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位论文题目 : 初中生道德情感教育缺失问题与对策研究 研 究 生 姓 名 : 胡颖蔚所 在 学 院 : 教育科学学院年 级 : 2009 级学 科 专 业 : 教育学原理研 究 方 向 : 德育原理指 导 教 师 : 任仕君副教授报告提交时间 : 2011年 6 月 24日本报告各学院须归档保存学位论文题目 初中生道德情感教育缺失问题与对策研究类 型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综合研究 其它学位论文详细提纲:引言(一)问题的提出(二)研究的意义(三)研究的思路(四)文献综述一、道德情感的内涵(一)道德情感的定义1内涵2特征(二)道德情感的价值1道德情感是道德选择的导
2、向2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3道德情感是道德价值学习的方式4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二、当前初中生道德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一)课程设置实施方面:部分学校德育课程形同虚设(二)教育目的实施方面:重知识教育不注重道德情感教育(三)教育方法实施方面:教师、家长与孩子缺少沟通和交流(四)教育实践实施方面:未处理好情感与智育、德育的关系三、当前初中生道德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一)学校教育中教师对道德情感教育的忽视(二)家庭教育中父母等不良道德行为的影响(三)社会环境中不良道德现象及媒体的侵蚀(四)社区教育中缺乏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培养四、加强初中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对策(一) 引起教师对情感教育的足够重
3、视(二) 注意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三) 加强舆论媒体对高尚道德的宣传(四) 开展社区教育营造良好道德氛围结语:道德情感是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贯穿与整个道德教育的始终。一、课题来源及选题的指导思想课题来源: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不容乐观。人们的道德冷漠,或者说人们的道德情感淡漠、麻木甚至是冷酷。其表现如:危急时刻,只求自保,置他人危难于不顾、对不义之举缺少起码的正义感和义务感、对他人之苦难失却同情心,甚至视他人善举为愚蠢、怪诞等等。出现上述道德情感冷漠的人,并非是因为对道德的无知,而恰恰是责任心、同情心、仁爱心等道德情感的严重缺乏。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当前在道德情感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已十分严重,
4、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已显得十分必要。情感影响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感教育直接关乎我国的未来,尤其是初中生处于人成长当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大,而道德情感教育又贯穿于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对他们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研究的需要尤显突出,故而笔者致力于此课题的研究。选题的指导思想:通过对道德情感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的分析,深化了人们对道德情感的认识。通过本课题的现状分析,发现问题并找出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及其对策,从而为提高我国当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将
5、为当前的学校德育改革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当前的学校教育改革理论。二、前人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当前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总体来看,国内外教育界关于道德情感的研究或实践己经有一定的基础,大部分的研究或者是从道德的角度来分析道德中蕴含的情感,或者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其中的道德情感,然而这些都具有个性特征,.未能形成最普遍的、具有共性的、能指导教育工作者施行道德情感的理论或实践方法。我国专门对道德情感进行研究的仅有个别学者,虽然新课改明确了情感目标,但由于大多数施教者本身对情感知之甚少,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使道德情感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往
6、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人们普遍能够认识到道德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但其重要性还没有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究竟现实中道德情感问题缺位问题出在哪里,对其原因的分析和所提出的相关对策的研究等方面还不够系统,不够明确,不够深入。本篇论文就力求在这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三、本人与选题有关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已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做了初步整理已初步制定了研究计划,并得到导师的认可和帮助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问题域(1)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问题域(2)为什么道德情感教育不被重视问题域(3)如何加强我国初中生道德情感教育目的: (1)找出当前我国初中生道德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2)提出
7、加强我国初中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对策意义: 通过对初中生道德情感方面缺失现象的原因研究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有利于改善当前德育的实效性,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理论和经验。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存在困难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研究方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技术路线:(1)论证的思路:从国内外各种相关的文献中总结概括出道德教育情感的定义及价值,从中总结出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针对我国初中生目前道德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挖掘出深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2)论证路线:关注目前我国初中生道德教育缺失情况引起对道德情感教育与德育问题
8、的思考什么是道德情感教育当前我国初中生道德情感教育现状及原因如何如何加强初中生道德情感教育可行性分析:(1)目前道德情感问题是当今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转型期人们社会生活中常常碰到的问题。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下移、人们之间的道德情感冷漠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有关道德情感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上日程。 (2)初中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道德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的情感波动起伏比较大,容易冲动,不够理性,道德沦丧现象屡有发生,对道德情感缺失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3)研究者对此研究领域有持续的兴趣,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阅读过相关文献,能获得学界同行的智力支持。困难及相应
9、的解决办法:写作中可能会遇到资料缺乏和调整论文写作的问题。与论文有关的研究资料,我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收集和整理,比如充分地利用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充分地利用学术期刊网。有必要的话我还会网上购买一些相关书籍或者到外校查阅。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会把自己的写作进程和导师及学校的要求结合起来,随时调整写作进度和有关内容践经验。六、预期的论文进展、成果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虽然研究道德情感教育的文章有不少,但是关于道德情感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尚有许多不确定的、待研究的问题。人们普遍能够认识到道德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但重要性还没有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究竟道德情感在哪些方面起作用,怎样起作用,起到什么
10、样的作用,有何局限性等方面还不够系统,不够明确,不够深入。本篇论文就力求在这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从而增加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通过培育下一代的道德教育,为我国的道德滑坡扭转局面,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理论和经验,使道德情感教育能更好地为人类和社会发展服务。论 文 工 作 进 度 安 排起 止 时 间 工 作 内 容 目 的 和 要 求2011.32011.6 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阅读工作完成选题工作2011.62011.12 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开始写作 完成论文的初稿2011.122012.3 研读文献资料,锤炼论文观点 初步定稿2012.3答辩前 润色论文语言,深入修改论文 做好答辩准
11、备七、选题所依托的科研项目名称及主要经费来源本课题的研究经费自筹申请人手书签字: 年 月 日选题相关文献综述(对所阅读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类评价)题目:初中生道德情感教育缺失问题与对策研究正文:一、前言: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不容乐观。人们的道德冷漠,或者说人们道德情感的淡漠、麻木甚至是冷酷。其表现如置他人危难于不顾、对不义之恶缺少起码的正义感和义务感、对他人之苦难失却同情心,甚至是视他人善举为愚蠢怪诞等等。出现上述道德冷漠情感的人,并非是因为对道德的无知,而恰恰是同情心、仁爱心等道德情感的严重缺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感教育关乎我国的未来,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紧迫性越来越显突
12、出,道德情感教育的研究变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初中生处于人成长当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道德情感教育又贯穿于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这个年龄段道德情感研究的需要由显突出。本课题通过对现状分析,发现问题并找出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及其对策,从而为提高我国当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将为当前的学校德育改革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当前的学校教育改革理论。二、主题:(一)国内已有研究现状1.关于道德情感的概念的研究关于“道德情感”的概念,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曾钊新,李建华所著的道德心理学中将道德情感定义为:“道德情感是基于一
13、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体验,它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体验到的心理活动。 ”这一概念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此外童庆炳强调了道德情感中的人际关系,他认为所谓道德情感是指“以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为对象,在对别人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关系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喜欢、厌恶、崇拜、愤怒、自责、鄙弃、爱与恨等情感显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道德情感表现的领域,道德情感的最高规范是善。 ”由此可见,人们的道德情感体现出的是道德观,包含着特定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会带有情感倾向,即它所体现的“人道主义关系” 。人们对道德观念的认
14、知、接受以及固化,首先是从情绪活动开始的,而个人道德的形成由其内部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构成诱因和动力。2.关于道德情感的内容的研究王建华(2008) 在研究大学生道德情感时,提出了道德情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道德敬畏感,是道德主体清晰地认识“自我之上” 、 “高于自我”的他(它)者时产生的一种对他(它)者的尊崇以及面对自我与他(它) 者之间的距离时产生的一种畏怯、一种内心精神上的羞涩。敬畏感内涵着人们对自然、生命、制度和对他人的敬畏;(2)道德圣感与耻感,道德圣感就是道德的神圣感,它是对道德的爱和尊重的情感。道德能产生教化的力量来自于圣感。道德耻感就是羞于为恶之心,它主要指向道德上的否
15、定价值,是对不道德行为的拒斥,阻止其发生;(3) 感恩情感,感恩从狭义的角度说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感恩是以一颗宽容的心,一颗平等的心来对待我们身边的人和物,对那些与我们共生共息、和平相处的天地万物要以一颗仁爱的心来对待。感恩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4)移情能力,移情(Empathy)是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即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个人对
16、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可以产生移情。移情就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王若洪(2006) 认为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义务感、荣辱感、正义感和幸福感有着重大的决定性意义,这四种道德情感在个体的道德心理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1)义务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情感,是指个人对所应负社会责任的认知和体验,它促使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积极地承担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道德义务感不是外界所给予的的强加和限制,而是个体内心的自我约束和规范,是一种主动自觉性的道德情感;(2
17、) 荣辱感可分为荣誉感和耻辱感,荣誉感指一定社会或特定组织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褒奖,个人因意识到这种肯定和褒奖所产生的道德情感。而耻辱感则是个人受到社会或他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品质的谴责时的所产生的内心体验;(3) 正义感是指人们在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中对事情的公正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所表现出来的尊重感。真正的正义感要求人们不仅要接受事情的公正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还要在具体的行动中贯彻这种原则;(4)幸福感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在谋求和实现自己既定的人生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和自我满足感。道德层面上的幸福感本质上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造,实现了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相一致的价
18、值目标,从而产生的自我需要的满足体验。3.关于道德情感功能的研究李建华认为,道德情感不仅仅是道德形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渗透到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主要强调了在践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道德情感所发挥的功能效应:(1)激化功能,人们的道德行为是以情感为诱因的,道德情感促使道德认知进一步深化,转化为内心信念的主要条件,从而影响道德行为的发生;(2)选择功能,道德情感的选择功能在于使个体选择与自身情感相统一的形式,而自觉地去承担道德责任,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3)评价功能,指对主体通过已有的道德认知发生的道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心理活动,这种倾向性饱含大量的情感因
19、素;(4)预测功能或导向功能,个体对不同的道德现象做出不同的情感反应,从而能够指向不同形式的道德行为。徐启斌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和社会道德的功用这两个视角出发,认为道德情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评价反应功能,道德情感是在一定道德准则内控下对外界事物进行道德评价时产生的一种真切的内心体验,它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决定的,当道德现象满足主体的需要时,主体便表现出高兴、满意等积极地情绪反应;当道德现象未满足主体需要甚至损害主体利益时,主体便表现出憎恨、痛苦等消极地情绪反应。(2)信息交流功能,人们的需要、愿望和动机不一定都反映在他们的语言或逻辑思维中,而可能首先反映在情
20、感中,由于情感的外显性特点,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很快为别人洞察,这就决定了道德情感可以像其他信息一样在人际中进行传递和交流。(3)协调维系功能,主要指道德情感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功能和对群体团结的维系功能,通过道德情感的传递、感染和交流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来协调人们的言论活动,加深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4)导向激励功能,当主体对道德现象做出情感反应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或者消极的情感,二者对道德行为具有动力导向功能。积极的道德情感对主体活动具有激励、强化、导向的功能,消极的情感则会使主体丧失信心和勇气。(5)提升人格的功能,人格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所呈现的诸种特质的综合规定,它
21、以道德品质为核心。道德品质的核心内容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要素,道德情感在内化道德认识、生发道德意志、合成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乃至最终凝成道德品质的全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道德情感也对完善自我、提升人格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4关于道德情感教育的研究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不容乐观。我国学者已注意到这其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人们的道德冷漠,或者说人们道德情感的淡漠、麻木甚至是冷酷。其表现如置他人危难于不顾、对不义之恶缺少起码的正义感和义务感、对他人之苦难失却同情心,甚至是视他人善举为愚蠢怪诞等等。出现上述道德冷漠情感的人,并非是因为对道德的无知,而恰恰是情心
22、、仁爱心等道德情感的严重缺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感教育关乎我国的未来,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显突出,道德情感教育的研究变得十分必要。由于目前研究这方面的四大基础学科: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都得到了相对比较成熟的发展,从而为道德情感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又由于目前我国学者、教育者及教育政策制定者对道德情感研究的重视,不管在资金上还是政策上都采取相对倾斜的态度,使对道德情感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遵循的是一条以人性为基础,情性相依,情理合一,情意互通的道路。在道德情感教育的实践操作上具有以下明显特征,在今天,仍有很大借鉴意义。(1)立足本源,扩充
23、善端。这一操作方式主要是依据孟子的“性善论” ,立足人性中具有趋美向善的本源性情感,这种情感通过教育的引导和扩展,可以达成人的一定的道德品质直至形成道德人格。(2)调理情欲,规范内化。这一操作方式强调对人的情感过程中的动力方向、情感的性质和存在状态进行调理和规范,使人的道德情感向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3)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十分重视在人的道德修养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的关系,强调先知后行,知行并重,知行统一。 中庸中就将做道德之人的步骤规定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4)情意感通,礼乐化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在个体道德情感的培养上注重人际间的情感互动,
24、人与艺术美的感通共鸣,人与自然界的两情相忘。许蕾华在他的中学生学校道德情感教育构想的论文中写道:“道德情感教育指:社会和社会群体根据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的情感素养提出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施加各种积极的教育影响,旨在丰富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情感机能健康发展,以及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品质、健全的人格人性,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过程。 ”王若宏在他的硕士论文关于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表述为:“道德情感教育强调以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情感态度的养成为表征,以情感和认知的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的过程。以实现教育对象道德内化为首要目标,以培养具有对己
25、自知自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对人同情关怀、仁慈宽容、理解体谅,对自然敬畏、爱恋、保护、珍惜,对社会亲和、公正、负责、奉献等的丰富道德情感品质的道德人格为最终目标。 ”从古至今,情感教育的形态主要可分为无意识形而上形态、伦理道德形态、审美形态、宗教形态和科学理智形态。纵观中国古代道德情感教育的进程,我们可以发现“推己及人”的移情法和“礼乐化育”的陶冶法是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手段。目前国内有关道德情感教育的研究成果就其研究范围而言,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道德情感教育范式研究,主要涉及中、西方传统文化中道德情感教育模式的探讨和模式建立依据。另一个是道德情感教育的实验研究。这主要涉及婴幼儿依恋感和中
26、小学情境教育的研究。(二)国外的研究现状在梳理中国传统道德情感教育的特点时,我们发现,中国文化虽然先后受到不同的思想、流派的影响,但因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中国传统的道德情感教育的发展具有一贯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主要以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来实施道德情感教育。而西方文化由于在各个时期的不同价值取向,道德情感教育也伴随着各种思想意识流派的兴起和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不同特征。主要表现为三条主线:一是强调情感培育服从于理性的指导;二是倡导情感培育归顺于上帝的召唤;三是主张情感培育回归于人的自身需要。 ,西方的道德情感教育历经了由爱理性爱上帝爱人的发展历程。而且,这三条主线并不因时
27、代的变迁而停滞消亡,它们在以后的各个时期伴随着新的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并对西方的道德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爱理性与爱上帝就其本质上来讲并不真正诉诸人的情感教育,但它恰是反映了道德情感教育在人类某一发展特定时期的状况和特征。国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探讨的,首先是从心理学学科的角度,一部分道德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情绪、情感和道德情感问题,其主要成果是探索道德情感的生理、心理的生成机制。这一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KT.斯托曼 (K. T. Strongman ,1986 ) ,在他的情绪心理学一书中,他用生理、心理等机制较为完整而系统地分析了情绪、情感
28、对人们的认知和心理状态所起的作用,使情绪、情感的理论依据更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从而为道德情感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的形成做了最原始的探索。还有一部分道德心理学家集中于道德情感归因、道德情感移情能力、情感与社会互动等方面的研究,这一研究方向的主要代表是霍夫曼(Edward Hoffman,1998)、肯拍等人,他们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获取了有关儿童道德观念的本质,情感因素在道德实践中的体现、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学校道德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其次是从德育、教育学等学科探讨道德情感在教育以及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角度的研究是较为普遍的,学者们一致认为,
29、积极道德情感的培养是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道德情感在人们由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过程中起到了桥梁和中介的作用。在道德情感的实践方面,主要有前苏联以苏霍姆林斯基为代表的“和谐教育”模式,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为学生们所带来的快乐的情感体验,它最重要的也是最深刻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这一模式对学生整体道德质量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英国学者麦克菲尔为代表的“体谅模式”是上个世纪 60 年代末在英国学校兴起的一种以培养道德情感为主的道德教育方式,该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对学生多关心、少评价,认为道德教育不应降低到仅仅分析规则和禁令上,相反应集中
30、在研究一个人自身的或与他人有关联的一般作风上,道德教育的宗旨是使个人摆脱那些具有破坏性的和自我损害的不良的个性质量。麦克菲尔认为, “道德靠理解和领会,而不靠灌输和传授。 ”他反对道德教育中过于理性的方法,认为富有成效的教育就是学会关心,因为它在行为上体现了体贴的生活方式,这样会促进学生接受它。 “体谅模式”将学会体谅作为道德情感的重要方面是有一定意义的,并将体谅他人后的快乐作为道德行为中最重要的动机,对于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来说,是很初步和浅显的。此外,美国罗杰斯的“非指导性道德教育” 模式,提出了教师的“非指导性”教学策略, “非指导性”并非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 ,即要
31、讲究指导的艺术。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的是通过情感领域而不是智力领域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模式主要针对改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问题,他指出,良好师生关系应具备的三种品种是:真实、接受和理解。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以诚相待,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真实地向学生敞开,创设富有信任、民主、尊重的情感氛围,对学生持有关爱、友好、真诚、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当代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在西方关怀伦理的思想传统基础上,提出了“以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论,即关怀取向的道德情感教育模式。在其著作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她指出的关怀的两种类型,一类是自然关怀,它是不需要某种道德努力便能实
32、现的,也是儿童产生依恋感、积极社会情感和移情能力的基础;另一种是依托自然关怀而产生的伦理关怀,这是儿童的积极社会化情感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关怀需要充分关注具体情境的复杂性,强调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学生应当亲自参与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会关怀自己,关怀他人,关怀环境等。同时这一模式还重视学生在以师生关系为主的诸种教育关系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教师的榜样作用。三、小结:总体来看,国内外教育界关于道德情感的研究或实践己经有一定的基础。大部分的研究或者是从道德的角度来分析道德中蕴含的情感,或者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其中的道德情感。然而这些都具有个性特征,未能形成最普遍的、具有共性的,同
33、时能指导教育工作者施行道德情感的理论或实践方法。我国专门对道德情感进行研究的仅有个别学者,虽然新课改明确了情感目标,但由于大多数施教者本身对情感知之甚少,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使道德情感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分析,发现在己有的研究和运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具体分析如下:一方面,由于情感本身的复杂性和难以捉摸性所给研究带来的的困难,德育领域的学者们把对道德问题的研究重点普遍放在了道德认知上,把道德情感归属于道德认知结构之中,使之处于从属地位,丧失其独立性。同时由于人们认知上的偏见,普遍将道德情感作为人类道德实
34、践活动中可能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或主要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在心理学领域,学者们则把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单纯的情绪、情感的问题上,而将道德情感的研究只是作为情感的一种自然延伸,缺乏较为严谨和科学的论证。另一方面,在以往的道德情感研究中,理论界重视的往往是个体道德情感的功效,学者们主要把道德情感作为影响青少年道德的习惯的因素之一,影响了学生道德结构要素之间的整合,也影响了教育者对道德情感这一心理资源的有效利用。事实上,因生理、心理机制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功能是其它要素所无法比拟的,且对整个社会群体都适用,因此道德情感领域是一个可以独立操作的系统和程序,具有独特的地位。虽然中西方道德情感
35、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差别,但两者在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个体品德中的作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他们均认为情感是道德内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关于情感如何发挥作用,前人并没有作深入研究,使人们对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缺乏深刻的理解。尽管中西方教育家对道德情感教育在内容上和方法上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共同的缺点是对情感的内涵及内在运作方式缺乏理论构建,致使人们难以把握情感本质,影响道德情感教育的有效进行。人们普遍能够认识到道德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但其重要性还没有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究竟现实中道德情感问题缺位问题出在哪里,对其原因的分析和所提出的相关对策的研究等方面还不够系统,不够明确,不够深入。本课题研
36、究争取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文献目录:序号 文献名称 作者 期刊名称(出版单位) 、时间1 道德心理学思考 朱 林 江西社会科学,1987 (4)2 道德情感简论 朱小蔓 道德与文明, 1991 (1)3 论道德情感的基本特征 徐启斌 江西社会科学, 1997 (2)4 道德情感的功用 徐启斌 江海学刊, 1997 (4)5 道德情感与道德实践 李建华 高等教育研究 1986 (2)6 灵魂的激荡:道德情感的功能效应用 李建华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3 (1)7 儿童道德情感培养刍议 戚万学 道德与文明, 1986 (3)8 浅谈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双向联系 刘 锋 道德与文明, 1987 (2)9 试论道德教育之个体享用功能 鲁洁 教育研究,199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