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古诗歌与历史教学如何发掘中国传统诗教的合理内涵,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力图对古代诗歌引入历史教学的几个全局性问题作一阐释和探讨。一、古典诗歌引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一)古典诗歌的历史资料性“文 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诗 圣”杜甫的诗因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被称为“史诗”。可以说,古代诗歌中蕴藏着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史学研究者首先注意到了这座宝库,利用诗歌反映 历史的特点,以诗文证史,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新空间。大史家陈寅格的元白诗笺证稿便
2、是倡导诗文证史的力作。这给我们丰富和改进教学手段以有力的 启示。(二)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中 国古代诗歌句子整齐,结构匀称,讲求押韵,注重格律,适合歌咏,情感表达充沛、强烈,有着其他文体难以具备的艺术魅力。中学生的志趣、审美情趣正在发 展中,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将会给他们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导,无形中巩固着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阵地。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加深其对历史演 变规律的领悟。二、古典诗歌的引入与教学任务的落实中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历史教学的三项基本任务,古典诗歌的引入将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的实现。(一)有助于“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中 国古代诗歌有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史
3、诗”之作俯拾皆是。这些诗歌能生动、鲜明地补充教材的基本史实,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溥天之下,莫非 王土。率土之浜,莫非王臣。”显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的无.上威权,是对西周奴隶制的绝好写照。“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 脂栗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则以典型的视角描绘了开元盛世的景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触目惊心的“四百八十”,使学生对南朝皇帝 “佞佛”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 方面的教学极有潜力可挖,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例如,“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措,朝瞻尔庭有县貊兮”,连用反问,回旋重叠,反复吟咏,
4、怎能 不激起学生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待到秋来九月八,残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以激越,热烈的笔触讴歌了农民 起义战士昂扬的斗争风貌和扭转乾坤的气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中 学历史学科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今日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古典诗歌引入教学 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有益处的。古典诗歌为了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或最强烈的情感,总是用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组织排列极简单、极鲜明的事实,最能吸引学生的注 意,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5、;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前三句描写了农业丰收和四海垦辟,但最后一句却激起人们层层思索的涟 漪。一首著名元曲的结尾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诗中“兴”、“亡”的强烈对照和“百姓苦”、“百姓苦”的一致,表现出极大的历史反差,展现了文 明史肌体上的深深伤痕。在这反差与伤痕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呢?这是诗歌涌出发人深省的疑问。古典诗歌的这种卓绝的设问能力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次的“历史思 索”,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三、古典诗歌引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一)写实性原则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要求所引入的诗歌能较客观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使学生能把握到历史的真实。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史”,及白
6、居易的新乐府诗,便是写实的代表作。(二)思想性原则.引入教学的古典诗歌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性,同情劳动人民,反对、抨击社会罪恶和不公平。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苛求古人,对于作品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要向学生指出,并给予合理的解释。那些严重歪曲历史,思想反动的诗歌,是坚决不能用于教学的。(三)简明性原则引入诗歌要顾及到中学生的程度,学生现阶段的知识积累、能力结构,尽量选择那些通俗易懂,富有艺术魅力的。那些古奥、艰深的,即使内容再好,尽量不要采用。(四)精要性原则短小精悍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有些较长的,要引人课堂教学无疑是十分麻烦的事,且有喧宾夺主之嫌。如果其中的内容令人难以割舍,不妨从中
7、选取有代表性的诗句用于教学。不过,剪裁时,切忌断章取义。除 了上述原则外,还应借鉴语文教学的成果。我们知道,从小学开始,每册语文课本都选有古典诗歌,大抵到高三最后一册,共选有一百余首诗歌。其中无一不是诗歌 中的精华。在历史教学中,若需要引入其中的诗歌,仅简单一提即可,这样不但省时省力,而且学生通过迅速回忆、联想,能更快地理解相关历史内容,教学效果更 佳。可谓事半功倍。这同时要求教师对中学语文课本有较完整、准确的了解,并比较出诗歌在语文教学和历史教学中的侧重点,从而能够拾遗补缺,达到诗歌教学完 美。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 年第 4 期论文关键词:唐诗;历史教学;整合论文摘要:随着第三次科技
8、革命的发展,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得越来越紧密,知识综合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将诗歌引进历史教学,一方 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超,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锻炼学生思维;同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诗歌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早的样式之一,又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中国的诗歌对仗工整、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由于诗歌的 这些特点,使学生们对于语文中学过的诗歌印象更深刻,引进历史教学时非常方便、快捷。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 的发展推向高峰。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现存唐诗五万四千余首。在这些诗歌中,
9、有很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如杜甫的诗,题材.主要是时事与底层百 姓生活。又如白居易的诗,白居易写的新乐府诗,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心,对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晚唐时期的杜牧,更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在中学 语文课本中,吸收了很多诗歌中的名篇,他们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有很多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对学生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原貌也 起了重要作用。本文试就中国唐代诗歌与高中中国古代隋朝唐朝历史的教学整合做出如下设计。1 唐诗与隋唐政治史教学整合,以提高学生兴趣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但它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特别是伟大工程大运河的开凿,泽被后世。我在讲述隋朝大运河时
10、引进了晚唐诗人皮日 休的(汁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隋场帝的功过。同时也点明了隋开大运河 的巨大作用。有利于学生对运河作用的理解及对历史人物的恰当评价。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知名的皇帝,他当政时,特别重视人才的引进而且能够做到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著名的谏臣就是魏征。我为了说明这一点,引 用了高中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这是魏征向太宗提出的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学生们对此文比较熟悉,马上就有人背诵出其中的名句:“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高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对于魏征的敢谏善谏和太宗的善
11、纳谏,学生已了然于心。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玄 宗宠幸杨贵妃,为了她,不惜劳民伤财,讲述这一问题时,我引用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 知是荔枝来。”此诗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很好地印证了玄宗后期不理朝政,政治腐败的现实。2 唐诗与隋唐经济史教学整合,以利于深入浅出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之风很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国家为了增加财政税收,实行了新税制:两税法。这些赋税制度理论性较强, 学生不易理解,于是我引用了白居易的重赋,“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结
12、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 春。”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税法的目的之一:“爱人”,同时,也理解了为什么两税法会加重人民负担。抽象的问题通过诗词的引人,既生动形象,又明白 易懂。唐玄宗前期,唐朝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出现“开元盛世”。为了说明这一段的盛世景象,我引用了诗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 粟米白,公私仓底俱丰实。”为了说明唐商业繁荣,引用“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用“皆闭户,人尽去作商贾”来证明唐商业非常 繁盛。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转衰,杜甫的诗歌有所体现。我引用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
13、,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 含蓄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盛衰之异。前两句写诗人对三十年前跟李龟年交往情形回忆,语似平淡,却流露出对“开元全盛日”的留恋 之情;后两句转人写现实,记诗人和李龟年重逢的时间和地点,组含着沧海桑田的感慨。隋唐时,江南农业进一步开发,全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在讲述农业的特点之一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时,我引用了刘禹锡的竹枝词 “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还有温庭绮的烧歌“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从这两首诗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当时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已成为非常普遍 的现象,从而理解并记忆唐时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这一特点。3 唐诗与隋腐民族
14、关系史教学整合,以提高学习效果天宝中后期,唐王朝对西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天宝八年歌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一役,死数万人。751 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 l 万进 攻南诏,汉军大败,死亡万人。这一段历史,杜甫的兵车行有记载,所以在讲述唐与少数民族战争和唐朝百姓的兵役时,我引用了其中诗句“车麟磷,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去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 草。”用耶娘妻子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控诉兵役的繁多及战争的残酷。用老百姓违反常理的想法:“信女好”来说明兵役让男丁不能孝敬父母及兵役的繁多使民
15、 怨沸腾。4 唐诗与隋唐文化史教学整合,以提高审美情趣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特别发达,形成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对周边国家形成巨大向心力。唐时中国与日本关系非常友好。日曾派遣了十三次遣唐使到 中国,在讲述这一问题时,我引用李白的哭晃卿衡旧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晃衡是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 吕,开元五年,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做官,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此诗中表现了李白对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 痛的感情。说明了李白与晃衡的友谊深厚。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的美好一页。总之,唐朝的诗歌辉煌灿烂,史诗之作俯拾皆是。在进
16、行隋唐史的教学时,老师有意识地进行文史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 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应用到历史教学中,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为培养他们的高 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对于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学生早日成才。.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盈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史学”。按照这一观点,我们能够将大量的古代著作引入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本文来 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之中,尤其是古代文学中的诗歌词曲。在古代,诗歌有着
17、特殊的地位。春秋时期,诸侯贵族在会盟、聘问等外交活动及祭祀 宴飨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更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之一。例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中的 颂就通过歌颂周氏祖先的功德,在客观上生动地记载了周部族的历史。而其中的风更是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描绘了一幅先秦社 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到了魏晋时代,诗歌则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人们把目光都对准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这些史实说明,古代的诗歌词曲反映甚 至记载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描绘出历史的面貌。到了唐宋以来,作诗咏史更是蔚然成风。据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统计,
18、由唐至清共有 4000 余首咏史 诗流传于世。这些诗歌针对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社会经济的繁荣凋敝、战争的连绵惨烈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安乐,用优美的语句使其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这些都 是原始的、绝好的、很具有说服力的素材。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 梁。” 这就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它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词会发挥重要的作 用。 一、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美,该是教育的磁石”,“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 润,儿
19、童的智慧、情感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 工整富有乐感的格律,是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上的重要特征。而说起来朗朗上口、有节 奏、有乐感又是青少年所钟爱的。优美的语句,情景交融的意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会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便不启而发,使 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容易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讲述先秦文学时,引用一首短小易懂的硕鼠诗,它诙谐的语言,流畅 的格律,引人入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下再趁热打铁,组织一次诗经朗诵会。这样,通过开掘和展示古诗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开展融合美和寓教 于乐的活动,使美与科学一体,美与
20、人文同在,认知与审美并进,既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 园 FFKJ.Net的审美情趣。 二、能够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学习 历 史上一些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们或亲历目睹世乱变故,身受世变之苦;或身处盛世,享受盛世太平。对盛世的繁荣兴盛,他们兴奋地记载,如杜甫的忆昔诗;基 于对人民的同情之心和对乱世的痛恨之情,他们更是以诗言志,如杜甫描绘安史之乱后社会惨象的无家别,描写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曹操的蒿里 行、王粲的七哀诗、蔡文姬的悲愤诗、白居易的痛恨唐玄宗荒淫的长恨歌。这些诗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画出了
21、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历史画面。如果在 历史课堂恰当地、不失时机引用的话,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历史重现,使学生“走进”历史,去触摸历史人物,感知历史现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 忆,有利于学生学习。 .再有,一些诗人截取历史上一时一事,一人一物,作诗咏史,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看法。这些作品有的寓意精深,有 的偏颇甚至错误。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正确的辨析,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例如,对于昭君出塞,杜甫有诗感叹“一去 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欧阳修更是哀叹“红颜胜人多薄命”。他们在对昭君命运的悲苦寄以极大同情的同
22、时,却 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耻辱。而翦伯赞却赞扬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在此,如能点拨学生比较、分 析,就很容易认识到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认清古人错误的民族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唯物史观。 三、有利于发掘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随 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要求历史教育要树立“大文科”的教育观,要将历史与政、文、地等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文 科综合能力。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歌词曲能够适应这一要求,能够发挥作用。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歌曲本身就体现了历史与语文文史不
23、分家”的内在 联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对古代诗歌恰当适时地引用和巧妙地设问,是适应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 课件园 FFKJ.Net文科综合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比如杜甫咏怀古迹一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名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可 设问“一去紫台连朔漠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来考察历知识;设问“群山万壑是指什么?”来考察地理知识;还可设问“昭君出塞”反映了西汉什么样的 民族政策,由此出发再提问当今的民族政策如何?这样,既考察了历史知识,又考查了政治知识。除此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古诗歌包含有政、史、地等科相关知识 和能力
24、,如果仔细推敲,巧妙科学地设问,就能起到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 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 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同历史知识关系紧 密的诗歌,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偿失。 让诗歌词曲为历史教学添风采这一教学反思,来自斐斐课件园!http:/www.FFKJ.Net关键词: 诗
25、歌 中学历史教学 运用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 “诗言史,史含诗”,文史结合历来是中国学术的传统。有些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且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有的诗词甚至概括了历史现象的本质,总结了 历史规律。因此,现今保存下来的许多作品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类作品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 物和典型事迹 ,如果写得好 ,会比历史记载更能反映社会风貌 ”,“ 在具体材料的运用上,史家往往利用文学作品以充实、丰富历史着作的内容”。优秀的文学 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管是何种文学题材,何种文学体裁,文学作品都是对鲜活的
26、现实生活的反映,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从这个 角度看,文艺作品是可以作为说明历史问题的补充材料的。着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便尝试以诗证史,写出了着名的元白诗笺证稿。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如此紧密,难以分割。故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史料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来,作为背景铺垫、情境创设、问题启发的有效载体。这能丰富教师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课程标准也要求历史教育应成为“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因此诗歌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进行对比呈现,培养思维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动
27、机最好来自获取知识本身,即由对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起自觉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稳定、最重要、最有效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手段。 诗歌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形式特点看,学生易于掌握,形成历史认识,培养“历史思维”。中学生认识历史时,往往容易停留在历史事件的表象,而 不太习惯将历史事件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深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将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教师借助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分析历史现象背 后的因果关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同一问题的评价,不同诗人往往给出不尽相同的评价,例如在评价大运河时,诸
28、多诗人都有涉及,而且评价多样。例如: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 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李敬方汴 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同为唐朝诗人,但三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却大不相同,形成对立的意境。在 课堂里引用,有利于搭建自由交流思想的平台,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 本质的能力。 二、激发爱国情怀,实现美育功能 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
29、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课程标准也有“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适当选用诗歌等形式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美育功能。 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文学作品,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历史想象,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并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例如,谭嗣同的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的“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吉鸿昌的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等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揭示了中华民 族历经磨难仍顽强不屈的根源,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拥有开阔的胸襟和树立远大的志向。 三、诗歌运用的适度原则 文
30、学作品有史料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应用到历史课堂中来,也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文学作品的辅助,更不能将历史课上成语文课。历史课堂引用文学作品,并不是探究其思想内涵,也不是欣赏其意境情趣,更不是钻研其遣词造句,而是分析过滤出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史实、历史结论服务。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避免过多地介绍文学作品的情节内容,要注意文学作品引用得是否适当、适时。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学习不仅是对过往史实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历史、 感悟历史。我认为要实现感性呈现和理性求索,文学作品是非常合适的载体,但
31、要特别注意厘清历史与文学.的区别,对于那些过于强调主观感受和有违历史事实的诗 词,尽量不加引用。 运用文学作品激活历史教学,既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相应策略,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努力做到平俗易解,适度引用,紧扣教学标准,并具备一定的美感等原则。这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和综合能力。 注释: 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194,196. 参考文献: 1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2吕霞,王刚.谈诗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育 ,2006,(7 下):80. 3唐惠中.咏史诗词与历史教学.吴中学刊,1997,第 11 卷 ,(3):91. 4马玉莲.浅谈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读与写杂志,2006.9, 第 3 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