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家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院 系:专 业:班 级: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2012 年 5 月 9 日.摘 要如今传统中国家庭结构以及家庭伦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新型家庭结构出现、家庭关系趋向民主化、中国传统的大家族模式正逐渐解体等等导致当代中国家庭在伦理、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中国传统家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当然,这些家庭结构的变化没有好坏,仅仅是历史发展导致的适应社会的结果。然而,面对这些变化,中国家庭需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式去解决矛盾。作为社会工作者,该以一种专业的理论和实务去缓解这些冲击,并试图为社会变化所导致的家庭矛盾找到一
2、个突破口,重新寻找新的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模式。关键词:中 国 传 统 家 庭 , 社 会 环 境 变 迁 , 社 会 工 作 者 , 家 庭 社 会.AbstractToda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structure and family ethics by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 Large number of new family structures , family relationships tend to democratization , the traditional family m
3、odel is disintegrating lead to the change in the ethics, values and other aspects of modern Chinese families,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has been a great impact on this profound political factors, economic factors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course , these changes in family structure is not good or bad
4、, onl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ed to the adaptation of society.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se changes , the Chinese families need to find a correct way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As a social work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 profession to alleviate these shocks , and find a breakthrough at
5、tempt to family conflicts caused by social change , to look for a new adapt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social environment, social workers, family social .目录1 研究背景 .51.1 中国家庭现状 .51.2 中国家庭发展阶段 51.3 中国家庭产生
6、变化的因素 61.3.1 政策因素 .61.3.2 经济因素 .61.3.3 文化因素 .71.4 研究视角 社会工作者视角 72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家庭面临的问题 .82.1 对生育问题的影响 .82.2 传统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的影响 .82.3 家庭结构的转变对社会产生影响 92.4 家庭结构转变的现实分析 .102.5 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12.6 对市场经济建设的阻碍 112.7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122.8 家庭模式多元化对家庭概念的挑战 .122.9 对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 123 对传统家庭所产生的问题该如何应对 133.1 家庭教育取其精华 .153.2 对新时期婚姻的反思 .1
7、53.3 社工机构在家庭暴力问题的介入 153.4 社工机构应关心子女教育问题 .183.5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183.6 人口流动对传统中国家庭结构影响的研究 .193.7 社会福利的完善 203.8 对养老问题的探讨 214 结语 .23致 谢 24参考文献 25.1 研究背景1.1 中国家庭现状随着国际化进程以及自身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在不断变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家庭结构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并将对整个社会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
8、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2.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实行 20 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例如夫妇核心家庭,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此外,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隔代直系家庭所占比例也显著提高,这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三
9、是以下降为表现形式的家庭类型。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比例有所下降。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1.2 中国家庭发展阶段家庭社会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 3 个阶段: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期,偏重于家庭演化理论的研究。1858 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启发家庭社会学者探讨家庭的起源和演化。1861 年,瑞士法理学家和人类学家 J.J.巴霍芬出版了母权论 ;1865 年,英国律师和人种学家 J.F.麦
10、克伦南发表了原始婚姻 ;1870 年美国人类学家 L. H. 摩尔根出版了古代社会 。这些著作论述了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婚姻与家庭形态的历史演变,指出家庭作为一个能动的因素,经历了由群婚、对偶婚、专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等几个阶段。K.马克思在 1880 1881 年间对古代社会一书作了详细摘要,并写了批语。1884 年 F.恩格斯根据摩尔根这部书中的某些结论和实际材料,以及马克思的批语,写成了家庭、私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把家庭制度与社会制度统一起来考虑,阐明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中家庭关系发展的特点,并对家庭的未来作了预测。 1此外,对家庭问题还提出过许多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一夫一妻制就
11、是人类最古老的家庭形式,无所谓群婚存在;有人.认为在父权之前有个母权是不真实的,父权才是原初的。 20 世纪初至 50 年代,从注重家庭历史的研究转向对家庭现状的研究。20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流动加速,人际交往频繁,妇女就业率上升,离婚率增高,出生率下降,于是社会学界着重探讨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家庭危机等问题。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西方现代家庭社会学的开创者 E.W.伯吉、T.帕森斯、G.P.默多克等人。1926 年伯吉斯首先提出: “家庭是相互作用的人格统一体” 。帕森斯认为,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对社会结构有重要影响,并指出工业化对家庭结构所产生的影响。默多克通过对家庭的抽样调查,首
12、次提出了核心家庭的概念。 2从研究方法看,这一阶段家庭社会学的特点,一是注重微观的经验研究,二是引进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从微观转向宏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反映在家庭问题上是家庭结构趋于多样化,家庭功能有的在强化、有的在淡化。这些变化不仅引起社会学,也引起哲学、史学、经济学等各界学者的注意,推动家庭社会学向应用科学的方向发展。美国第 39 届总统 J.卡特为解决家庭中出现的诸如虐待、自杀、非婚生子等问题,曾组织力量进行讨论。苏联在恢复社会学研究以后,家庭社会学也日趋活跃,各界学者就离婚问题、家庭解体问题、闲暇时间问题
13、、犯罪问题分别发表了许多见解。研究方法上的多学科、多层次,研究内容上的面向未来,是这一时期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显著特点。1.3 中国家庭产生变化的因素1.3.1 政策因素如果要从政策角度来看的话,最主要的可能就是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和推广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家庭核心化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由于大多数夫妻在婚后都脱离原生家庭,因此便造成了多为夫妻与一子(一女)的三口之家模式,家庭结构改变,家庭规模变小。两个老人(甚至一个老人)的空巢家庭也逐渐变多。1.3.2 经济因素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家庭的功能也逐渐产生变化。经济的发展细化了社会的分化分工,促进了社会福利的完善,中国传
14、统家庭的某些家庭功能逐渐被社会机构所取代,以保证有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因此就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去经济发达地区谋求更好的生活,这势必会对家庭结构产生影响,使得家庭结构更多元化,核心化。家庭制度会一定程度上反映在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小家庭占很大的比例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国内的发展破坏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这两种经济形式又有本质的的区别。一家为一个经济单位,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生产和经营,是自然经济的特点,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经营和生产活动是大规模的,单.独一个家庭是无法承担的。家庭生产职能的弱化导致了大家庭组织的解体。同时,许多人离开家庭去工厂做工,通
15、过经商、打工等途径获得收入,而劳动所得不再交给家长,而是用来置办自己小家庭的家业,大家庭慢慢分裂为小家庭。另外,土地的占有形态也会影响家庭结构,这是因为人口增多使得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减少,农民只能拥有少量土地,这种情况限制了大家庭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经济结构的改变,小家庭和核心家庭成为比较适应也是必然的家庭模式。1.3.3 文化因素除却政策和经济因素以外,文化的变化也是导致中国家庭面临冲击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思想不断涌入我国,他们所强调的“独立、自由”的概念逐渐被年轻一代所追崇。在家庭观念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传统家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观念正逐渐式微,越来
16、越多的年轻人崇尚“丁克家庭” 、 “独身主义” ,这势必产生一系列的新老观念的矛盾,也会对中国当代家庭的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3。1.4 研究视角社会工作者视角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的变化导致了中国家庭矛盾的增加。新老观念的碰撞、取代原有家庭功能的社会功能还来不及完善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对当代中国造成了冲击。社会的转型是发展的体现,而家庭的变化也是转型期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变化不能简单的被贴上好或者坏的标签,而是应该加以控制及精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关于家庭变迁的研究已经数不胜数,但该如何解决,提出怎样的对策却至今还未有人有一个系统的解决办法。作为社会工作者,在这方面则大可有所作为。从宏观上来说,中国的
17、家庭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下正发生总体新的结构性的变化,但是从微观上来看,这些家庭所产生的矛盾却还是可以用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去解决的。例如由于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的一些思想非常的自由新潮,这势必会导致与持有传统观念的父辈母辈人的想法产生矛盾,而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含蓄又似乎阻碍着他们彼此直白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矛盾越积越深。此时,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利用沟通理论去化解紧张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成员角色的实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又如,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谋求更好的发展,这使得他们与原生家庭之间的距离拉远,与自己的新家
18、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每年春运车票供不应求正是这方面的具体表现之一。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正确把握政策,这不在社会工作中的范畴之内,但我们可以利用系统理论去缓解这一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是一个按照一定互动规则所运作的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它们彼此之间存在互动和以来关系。家庭成员间在互动过程中逐渐构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要维持系统的运行,而一旦系统被打破,失去平衡,家庭也会自行调动各种资源去平复这种失衡。而如今,社会工作的突破点则在于,利用家庭系统理论,把自己也作为平复家庭系统失衡的资源之一,介入有矛盾的家庭,以帮助其恢复正常的运行系统。.2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家
19、庭面临的问题2.1 对生育问题的影响持续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法定婚龄, “除唐初外,大概可分两大阶段,宋以前为男十五,女十三,明以后为男十六、女十四,差别仅一岁” 。由此说明,封建家族制下的法定婚龄无不以早婚为原则。传统的早婚制度约束不仅使“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成为个人生命周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确定了这个阶段启始的极低年限,使与婚姻行为密切相关的生育行为也提早发生形成或更确切地说强化了中国人对生育的时间偏好,即早育。在“性别角色”理论中,美国人口学者戴维斯把夫妻或性别的劳动分工分为三种类型:传统的家庭制、半市场制即“男主外、女主内”模式和现代的男女均等制,认为劳动性别分
20、工类型的依次转化是一场重要的性别角色革命,是对家庭内部性别角色的重新界定,其结果会弱化个人的多育偏好。在传统的家庭经济体制下,生产活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劳动的主要场所局限在就近的农地,夫权制贯穿于生产生育等一切家庭事务之中,妇女除参加一定的家庭生产劳动以外,主要负责人口再生产和照顾好孩子及其他家务事,这种父权男权、自给自足、生产生育融合在一起的夫妻分工合作往往与多育偏好相联系,刺激高生育率。半市场制的夫妻劳动分工是一种丈夫养家糊口模式,丈夫走向市场成为家庭唯一收入赚取者,而妻子则成为依赖型的全职家庭主妇,这种体制从本质上也趋向多育。但是,由于只有丈夫创造收入,很难在有很多孩子的同时又维持一定的
21、生活质量,所以客观上也会促使一些家庭改变多育的偏好。男女平等的劳动分工以尊重妇女户外工作权利为前提,倡导夫妻在家庭和市场上应该拥有同样的权力和责任,而妇女户外的广泛就业,加大了她们生育的机会成本,进而弱化了多生的生育偏好。传统家庭模式的一大特点是对家庭生育功能的重视和强调。为了维持或扩大再生产,繁殖后代、生养新的劳动力就如同持有土地、牲畜和简单生产工具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另外, “人多势众”是一种传统的社会事实,在这种规模等于势力的现实驱动下,人们把量上的人口简单繁衍视为壮大家族势力、维持家族霸权的一个重要手段 4。从表面上来看,制约我国特别是农村生育主体接受计划生育行为的传统生育观念
22、好象是文化上的一种滞后作用,其实这种作用有着深厚的制度背景,或者说传统生育文化只是一种上层建筑,没有传统的家庭制度作为它的基础,是很难长久地发挥其对生育行为的滞后作用。因此,要真正转变生育主体还抱守的传统生育观念,自觉地计划生育,就必须对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进行彻底的改制,或进行一场与先进生育文化相适应的家庭革命。.2.2 传统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的影响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 、 “忠义” 、 “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如
23、下几点: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 ,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24、。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谢,失尊之义;训而不慈,窖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5。比现代社会, “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价值特点在古代社会更明显,中国传统社会,女子主要的职司场所是家庭。在父系男权社会,女子始终是协从、辅助的地位。因而,围绕婚姻家庭生活这个道德实践场域,卑顺、卑弱成为对中国传统社会女子道德的总体品质要求;女子道德教育和美育、智育、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特点,可资现代社会借鉴吸收。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第二,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25、。第三,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威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2.3 家庭结构的转变对社会产生影响家庭结构的这一转变,势必对社会很多方面产生影响,有利有弊。在当今社会,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和最可持续的细胞组织,联
26、结着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随着家庭结构的变迁,代际关系的简化,家庭对于社会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家庭结构的转变有其积极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家庭中人与人关系的平等。父子关系方面,父家长的家族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并且逐步被削弱,子女的独立人格和意志得到部分的实现。有些家庭的父子关系比较融洽并趋于平等,也有些家庭的子女摆脱了父家长的束缚而获得自由。夫妻关系方面,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正由不平等向平等逐渐转化。此外,婆媳关系、兄弟关系和妯娌关系等也有松动的趋势。其次,有利于个人意志的实现。家庭结构核心化,减轻了中年人的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挥
27、自己的才能,建设自己的生活,这样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使他们具有较多的个性自由。最后,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新生代摆脱了家长的束缚,其创新精神得以体现,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当然,家庭结构的转变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首先,容易导致个人的感情淡漠。过于强调独立,必然会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是这个原则是不适用于处理家庭关系的,因为用此原则处理家庭关系会使感情因素退居次要位置,家庭关系有可能异化为利益关系。并且,它使得尊老的社会道德风尚得不到更好的传承。老年人有深厚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它们对于下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其次,容易形成空巢家庭,造成老人晚年的孤寂。晚境凄凉正是这
28、种家庭模式的最大弊病。在以个人利益和竞争为最高原则的西方社会,老年人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最后,容易造成社会养老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化变革对中国家庭结构冲击大,而且很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与西方缓慢变化的情况不同,这样一来会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老年人问题将是我国今后可能要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人的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将越来越多,赡养这批老人是社会的沉重负担,当家庭不能与社会分担这一重任时,将不利于社会集中更多的财力物力发展生产,这是因为,如果人口增加而经济停滞不前,那么,围绕着老公权益、就业稳定和生活保障等问题
29、将爆发一系列社会运动。2.4 家庭结构转变的现实分析值得骄傲的是,现代中国人并未抛弃传统。在许多人看来,父母依旧是家庭的主要成员而非主要社会关系。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老年人希望也需要获得子女的关心与照顾,子女也需要父母帮助料理家务和照看自己的孩子,在经济和生活上,二者依然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所以,三世同堂仍然是现代中国家庭的重要模式。然而,现代三世同堂的家庭与传统家庭相比有质的变化,即子女在家庭中有了独立的地位,父母越来越不干涉子女的家庭生活,且不再单以男性子嗣维系其结构。实际上是两个家庭的共存,而不是父家庭的存在形式。笔者把这种模式称为“分而不离”的三世同堂。 6这种三世同堂
30、不仅包括三代实际同居的家庭,还包括虽然分居,但仍有广泛经济、生活联系的不同代际家庭在内。现代中国家庭的小型化并未割断与上一代的联系,这也是中国核心家庭与西方核心家庭的本质区别。中国传统的三世同堂的家庭结构以分而不离的形式实际地存在于现实生活并且得到了新的发展,这种新的形式也在家庭变革的过程中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家庭核心的变化由第一代转移到第二代,变成第二代人的家庭。这一变化意味着父家长制的瓦解,两代人有了更多的平等和独立。家庭至上的观念让位给个人的独立自主,有利于个性的自由发展。其次,家庭关系的中心发生偏移。传统家庭关系的核心是父子,各种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依次为
31、父子、兄弟、夫妻,我们可以看出,血缘是重于姻缘的。而现代家庭关系的中心是夫妻。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基础,有了夫妻关系才派生出其他家庭关系。这种偏移是对家庭本质的回归,标志着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的转变。2.5 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日益重视对家庭模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深入到社会的文化模式的核心位置!从家庭模式看文化模式不仅比从外部的行为特征更能反映人的行为产生的深刻根源!而且也更具有认识上的普遍性。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中最重要而特殊的是家族制度,中国的家是中国社会的中心。中国人在家庭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权变性特点就不可避免地带进社会生活!故而我们可以由此推出中国人的
32、社会行为的如下特点:第一,利益分配和道德规范之间的策略性行为。中国封建社会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始终没有根本改变,甚至时至今日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国家,在此过程中儒家舍利取义的伦理不断地得以强化 单一的社会福利筹资渠道已经不能满足福利资金规模扩大的需要,单一的福利项目在实施与调整上缺乏灵活性,而且效益低下, 也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社会福利的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 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就是要通过社会福利体制改革使得社会福利基金支出应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 并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社会福利机构的作用, 多方开拓社会福利资金来源渠道,从而使社会福利水平
33、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不断满足人们对社会福利的需要。当然,在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过程中, 各个责任主体在担负的责任、发挥的作用上都有不同, 它们在建设社会福利事业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在建设社会福利事业中,要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一方面,社会福利的保障是政府重要的职责之一,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各级政府相应的调控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注意坚持政府主导并不是要继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办一切的模式, 而是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调动企业、个人、家庭、社区参加社会福利的积极性, 积极发挥社会团体、自治组织的作用, 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 提高社会成员自我管理和互助互济的
34、能力。随着政府逐渐退出经济建设竞争性领域,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将大大加强。社会福利建设需要有效的政策扶持、社会动员、组织引导和市场机制的驱动。特别是在发展社会福利服务等方面, 社会组织、社会团体要在此领域得到长足发展,就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和政策扶持。政府要把社会福利体制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城乡建设的规划。对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 要在规划、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捐赠、赞助和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社会福利资源。实际上,不论我国还是西欧, 福利资金最终都是来源于企业,实现社会福利
35、社会化还涉及到为企业减负的问题。同时,贯彻社会福利社会化原则要充分发挥民间福利组织的力量。建立健全社会化福利制度,为实现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奠定福利基础。 11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正在发生戏剧性变化。中国社会中两股相互冲突的力量在推动单位福利制度转变: 一方面,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切入点是将工作单位的职业福利分离到社会中来,弱化工作单位的福利功能和强化其经济组织功能。另一方面,中国学者的经验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加剧与不确定性增强的环境又有强化人们对工作单位福利的依赖趋势。这既说明改革开放20多年来,单位福利体制并未彻底打破, 又说明支撑单位福利
36、向社会福利转变的社会化公共福利事业尚不发达,迫使人们在遇到困难和面临风险之时不得不重新求助于单位福利制度。3.8 对养老问题的探讨尽管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目前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体系,但我们从现在起就必须开始走社会化养老的道路,着手建构社会化养老模式,摆脱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心理依赖。特别是在出国、下岗、家庭小型化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之后,家庭在养老问题的矛盾客观上也在逐渐增多,老年人被遗弃、患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时得不到儿女照料、拒绝赡养老人等, “”不可否认,社会化养老已经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该认识到两点:第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37、养老”已经不完全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了,它既有“给生命以时间”养而使其活(养活)。更包括“给时间以生命”养而使其成(养成),前者考虑的重点是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生存需要,使每一位老年人都拥有维持老年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来源,如退休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或则子女的赡养费,衣食无忧,健康长寿。后者“就是使人的潜能现.实化,也就是说,使这个人成为有完美人性的,成为这个人能够成为的一切” ,在不断地社会学习和社会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体生存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充分地、活跃地、忘我的、集中全力地、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这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养而使其活,老年人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而如果仅仅关
38、注“生物性需要”的满足,无视养而使其成,则如马斯洛所说:“忽略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异” 。 12所以,现代养老只能是一种立足于整体意义上的养老,现代养老概念说到底是一个人学范畴的概念。对于这一点世界卫生组织有一最为贴切的表述:“健康老化” ,即“从整体上促进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而使他们在体力方面、才能方面、社会方面、脑力方面和精神方面,得以平衡发展,增强老年人的独立性,减少依赖他人的危险” 。第二,社会化养老并不等于政府养老,更不是政府出钱养老,不能将政府等同于社会按照社会学理论,广义上政府与家庭、企业、学校等同为社会组织,同是组成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部分,只是各自承担的社会职能相异。社会化养老的本
39、意应是政府、家庭、企业(学校等)共同携手,实现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形成一个既为社会安全网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又富有积极的弹性空间赋予老年人以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这样一种养老体制,最终使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够享有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 13社区组织是农村老人获得支持和帮助的重要社会关系之一,社区照顾模式。因为具有开展社区照顾的地缘优势和人际关系。低龄健康老人是社会的重要的人力资源, 由低龄健康老人为需要帮助的老人, 尤其对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服务券的形式为需要的老人购买
40、养老服务,政府买单, 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也可以由老人自己和老人的儿女为老人购买,老人享受。由低龄健康老人提供的这段服务也可以储存起来, 所谓时间储蓄。等他们年老后免费享受这段服务。 14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 老年人对家庭外部非正式支持的求助往往取决于关系远近, 一般而言, 所提供支持的可靠性和强度取决于亲疏程度, 而亲疏程度又随着居住地的远近和交流的多少而不同。虽然老年人和子女都把分开住但住得近些作为最理想的代际居住方式,但当成年子女与老年人居住地过远时, 很多日常的以及应急的支持就只能来自于邻居或朋友。不同身份的人提供的支持类型是不同的, 如亲属经常提供的是经济帮助, 邻居经常提供的是服
41、务型帮助,而朋友经常提供的是情感帮助。我国的俗语“ 远亲不如近邻“ 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还要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 , 积极鼓励大学生、志愿者以各种形式参加社区为老服务,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为老服务队伍,这方面服务的潜在需求大。如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继续教育、精神慰藉等。农村为老服务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目前, 国际上流行一种帮助自助养老模式。西方国家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 各国都在相互借鉴和完善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在制度层面, 表现为重建社会保障的责任分担机制, 减少政府参与, 强化个人保障意识,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家庭和市场的作用。【1】李佳梅.中国家庭文化的变化趋势及思
42、考.J 求索 6, 1998.3【2】 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宋文姬.中国家庭结构及结构模式变革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3(6):249-250.【4】王立华/张国刚.中国家庭史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四、第五卷【5】胡亮,由传统到现代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特点及原因分析,J 西北人口,2004,02【6】邓伟志,家庭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7】颜之推.无障碍读国学 颜氏家训.M.北京: 赵萍, 2010.【8】王立华/张国刚.中国家庭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四、第五卷【9】郭志刚/
43、刘金塘/宋健. 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2002,1【10】郭志刚.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M. 1995,85【11】Smith Douglas C. The Chinese Family in Transition .M. West Virginia: Praeger Press, 1991【12】C. Y. Cyrus Chu/Ruoh-Rong Yu. Understanding Chinese Families.M. United Sta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13】大连市老年学会.源远流长的中华孝文化.M.大
44、连:刘明辉,2010. 22-97.【14】Neil J. Diamant. Revolutionizing the Family .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 20004 结语本文将采用理论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就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变迁下中国家庭的变化做出分析研究。理论分析主要以我国目前家庭总体情况及其特点出发,通过分析现有政治经济文化对家庭的冲击及影响,对比过去的情况,运用社会冲突理论、社会系统理论分析当代家庭变化的原因、优劣及对策。调查研究主要是通过借鉴一些过去的人口调查数据、统计年鉴
45、、政策情况等,与当今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从数据出发,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发现政策、经济等与家庭结构、家庭规模的联动关系,发现传统中国家庭的改变。同时,也会通过对当今社会家庭情况的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来透析当今的中国家庭的现状及变化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中国的社会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伴随着政治,经济,人口等制度的变化,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转型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嬗变。这种变迁对家庭的规模,权力构成,家庭策略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里首先分析该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接下来在这个背景下探讨了城乡家庭制度的变迁,社会变迁对城乡家庭的影响,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家庭结构尽
46、管发生了改变,但通过本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世同堂仍然是现代中国家庭的重要模式,我们称之为“分而不离”的三世同堂。它与以往相比有本质的不同,即子女获得人格的独立、家庭关系趋于平等;与西方核心家庭相比,二者的区别又在于,现代中国家庭的小型化并未割断与上一代的联系。中国传统的三世同堂的家庭结构以“分而不离”的形式实际地存在于现实生活并且得到了新的发展。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现代家庭结构尽管发生了形式上的改变,但它依旧继承了传统家庭双向扶养的传统,浓化了代际亲情,促进了家庭的和睦、巩固与发展。与过去、与西方相比,这种家庭结构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今传统中国家庭结构以及家庭伦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
47、战。大量新型家庭结构出现、家庭关系趋向民主化、中国传统的大家族模式正逐渐解体等等导致当代中国家庭在伦理、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中国传统家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当然,这些家庭结构的变化没有好坏,仅仅是历史发展导致的适应社会的结果。然而,面对这些变化,中国家庭需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式去解决矛盾。作为社会工作者,该以一种专业的理论和实务去缓解这些冲击,并试图为社会变化所导致的家庭矛盾找到一个突破口,重新寻找新的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模式。致 谢时光的脚步匆匆,转眼间就即将迎来毕业时刻。当本论文付梓之时,我体会到了探索的艰辛,也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48、 “文章天下事,得失寸心知” ,我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学无止境的含义,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大学里四年的光阴似是一闪而过,却成就了我人生的蜕变与转折。之前,因了一些莫名的执着,我斤斤计较着收益和成本的距离,想要量出一个最大,然而成本一再沉淀,收益却遥遥不见,彷徨过、苦楚过、犹豫过,但最终坚持下来,终于明白,收益并不意味着幸福,努力过、付出过、为梦想不曾放弃过便有收获,知足常乐。在这个过程中,所有教诲过我、辅导过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我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致以最诚挚的谢意。首先,感谢老师在论文选题、方案设计、提纲确定、细节写作等方面都给了我非常细致的指导和建议,使我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掌握了通用的研
49、究方法,最后顺利的完成了论文。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独特的学术思维、耐心细致的教学态度,使我收获良多。其次,感谢各位教过我的老师们,正是他们四年来对我的辛勤培育、指导.和帮助 ,才使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顺利的完成学业和论文。之后,感谢四年来一路相伴的同窗挚友, “曾记同窗日月酣,未忘分道梦魂憨” ,那些嬉笑怒骂的日子、那些游山踏青的年华、那些学而不倦的时光、那些无伤大雅的争论点点滴滴皆驻心头,永恒成我大学生活中永不退色的华彩。最后,感谢背后一直默默无闻支持我的家人,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当我退缩不前时,总有他们陪伴着我、鼓励着我,是他们的无私付出,促使我不断进步。一切即将结束,一切又即将开始。有太多的事历历在目,宛如昨日,记忆犹新。有太多人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挥之不去。有太多的期待与憧憬充盈心间,明天,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将以更大的努力来答谢所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参考文献1 邓伟志,家庭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 胡亮,由传统到现代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特点及原因分析,J 西北人口,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