生、扶残帮困、扶老敬老、医疗保健、机械家电维修、知识讲座等社区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为特
2、定人群提供了其需要的有形服务和帮助;在社区倡导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环境;体现出了志愿服务者的自我价值;同时也提高了社区管理民主化的程度。社区志愿服务是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用自身的时间、技能等资源,在社区为居民和社区慈善事业、公益事业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渐加快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社区志愿服务正逐渐演化为社区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作为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志愿服务在推进现代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社区志愿者在社区建设中的磁场效应日益凸显,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及如何完善服务体制,成为当前社区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与社区建设有关的机关部门需要深入思
3、考的问题。二、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目前,志愿服务活动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志愿服务的社会结构和功能定位、志愿服务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志愿服务的社会公共政策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短缺的志愿者资源。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志愿者无论在人员数量还是在人员构成上,都有很多不足。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志愿者占国民的 30有的高达 60。而我国,目前以民政部的统计数字看,全国目前有志愿者 1500 万人,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 11,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城市社区的志愿者很大部分都是由离退休人员构成的,在2职职工和青年人的比例较低,主要原因是离退休人
4、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年龄、身体的原因和知识结构的老化,离退休人员所能提供的志愿服务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所以如何发动和吸引更多的在职人员和年轻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今后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二)行政化倾向的志愿者组织。志愿者组织,在国外是一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队伍,被称为第三域。在我国,社区志愿者组织一直是在政府的直接引导下发展起来的。这意味着我国社区志愿者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事实上,社区志愿者组织往往都是在街道、居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很多地方,社区志愿者活动甚至就是街道和居委会工作的一部分。这使得我国绝大多数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的独立性与自治性较
5、低,名义上是民间组织,实质上却是准政府组织。其结果是社区志愿者组织难以真正发挥中介组织的沟通与桥梁作用;难以发挥民间组织灵活性、创新性的优势因而也无法及时反映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且,这与我国“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发挥政府的优势,推广、建立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之后,政府应逐步从具体的社区事务中退出来集中精力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让志愿者组织真正做到自我选举、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三)浅表的志愿服务理念。由于志愿服务队伍大多由政府部门及有关社会团体组织而很少由社区群众自发产生因而社区志愿服务往往表现为政府中心工作的点缀。参与者对此类服务也仅仅理解为政府组织
6、和领导要求的义务加班,或者去大街上“学雷锋,做好事” 。志愿服务理念的偏差,导致服务活动流于形式,对于社区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并无裨益。其实社区志愿服务不完全是慈善性质的活动,而应更多体现出公民的社会责任。因此社区志愿服务应围绕这样的理念展开,即志愿服务不是一种是施舍、济困而是参与者更高的生命价值的体现他们用良好的态度、较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向社会提供更广泛、更深入、更有品质的服务,展现志愿服务的社会表率风貌。3(四)夸大的社区志愿服务数据。按照现行的统计上报渠道社区居委会把数字上报街道,街道汇总后,上报各有关部门比如民政部门、文明办等。但是这种统计数字中存在着很大的水份。究其原因,是各
7、类考核评估标准中,对志愿者占小区人口的比例有硬性指标。比如上海市民政局要求社区服务示范社区志愿服务人数要占小区居民总人口的 15:而上海市文明办规定的文明小区标准,把社区志愿服务人口提升到 30。社区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变统计为算计,导致数字严重失真资料意义荡然无存。如果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不能切实落到实处,那么“到 2012 年,力争实现 10的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全国 80以上的城镇社区有志愿服务”这样的目标任务就只能是一个数字游戏。(五)有限的社区居民自发参与。尽管 10 年来我国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发展迅速但总的来说,社区居民的志愿行为不足参与程度较低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上海被称
8、为中国各类志愿者活动最广泛的地区之一,但是上海市青少年研究所关于上海市市民对于志愿者工作认知的调查报告表明,有 559的调查对象表示曾经听说过志愿工作,有 4314的人则表示从没有听说过 ”。这是在志愿活动开展的比较好的广东其他地方的情况就更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提高居民对志愿活动的认知程度,激励更多的居民参与志愿活动就成为今后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二、对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的建议由于我国目前的志愿服务尚受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和居民综合素质的限制,因此,行政手段推动的社区志愿服务仍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政府应积极扶植和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它来培训志
9、愿者沟通志愿者与需要服务人群之间的关系为开展服务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引导、协助社会机构建立起科学的社会评价和激励机制,使社区志愿服务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4(一)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1志愿者的工作设计。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时,都贡献出了自己的空闲时间,如果他们感觉到志愿服务无聊、不愉快、有损尊严,或有其他不满,就宁愿利用空闲时间做其他的事情。此外,志愿服务不完全是牺牲奉献,参与志愿服务也不应该是过度投入,甚至影响到个人的基本责任实现和家庭生活这类为志愿服务而做出的牺牲是不应被鼓励的。因此志愿服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充分考虑志愿者的需求设计出令人满意而容易有成就感的工作,吸引并留住志愿者
10、。积极引导社区志愿者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社区公益活动,比如,社区帮困、青少年教育、环保护绿、法律援助、社区治安、医疗服务、文体宣传、家电维修、专业(技术)知识咨询等等。2志愿者的招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自愿参与,互利双赢。即不管是加入志愿者组织,还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都要尊重本人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志愿服务既要提倡无私奉献,又要让志愿者的服务获得社会回报。做到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在现代社会中,志愿服务不完全是慈善性质的活动,不能替代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也不应停留在道德情操的构建;志愿者不应只是那些有理想、心地善良、有正义感、勇于牺牲奉献的人。志愿服务应更多体现出公民的社会责
11、任。因此可以从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角度重新扩展认识志愿服务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海报、传单、大众传媒进行多种多样的宣传,吸引潜在的志愿者、寻找合适的志愿者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从而到双方互惠的效果。3志愿者的训练。志愿者与服务工作也涉及质量的问题,因此教育和训练是必要的。现在志愿服务需要。秉持“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的观念和态度,志愿服务的发送,也要强调优质、便捷。而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会面临许多困难,如服务技术和能力不足导致的服务效果不明显;服务内容单调而产生倦怠;受服务对象生活困境的影响而产生情绪困扰等等。因此,主持服务的正式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和持续地与志愿者沟通和互动,传授相
12、关知识和技术,促进其能力提高和自我成长。训练的内容大致5以知识、态度和技能为主,形式上有服务前的训练和服务中的训练。前者主要介绍志愿者参与的服务方案、服务对象、服务程序、志愿者的工作职责及初级的服务技巧等,后者则是在服务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服务知识和技巧。4志愿者的督导。过去志愿服务多是从个人情感出发,表现为不定期的助人行为,强调爱心服务,并呈现出能做就应该获得肯定和支持。但是,好心办坏事也是志愿服务可能出现的困境。因此志愿服务除了强调扩大参与范围更重要的是重视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不被侵害,这就需要志愿服务的组织者事先规划更有效的服务方案,从中创造、挖掘与提供志愿服务机会,只有在方案中准确评估
13、志愿者岗位及职责,才能妥善运用好社会人力资源。通过制订服务人力资源的规划和运用原则,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督导。5志愿者的维系。这个管理环节的核心问题是留住志愿者,而直接相关的是志愿者的动机因素。志愿服务是一群人追求公共利益的活动。他们本着志愿和选择而结成志愿团体。因此维系就是尽可能赋予志愿者动机,使他们在从事公益服务的同时。也得到心理的满足。如对于希望获得工作经验的志愿者,要为其设计或安排使之能学习到希望所学技能的工作;对于喜欢结交新朋友的志愿者,要为其寻找需要合作的服务工作;对于满腔热忱希望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者。要为其安排能体现社会价值的服务工作。总之,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感到愉快,就会希望继续从
14、事志愿工作。6志愿者的奖励。由于志愿服务是对社会负责态度的行动方式,志愿者付出不求金钱回报,所以他们往往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希望在参与服务过程中受到尊重、支持和个人价值的肯定,因此奖励(肯定)是志愿服务必不可少的环节。志愿者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应该得到社会认可和非物质回报。而这也是激励志愿者的有效方法。(二)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益由于当前的社区志愿服务很大程度上仍带有一定的行政推动色彩,而并6非纯粹的志愿服务,故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机制来评估和激励这些服务,进而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组织与管理。使社区志愿服务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1志愿活动效益评价机制。由社区或志愿服务站对志愿服务活动分门
15、别类,根据各项活动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投人大小,受益人(事)现状改变情况以及活动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量化。为了能够客观地评估社区服务的性质和效率,有必要进行服务项目的成本核算。2志愿者利益保障机制。尽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但作为组织者,还需要全面考虑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的一些需求。如个人成长、安全和福利等,包括为志愿者提供保险、误餐费、交通费等开支与基本的福利保障。目前。部分地区实行了一种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如在苏州实行了“积分制” ,社区将参与者参加公益活动的时间记录下来,建立个人的“时间储蓄卡” ,使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储蓄,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服
16、务。这是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创新。参与“爱心储蓄”者,日后需要他人帮助时,也可以从“储蓄卡”中支取自己应得的服务。3受益者志愿服务补偿机制。当前社会上有一些人,占用他人劳动和社会资源时理直气壮,要求给予社会回报时却避之唯恐不及,这种行为对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极大的伤害。要建立社区志愿补偿制度,对享受社区志愿服务和其他政府、社会补助(如城市低保、社会捐赠)的居民造册登记,动员和组织其参加公益活动,并根据实际,规定其从事社区志愿服务的最低时间。对有能力却不服从安排的受益人,社区有权通过公开、曝光等有效手段进行制约。社区志愿服务是当代社会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动力,也是社会发
17、展的动力。社区志愿服务对于改善民众生活、支持社会稳定具有特殊的意义。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整个社会从宏观到微观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志愿者组织,不断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机制,可以促使社区志愿服务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7路,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使社区志愿服务成为建设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参考文献1 侯玉兰(2009),社区志愿服务理论与务实,中国社会出版社,89-91。2 社区志愿者手册( 2010) ,中国社会出版社,75-76。3 谢立中(2009) ,社区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45-46。4 上海社会科学会联合会(1998) ,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上海城市社区志愿者活动研究报告,10-11 。5 杜敏齐(2007)和谐社区与志愿服务,广东人民出版社, 18-19。6 陈继平(2006) 街道社区工作思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5-56。7 刘君(2009) 。关于推进社区志愿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31-32。8 张继涛(2009) 。全国志愿者服务现场观摩会在百步亭召开, 5-6。9 安国齐(2010)中国社区志愿者行动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 ,23-28。10民政部(2011) 。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关系研究,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