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森林培育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几种酚酸类物质协同作用对优良杉木无性系化感效应研究关键词:杉木 酚酸类物质 化感效应 互作效应 叶绿素荧光摘要: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物质从而对周围其他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现象,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诸多物种之中。杉木的化感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证实,其自身化感物质的积累可以导致杉木林地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当前,已经鉴定出的杉木化感物质包括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等诸多物质。本研究采用旋转回归正交设计,通过向 MS培养基添加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三种酚酸进行胁迫试验,以筛选出的忍耐型和敏感型两个无性系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
2、三种酚酸的协同作用两个不同无性系叶片若干生理生化过程的化感效应。通过测定不同胁迫时期(前期 0-15 天、中期 16-30 天、后期 31-45 天)各处理的相对电导率、MDA 含量、SOD 活性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 Fv/Fo 和 Fv/Fm 的变化,计算各自的化感指数,结合各影响影响因素结构矩阵的方差分析以及复相关系数的 F 检验,建立三种酚酸对两个杉木无性系各生理生化过程化感效应的数学模型,并对三种酚酸之间的互作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于酚酸类物质胁迫下的杉木无性系相对电导率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没有太大的差异,当三种酚酸物质的浓度都很低时,化感
3、效应表现为抑制效应,且相同条件下,FS23 的抑制效应较小;当酚酸类物质浓度增高时,表现效应逐渐的转变为促进效应,但是在相同的条件下,FS11 的促进效应没有 FS23 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对两个无性系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大,在胁迫后期,促进效应大幅度提高,且 FS23 的促进效应大于 FS11。 (2)对两个杉木无性系 MDA含量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随着胁迫浓度的变化,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在相同条件下,FS11 的抑制效应大于 FS23;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化感效应与胁迫前期相比变化不大,仅效应指数略有升高,而FS23 的化感效应在每个处理下都变为促进效应,
4、效应指数较大幅度升高;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为促进效应,但是 FS11 的效应指数低于FS23。 (3)对于无性系的 SOD 活性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各处理对SOD 活性均表现为促进效应,且在相同处理下,FS11 的促进效应高于 FS23 的促进效应,到了胁迫中期,SOD 活性的促进效应大幅度下降,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促进效应逐渐转变为抑制效应,其中 FS11 的促进效应的下降幅度小于FS23;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全部表现为抑制效应,相同处理下,FS11 的抑制效应又低于 FS23。 (4)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叶片的 Fv/Fo与 Fv/Fm 的化感效应相似,都表
5、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促进效应逐渐降低,在酚酸浓度较低时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逐渐的由抑制效应转变为促进效应,而 FS23 的在每一个处理都表现为抑制效应;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表现为抑制效应,FS11 的抑制效应低于 FS23;且在整个胁迫过程中,Fv/Fo 对酚酸类物质胁迫较 Fv/Fm 敏感。 (5)三种酚酸对两个无性系的作用效能相似,在胁迫前期,对相对电导率与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表现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对 SOD 活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则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化感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另
6、外,酚酸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且交互作用与各种酚酸的浓度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对于胁迫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无性系,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来说,互作效应有促进转变为抑制效应的临界浓度有一定的差异。正文内容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物质从而对周围其他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现象,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诸多物种之中。杉木的化感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证实,其自身化感物质的积累可以导致杉木林地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当前,已经鉴定出的杉木化感物质包括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等诸多物质。本研究采用旋转回归正交设计,通过向 MS 培养基添加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
7、酸和肉桂酸三种酚酸进行胁迫试验,以筛选出的忍耐型和敏感型两个无性系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三种酚酸的协同作用两个不同无性系叶片若干生理生化过程的化感效应。通过测定不同胁迫时期(前期0-15 天、中期 16-30 天、后期 31-45 天)各处理的相对电导率、MDA 含量、SOD活性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 Fv/Fo 和 Fv/Fm 的变化,计算各自的化感指数,结合各影响影响因素结构矩阵的方差分析以及复相关系数的 F 检验,建立三种酚酸对两个杉木无性系各生理生化过程化感效应的数学模型,并对三种酚酸之间的互作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于酚酸类物质胁迫下的杉木无性系相对电导率的化感效应来说
8、,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没有太大的差异,当三种酚酸物质的浓度都很低时,化感效应表现为抑制效应,且相同条件下,FS23 的抑制效应较小;当酚酸类物质浓度增高时,表现效应逐渐的转变为促进效应,但是在相同的条件下,FS11 的促进效应没有 FS23 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对两个无性系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大,在胁迫后期,促进效应大幅度提高,且 FS23 的促进效应大于 FS11。 (2)对两个杉木无性系 MDA含量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随着胁迫浓度的变化,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在相同条件下,FS11 的抑制效应大于 FS23;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化感效应与胁迫前期
9、相比变化不大,仅效应指数略有升高,而FS23 的化感效应在每个处理下都变为促进效应,效应指数较大幅度升高;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为促进效应,但是 FS11 的效应指数低于FS23。 (3)对于无性系的 SOD 活性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各处理对SOD 活性均表现为促进效应,且在相同处理下,FS11 的促进效应高于 FS23 的促进效应,到了胁迫中期,SOD 活性的促进效应大幅度下降,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促进效应逐渐转变为抑制效应,其中 FS11 的促进效应的下降幅度小于FS23;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全部表现为抑制效应,相同处理下,FS11 的抑制效应又低于 FS23。
10、 (4)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叶片的 Fv/Fo与 Fv/Fm 的化感效应相似,都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促进效应逐渐降低,在酚酸浓度较低时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逐渐的由抑制效应转变为促进效应,而 FS23 的在每一个处理都表现为抑制效应;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表现为抑制效应,FS11 的抑制效应低于 FS23;且在整个胁迫过程中,Fv/Fo 对酚酸类物质胁迫较 Fv/Fm 敏感。 (5)三种酚酸对两个无性系的作用效能相似,在胁迫前期,对相对电导率与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表现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对 SOD 活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则
11、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化感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另外,酚酸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且交互作用与各种酚酸的浓度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对于胁迫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无性系,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来说,互作效应有促进转变为抑制效应的临界浓度有一定的差异。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物质从而对周围其他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现象,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诸多物种之中。杉木的化感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证实,其自身化感物质的积累可以导致杉木林地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当前,已经鉴定出的杉木化感物质包括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等诸多物
12、质。本研究采用旋转回归正交设计,通过向 MS 培养基添加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三种酚酸进行胁迫试验,以筛选出的忍耐型和敏感型两个无性系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三种酚酸的协同作用两个不同无性系叶片若干生理生化过程的化感效应。通过测定不同胁迫时期(前期 0-15 天、中期 16-30 天、后期 31-45 天)各处理的相对电导率、MDA 含量、SOD 活性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 Fv/Fo 和 Fv/Fm 的变化,计算各自的化感指数,结合各影响影响因素结构矩阵的方差分析以及复相关系数的 F 检验,建立三种酚酸对两个杉木无性系各生理生化过程化感效应的数学模型,并对三种酚酸之间的互作效应进行分析。主
13、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于酚酸类物质胁迫下的杉木无性系相对电导率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没有太大的差异,当三种酚酸物质的浓度都很低时,化感效应表现为抑制效应,且相同条件下,FS23 的抑制效应较小;当酚酸类物质浓度增高时,表现效应逐渐的转变为促进效应,但是在相同的条件下,FS11 的促进效应没有 FS23 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对两个无性系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大,在胁迫后期,促进效应大幅度提高,且 FS23 的促进效应大于 FS11。 (2)对两个杉木无性系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随着胁迫浓度的变化,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在相同条件下
14、,FS11 的抑制效应大于 FS23;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化感效应与胁迫前期相比变化不大,仅效应指数略有升高,而FS23 的化感效应在每个处理下都变为促进效应,效应指数较大幅度升高;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为促进效应,但是 FS11 的效应指数低于FS23。 (3)对于无性系的 SOD 活性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各处理对SOD 活性均表现为促进效应,且在相同处理下,FS11 的促进效应高于 FS23 的促进效应,到了胁迫中期,SOD 活性的促进效应大幅度下降,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促进效应逐渐转变为抑制效应,其中 FS11 的促进效应的下降幅度小于FS23;胁迫后期,两个无性
15、系的化感效应全部表现为抑制效应,相同处理下,FS11 的抑制效应又低于 FS23。 (4)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叶片的 Fv/Fo与 Fv/Fm 的化感效应相似,都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促进效应逐渐降低,在酚酸浓度较低时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逐渐的由抑制效应转变为促进效应,而 FS23 的在每一个处理都表现为抑制效应;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表现为抑制效应,FS11 的抑制效应低于 FS23;且在整个胁迫过程中,Fv/Fo 对酚酸类物质胁迫较 Fv/Fm 敏感。 (5)三种酚酸对两个无性系的作用效能相似,在胁迫前期,对相对电导率与 MD
16、A 含量的化感效应表现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对 SOD 活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则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化感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另外,酚酸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且交互作用与各种酚酸的浓度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对于胁迫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无性系,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来说,互作效应有促进转变为抑制效应的临界浓度有一定的差异。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物质从而对周围其他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现象,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诸多物种之中。杉木的化感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证实,其自身化感物质的积累可以导致杉木林地地力衰退,生
17、产力下降。当前,已经鉴定出的杉木化感物质包括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等诸多物质。本研究采用旋转回归正交设计,通过向 MS 培养基添加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三种酚酸进行胁迫试验,以筛选出的忍耐型和敏感型两个无性系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三种酚酸的协同作用两个不同无性系叶片若干生理生化过程的化感效应。通过测定不同胁迫时期(前期 0-15 天、中期 16-30 天、后期 31-45 天)各处理的相对电导率、MDA 含量、SOD 活性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 Fv/Fo 和 Fv/Fm 的变化,计算各自的化感指数,结合各影响影响因素结构矩阵的方差分析以及复相关系数的 F 检验,建立三种酚酸对两个
18、杉木无性系各生理生化过程化感效应的数学模型,并对三种酚酸之间的互作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于酚酸类物质胁迫下的杉木无性系相对电导率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没有太大的差异,当三种酚酸物质的浓度都很低时,化感效应表现为抑制效应,且相同条件下,FS23 的抑制效应较小;当酚酸类物质浓度增高时,表现效应逐渐的转变为促进效应,但是在相同的条件下,FS11 的促进效应没有 FS23 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对两个无性系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大,在胁迫后期,促进效应大幅度提高,且 FS23 的促进效应大于 FS11。 (2)对两个杉木无性系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来说,在
19、胁迫前期,随着胁迫浓度的变化,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在相同条件下,FS11 的抑制效应大于 FS23;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化感效应与胁迫前期相比变化不大,仅效应指数略有升高,而FS23 的化感效应在每个处理下都变为促进效应,效应指数较大幅度升高;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为促进效应,但是 FS11 的效应指数低于FS23。 (3)对于无性系的 SOD 活性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各处理对SOD 活性均表现为促进效应,且在相同处理下,FS11 的促进效应高于 FS23 的促进效应,到了胁迫中期,SOD 活性的促进效应大幅度下降,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促进效应逐渐转
20、变为抑制效应,其中 FS11 的促进效应的下降幅度小于FS23;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全部表现为抑制效应,相同处理下,FS11 的抑制效应又低于 FS23。 (4)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叶片的 Fv/Fo与 Fv/Fm 的化感效应相似,都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促进效应逐渐降低,在酚酸浓度较低时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逐渐的由抑制效应转变为促进效应,而 FS23 的在每一个处理都表现为抑制效应;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表现为抑制效应,FS11 的抑制效应低于 FS23;且在整个胁迫过程中,Fv/Fo 对酚酸类物质胁迫较 Fv/Fm
21、敏感。 (5)三种酚酸对两个无性系的作用效能相似,在胁迫前期,对相对电导率与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表现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对 SOD 活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则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化感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另外,酚酸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且交互作用与各种酚酸的浓度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对于胁迫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无性系,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来说,互作效应有促进转变为抑制效应的临界浓度有一定的差异。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物质从而对周围其他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现象,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诸多物种之中。杉木的
22、化感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证实,其自身化感物质的积累可以导致杉木林地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当前,已经鉴定出的杉木化感物质包括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等诸多物质。本研究采用旋转回归正交设计,通过向 MS 培养基添加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三种酚酸进行胁迫试验,以筛选出的忍耐型和敏感型两个无性系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三种酚酸的协同作用两个不同无性系叶片若干生理生化过程的化感效应。通过测定不同胁迫时期(前期 0-15 天、中期 16-30 天、后期 31-45 天)各处理的相对电导率、MDA 含量、SOD 活性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 Fv/Fo 和 Fv/Fm 的变化,计算各自的化感指数,
23、结合各影响影响因素结构矩阵的方差分析以及复相关系数的 F 检验,建立三种酚酸对两个杉木无性系各生理生化过程化感效应的数学模型,并对三种酚酸之间的互作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于酚酸类物质胁迫下的杉木无性系相对电导率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没有太大的差异,当三种酚酸物质的浓度都很低时,化感效应表现为抑制效应,且相同条件下,FS23 的抑制效应较小;当酚酸类物质浓度增高时,表现效应逐渐的转变为促进效应,但是在相同的条件下,FS11 的促进效应没有 FS23 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对两个无性系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大,在胁迫后期,促进效应大幅度提高,且 FS23
24、的促进效应大于 FS11。 (2)对两个杉木无性系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随着胁迫浓度的变化,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在相同条件下,FS11 的抑制效应大于 FS23;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化感效应与胁迫前期相比变化不大,仅效应指数略有升高,而FS23 的化感效应在每个处理下都变为促进效应,效应指数较大幅度升高;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为促进效应,但是 FS11 的效应指数低于FS23。 (3)对于无性系的 SOD 活性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各处理对SOD 活性均表现为促进效应,且在相同处理下,FS11 的促进效应高于 FS23 的促进效应,
25、到了胁迫中期,SOD 活性的促进效应大幅度下降,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促进效应逐渐转变为抑制效应,其中 FS11 的促进效应的下降幅度小于FS23;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全部表现为抑制效应,相同处理下,FS11 的抑制效应又低于 FS23。 (4)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叶片的 Fv/Fo与 Fv/Fm 的化感效应相似,都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促进效应逐渐降低,在酚酸浓度较低时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逐渐的由抑制效应转变为促进效应,而 FS23 的在每一个处理都表现为抑制效应;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表现为抑制效应,FS11 的抑制效
26、应低于 FS23;且在整个胁迫过程中,Fv/Fo 对酚酸类物质胁迫较 Fv/Fm 敏感。 (5)三种酚酸对两个无性系的作用效能相似,在胁迫前期,对相对电导率与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表现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对 SOD 活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则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化感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另外,酚酸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且交互作用与各种酚酸的浓度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对于胁迫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无性系,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来说,互作效应有促进转变为抑制效应的临界浓度有一定的差异。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物质
27、从而对周围其他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现象,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诸多物种之中。杉木的化感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证实,其自身化感物质的积累可以导致杉木林地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当前,已经鉴定出的杉木化感物质包括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等诸多物质。本研究采用旋转回归正交设计,通过向 MS 培养基添加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三种酚酸进行胁迫试验,以筛选出的忍耐型和敏感型两个无性系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三种酚酸的协同作用两个不同无性系叶片若干生理生化过程的化感效应。通过测定不同胁迫时期(前期 0-15 天、中期 16-30 天、后期 31-45 天)各处理的相对电导率、MDA 含量、SOD
28、 活性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 Fv/Fo 和 Fv/Fm 的变化,计算各自的化感指数,结合各影响影响因素结构矩阵的方差分析以及复相关系数的 F 检验,建立三种酚酸对两个杉木无性系各生理生化过程化感效应的数学模型,并对三种酚酸之间的互作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于酚酸类物质胁迫下的杉木无性系相对电导率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没有太大的差异,当三种酚酸物质的浓度都很低时,化感效应表现为抑制效应,且相同条件下,FS23 的抑制效应较小;当酚酸类物质浓度增高时,表现效应逐渐的转变为促进效应,但是在相同的条件下,FS11 的促进效应没有 FS23 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
29、长,对两个无性系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大,在胁迫后期,促进效应大幅度提高,且 FS23 的促进效应大于 FS11。 (2)对两个杉木无性系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随着胁迫浓度的变化,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在相同条件下,FS11 的抑制效应大于 FS23;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化感效应与胁迫前期相比变化不大,仅效应指数略有升高,而FS23 的化感效应在每个处理下都变为促进效应,效应指数较大幅度升高;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为促进效应,但是 FS11 的效应指数低于FS23。 (3)对于无性系的 SOD 活性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各处理对SOD 活性
30、均表现为促进效应,且在相同处理下,FS11 的促进效应高于 FS23 的促进效应,到了胁迫中期,SOD 活性的促进效应大幅度下降,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促进效应逐渐转变为抑制效应,其中 FS11 的促进效应的下降幅度小于FS23;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全部表现为抑制效应,相同处理下,FS11 的抑制效应又低于 FS23。 (4)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叶片的 Fv/Fo与 Fv/Fm 的化感效应相似,都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促进效应逐渐降低,在酚酸浓度较低时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逐渐的由抑制效应转变为促进效应,而 FS23 的在每一个处理都表
31、现为抑制效应;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表现为抑制效应,FS11 的抑制效应低于 FS23;且在整个胁迫过程中,Fv/Fo 对酚酸类物质胁迫较 Fv/Fm 敏感。 (5)三种酚酸对两个无性系的作用效能相似,在胁迫前期,对相对电导率与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表现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对 SOD 活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则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化感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另外,酚酸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且交互作用与各种酚酸的浓度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对于胁迫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无性系,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来说,互作效应有促进转变
32、为抑制效应的临界浓度有一定的差异。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物质从而对周围其他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现象,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诸多物种之中。杉木的化感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证实,其自身化感物质的积累可以导致杉木林地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当前,已经鉴定出的杉木化感物质包括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等诸多物质。本研究采用旋转回归正交设计,通过向 MS 培养基添加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三种酚酸进行胁迫试验,以筛选出的忍耐型和敏感型两个无性系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三种酚酸的协同作用两个不同无性系叶片若干生理生化过程的化感效应。通过测定不同胁迫时期(前期 0-15 天、中
33、期 16-30 天、后期 31-45 天)各处理的相对电导率、MDA 含量、SOD 活性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 Fv/Fo 和 Fv/Fm 的变化,计算各自的化感指数,结合各影响影响因素结构矩阵的方差分析以及复相关系数的 F 检验,建立三种酚酸对两个杉木无性系各生理生化过程化感效应的数学模型,并对三种酚酸之间的互作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于酚酸类物质胁迫下的杉木无性系相对电导率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没有太大的差异,当三种酚酸物质的浓度都很低时,化感效应表现为抑制效应,且相同条件下,FS23 的抑制效应较小;当酚酸类物质浓度增高时,表现效应逐渐的转变为促进
34、效应,但是在相同的条件下,FS11 的促进效应没有 FS23 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对两个无性系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大,在胁迫后期,促进效应大幅度提高,且 FS23 的促进效应大于 FS11。 (2)对两个杉木无性系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随着胁迫浓度的变化,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在相同条件下,FS11 的抑制效应大于 FS23;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化感效应与胁迫前期相比变化不大,仅效应指数略有升高,而FS23 的化感效应在每个处理下都变为促进效应,效应指数较大幅度升高;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为促进效应,但是 FS11 的效应指数低于FS23
35、。 (3)对于无性系的 SOD 活性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各处理对SOD 活性均表现为促进效应,且在相同处理下,FS11 的促进效应高于 FS23 的促进效应,到了胁迫中期,SOD 活性的促进效应大幅度下降,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促进效应逐渐转变为抑制效应,其中 FS11 的促进效应的下降幅度小于FS23;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全部表现为抑制效应,相同处理下,FS11 的抑制效应又低于 FS23。 (4)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叶片的 Fv/Fo与 Fv/Fm 的化感效应相似,都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促进效应逐渐降低,在酚酸浓度较低时表现为抑制效应,随
36、着酚酸浓度的升高,逐渐的由抑制效应转变为促进效应,而 FS23 的在每一个处理都表现为抑制效应;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表现为抑制效应,FS11 的抑制效应低于 FS23;且在整个胁迫过程中,Fv/Fo 对酚酸类物质胁迫较 Fv/Fm 敏感。 (5)三种酚酸对两个无性系的作用效能相似,在胁迫前期,对相对电导率与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表现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对 SOD 活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则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化感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另外,酚酸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且交互作用与各种酚酸的浓度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37、。但是对于胁迫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无性系,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来说,互作效应有促进转变为抑制效应的临界浓度有一定的差异。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物质从而对周围其他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现象,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诸多物种之中。杉木的化感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证实,其自身化感物质的积累可以导致杉木林地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当前,已经鉴定出的杉木化感物质包括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等诸多物质。本研究采用旋转回归正交设计,通过向 MS 培养基添加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三种酚酸进行胁迫试验,以筛选出的忍耐型和敏感型两个无性系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三种酚酸的协同作用两个不同
38、无性系叶片若干生理生化过程的化感效应。通过测定不同胁迫时期(前期 0-15 天、中期 16-30 天、后期 31-45 天)各处理的相对电导率、MDA 含量、SOD 活性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 Fv/Fo 和 Fv/Fm 的变化,计算各自的化感指数,结合各影响影响因素结构矩阵的方差分析以及复相关系数的 F 检验,建立三种酚酸对两个杉木无性系各生理生化过程化感效应的数学模型,并对三种酚酸之间的互作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于酚酸类物质胁迫下的杉木无性系相对电导率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没有太大的差异,当三种酚酸物质的浓度都很低时,化感效应表现为抑制效应,且相同
39、条件下,FS23 的抑制效应较小;当酚酸类物质浓度增高时,表现效应逐渐的转变为促进效应,但是在相同的条件下,FS11 的促进效应没有 FS23 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对两个无性系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大,在胁迫后期,促进效应大幅度提高,且 FS23 的促进效应大于 FS11。 (2)对两个杉木无性系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随着胁迫浓度的变化,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在相同条件下,FS11 的抑制效应大于 FS23;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化感效应与胁迫前期相比变化不大,仅效应指数略有升高,而FS23 的化感效应在每个处理下都变为促进效应,效应指数较大幅度升高;在
40、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为促进效应,但是 FS11 的效应指数低于FS23。 (3)对于无性系的 SOD 活性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各处理对SOD 活性均表现为促进效应,且在相同处理下,FS11 的促进效应高于 FS23 的促进效应,到了胁迫中期,SOD 活性的促进效应大幅度下降,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促进效应逐渐转变为抑制效应,其中 FS11 的促进效应的下降幅度小于FS23;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全部表现为抑制效应,相同处理下,FS11 的抑制效应又低于 FS23。 (4)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叶片的 Fv/Fo与 Fv/Fm 的化感效应相似,都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
41、制;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促进效应逐渐降低,在酚酸浓度较低时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逐渐的由抑制效应转变为促进效应,而 FS23 的在每一个处理都表现为抑制效应;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表现为抑制效应,FS11 的抑制效应低于 FS23;且在整个胁迫过程中,Fv/Fo 对酚酸类物质胁迫较 Fv/Fm 敏感。 (5)三种酚酸对两个无性系的作用效能相似,在胁迫前期,对相对电导率与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表现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对 SOD 活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则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化感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另外,酚酸类物质之间存在着
42、交互作用,且交互作用与各种酚酸的浓度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对于胁迫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无性系,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来说,互作效应有促进转变为抑制效应的临界浓度有一定的差异。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物质从而对周围其他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现象,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诸多物种之中。杉木的化感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证实,其自身化感物质的积累可以导致杉木林地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当前,已经鉴定出的杉木化感物质包括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等诸多物质。本研究采用旋转回归正交设计,通过向 MS 培养基添加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三种酚酸进行胁迫试验,
43、以筛选出的忍耐型和敏感型两个无性系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三种酚酸的协同作用两个不同无性系叶片若干生理生化过程的化感效应。通过测定不同胁迫时期(前期 0-15 天、中期 16-30 天、后期 31-45 天)各处理的相对电导率、MDA 含量、SOD 活性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 Fv/Fo 和 Fv/Fm 的变化,计算各自的化感指数,结合各影响影响因素结构矩阵的方差分析以及复相关系数的 F 检验,建立三种酚酸对两个杉木无性系各生理生化过程化感效应的数学模型,并对三种酚酸之间的互作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于酚酸类物质胁迫下的杉木无性系相对电导率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的化
44、感效应没有太大的差异,当三种酚酸物质的浓度都很低时,化感效应表现为抑制效应,且相同条件下,FS23 的抑制效应较小;当酚酸类物质浓度增高时,表现效应逐渐的转变为促进效应,但是在相同的条件下,FS11 的促进效应没有 FS23 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对两个无性系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大,在胁迫后期,促进效应大幅度提高,且 FS23 的促进效应大于 FS11。 (2)对两个杉木无性系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随着胁迫浓度的变化,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在相同条件下,FS11 的抑制效应大于 FS23;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化感效应与胁迫前期相比变化不大,仅效应指数略
45、有升高,而FS23 的化感效应在每个处理下都变为促进效应,效应指数较大幅度升高;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为促进效应,但是 FS11 的效应指数低于FS23。 (3)对于无性系的 SOD 活性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各处理对SOD 活性均表现为促进效应,且在相同处理下,FS11 的促进效应高于 FS23 的促进效应,到了胁迫中期,SOD 活性的促进效应大幅度下降,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促进效应逐渐转变为抑制效应,其中 FS11 的促进效应的下降幅度小于FS23;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全部表现为抑制效应,相同处理下,FS11 的抑制效应又低于 FS23。 (4)在胁迫前期,两个无
46、性系叶片的 Fv/Fo与 Fv/Fm 的化感效应相似,都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促进效应逐渐降低,在酚酸浓度较低时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逐渐的由抑制效应转变为促进效应,而 FS23 的在每一个处理都表现为抑制效应;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表现为抑制效应,FS11 的抑制效应低于 FS23;且在整个胁迫过程中,Fv/Fo 对酚酸类物质胁迫较 Fv/Fm 敏感。 (5)三种酚酸对两个无性系的作用效能相似,在胁迫前期,对相对电导率与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表现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对 SOD 活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则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
47、制,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化感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另外,酚酸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且交互作用与各种酚酸的浓度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对于胁迫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无性系,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来说,互作效应有促进转变为抑制效应的临界浓度有一定的差异。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物质从而对周围其他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现象,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诸多物种之中。杉木的化感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证实,其自身化感物质的积累可以导致杉木林地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当前,已经鉴定出的杉木化感物质包括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等诸多物质。本研究采用旋转回归正交
48、设计,通过向 MS 培养基添加没食子酸、邻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三种酚酸进行胁迫试验,以筛选出的忍耐型和敏感型两个无性系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三种酚酸的协同作用两个不同无性系叶片若干生理生化过程的化感效应。通过测定不同胁迫时期(前期 0-15 天、中期 16-30 天、后期 31-45 天)各处理的相对电导率、MDA 含量、SOD 活性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 Fv/Fo 和 Fv/Fm 的变化,计算各自的化感指数,结合各影响影响因素结构矩阵的方差分析以及复相关系数的 F 检验,建立三种酚酸对两个杉木无性系各生理生化过程化感效应的数学模型,并对三种酚酸之间的互作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
49、于酚酸类物质胁迫下的杉木无性系相对电导率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没有太大的差异,当三种酚酸物质的浓度都很低时,化感效应表现为抑制效应,且相同条件下,FS23 的抑制效应较小;当酚酸类物质浓度增高时,表现效应逐渐的转变为促进效应,但是在相同的条件下,FS11 的促进效应没有 FS23 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对两个无性系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大,在胁迫后期,促进效应大幅度提高,且 FS23 的促进效应大于 FS11。 (2)对两个杉木无性系 MDA 含量的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随着胁迫浓度的变化,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在相同条件下,FS11 的抑制效应大于 FS23;到了胁迫中期,FS11 的化感效应与胁迫前期相比变化不大,仅效应指数略有升高,而FS23 的化感效应在每个处理下都变为促进效应,效应指数较大幅度升高;在胁迫后期,两个无性系的化感效应都为促进效应,但是 FS11 的效应指数低于FS23。 (3)对于无性系的 SOD 活性化感效应来说,在胁迫前期,各处理对SOD 活性均表现为促进效应,且在相同处理下,FS11 的促进效应高于 FS23 的促进效应,到了胁迫中期,SOD 活性的促进效应大幅度下降,随着酚酸浓度的升高,促进效应逐渐转变为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