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毕业论文--关于《伤逝》悲剧的沉思 p12.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137381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关于《伤逝》悲剧的沉思 p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关于《伤逝》悲剧的沉思 p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关于《伤逝》悲剧的沉思 p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关于《伤逝》悲剧的沉思 p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关于《伤逝》悲剧的沉思 p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永远的伤势关于伤逝悲剧的沉思摘 要伤逝描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对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由相聚到分离的爱情悲剧。也许很多人在看了这本书之后会说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得这对情侣最终走向分别,可是现在的社会中像这样的分手的事情是很多的,难道我们都要归罪于社会的环境吗?想当初两个人的结合还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以及子君与其叔父的斗争,但是最终也难逃一个“离”字。可以看出,子君是从自己内心的出发点来对待涓生,来要求涓生,然而,涓生也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来要求子君,而且比子君更强烈。他们都在自私的要求着别人,却没有去改变自己,去适应彼此,欣赏彼此。本文从社会、人生、爱情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揭示了悲剧产生的

2、根源,指出了青年婚恋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从而阐明了伤逝具有深刻的悲剧意蕴,并点明了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悲剧根源 自私 爱情观 现实意义目 录引言 1一、社会悲剧 1. 社会动荡,知识分子谋生艰难 12. 经济落后,知识分子不受重视 23. 新旧交替,知识分子无所适从 24. 世态炎凉,知识分子孤立无援 2二、人生悲剧 1. 性格懦弱,难以立身 32. 弃旧不能图新 33. 思想不够成熟 4三、爱情悲剧 1. 爱情基础不够牢固 52. 平淡从容才是真。 8四、结束语 8五、参考文献 9六、注释 101引 言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风云动荡,除旧布新的时代,是一个大觉醒、大探索

3、、大奋进的时代,是一个争取民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文学家,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鲁迅先生,他的作品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单就其小说而言,几乎一篇一体,表现了艺术构思的多样性和独创性。其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只写过一篇,这就是收在彷徨中的伤逝 。当时以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很多,几乎成为一种时尚,许多作家都写过这类小说,而鲁迅的伤逝比当时同类的小说要深刻得多。伤逝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一对追求新生活的知识分子,冲破家庭和社会的种种羁绊,如愿以偿地结合在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在生活的重压之下,

4、他们又不得不分离,最终女主人公被黑暗的旧势力所吞噬,只留下男主人公悔恨和悲哀。我国古代的许多爱情故事往往以大团圆为结局,如西厢记 、 风求凰等。而鲁迅先生却另起炉灶,完全摒弃了这种做法。他把重点放在对“分离”的原因的描述上。当男女主人公结合在一起,开始自由的二人生活时,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实际上却是命运的转折,悲剧的开始。因为他们身处黑暗势力之间,仅凭一腔激情而不设法改变社会现状,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因此他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那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伤逝的悲剧意蕴极为深厚,那么他毁灭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该如何理解呢?我们从社会、人生、爱情三个层面来解读

5、伤逝的悲剧。一社会悲剧1.社会动荡,知识分子谋生艰难。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生活得年代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辛亥革命、袁氏复辟、二次革命有人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主题概括为战争和革命,应该说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人们虽说“乱世出英雄” ,但当时这些英雄多由张作霖、袁世凯之流从绿林起家或出身豪门的人充当。至于涓生类的知识分子,却正是“满腹诗书不值钱”的时期。他们的生存空间极为狭小,谋生异常艰难。我们从鲁迅的范爱农和朱自清的背影中不难读出他们的艰难。涓生自然也不例外,其谋生手段也不外乎教书、抄写、写作与翻译等几样吧了,而当时凭这些来养家糊口谈何容易!在吃穿尚成问题,只能苟全性命的乱世,试想又有多少人会有

6、闲钱去供养子女上学呢?又有多少人会有闲情逸致去浏览那些不能充饥果腹的文章呢?这样的局面,当时许多大作家尚不能单以写作谋生,何2况涓生们呢?正所谓“才子清明志自高,声誉末世运偏消” 。 12. 经济落后,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受尊重的程度就成为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天然标志。奴隶社会时期的孔子,柏拉图等思想大家的命运凄惨且不必说,封建社会时期的祖冲之不时也一再落到“臭老九”的地步吗?知识分子队伍的大小,命运的优劣势与社会的进步程度,经济的繁荣程度分不开的,落后的社会不尊重知识分子,贫穷的社会养不起知识分子。二十世纪初到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挣扎在贫穷的死亡线上,境遇十分悲

7、惨。他们既不能向农民那样攒下救命的粗糠烂菜,又不能像工人那样挣得维持生命的微薄薪金,在这样一个知识不受重视,知识分子遭难的时代,涓生们又怎能不命运多舛呢?3. 新旧交替,知识分子无所适从。“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 ” 涓生和子君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2他们是新派人物,是精英,可他们在当时社会是少数派,他们为社会上的守旧势力所不容,他们的自由结合更加重了这种不容程度。顶着流言和讥笑,他们走出了同居的第一步,可前面的路,却是太泥泞太坎坷。恋爱是自由的,自己的路就只能靠自己来走。当有些更基础更重要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爱情,高高在上,也就成了一种奢谈。他们走在路上,会时时遇到敌视、讥笑和轻蔑

8、的目光。尽管他们时时记得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然而他们的创新之路不是那么好走的, “别人”也不只是“说”而已。最终他们中了冷箭,跌入陷阱,涓生被无端解雇了。既然不能为旧势力所容,那么就看看新派人士的表现吧!他们总该会惺惺相惜吧,然而这些新派人士却也和他们的境遇相似,很难有剩余之力再去拉别人一把,涓生寄予厚望的自由之友也不过是寄来几角钱的稿费而已。由于生活的压力接踵而来,原有的感情和希望渐渐地在生存的困境中消磨怠尽,性格的缺陷,加上心理上的种种改变,似乎生活,已经变得不能容忍了。更何况,革新与守旧只是相对而言而已,曾几何时,康有为、梁启超等新派人物,转眼就成了最顽固的守旧派。面对

9、变化如此之快的世界,涓生们定然无所适从,只能“望天地之悠悠,独惨然而涕下” 了。 34. 世态炎凉,知识分子孤立无援。看鲁迅的孔乙己 、 祝福等作品,人们往往惊诧于国人的冷漠,孔乙己在人们的讥笑中凄惨地死去。 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没有谁来拉他们一把,有点只是冷笑旁观,淡然置之,甚至于暗放冷箭,落井下石。不要以为这是鲁迅先生幼年惨遭家庭变故,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后的激愤之词,那是先生敢于直面人生,正视淋漓鲜血之后的呐喊,是先生为衰弱大中华民族开出的良方,孟子也曾提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美好主张,然而在一个极为贫穷,人人自危的国度,这只能是一种美3好的社会

10、理想,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挣扎在死亡线的,套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的人,在“老吾老” “幼吾幼”都无法做到的时候,又怎能“及人之老” “及人之幼”呢?那时,涓生和子君所造受得冷遇,又会有谁不曾遇到过?人人变得麻木的民族,必将是分崩离析,任人宰割的民族。总的来看, 伤逝揭示了导致那个时代一些知识分子悲剧的社会根源。在那样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任何一个与觉悟的知识分子都会成为出头的椽子,挨枪打的出头鸟。他们在进行新生活,新风尚的尝试过程中,往往会为社会各方所不容,会成为最先被毁灭的对象。更何况,涓生的觉悟还不彻底,还没有一个明确政治理想、奋斗目标,他们就如无根的浮萍一般在乱世的骇浪中飘荡,自然也就难逃恶势

11、力的魔爪。再加上社会的腐朽,民众的麻木,他们往往就会失去应有的支持和用户。这就更谈不上什么教育民众,开花民众了,因此他们在遇到旧势力的镇压之时,就会变得束手无策,孤立无援,最终只是坐以待毙。可见,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涓生和子君,他们的悲剧不仅是那个时代很多知识分子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二人生悲剧1. 性格懦弱,难以立身。遇事但现儿女态,百无一用是书生。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当年卓文君随司马相如私奔后,穷的叮当响,他们开了个小酒店来维持生计。而子君婚后却足不出户,满足于当一个家庭主妇,经济上不能自立,完全依赖于涓生:而

12、涓生又把陷入困境的原因归咎于子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境日益困窘而无计可施。生活的道路对涓生而言固然很窘,但毕竟天无绝人之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有能力维持生计,作为知识分子对他们维持生计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无论如何当时的知识分子绝不是死路一条吧。涓生不是积极去谋生,而是采取了逼迫子君离开的办法来苟延残喘。中国传统在知识分子的软弱,遇事推诿,不负责任的不足,在他们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明知把子君推出去可能就是把她逼上了绝路,去还是那样做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普遍性格软弱,他们在政治上不能独立,在经济上无法独立,不是依附于统治阶级,就是沦为平民,潦倒终生。 “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饥饿。 ” 今朝的风流

13、人物让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也不用了很简单的一句 4话:不去不给饭吃。 结果,那么多知识分子为了糊口不得不就范。为了生存 5下去,人们有时候不得不出买自由、良心乃至尊严。 “自由固然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 在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时候,涓生之流的小知识分 6子往往就伤失了节操,把做人的尊严抛在了脑后。42.弃旧不能图新。两个自私的恋人,在当时的半封建环境下,打着新青年的幌子进行着自由恋爱。但俩人的封建气息并未完全清除干净。在同居后,涓生对于子君成为家庭主妇而抱怨,当子君不收拾房屋时又开始抱怨。说到底,涓生还是以一个封建式的贤妻良母来要求子君。然而,在这要求上有高于封建思想的要求。子君在

14、同居后,由新女性向家庭妇女的转变,也说明子君是一个封建余孽。当然,这些都是环境的因素。其实,抛开了环境,这一切都是他们出于人的本性造成的,即是为自己着想的本性。当子君与涓生刚开始相爱时,子君那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 ”让涓生“说不出的狂喜” ,震动了他的灵魂,知道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两人开始对爱情的追求,出于自认为自己是新青年对彼此的相互欣赏,而且,彼此还在一种爱情兴奋中,暂时遮盖或掩饰了双方内心对彼真正的需要与要求。爱情总带着迷惑性的。而子君对于涓生示爱以及爱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一般,逼着涓生与自己温习,质问涓生,以至于到后来的“自修旧课” 。这一切都

15、让涓生以为可笑,而且也让涓生自以为清楚的知道子君热烈的爱他。正是因为涓生知道子君爱他,便为从内心要求子君怎样爱自己的心理形成了一个雏形。就像一个东西彻底的属于你时,你可以随心所欲,如果这件东西尚不是尽在掌握,你是不太好意思任性使用的。之后,同居了三个星期,涓生渐渐的读懂了子君的灵魂,揭去了真实的隔膜。这就标志着涓生渐渐从爱情的兴奋中缓过来。开始,脱下了醉人的爱情粉衣,成为了一个清醒而正常的人。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如同新瓶装旧酒。他们有了新思想:他们反对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讲究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然而,他们的新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婚后的子君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家庭主妇,变得无所事事,庸俗

16、而无聊,涓生呢都在婚后和许多朋友都绝了交。失业之后有自暴自弃,整日泡在图书馆消磨时光,完全封闭了自己。这些又是他们不能摆脱旧思想的表现,他们不够创新,不能完全向他们所想忘掉那样生活,他们又不够守旧,不能像别人生活的那样生活。因为他们的新思想,他们为旧势力理所不容,又因为他们的旧根子,他们便找不到新的出路。因而,他们只能碰壁,只能沉沦,只能挣扎。说他们新,是因为他们在反旧,说他们旧,是因为他反过之后便四顾茫然,找不到理想和目标.在反旧上,涓生和子君是何等的坚决,子君毫不犹豫地喊出:我是我自己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涓生也依然决然地带着子君私奔。然而他们这只是在弃旧、反旧、却没有图新,立新。因

17、此,他们的新生活,没有了理想和目标,就必然在抛弃旧生活的同时被新生活所遗弃。3. 思想不够成熟。那个时期,许多新潮知识分子都把抛弃发妻当做反旧的行为、新潮的标志,5甚至把他当做个性解放思想的举措。鲁迅、郭沫若等人就都摆脱了包办婚姻自择佳偶,开始了新的生活。可涓生和鲁迅等人不一样:鲁迅等人的婚姻是封建包办的,没有感情基础,他们解除婚姻关系是有觉悟的新生活,而涓生和子君却是新兴的婚姻关系,是他们自由恋爱的结果。但他们开始家庭生活,却没有了人生目标,涓生逼迫子君的离开,这暴露出个性解放思想的不成熟性和内心的软弱。他们的分离是必然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和他们的思想

18、不够成熟有必然的联系。由此可见,任何现实的悲剧都不会仅仅是社会的悲剧,就如同:不是每一粒种子在丰年都会发芽,也不是每一粒种子在荒年都不能发芽一样。涓生和子君的悲剧,除了受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他们有新的思想却缺乏必要的谋生本领,一心弃旧却又难以图新,热血沸腾而又做事盲目。在那样一个大动荡的年代里,性格软弱的涓生和子君试图靠个人奋斗来过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的。伤逝的悲剧表明,不成熟的知识分子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中必然会遭遇被毁灭的命运。在社会的激流中,人们应该站稳脚跟,深思熟虑,勇敢前行。倘若你缩手缩脚,犹豫不决或者盲目行事就可能被激流所吞没。三爱

19、情悲剧1. 爱情基础不够牢固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热情高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成了许多爱情至上者的至理名言,但现实远非如此,一位哲人曾说过生活中仅有爱情是不够的,人生第一要素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着。马克思也曾断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据说他嫁女儿是把对方的经济条件作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可见爱情的产生容易, 。婚姻的维持却很难,因为他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许多人的婚姻失败了,与其说是他们没有了爱情,不如说是他们的爱情失去了经济的保障。当生活都成为问题的时候,爱情便成为高谈阔论,成为奢侈品。因为温饱问题远比爱情问题要重要得多。似乎有些例外,像红楼梦 、西厢记或者琼瑶小说中的许多男女

20、主人公就好像都是为了爱情而生的。他们爱的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他她们无所畏惧地追求爱情。但是别忘了,这些人都是王孙贵族,公子小姐,他们那用为生计发愁,一心只把那爱情来追求。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才有了他们的至上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普通的平民百姓,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艰难的生活早吧他异化成了生产的工具了。他们在生死线上挣命,只能是简单的繁衍后代,传宗接代,又哪里能去卿卿我我,谈情说爱呢?又怎么能产生摇曳多姿的爱情的故事?既然如此,涓生们的爱情悲剧6就不难理解了。相爱来说,爱情的产生是比较容易的,而维持爱情却困难的很多。前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与美国“现代舞蹈之母”邓肯一见钟情,他们在坠入爱河不久便步入婚姻

21、的殿堂。然而叶赛宁不懂英语,邓肯又不通俄语,他们之间除了缺少共同的语言进行必要的交流之外,还有一些因素的存在,所以不久之后他们的婚姻宣告失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冬妮亚差一点嫁给保尔,设想一下,如果冬妮娅真的嫁给了保尔,他们的婚姻又能维持多久呢?诸如此类的爱情故事很多,但他们的结局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悲剧收场。因为,爱情很多都是激情冲动之后的产物,而维持他们则需要很多因素的保障。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就更加没有保障了,他们的相爱,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反对封建势力的干涉上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外界巨大的压力反而成了促成他们的重要因素。当这一切都过去之后,外界的干预相对而言发生了变化,缺少了外力的因素,

22、他们的离心倾向也就凸现了出来,并逐步走向恶化。在当时,许多涓生和子君一类的知识分子都曾经冲破封建的罗网,靠自由恋爱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然而熟悉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很快就要有分手了。离婚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的流行病, 。真是聚也匆匆,散也匆匆啊。钱钟书先生曾风趣地把这一现象比做围城:城外的想进来,城内的想出去。婚前的期望值越高,婚后的失望越深,这正如心太软中所唱:相爱本是简单,相处太难。爱情观!正是二人不同的爱情观,决定了二人的不同的性格心态及行为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在社会压迫和金钱困扰的冲击下,终于难免分离的悲剧结局。涓生子君初始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爱的内涵是不相同的。 “

23、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 。不难看出,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本能的欲求和情感的需要。对涓生而言,爱乃是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意义和色彩,爱不过是生活的一种点缀,是手段而非目的。所谓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在涓生看来,则是男女间交往分合来去的平等和自由,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盖着一种不愿负责任或不敢负责任的自私、怯懦与虚伪,流露出一种特有的中国式大男子主义的心态。正是这一爱情观使得他以真挚热烈之情开始的自由恋爱最终转化成“始乱终弃”这一古老的男人风流勾当的变种。对子君而言,爱则乃是找一个爱自己的人以托附终身。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在她看来仅是择偶权利的自主而非择偶行为的自由,这就

24、是“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令人振奋的宣言的实质。子君把爱视为生活的全部,是目的而非手段,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幸福寄托在一个爱自己的男人身上,这种折射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老妇道观的爱情观念,使得她这样一个实践自由恋爱的新女性亦难免逃脱由尤物到累赘,最终被遗弃的悲剧命运。7涓生的爱情观是浪漫的,子君的爱情观是实在的,这种不同决定了恋爱过程中二人心态行为的不同。涓生爱子君不可不谓真诚热烈一时不见则惶惶不可终日,仅仅一见心中便极大地快慰。但浪漫的,为生活要求点缀的爱情观则使他难有应具的坚强和勇敢, “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狠裹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

25、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 。而实在的,为生活找归宿的爱情观则使子君“却是大无畏的,对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实在的爱情观使子君易于满足,同居后她每每反复回味涓生真诚求爱的情景并陶醉于被爱的幸福之中。而浪漫的爱情观则使涓生难免失望,那含泪下跪,使子君幸福陶醉的真挚求爱得逞之后,涓生带有悔意地以为那是“可笑甚而可鄙的”了。他自白:“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 ,随着新鲜感和神秘感的消失,寻求爱情点缀生活的涓生不无他意地体会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而视爱情为归宿的子君却陶醉于小家庭的幸福之中,她“逐日活泼起来” , “胖了

26、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这种满足使她最终难免趋于平庸,和官太太为油鸡和“阿随”而无谓地争吵了,这无疑会使他们间的思想感情难以沟通,最终出现差距及至隔膜。二人不同的爱情观还决定了他们面对生活变故时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从而造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最后结局。社会环境对他们自由恋爱的排斥使涓生失业,他们不得不承受起环境和金钱的双重压迫。面对这种外来的打击,涓生是乐观而又坚强的,甚至反而还有一种终于脱出了牢笼的轻松,并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和希翼。涓生不把爱情和小家庭的幸福看作生活的目的或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因而亦就并不太在意或是并不太惧怕这一切的失去。而子君

27、则不然,由于她把爱情和小家庭的幸福视为生活的目的和归宿,视为生命的支柱,因而面对外来的打击,在自由恋爱的追求中曾经大无畏的她胆怯了,虽然她也说:“那算什么。哼,我们干新的。 ”可那声音“却只是浮浮的” 。由于其特定爱情观的作用,涓生在面对生活的变故时不仅不能焕发出原来就难有的自信与刚强,而且更显出了其本来就有的虚伪和自私,他以为:“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 ”似乎子君已成为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只要离开子君,便可以摆脱窘境,有所作为。他清醒而不乏勇气地认识到:“向着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孤身奋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

28、一个人的衣角,即便是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面对生活的困境他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 ,同时冷酷地认为子君“应该决然舍去” ,尽管他已经考虑到,子君可能会因此而死去。在涓生看来,这时的子君已然是自己的包袱,他不愿再对子君负责,只想尽快地抛弃她,于是怀念起自己在会8馆时的独身生活,并勾起了一连串的抱怨,抱怨自己无力置一间书斋,抱怨子君及阿随、油鸡使自己不能安心做事,抱怨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打断自己的构思,其实,这不过是他为自己欲抛弃子君而寻找的借口,充分暴露了他的卑怯与自私。面对生活的压迫,曾持一种浪漫爱情观的涓生在理想破灭后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生活,明白了“人必须活

29、声,爱才有所附丽”的浅显而现实的道理。而曾持一种具在的、渗透着传统妇女心态的爱情观的子君,面对生活的变故及由之而来的其爱情理想物质基础的失去,则胆怯而不知所措,甚至于求助于温习往事和索求温存的自欺。随着生活压迫的加深,她终于“失掉了往常麻木似的镇静时时露出忧疑的神色来” ,这种忧疑,正流露了在理想破灭后子君面对生活的恐惧和茫然。如果说,爱情观的不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存在差异和隔膜,从而使他们之间难以长久地相爱,分离成为一种必然的话,那么,社会的压迫和金钱的困扰则加剧了这种差异和隔膜,并导致他们思想情感的分歧乃至冲突,最终使他们的分离成为事实。在知道彼此已不相爱亦难再相爱的情况下,涓生希望能冷酷而

30、自私地撇下子君在生活的道路上奋身孤往;而失去了作为人生和目的归宿的爱和家庭的子君,则不得不向旧势力屈服,回到旧家庭中,并且随着作为其生命支柱的爱的失去,她的生命亦随之很快地结束了。他们轰轰烈烈充满生机的开始,最终却为凄凄切切的悲剧结局,他们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因为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作为外因诱发了他们悲剧的爱情,而他们不同的爱情观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情感、心态及行为方式,则作为内因决定性地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因此,他们的悲剧更是他们自身的悲剧。2.平淡从容才是真。培根有句名言:别让你的爱情之火熊熊燃烧,否则他会把你烧焦。激情澎湃的爱情固然很美,可是谁又能长久地保持激情呢?据说冬天在室外

31、放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先结冰的却是热水。故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事实证明,越是炽烈的感情持续的时间越短。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不也说明了这一点吗?越是容易得到的就越不知道珍惜。理想和现实终归有一定的距离,琼瑶一类的小说根本不切实际。那些即将恋爱或者正在恋爱的男女们,一定要谨慎挥洒你们的情感,别让那燃烧的激情蒙蔽住你们智慧的双眼;一定要多几分理智,少一些冲动,否则涓生、子君的悲剧就会重新上演。因为爱的真谛是:两人手牵着手一起慢慢变老,这虽然不够轰轰烈烈,却朴实无华,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涓生和子君在热烈之后,不是就陷入了难以承受的空虚和无聊吗?他们的爱情不够成熟,他们太浪漫了,有的只是一时冲动。看来这乃是需要平淡的,即使平淡如水,但却能厮守终身。可见,爱情和婚姻是不能等同的。男女间相爱可以很简单,可以为了爱而爱。但维持婚姻却很难。婚姻的维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要冷静、理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