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简介中学生的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与生命教育【内容简介】本专题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员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本专题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学生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与就业指导五个部分。中学生生存教育主要包括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等方面的教育;中学生生活教育主要是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以至民族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中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是指关于生命常识及体验生命活动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辉煌。中学生安全教育是指加强中学生对
2、周围环境中潜在危险的认识,防范与处理事故能力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其预见性和保护技能,减少意外伤害发生,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中学生升学和就业指导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职业,进而引导他们按照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为将来升学选择专业与就业选择职业,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本专题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珍爱生命,快乐生活。【课程特色】中学生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与生命教育专题以急速变迁的社会发展为背景,介绍了目前中学生急需和必需要进行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安全教育和升学就业指导教育,重提这些教育内容将
3、为素质教育注入崭新的活力,并切实完成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注。专题讲座中学生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与生命教育石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一、生存教育(一)中学生生存教育的内涵与意义1. 中学生生存教育的内涵.中学生生存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中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和求生意识,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体质、健康的心理、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生存教育的目的是保证中学生不仅在学习、生活中能做到独立、自主、自理,也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强、自立、创造,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和发展,成为生存好、发展好的社会个体。中学生生存教育主要包括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
4、存能力、生存价值等方面的教育。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是珍惜生命教育,包括生命安全教育、生活态度教育等等;生存知识教育包括自救的知识、与人相处的知识、健康知识教育等等;生存能力教育包括动手能力教育、适应环境的能力教育、抗挫折能力教育、安全防范能力教育和自救能力教育;生存价值教育包括生存的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教育等等。2. 中学生生存教育的意义生存教育对中学生身体和精神生存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珍爱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严峻现实令人担忧。因此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
5、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生存教育教育受教育者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教育受教育者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正确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关心生存条件,化解生存危机;教育受教育者尊重他人的生命,关注他人生命的质量,关注平等地对待他人的生命。( 2 )获取知识的意义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指的是人们亲自参加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所谓间接经验是指人们从前人那里得来的知识,其中最主要的是从书本那里得来的知识。人有五官可以感知周围事物,个人的直接经验十分重要。在当代社会,知识量激增,陈旧率加快,学校给受教育者的知识只能是最基础的部分
6、,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一书中明确指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生存教育既强调直接经验,也强调通过对受教育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的培养来获得间接经验。生存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大都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容易唤起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受教育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从而培养受教育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3 )强健体魄的意义人的身体健康是人的生命活力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什
7、么都谈不上。由于沉重的课业负担、睡眠少、运动量不足等原因,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对中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可以给其提供参与生活、参与集体、锻炼身体的机会,让他们去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在活动中提高受教育者抵御风寒暑热和病毒侵袭的能力,使他们逐步意识到要生存就必须有强健的身体,必须适应外界环境。( 4 )磨练意志的意义当代中学生大多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里,很少经历过痛苦和磨难,缺乏意志力。受到挫折,容易一蹶不振;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甚至走上极端。每个人终究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而社会与生活迎接我们的很少是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困难和挫折,生活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没有人能一
8、帆风顺。人总是要遭受挫折和磨难的,只有经得起挫折和失败甚至是打击的人,才能做到荣辱不惊、成败安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形式,生存教育在磨练意志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以强大的动力;可以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经历磨砺,形成不屈的毅力和坚韧的性格。(二)中学生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径1. 开设中学生存教育课课堂教学无疑是中学生存教育实施的一个基本途径,但由于生存教育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有关中学生生存教育的课程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学校要开设中学生存教育课,必须组织专门的课题组,编写中学生存教育校本课程,并将此课程纳入学校日常教学,同时建立与此课程相应的评价机制。2.
9、将中学生存教育渗透到学校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当前,中学的各门学科中都渗透着一些生存教育的思想,教育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挖掘本学科中的生存教育知识,适时地对中学生进行生存教育。3. 结合实践活动对中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具体而言,学校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将中学生存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第一种途径是学校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对中学生进行生存教育,这种相关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第一,专门的劳动教育。即要求中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义务劳动。通过专门的劳动教育可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其实际动手能力。第二,军训。学校通过组织中学生参加军训,可以增强
10、中学生的体质,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他们的耐挫能力。第三,相关的课外活动。如生存教育参观活动、生存教育宣传活动、生存知识竞赛活动等。通过有目的地组织中学生参加一些与中学生存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有助于他们增长生存知识。第二种途径是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专门的生存训练对中学生进行生存教.育,这种专门的生存训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生存夏令营、野外生存训练等。在确保中学生生命安全的基础上,通过让中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存环境下,可以使他们有机会亲身获得生存知识,提高生存能力。第二,教育者现场模拟各种生存环境。4.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密切联系,共同搞好中学生存教育要实现中学生存教育的预定目的
11、,单单依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应加强和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三者形成一个教育的合力,才能搞好中学生存教育。除上述四种主要的实施途径外,学校也可通过组织班会、团日活动,利用板报、宣传栏,召开生存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来实施中学生存教育。二、生活教育(一)中学生生活教育的内涵与意义1. 中学生生活教育的内涵中学生生活教育就是指教育者通过对中学生教授生活常识,培养生活技能,提供生活过程的更多实践体验机会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以至民族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中学生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生活行为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和生活情感教育 3 个部分。生活行为
12、教育主要是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生活规范教育主要从道德规范、社会规范等方面,形成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和调节能力;生活情感教育主要是帮助中学生形成体验生活、热爱生活、幸福生活、追求高尚生活的良好情感。2. 中学生生活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我国现代杰出人民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含“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这三大基本内容。引用 陶行知 先生的话,生活教育就是“ 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取决于生活的变化。( 1 )生活教育可以
1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今“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的教育模式存在着扼杀学生创造潜能的弊端,生活教育理念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活教育重视发散创新思维,基于实际生活实践,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和各自特点,发挥独创精神,整合优化生活经验与新知识巧妙结合而形成的教学资源,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他们营造开放、自由、充满智力活动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多讨论,勤思考,在所有的环节中把批判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多样性教给学生,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创造思维,加强空间思维,使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综合运用直觉与分析、想象与思考,一切新思想、新方法便能应运而生。同时生活教育正是从实际生.活出发,
14、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的内涵,逢事多问一个“为什么”“怎么样”,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新求异欲望,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学习自然就成为一种兴趣盎然、探索发现的活动,引发其产生新灵感,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动机,从而在生活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机。( 2 ) 生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生活是教育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社会生活且服务于社会生活,为社会生活的改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实施生活教育就必须将其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实际生活为施教舞台传授生活实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包括独立生活技能、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为
15、今后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首先,生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生活教育以独立生活技能为切入点,结合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课程贴近生活。从学生的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入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层次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有机整合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方式,通过开设实用化、针对化、生活化的生活技能指导课,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生活事务,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专业技能储备,进而培养其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同时,重视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在与人交往中学会相互尊重、关心与理解,从而获得社会支持和归属感,更好地融入社会集体。其次,生活教育可以提高
16、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力。采用多元训练的方式,以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具体能力要求为出发点,紧密结合社会的动态发展,以生活为课堂,设置自理技能、创意劳动、手工制作等丰富的动手实践课程,通过经验交流、案例探讨、课堂小组互动、游戏课堂等多种形式开展强化训练活动,使学生掌握过硬的实践能力。此外,为了给学生创造生活技能的实践平台,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学雷锋、争做志愿者等无偿为民服务活动,丰富社会阅历,充分锻炼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需要我、社会需要我,强化自我责任感并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最后 ,生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耐挫力和抗压力
17、,增强自信心。生活教育借助生活这个展示平台,通过开展综合性宣传献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才艺的舞台,坚定其“我能行,我最棒”的信念,增强自信和主流意识。同时,将心理教育贯穿于生活教育中,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些磨难和困惑,给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从应对挫折中培养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出于关心和理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耐挫观,以自我调节适应不断变化。(二)中学生生活教育的基本途径对中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主要途径有:1. 贴近生活,开展生活化主题教育。.生活教育要求变革创新教学内容,从实现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来实施教育,始终把教育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学习情景,导向展示生活
18、意义和价值的学习活动,把课堂教学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相互融通,开展生活化主题教育,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教学内容要生活化,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生活主题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摒弃轻效果而重形式的表象教育方式,实现学习与生活沟通、课堂与社会交融。2. 教学活动重于“做” ,启发学生的灵感及创造性。生活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及方式, “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创造生活用具,运用生活工具”,以学生生活所必要,以学生智力程度所必需,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强化生活教育的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将
19、各要素进行多元化整合,以发挥其最大化的效能。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综合“做 ”的特点、 “学”的内容、 “教”的规律来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坚持以“做” 为中心促成教学相长。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自创贴近生活的情景教学,融生活于教学,通过不断摸索总结,灵活地选择直观教学法、媒体引趣法、疑问假设试验教学法、动静结合操作演示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在提高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激发创造思维火花,启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3. 优化课程结构,发展适应能力。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传授学科知识,各学科间界限分明,忽视了知识的融会贯通且传授方式比较生硬。
20、为了适应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务必调整课程结构,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同时合理安排发展课和活动课,并实现这四类课程的最优化组合。首先,合理安排课时,统筹兼顾,教学内容上尽量满足互相渗透、纵横联系,保证适中的难易度;其次,在为学生打好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其个性特长,创设生活化、愉悦化、开放化的选修课程,将实际生活情趣与新知识巧妙结合起来,开发趣味盎然的教学资源,满足其兴趣发展的需要;最后,为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增设智能培训发展课程及体能活动课程,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自创自编教材并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长久合作的劳动基地和社会服务岗开展社会体能实践,鼓励学生“用嘴说、用
21、耳听、用心思、用手做”的积极性,开设发展课程及活动课程既拓宽知识技能传输量,又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同时促进手脑并用,强化适应能力。三、生命教育(一)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意义1. 中学生生命教育内涵中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是指关于生命常识及体验生命活动的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辉煌。生命教育从长度来说,研究的是生命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从宽度来说,研究的是生命的质量,即一个人的一生为他人为社会做了些什么。中学生生命教育应包括的内容有:认识生命的教育、敬
22、畏生命的教育、理解生命的教育、热爱生命的教育、保护生命的教育、开发生命的教育以及死亡教育七个方面,生命教育的这些内容既是相对独立,又有着一定的联系。中学生命教育应该围绕这些内容开展。2. 中学生生命教育意义( 1 )生命教育可以树立中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由于受两种不良倾向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学生对生命意义及价值的探索 。 其一是工具理性主义倾向,表现为大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过度重视技巧技能的掌握及从业证书的获取,似乎把学生视为工具,以满足技术产业需要,而忽视了人本身才是产业的目的,人并非生产工具的一部分 。 其二是功利主义倾向,表现为众多的普通中学仍然以应试支配教
23、学,教与学都被限制在答题技巧的掌握以及标准答案的寻求上,彷佛青少年所需要培育的就是考试能力 、 解题速度,以便考取名牌大学 、 重点大学,然后就能拥有光明灿烂的人生 。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不能得到训练;特别是对生命的多元经历与体验 、 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学习与思考的机会无从获取,因此在中学阶段实施生命教育,向青少年学生传递各种生命气息显得尤为必要,生命教育对 培养他们健全的生命观接受生命 , 接受生命的一切必然和偶然 ; 理解生命 , 善待生命 , 发掘生命的意义并珍惜生命, 树立生命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家庭亲职功能不彰需要生命教育现代家庭规模小,家长
24、们忙于生计却又过于宠溺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多以自己为中心,生命的价值感和尊严感被严重扭曲。如泰戈尔所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 ”而这就需要生命教育。生命 教育就是打开生命意义与发展之门的钥匙,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情感 , 塑造有个性魅力的人,使学生能够在与家长的共同交流中成长,感觉到生命的充实和意义。( 3 )中学生自身健康发展需要生命教育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身心发育不协调、自我评价不客观、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协调弱等情况。中学生存在的这些情况说明,中学生要想健康发展,也需要生命教育。 生命具有自发的不断向上发展的驱动力 , 生命不是被决定而是不断创造的过程。生命
25、教育正是借助这种驱动力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学习、劳动与实践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与力量 , 产生一种实现自我、超越生命的感觉 , 有了这种体验他们会发现创造是生命的应有之义 ; 有了这种体验他们会以更积极的姿态去生活、钻研和探索。然而它的意义不仅于此 , 它将令学生感到 , 即使他们不能成才 , 他们仍然会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有用的人。.(二)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1. 采取多种形式设置生命教育课程首先可以在中学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降低实施的
26、难度。其次可以设立生命教育综合课程以整合学校生命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最后在中学实施生命教育渗透课程,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所有的课程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挖掘各科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因子,以调动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增强教育效果。2. 丰富中学生的生命体验经历生命需要体验,只有个体用心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活力。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化为生命的一部分。生命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只有从生命体验着手,才能透切理解生命和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小品表演等形式,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对他人和自己的生命产生敬畏,更加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3.
27、 提高中学教师的生命教育素质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无论年龄大小、知识多寡,作为一个人,他都有自己完整的生命、独特的人格和自己的生活。教师和学生交往的前提是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其次,对待学生,教师要宽容和仁爱。面对学生的过失,教师不应该过多地责备,应因势利导,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和启迪。第三,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激励。激励是生命的翅膀,教师要善于激发和激励学生生命中的内在力量,给学生更多的赏识,即使是批评也要讲求艺术,给学生自信和勇气。4.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家庭、学校、社会等以不同的形
28、式占据着中学生成长的整个时间和空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必须整合这三者的力量,创建学校主导,家庭和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协作机制。家庭教育资源应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创造不可或缺的条件,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可以向社区内的学校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开放,形成互动互补效应。只有三种教育协调一致,才能保证整个生命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性,才能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互补,进而保证生命教育的质量。四、安全教育(一)中学生安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1. 中学生安全教育的内涵 “安全”是人们最常见且常用的词汇之一。 “安”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包含了安
29、康、安心的含义,可谓“ 无危则安” ;“全”指圆满、完整,或指没有伤害、没有破坏、没有损失,可谓“无损则全”。安全就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安全教育是指维护生命安全的措施及防范意外事故的教育,亦可涵盖因心理缺乏安全而危及生命安全的心理指导。安全教育是最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事故的手段之一,是搞好学校安全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中学生安全教育是根据中学生动作发展、认知发展以及已有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特点,加强中学生对周围环境中潜在危险的认识,同时加强防范与处理事故的能力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其预见性和保护技能,减少意外伤害发生,提高生命教育的质量。中学生安全教育形式包括安全课程、学科教
30、学、讲座、专栏专刊、知识竞赛等等,其内容包含自然灾害、消防、交通、饮食饮水、集体活动、网络、心理安全等等,其教育过程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年龄等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注重实效。2. 中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 中学生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是直接关系到民族兴旺 、 国家强盛的大问题。中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抓好中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保障中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课题。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他的访谈录里有这样一段话:“每见到一份事故报告,都要引起我一阵阵心痛。尽管许多事故最终都能依法查处并追究
31、责任,但人死不能复生,亡羊补牢,毕竟为时已晚。人死了,还谈什么教书育人呢?生命不保,谈何教育!”要“不断加深人命关天,安全第一的观念和做好有效的防范措施。在这方面来不得半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否则悔之晚矣!”。从李岚清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学校安全工作的重大意义。首先,开展安全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安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做合格、守法的公民;可以教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也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学习更多的安全防范知识,学会自我救助。二是开展安全教育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净化。中学生一方面要自我约束,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其学习和生活又要有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而中
32、学生安全教育恰恰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全面体现。三是开展安全教育有利于增强各级各类学校的责任感。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他们正在成长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不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需要学校、政府和全社会的精心爱护、保护。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任务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是教育战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二)中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中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1. 以案说法,有针对地教育。在对学生行安全教育时,要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事) 件或事故, 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
33、力。教育时可采用召开现场会、举办讲座、办黑板报(宣传橱窗) 、张贴宣传画、播放音像制品、树立宣传牌、开设模拟法庭、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审判、参加宣判大会、编写安全教育教材等形式, 以案说教,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安全知识, 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防范与保护的能力。2. 突出重点,有区别地教育。在开展安全教育时, 要突出重点, 有区别地进行。一是教育的内容以防人身伤害、防财物受损、防心理失常、防违法犯罪、保学业完成等为重点。二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如对有不良行为的“后进生” 要以防违法犯罪为主要内容,帮助、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
34、学生;对喜爱运动,行为又过于冒险的学生,要加强防运动损伤教育,教育他们做好人身安全防护工作;对女生要加强防性侵害教育,教育她们做好性安全保护工作;对有心理失常表现的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3. 抓住时机,有选择地教育。开展安全教育,要善于抓住一些时机进行教育。新生入校,针对学生对学校情况不明、环境不熟悉等特点,重点介绍社会治安形势和校园安全状况,提醒学生在校园内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安全防范工作。同时可在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或召开全校性会议时,通报校园安全情况,并针对近期学校及社会治安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季节变换时,可根据季节性案件发生规律进行教育。如春夏季要重点做好防流氓滋
35、扰、防性侵害等工作,有效预防强奸、打架斗殴等案(事) 件的发生;秋冬季要做好防火等工作,有效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4. 开展社会 实践 , 提高教育效果。学生在安全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 , 他们不是被动的教育对象 , 而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学校要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工作 , 让学生们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巩固所学的安全知识 , 增强安全意识 , 提高防范能力。如 : 组建学生护校队 , 组织学生参加重大活动保卫、要害部位守护、节假日值班、校园治安巡逻等活动 , 提高学生自防自治能力 ; 组织学生参加法纪、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 让学生边学习、边宣传、边提高 ; 抓好学生治保组织建设 , 让学生在
36、实践中掌握开展安全管理的工作方法 , 以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 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学校及社会治安形势 , 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5. 加强自护训练 , 提高防护能力。.自我防护在学生安全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会随着学生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而日趋重要。在其年龄偏低 、 独立生活能力偏差时 , 父母、其他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所起的保护作用会较大 , 而自我防护的作用不太明显。随着青少年学生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 , 许多事情需要由其本人亲自处理应对时 , 最能发挥作用的防护力量是青少年学生本人。许多情境之中 , 需要青少年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7、, 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防护。因此 ,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 , 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训练 , 来提高其防护能力。五、升学就业指导(一)中学生升学就业指导的内涵与意义1. 中学生升学就业指导的内涵中学生升学和就业指导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职业,进而引导他们按照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为将来升学选择专业与就业选择职业,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2. 中学生升学就业指导的 意义无论是初中毕业生还是高中毕业生,都面临着多条升学途径。他们考入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就决定了他们将来的职业范围和生活出路。从这个意义上说,
38、升学就是间接的职业选择。而对这种人生的第一次选择,相当多的中学生处于盲目被动状态。正因为这样,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开展升学和就业指导,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升学和就业指导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 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 ,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至少可分为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我观察智能等八种智能。人们在这八种智能方面所拥有的量各不相同,且八种智能在个人身上的组合结构各不相同,这就构成了各种具有独特特征的能力类型, 从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而工作世界也相对应地分成
39、几种类型,不同能力类型的人在与自己相适应的工作世界中发展,则会发挥所长、事半功倍,反之亦然。因此,对学生进行升学就业指导,能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有效指导学生的升学就业选择,既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又能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 )加快深化教育改革的步伐,广开成才之路,为国家培养多种多样的人才。在学生前途发生转折的关键时刻 ,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要、个人能力及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把自己的兴趣、能力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考察,把主体因素与客观需要有机统一起来,不仅有助于多专业、多门类人才的培养而且能促进社
40、会的进步与发展。.( 3 )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每个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每个人都具有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就业不再是维护生存的手段,而是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从事适宜自己性格的、得心应手的工作,可以从中得到乐趣,提高事业的成功率,增强自信心,激发向上进取的精神,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二)中学生升学就业指导的基本途径1. 升学指导途径就升学指导而言,指导途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思想指导毕业生报考什么学校、攻读什么专业,其选择过程与个人的价值观念直接相关。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结合国情教育使学生懂得,
41、在存在多种经济结构的情况下,国家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建设人才;而改革开放的环境和新技术革命大潮的冲击,更为青年人提供了广阔舞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去追求学历和文凭。易言之,要解除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 2 )复习指导一要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临近毕业会考和升学考试,许多学生因情绪紧张、焦虑,或因学习上自理能力较差,常出现厚此薄彼、顾此失彼,或眉毛胡子一把抓等现象。为此,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将一般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长计划与短安排相结合,既具体落实,又留有余地。要指导学生制订并不断调整复习计划,根据复习备考的不同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面复习
42、、归类复习和重点复习。二要做好各任课教师的联络协调工作。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指导学生以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为“纲”,以统编课本为“本”进行复习,防止社会上滥编滥印、五花八门的“汇编”“ 指导”对学生的心理干扰。另一方面要注意对“题海战术”,教师之间“ 争时间、抢地盘 ”的情况进行调控,为学生创造一个既紧张又和谐的复习心理环境。三是指导学生进行解题技能训练。随着试题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教师要指导学生熟悉解题要求,并进行必要的解题技能训练。四是指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越是临近考试,学生群体心理气氛越加紧张,教师应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和学校心理卫生学知识,指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一
43、张一弛。( 3 )心理指导在考生中有一些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如焦虑、恐惧等,它们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复习和临场发挥。为此,教师应注意:一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控,要能取得任课教师和家长的配合,改善环境条件和生活方式,不要对学生频繁地使用鞭策激励性话语,同时严格控制有关考试的流言,以免造成学生的情绪骚动。二要指导学生适应考场。学生面对陌生的考场,往.往倍感紧张而影响考试情绪,为此可指导学生采用心理认同、置换、超脱等方法,迅速适应考场。2. 就业指导途径就业指导途径分为就业意识指导、就业准备指导和就业具体指导三个方面。( 1 )就业意识指导就业意识是指学生对职业对象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职业对
44、象的意向和态度。就业意识指导,就是指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做到“三个了解”(了解社会、职业、自己) ,树立“三个观念”(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择业观) ,处理好“三者关系”(国家、集体、个人) 。其具体任务为:一是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分工、当地经济特点、相关的职业群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职业对劳动者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要求;二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教育,培养其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三是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的智能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指导他们选择今后就业的大致方向,以提高知识学习和个性锻炼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四是使学生具备毕业后能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
45、职业的能力,以及自荐能力和转业改行的多项适应能力。( 2 )就业准备指导一是督促学生扎实地抓好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和一般职业技能训练。二是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三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训练。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刻苦精神,克服只靠国家安置和父母奔走的依赖心理,以及听天由命消极等待的被动心理;还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责任心、理智感、自制力的培养训练,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提高耐挫折能力,培养坚定的职业信念、意志和创造能力。( 3 )就业具体指导一方面,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一些心理测验(兴趣、气质、能力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再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择业。与此同时,教师应从教育要求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培养学生具备适合有关职业需要的职业兴趣、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