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乡花儿及其当代意义的思考摘要 近年来对于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这不仅是经济发展(旅游规划)的需要,而且也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的需求。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极度繁荣,精神文化生活如火如荼。尤其是作为一个历史自觉者,应当以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历史文化为己任,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其中不仅包括以汉民族为主的文化,而且还应当包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仅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民风民俗、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以及乡村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以流行于甘、青、藏等地区的花儿为例,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通过深入挖掘反映社会生活的历史信息,以期得见其东乡族社会变迁之一斑
2、。同时也希望为保存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裨益。关键词 东乡族 花儿 社会变迁我们知道“花儿”自上世纪 20 年代被袁复礼先生引入学界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结合民族风情和从传统文化之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最显著的就是各地“花儿”选集的不断出版,整理研究群体逐渐扩大。然而,在此之下我们却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花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当前最艰巨的任务。怎样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长期思考的话题,虽然我们已经感受到在新时期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已成为每一位学者不得不关注的视角,而且也是我们的文化从产业建设不可逾越的重大课题;笔者不以愚陋,想通过
3、对“花儿”这一民俗文化的重新梳理,深入挖掘其能发挥的当代意义,希望对此类民俗文化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 东乡族1 东乡族简述1.1 族源考究想来中国历史上以居住地或发源地而命名的事类不胜枚举,东乡族就是其中一例。据考证“东乡族因居住在古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 (Sarta) ,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东乡回回 、 东乡蒙古和东乡土人等,其民族共同体形成于元末明初,但是, “东乡族作为一个概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第一阶段(1950-1954)的民族识别中生成的。 ”1 (杨思远.咀头村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7.)在封建社会里东乡族人只
4、是作为一种附庸或苦力的来源而遭受压迫,直到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乡族人才得以解放,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得到了国家认可与保护。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对于以往模糊不清的历史真相,我们只有深入考究其渊源,方可见得其真实。继而杨先生又对其进行了族源的考察,他首先例举了以往学术界对东乡族族源的争论,概述如下:一, 蒙古人。主要依凭语言习惯与蒙古人近为据。二,三族混合说。以回族为主,融合了蒙古族和当地汉人。三,中亚或阿拉伯人说。依据东乡族人的体形特征。四,吐谷浑人说。依据东乡语与“土语”相近,且东乡多出吐谷浑人墓葬。五,回回色目人说。依宗教信仰为证。2 (杨思远 .咀头村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
5、出版社.2010:7.)但是这些都有失偏颇或各持一端,究竟如何,杨先生最后断定:“总体观之,伊斯兰教是东乡族形成额重要纽带,东乡族先民的.主要来源是撒尔塔人” 。3 ( 杨思远.咀头村调查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7.)以今天的风俗习惯考之,杨先生的这一点论断应该是值得肯定的。无独有偶,马福元先生也曾说过:“东乡族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了回族先民、汉族、藏族及少量的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元代末年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 ”4(马福元. 中国东乡族M. 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2:12.)另外,马虎成先生也有类似的见地,他认为:“东乡族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了其他一些民族的成分,约
6、在元末明初形成于今甘肃东乡一带的一个民族。也就是说, 撒尔塔人是东乡族的主要来源。 ”5 (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 50 辑中国东乡族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16.)关于东乡族族源的考察,起初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近年来多数学者借助于新的材料和科学方法,使得人种的鉴别研究有了比较新的进展,其研究表明:东乡族人是以撒尔塔人为主,与蒙古人相差甚大。总而论之,东乡族应当是以撒尔塔人为主,并且混合了其他民族而形成的新民族,这已为人们所认可。1.2 地理沿革考察一个民族,必须要对其所居住环境的地理沿革做一番考察:“东乡地区远古时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到了原始社会就有人类的生存了;春秋时期为羌戎之
7、地;战国末属古雍州;西汉置枹罕县,属陇西郡;汉、晋以来,相继为鲜卑、吐谷浑、吐蕃所据;至元朝始有操阿拉伯、波斯、阿尔泰语的撒尔塔人迁居此地。 ”6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 50 辑中国东乡族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58.)然而,就地域范围而言:大致还是集中在今甘肃兰州、临夏等河湟地区,这也与今天东乡族集中聚居于临夏一带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1.3 人口分布东乡族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则散居在甘肃省兰州市、广河县、和政县、会宁县和玉门市等地,另外还有少量的定居于宁夏、新疆、伊犁州及青海省等地。除以上西北各省份之外,在全国也有分布,有关全国的分布情况,请参看
8、下表:中国大陆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东乡族人口分布表地区 东乡族人口 地区 东乡族人口全国 513805 甘肃 451622新疆 55840 青海 2498宁夏 2168 西藏 111云南 179 贵州 412四川 60 广西 98广东 61 湖北 78黑龙江 64 北京 99内蒙古 42 其他 473资料来源:据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7 (转引 马福元.中国东乡族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13.)从上表可以看出,东乡族主要分布在主要分布在甘肃及其周围的省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1.4 语言文字 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历史传承的重要工具。 “东乡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有
9、属于本民族的语言东乡语。东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单元音少,.复元音较多,没有长短元音的对立。 ”8 (杨思远.咀头村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8.)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还是运用汉语进行交流。东乡族人由于其民族特性和民族渊源,造成了浓厚的伊斯兰宗教信仰,几乎是全民信教:“据 1985 年统计,共有 16.6 万人,占东乡县总人口的 84.3%。 ”、“东乡的每个村庄几乎都有清真寺,甚至一个村子有好几个,全县共有清真寺500 多处。 ”9 (马福元.中国东乡族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13.)由此可见一斑。并且就其内部也是教派林立,马福元先生指出:“中国伊斯兰教在
10、东乡族中通常分为三大派系,即老教、新教和新兴教(又称赛莱菲耶 ) 。老教又分为四大派系,即虎夫耶、哲赫忍耶、库不忍耶、戛德忍耶。各大派系又分出若干小派系,小派系也叫“门宦” 。 “门宦”属于伊斯兰教派中的神秘派,在国外被称为“苏菲” ,在我国新疆被称为“依禅” ;在甘肃、宁夏、青海一带称为“门宦” 。东乡族人信奉老教(门宦)的人数最多,共计 9 个门宦:胡门、白庄、华寺、大拱北、张门、穆夫提、沙沟、海门等,信教的信徒分布较广。新兴教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才产生的,所以信徒较少。10 (马福元.中国东乡族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114.)由于其既有的历史传统和现今复杂的地域特征造成了这里
11、复杂的宗教信仰,但是可以看出,主要是以伊斯兰教为主,其他宗教掺杂其中。由此反映出其复杂的宗教情结,究其缘由:那是因为宗教在其民族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如果说语言是促使其民族形成的第一纽带的话,我想宗教便是无可置疑的不二桥梁。2 东乡族习俗2.1 开斋节伊斯兰教教历将九月确定为戒斋的月份。每逢斋月穆斯林们白天不准饮食,不许说污言秽语,夜间饮食,或有的在日出日落之前饮食。斋戒期满,已经到了 10 曰 1 日左右,故而开斋,举行庆祝活动,故称为开斋节或“尔德节” 。这一天邻里之间相互问候祝贺、男人举行念经祈祷等活动,相当于汉民族的春节。2.2 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东乡人称之为“阿也” 。这一节日
12、一般在开斋节后 70 天举行。主要的民俗活动有邀请邻里共餐,分送食物,宰杀牛羊等等。 2.3 圣纪节主要是纪念圣人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的节日,在伊斯兰教历 3 月 12 日举行。其纪念方式主要是举行各种形式的聚会以及诵读古兰经等。2.4 阿守拉节“阿守拉”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10” ,即伊斯兰教历的 1 月 10 日。在东乡阿守拉主要是妇女儿和儿童们聚会的节日,每年有各家主妇轮流举办,届时海吃海河,尽情玩乐是为主要活动。2.5 卧碌吃这个节日主要是东乡族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秋末冬初,农闲之际举行。届时全村人相聚一堂,共进丰盛的餐饭。顾名思义,这个节日主要是以饮食文化为主。总
13、结以上,开斋节、古尔邦节、阿守拉节、卧碌节为东乡族人四大节日,这些传统的民族节日,蕴含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浓厚的乡土情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扎根在黄土高原上的各个民族,也许这些才是展现他们风采的舞台,也是对他们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二 东乡花儿1 花儿与花儿会(花儿的流派、分布,特征,花儿会)1.1 花儿及其分类“花儿”是我国古老歌谣的一种,从其产生一直传唱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对广大的西北地区的人们来说, “花儿”就是流淌在他们心中的赞歌。就其如何得名以及怎样产生分别作一介绍,首先:“花儿”是流传在甘、青、宁、新部分地区的一种民歌,传唱者主要有汉、回、撒拉、东乡、保安、土族及部
14、分藏族和裕固族。这种民歌以在歌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 、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而得名,他的另一种歌名叫少年 。其内容以歌唱男女爱情为主,属于山歌形式。 ”11 (郗慧民 .西北民族歌谣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花儿”产生于民间其属于民歌歌谣。尤其是在西北少数民族中, “花儿”的传唱最为普遍。其次:“花儿约有书 300 年的历史,一说由元曲演变而来,曲调有令 ,有百多种”12 (马进东.西北花儿介绍J.科技风:2010(06).)另外据记载:“花儿早在明末清初,就扎根在东乡族人民的中间,乾隆 46 年(1781)初春,以苏四十三为首的撒拉族人民揭竿而起,举起反清斗争的义
15、旗,取道东乡,东渡洮河,直攻兰州,数以千计的东乡族人参加了这次斗争。当时东乡地区流传着许多名民歌,其中有两首花儿唱道:撒拉反给者唐汪哩,唐汪里有个亲戚哩。接在个炕头坐哈哩,管上了一顿吃的哩。拆上了房上的尕椽子,齐排挤扎成个筏子;撒拉反给在山尖子,吃的是羊肉面片子。 ”13 (东乡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58.)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花儿”的产生至少是在明末清初以前,仅此计算,也至少有 300 年左右的历史是不差的。 “花儿”同时也普遍流行于我国广大西北地区,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以及复杂的地域特征使得“花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对于其分类,由于见仁见智,或有差异,但总体来说主
16、要有“河州花儿” 、“洮岷花儿” 、 “青海花儿”三大类,另外在此三大类下各小类有异彩纷呈,此不赘言。首先,有人认为:“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 花儿在音乐特色、演唱方式和文学形态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一般认为可分为河州花儿 (又称临夏花儿、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类型” 。14 (郗慧民.西北民族歌谣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44.)其次:“根据花儿的发源地,我们可以把花儿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河州花儿” ,发源于河州地区,即今甘肃临夏地县,现在遍及临洮、康乐、和政、广和、永靖、夏河等县,有的流传到宁夏。第二类是“洮岷花儿” ,在洮岷地区,即现在甘肃的临潭、岷县。丹尼一带。第三类是“西宁花儿
17、” ,发源于西宁地区,即现在青海省的西宁、湟源、贵德、乐都、循化一带。 ”15(花儿的分类,马进东 .西北花儿介绍J.科技风:2010(06).)不管是三类还是两类,他们之间的地缘关系近乎寻常,这是我们难以否认的。笔者以为起初只有河州与洮岷两种,后河州花儿西传入青,形成.独具特色的流派,故而现今研究者不得不把他独自划作一类。1.2 花儿会提起“花儿”必然要说到“花儿会” ,因为自从“花儿”产生以来“花儿会”就是“花儿”们最盛大的节日。 “花儿会的由来在各民族中都有优美的传说,多与仙女下凡歌唱及劳动与爱情 相联系。各地会期不尽一致,有在每年正月十五举行,也有在二月二、三月三,五月端阳、六月初六、
18、八月中秋、九月重阳等时间举行,其中以六月初六在甘肃莲花山和青海五峰山举行的花儿会规模最大。届时,临近各县的各民族歌手、群众部分男女老幼,穿着艳丽的服装,络绎不绝地前去赴会,少者数千多则数万。在莲花山,花儿会风四个赛程:即拦路问歌、游山对歌、夜歌和告别。 ”16(马进东.西北花儿介绍J.科技风:2010(06).)虽然各地“花儿会”的时间或各有差异,但是他们的赛程大抵是相差无几的。有的这只是在以上四个方面或详增略减罢了。会儿盛会,不仅是一个娱乐、休闲、交流的平台、而且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极好方式,在全全球化风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促进民族认同感是我们寻根探源、共同繁荣的坚强柱石。刘永庆
19、先生言道:“花儿会是花儿传播的重要场域,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北的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区,花儿会的产生使得花儿之一民歌形式更具影响力、更具生命力、它不仅是花儿流行地区人民艺术创造的智慧结晶,也是花儿流行地区人们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个有效的形式。 ”17(刘永庆.花儿会现状探究J.知识经济 2011(4).)正如其言:“在花儿会上,当地群众演唱“花儿” ,休闲娱乐,其乐融融,这位“花儿”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生机。当地政府部门完全可以通过举办“花儿”演唱会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将“花儿会”与当地的民俗旅游业紧紧联系起来,就可以为当地群众提供多种致富途径,将“花儿”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不断做强做大” 。1
20、8 起初“花儿会”多与庙会节日相得益彰,但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的加大, “花儿会”以独自成长为西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 (马伟华 胡鸿保.“花儿”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J.民间文化论坛 2006(2) )2 东乡花儿与东乡族东乡地处“河州花儿”孕育的沃土,因此“花儿”也成为东乡族人最喜爱的歌谣,不分男女老幼,都对它有着深厚的热爱之情。 “东乡语把汉语花儿称之为端 , 端斗拉意即漫花儿。近一、二百年以来, 端在东乡族人民的精神生活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正如流行在甘宁青地区的一首东乡花儿里唱的那样: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哈,不死是就这个唱法。 ”19东乡花儿深深地植根于东乡人民
21、的心中,也正如信天游在陕北人民心中的地位一样,决不可替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就是共有民族文化和认同,也即民族精神。东乡族人在长期的发展迁徙过程中,花儿就起了这种纽带的作用,是使成千上万的东乡族人找到归宿感、认同感。 (东乡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58.)关于东乡花儿的独有特征,研究认为:“东乡花儿属河湟花儿,基本上四句一首,前两句为比兴,后两句为本意.一三句的结构相同,每句四顿;二四句结构一致,每句三顿。一般也称作九八式 ,或者是十八式 ,意即每一段的一三句各是 9 个字或者 10 个字,二四句 8 个字。一三两句是三三三断开;若十个字则三三四断开,二四句的三三
22、二断开,很少有齐首齐尾的。六句式与四句式的结构基本相同,只在二、四句和一、三两句之后各加半句” 。20(东.乡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59. )另外在唱腔上也有所区别:“其音乐和曲调属平板山歌,不紧不宽,无大起大落,以其中庸适度而区别于其他花儿。上下乐句略趋于方整,调式多为五声徵调式或商调式。润腔装饰多为倚音,少用颤音。声调高亢、悠长、嘹亮,跳跃幅度大,多采用真假音相结合的唱法。与回族、汉族“花儿”相比较,在弦律上更突出级进和同音反复。 ”21(杨思远.咀头村调查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46.)每一种文化都或多或少地带着其地域色彩的印记, “花儿”也不例
23、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征,同时也促进了这一文化的发展。 “花儿”能在数百年间,传唱不息也许靠的正是这种来自民间的新鲜血液。3 花儿与乡村社会(反映的社会风情,再结合乡村发展面貌谈谈自己的见解)郗慧民先生考察花儿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得出了花儿有以下社会功能:“(1)歌颂社会的新变化与新生事物。 (2)用花儿批评时政。 (3)用花儿对人进行规劝。 (4)把花儿用作谈恋爱的媒介。 (5)用花儿来庆贺生子。 (6)用唱花儿来求子。 (7)用唱花儿来给子女安排遗嘱。(8)唱花儿以贯穿某种民俗活动。 (9)唱花儿竞赛取乐。 (10)唱花儿以求雨。 (11)在人与人的交往中,
24、用唱花儿来邀请对方做客。(12)用唱花儿来打嘴仗” 。22( 郗慧民.西北民族歌谣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06-109.)从上面列举的各项功能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基本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故而也有把“花儿”戏称“西北的百科全书”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这就要鄙弃以前把“花儿” 或类似“ 花儿”的民歌只狭隘地理解为爱情歌曲的成见,重新解读“花儿”类歌谣中蕴含的社会历史信息,为我们考察乡村社会的变迁提供新的途径。通过对花儿社会功能的考察,我们知道:“花儿”植根于黄土高原,生命长青,是西北各地区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民间口头文学艺术,是劳动人民描绘内心世界、抒发内心感情、表达内心
25、愿望、讴歌内心理想,发自肺腑的歌声”23(马福元.中国东乡族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92.)正如其所言“花儿”反映的是民间疾苦,反映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常态、喜怒哀乐。“花儿”作为一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是再现乡村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正如记载:“东乡族的民间文学,最为丰富的是生活故事,他所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表现受苦受难的贫苦人民与诺彦(官僚) 、豪头(头人)和戛扎占(地主)作斗争的背地的故事 、 俄晃祖哈 、 孤儿与后娘 、 三个县的衙役 、 昂把斯 、 新媳妇打鬼 、 尕孙孙 、 阿卜都的巧计等等。爱情故事双双金鸟 、 、 白羽飞衣 、 沙郎哥 、挡羊
26、娃与牡丹花 、 姣姣女等。在这些生活故事中,所反映的各种矛盾冲突,从各个侧面直接表现了现实生活,揭示了生活的本质,真实地反映了东乡族人民的疾苦和多美好生活追求的心愿。 ”24(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 50 辑中国东乡族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243.)大抵民间文学最多的反映的是与其生活密切相关之内容,或不平则鸣以抱怨,或疾苦而鸣以解困乏,或爱慕而鸣以寄思情,或有感而鸣以表敬慕,诸如此类者不知其数,然其所涉及之广博,可谓上天下地皆已矣。古人常好察其风而知其俗,由此得见,概非虚言也。三 花儿与民俗文化.1 乡土文化1.1 花儿中涉及的物质民俗,主要包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有关生产生
27、活方面的内容最多,主要有反应日常的农牧副业等方面的,兹列举几条以观究竟:(农)天上无云者地下旱,庄稼苗像是火烤干。桃红柳绿二月天,庄稼人心在田边。(副)山顶上的果子山洼里的枣,平川里种上了樱桃。尕马儿骑上枪背上,西口外挖一趟大黄。(牧)金山银山八宝山,揽牛娃爱的是草山。羊羔儿吃草转花崖,雾拉者山跟里过来。(衣)尕妹穿的是蓝衫子,大门上把人耀了。衣服破了破穿上,鞋破了麻绳连上。 (食)三扇托笼蒸馍馍,案板上绾莲花哩。清茶不喝奶茶喝,口袋儿里装了些炒面。(住)三间房子四方院,柱子上拴下的狗歪。天爷下者不晴了,白土窑儿漏了。(行)三十头骡子四十匹马,大河的浮桥上站下。单身空手的到河边,不见个筏子和扯
28、船。25(雪梨,柯杨 .西北花儿精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96-115.)从这平时朴素又毫不加润饰的语言之中,包含了多少与农人息息相关的信息,切实映照出生活百态,乡土风情。1.2 花儿中所涉及的精神民俗,主要包括宗教信仰、禁忌等方面。(禁忌)过路的小阿哥你不要走, “花儿”啦留人者哩。一路上“花儿”吓唱不断,唱把式唱了个干散。到了庄前你不要唱,老汉们听见时骂哩。(宗教信仰)兰州的木塔藏里的经,拉扑楞寺的宝瓶。五洞的神仙曹国舅,头戴了乌纱帽了。叫三声胡大哭老天,苦日子那一天才完。西北黄土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干燥恶劣的气候,成为这里先民们寻求生存之路最大的困难,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中
29、产生了如秦腔、信天游等这种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化艺术。艰苦的生活与不休的劳作,又让他们不得不把精神信仰寄托于宗教,往往在一个地区是多教并存,这又从另一方面阐释了花儿与人们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 “花儿”唱出了朴实无华的劳动人民的心声,也是其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1.3 花儿中所涉及的社会民俗,主要是岁时节日。正月里到了是新春,大门上挂了个红灯。七月里到了菊花黄,织女们要会个牛郎。26 (上引花儿,参看雪梨,柯杨.西北花儿精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96-115.))诸如此类者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而足了。以上我们可以得见,在“花儿”之中涉及最多的是有关物质民俗的内容最多,其次是精神民俗,最后
30、是社会民俗。在物质民俗之中主要的还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类事项,也广泛地涉及到日常衣食住行等方面。民俗是“花儿”的内涵,正因为如此才使它经久不衰;“花儿”又是民俗最好的诠释载体,正因为如此,才使它异常的丰富多彩。我们只有以深邃的眼光,实事求是的态度, “花儿”的内容加以研究,才能从中的到反映社会真实的历史信息。浓厚的乡土气息,淳朴的语言词汇都是我们观察乡村社会变迁最好的视角点。2 国风文化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是发展中的东方巨龙;站在历史的舞台上,我们是.薪火传承的炎黄子孙。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波涛汹涌,文化也出现了“同一化”的动向。中国人必须在全球意识中找准自己时代的定位,在民族
31、意识的回归中把握自己的根本。爱国不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在继承传统文化中,特别要提及的是燃情和创新。 ”27 (景生魁.西羌文化与洮岷花儿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227.)我想景生魁先生的话是值得让我们深思的,正如他说的在民族意识的回归中把握自己的根本 ,怎么样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景先生也为我们指明了道路,那就是要燃情和创新 。笔者见,燃情就是热爱,就是对自己祖国,这里也即对传统文化坚贞不渝的爱,也正如艾青所说的那样“为什么我眼中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只有有真挚的感情寓于其中才会有百折不挠的热爱和激情。国情、世情、党情要求我们必须要牢
32、固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创新是 21 世纪的主题,我们应当站在时代前列,深入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巧妙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使得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流传。如果说燃情是生命,那么创新就是魂。像“花儿”这种以口头的形式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流传就必须要走以上的明路。笔者以为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更应该提高警惕,以清醒的认识和宽容的态度来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古老的社会民俗。毕竟这是先辈们流传数千年的薪火之光。仅此笔者提出以下浅见:一 从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二 加强对乡土文化的宣传,践行体会,比如说城市里的人可以到农村体验民俗节日。利用发
33、达的传媒体裁,对民俗活动进行报道。三 征集志愿者对民俗文化进行走访调查,对搜集的材料进行研究,撰写面向公众的一般性文章。四 研究者在不失偏颇的基础上,应该把研究的成果推向大众,使更多的人了解最新讯息,增强民族认同。当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国家的扶持是我们最有力的保障,但是也需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作为一个历史学习者,更应当不忘所托,肩负使命,为祖国的文化建设不遗余力。3 当代意义花儿作为一种民间歌谣,他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呢?有学者言道:“民间诗歌是诗歌和文学的始祖,作家和诗人的创作源泉之一。他从内容到形式,从作品到歌唱习俗,都给了作家文学以重要影响。中国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与词、
34、曲,大都起源于民间。楚辞和楚国等地的民歌,建安文学和两汉乐府,唐代诗歌和南北朝民歌,宋词与唐以来的竹枝词、元散曲。杂剧唱词与宋、金俗谣小曲,近代我手写我口的诗界革命和明代民歌及清代的小曲山歌,都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总之,学习民间诗歌,是促进作家诗歌大众化、民族化的必由途径之一。 ”28 源远流长大的中华文化,留给我们的是“连续性”的而非“破裂性”的物质、精神文化遗产。怎样把这一笔宝贵的遗产继承和发展下去,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面对今天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追根溯源,广大的农村地区才是给诗人、作家提供灵感的源泉;最广大的劳动人民才是这些财富的原始创造者。对于民间文学和习俗等方面进行纵深的
35、研究,也是时下对历史的一个交代,对广大的劳动先民们的一种敬仰。 “自古以来,歌谣于民俗往往同时存在,民俗事项往往伴随着相应的歌谣,而歌谣也反映着一定的民俗事项。通过对他.们的民俗解析,从中可以透视出多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则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精神形式的本质” 。29(张志娟 .花儿缘起之民俗学、人类学解析以河州花儿为例J. 青海民族研究 2009(3) )不管是古老的诗歌,还是现在的民间歌谣,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民间疾苦、社会习俗,是我们了解社会风情,考查得失的活化石。“花儿”作为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的歌谣,具有重要社会功能,从上面列举的一些方面即可证明此说。然而研究者追溯歌谣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可以最
36、早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我么知道诗有六艺,所谓的风雅颂赋比兴,这种诗歌体裁一直流传至今,从民间歌谣所反映的内容也可以窥得见其遗风,正如上面所列的用“花儿”批评时政,反映民情。不管是诗歌还是民间歌谣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就是反映群体生活现象,或以刺以讽,或以忧以怨,反映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情感生活。正如汉书.艺文志序中记载的:“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 ”30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序M.北京:中华书局.2011:1708.)考察“花儿”所反映的广泛内容以及民俗风情,我们可以从中探索新农村建设之下乡
37、村社会之走向,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为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提供借鉴,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言献策,为这些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进而“随着我国各项改革深入、持续地进行,我国乡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社会变革。虽然固有的乡村传统在部分领域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但现代性的气息和日新月异的城市文明,以不可阻挡之势,伴随着乡村传媒的普及和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流动而深入到乡村,并以一种强势文化之势改变和更替着乡村固有的传统和文明,从而开始了一场被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称之为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革命” 。31 (李庆真.变迁中的乡村知识群体与乡村社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正
38、如上言,我们的乡村社会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甚至是“根本性的社会变革” ,面对如此情形,对于怎样传承“乡村固有的传统和文明”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迫切性问题。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只有妥善处理好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才会走向更加合理、科学的发展道路。注释1杨思远.咀头村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7.2、3注释同上.4马福元.中国东乡族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12.5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 50 辑中国东乡族M.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16.)6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 50 辑中国东乡族M.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58.7转引 马福元.中国东
39、乡族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13.8杨思远.咀头村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8.9马福元.中国东乡族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13.10马福元.中国东乡族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114.11郗慧民.西北民族歌谣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5.12马进东.西北花儿介绍J.科技风:2010(06).13东乡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58.14郗慧民.西北民族歌谣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44.15马进东.西北花儿介绍J.科技风:2010(06).16马进东.西北花儿介绍J.科技风:2010(06).17刘永庆.花
40、儿会现状探究J.知识经济 2011(4).18马伟华 胡鸿保.“花儿”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J.民间文化论坛2006(2).19东乡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58.20东乡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59.21杨思远.咀头村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46.22郗慧民.西北民族歌谣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06-109.23马福元.中国东乡族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92.24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 50 辑中国东乡族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243.25雪梨,柯杨.西北花儿精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96-115.26雪梨,柯杨.西北花儿精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96-115.27景生魁.西羌文化与洮岷花儿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227.2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90-291.29张志娟.花儿缘起之民俗学、人类学解析以河州花儿为例J. 青海民族研究 2009(3).30汉班固 .汉书 艺文志序 M.北京:中华书局 .2011:1708.31李庆真.变迁中的乡村知识群体与乡村社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