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辞解说高考语文试题不可或缺的钥匙2012 年全国17 套高考语文试卷修辞考点典型试题研究修辞是在社会交际中,双方依据具体的题旨情境,运用语言文字以传情达意而力求取得恰当效果的言语活动。修辞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最直接有用的工具学科。综观历年的高考试卷考测内容,都不同程度涉及修辞考点。2012 年全国 17 套试卷的修辞考点测试分值明显增加,四川卷高达 27 分,全国大纲卷 23 分,江西、广东卷 22 分,北京卷 20 分,平均约 18 分。可见,修辞已成为解读高考语文试卷不可缺少的一把钥匙。这里,拟就各卷中出现的修辞考点考测类型作一全面具体的分析,以备今后考生复习时参考。考试大纲中有关修
2、辞的考点一、语言文字运用1.选用、仿用、变换句式2.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二、古代诗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说明:这里将大量涉及考试大纲中规定的 9 种修辞格及常见的修辞格,如能娴熟掌握,极有利于古诗文的鉴赏。三、选考内容.1.文学类文本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说明:选考文本的修辞内容考核涉及面极广,既可能是辞格,又可能是词语与句子修辞,甚至有的还考查到语段及语篇修辞,但目前尚未考测到语体修辞。
3、考测的表现形式一、在语言知识及运用中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主要考查消极修辞,最为突出的是简明、连贯、得体的综合运用。此外以仿写为载体,考查修辞格与句式的综合运用,这一形式也受命题专家的青睐。之外,中国传统特色的修辞格对偶,也备受关注。二、在古代诗文阅读中,最为明显的是考查修辞格在古诗中的运用以及炼字、用词、造句的匠心独运。三、在选考文本中,最为突出的是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也偶有涉及。需要说明的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中有关修辞的考查变数最大、范围最广。可以是辞格,也可以是词语与句子修辞;可能是语段或语篇修辞,将来也有可能涉及语体修辞。修辞考测题的基本类型一、辞格(一)考
4、试大纲中规定考测的辞格.1.比喻借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本质不同的彼事物来描绘说明此事物,以达到形象深刻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常说的打比方。又称譬喻。例.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2012 年全国大纲卷)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但修辞上要求每句使用比喻,句式上要保持“没有,就如,无论怎么,都只是”的形式,内容上要另选话题。答案示例:
5、没有诚信,社会就如冰窖,无论怎么雕琢,都只是暖不热人心的虚假装饰;没有诚信,社会就如地道,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晒不到阳光的阴冷所在;没有诚信,社会就如月球,无论怎么想象,都只是寻不到生命的美丽假象。.2.比拟融入特定的情感,将对象加以错位描写,或将物当作人来写,或将人当作物来写,或将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以引起某种联想,表达鲜明情感倾向的一种修辞方式。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 年辽宁卷)初见嵩山张 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6、【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数峰清瘦出云来”使用了拟人手法,用“清瘦”形容嵩山,仿佛是一位清高孤傲之人从云端呈现出来。“出”字,把静态的山动态化了,而且让人感受到山势的高峻。由此,答案可作如下概括: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清瘦 ”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3.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所表达对象的某些方面以强调或突出该对象的一种修辞方式。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2012 年全国新课标卷).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作者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答案为:这首诗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4.对偶使用两个
8、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表达相关或相反语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对仗。例.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注意:内容与节日相关;可以不考虑平仄。(2012 年四川卷)(1)端午 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2)中秋 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对仗知识,考虑到难度问题,题中明确指出可以不考虑平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示例:(1)端午 下联: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2)中秋 下联:清风一缕拂丹桂5.排比连续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意相关、语气一致的语言单位,以强调语意、突出感情、增强语势的一种修辞方式。例.(2012 年湖南卷)一九二
9、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鲁迅忆韦素园君)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文段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鲁迅先生情感的变化,高兴中夹着悲哀;后半部分使用了排比句式,把鲁迅先生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表达
10、了对韦素园的一种关切与忧虑之情。.参考答案: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写高兴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6.反复:为突出某个思想、强调某种感情或增强语言节奏感而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重复、复叠。例.(2012 年四川卷)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刘亮程柴禾)画线
11、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反复,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这里,反复出现的是“我们看见了”,虽然看见了,但是我们并没有采取行动去阻止柴禾的腐朽,而是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冷眼对待。从而不难分析出作者内心那种自责与无奈的感慨。据此,答案可概括为:利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 突出了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了深深的自责和无奈的感情。(二)超纲考测的辞格1.对比两种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
12、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对照。例.(2012 年湖北卷)罗琅耳边杜鹃啼中,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根据文意,文中首先牵涉对比修辞。文章叙述“姑嫂鸟”的故事,其用意之一是与前文“啼血化花”的故事形成对比,补充叙述有关杜鹃鸟的传说,丰富文章内容。2.衬托衬托就是为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式。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12 年福建卷)望江南宋李 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13、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描写之妙,要看语句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这里关键用的是衬托手法。从衬托入手,答案可概括为:“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3.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例.材料概括分析题(2012
14、 年江苏卷)铺排典故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应酬”“应景”的需要,于是不得不“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偷懒取巧,罗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在旧社会里,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常常得绕个弯,借典故来传述;明明是时事,偏说“咏史”,明明是新愁,偏说“古意”,甚至还利.用“香草美人” 的传统,借“
15、古意” 的形式来起“咏史 ”的作用,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还有艺术上的原因,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典故,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客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1)文中所说中国旧诗“老毛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2)请具体解释“反客为主”在文中的意思。(3)请结合材料,从艺术上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效果。【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答案可分述为:(1)古代诗人为应酬滥用典故;政治压迫和礼教束缚迫
16、使诗人不能自由抒情,不得不用典故;诗人为追求艺术感染力而过度用典。(2)客,指典故;主,指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反客为主”,指的是多用典故反而影响了内容的表达。(3)可从正反两个方面谈。a.这首诗的用典形成了特殊的效果。可以就增加内容深度、使语言富有暗示力、引导读者深入品味等正面作用方面谈看法;b.这首词用典过多,减弱了艺术表现力。可以就晦涩费解、卖弄学问等方面谈看法;c.也可兼谈上述两方面内容。.4.通感在表达中将人们的各种感官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相互沟通连接起来,把一种感官感觉转移到其他感官感觉上,从而在多种感官感觉中共同描绘同一表达对象,使其丰富生动的修辞方式。由于通感是
17、感觉间的移动,所以又称移觉。例.根据文意,下列诗文中,不含联觉现象的一项是(2012 年江西卷)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B.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阴冷。(牛汉悼念一棵枫树)C.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D.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解析】本题考查“联觉”概念理解的综合迁移能力。据文意,联觉现象实质上就是通感(或叫移觉)。A 项由嗅觉(清香)联想到听觉(歌声);B 项由嗅觉(清香)联想到触觉(阴冷);C 项由听觉联想到触觉(歌乐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由视
18、觉联想到触觉(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般凄冷);D 项只是单纯的心理描写,运用比喻,用“月满月亏”比喻团圆与分离。因此答案为 D。.5.列锦把具有关键性的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词组,组合成一种多列项的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述怀,这种修辞手法叫列锦。例.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12 年广东卷)余杭四月元白 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注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意象组合、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其中,作者连用四个名词意象,构成四幅画面,描绘出诗情浓郁的景象,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这里实际上用的就是列锦辞格。题目点明时间、地点。首联写四月余杭路上,天一放晴,呈现生机一片,人们都来来往往忙碌着。颔联用四个名词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画,“朱”“青”“绿”“白”四个词分别体现四种颜色,两两对比,极富质感。(三)辞群辞格的综合运用.1.比喻+ 对比例.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语意连贯。(2012 年四川卷)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
20、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希望;回忆,希望。【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及修辞手法中比喻与对比的运用能力。所给例句非常明确,每一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都要含有比喻,同时两个分句之间又要形成对比,此外还要从形式到内涵达到仿句的要求。示例:毕竟是秋日的缤纷落叶 才是枝头的盎然春意 毕竟是扬尘远去的背景 才是迎面而来的微笑2.拟人+ 比喻例.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 60 字)(2012 年浙江卷)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扩展、语言表达的生动以及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时,要审清题目中的三个要求
21、:“描写性文字”“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和“不超过 60 字”。然后展开联想,把文中的四个词写成一段语言优美、生动形象的文字。.示例:初冬时节,窗外的银杏树像一个正被病痛折磨的患者(比喻),在疾风骤雨中,瑟瑟发抖,不停地呻吟着(拟人),又一阵狂风,凋零了它仅有的几片黄叶。3.借代+ 点化例.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2012 年天津卷)野 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 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 。(1)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解析】本题考查
22、对诗句的赏析能力,开放性较强。只要抓住赏析的角度即可。一般角度有修辞,如对偶、借代等修辞;也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如“逢”“忙”等;还可以从选词角度,如所选词语的色彩“碧”与“黄”的映衬等;还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入手,本诗主要表达诗人对野菊的喜爱之情。参考答案:本诗颈联中“碧”与“黄” 相映衬,半山绿色,只有菊花是遍地金黄,构成一幅色调明艳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使用借代的手法,以“黄”写菊,形象直观,让人一下子就能联想到那遍地的金黄菊花,傲然于山间;同时“碧”与“黄”又相互映衬,更能突出菊花色彩的明艳,其中寄托了诗人对野菊的喜爱之情。4.用典+ 衬托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
23、题目。(2012 年北京卷)柳 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 暗含江边之“堤 ”,写“ 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 承“春江”,写堤长;“ 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 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
24、“细柳营 ”,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物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这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可见,答案为 C。5.比喻+ 比拟+点化 +移情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2012 年江西卷)江城子秦 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韶华:
25、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便做:纵使。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比较异同,多从诗句的内容、情感、所用的艺术手法(如是单独的句子,多是修辞手法;若是整诗,多是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构思手法等)进行比较。从内容来看,两词所抒发的愁不同;从手法来看,要注意题干中“化用”的提示。.“弄春柔” 移情于物,又用拟人,写出了柳条多情善感。移情指的是把人的主观情感投到客观事物之中,使客观事物具有和人的情感相一致的非常特性的一种修辞方式。“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
26、人“动离忧,泪难收”。“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状写作者积愁难化,登楼排遣。“飞絮落花” 点出暮春意象,“一登楼” 用此动作叙事,着意于这个细节镜头的刻画,“一” 字突出了时间的不可往复,又写出自我的孤独。全词兼用比喻比拟点化移情的修辞格,从景语开始,以情语结束,把离愁别怨的深沉之情推向了高潮。综上所述,答案可概述为:同:都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愁之深之浓。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从泪写愁,写法曲折。(四)任意选用
27、辞格例.(2012 年广东卷)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请你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60 个字(含标点符号)。【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写前言,内容上要紧扣摄影展主题,表达上要简明、连贯、准确,.所用修辞手法要富有形象、生动等特点。此题解答要围绕“花卉”与“艺术摄影”展开,点出此花卉摄影的地点、原因、目的及意义。示例:又是一年风光好,奇光异彩耀华南。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朵绚丽的奇葩“华南七中四季花卉 艺术摄影展 ”盛开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心与心碰撞,情与情交融,爱与美
28、共鸣,徜徉在这个光、影、色灵动变幻的世界,心随影游,意伴情动。(比喻,排比,对偶)二、辞规“辞规 ”指的是消极修辞的规律,具体指的是“通顺有条理”“简洁无废问”“简明无歧义”“ 贴切有所宜”等规律,类似于考试大纲中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1.衔接与连贯例.(2012 年全国大纲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 的写法。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荼” 简写为 “茶”,汉代已露端倪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 ,这恐怕不是我们人
29、人都知道的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茶” 有多个义项,“茶叶” 义是其中之一A.B.C.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衔接与连贯能力。根据横线后面的句子“如在某些汉印中”,可判断在最后,排除 D 项;从茶叶引入,与形成对比,相连;故选 C 项。2.得体例.(2012 年山东卷)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能力。修改要符合小张的身份、收到郑先生著作的感谢之情和自己的谦卑之意的特定语境。示例:“寄奉” 改为“
30、惠赐” ;“过目”改为“拜读”;“些许”改为“极大”;“惠存”改为“珍藏”;“光临 ”改为“拜访”。3.简明、连贯、得体例.(2012 年安徽卷)安晴同学一直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天,安晴向协会组织委员李华同学询问相关情况。下面是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安晴:李华:当然可以,欢迎你加入!.安晴:李华:下周六正好有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安晴:李华:我们打算赠送一些书籍、文具,还要给他们辅导功课呢。安晴:哦,我有一些书,正好可以带过去。李华:安晴:好的,我出个小节目。【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得体、简明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两
31、位同学的答话,推出问话,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得体。示例:李华,你好!我是安晴,我想加入你们协会,不知是否可以?谢谢!那么最近有没有活动啊?请问这次活动是怎么安排的呢?好的,另外希望你能搞个小节目。三、辞律辞律即遣词、造句、缀段、谋篇的规律。1.遣词例.(2012 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 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点是对炼字
32、的考查。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诗中的“藏”“透”生动地写出了邹明府的行踪变化,也准确地表明了邹明府的隐逸情怀。具体可组织如下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寒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正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给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2.炼句例.(2012 年浙江卷)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
33、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甘典江母亲的中药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解析】本题考查对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能力。“赏析”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手法+ 效果”,先分析用了哪些手法,再看这些手法在文中的效果。排比,多为了增强气势;比喻,多为了形象生动。画线句中由“一根草是药” 无限扩展到“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灵芝”将文章主题提升,使药的含义无限延伸。可结
34、合此主题组织答案。画线的句子妙在: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3.句式变换例.(2012 年江苏卷)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义,不超过 25 个字。夜幕下,小松树上彩灯闪烁。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语地感慨:“人睡觉要关灯,整夜灯光照着,非失眠不可。树也一样,那么多的电线缠着,那么强的灯光照着,能活得好吗?夜色是美了,树可是要生病的。人们啊,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变换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审清题干,改写的只是园艺师的话。其次分析园艺师的话,园艺师语言之所以生动,在于他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方法以及句式的变化。要把生动的语言改成平实的语言,需要改变这些修辞,把园艺师的观点表达出来即可:.不要用那么多的电线绕着树,也不要用那么亮的灯光照着树,让树好好生长。人们要懂得这个道理。由此可平实地表述为: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