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 土 归 流 对 土 家 族 的 影 响摘 要 : 1727 年 一 1735 年 , 清 王 朝 在 土 家 族 地 区 实 施 了 改 土 归 流 的 政 策 , 废 除 了 土 司 、 卫 所 职 官 的 世 袭 制 度 , 设 立 了 府 、州 、 县 地 方 政 权 , 终 于 使 土 家 族 地 区 结 束 了 长 达 数 百 年 的 土 司 统 治 。 改 土 归 流 后 , 汉 文 化 大 量 涌 入 土 家 族 居 住 区 , 对 土家 族 的 社 会 生 活 产 生 了 深 远 影 响 。 这 种 影 响 具 体 表 现 在 政 治 、 经 济 、 文 教 等 各 个 方
2、 面 。 政 治 上 , 消 除 了 地 方 割 据 势 力 , 土司 的 特 权 被 取 消 , 土 民 被 土 司 奴 役 的 命 运 得 以 摆 脱 并 逐 渐 转 化 为 自 由 民 ; 经 济 上 , 由 于 土 民 被 解 放 出 来 , 土 民 的 生 产 积极 性 提 高 , 再 加 上 汉 人 的 涌 入 带 来 了 先 进 的 生 产 方 式 、 生 产 技 术 等 , 土 家 族 地 区 的 经 济 得 以 快 速 全 面 的 发 展 ; 文 教 上 ,伴 随 着 国 家 的 政 策 、 汉 人 封 建 思 想 的 传 播 , 使 土 家 族 在 社 会 生 活 、 文
3、化 教 育 、 民 风 民 俗 上 发 生 了 明 显 的 变 迁 。 历 史 事 实证 明 , 改 土 归 流 对 于 促 进 土 家 族 地 区 社 会 事 业 的 全 面 进 步 , 对 于 汉 民 族 与 土 家 族 共 同 发 展 , 具 有 重 要 的 促 进 作 用 。关 键 词 : 改 土 归 流 ; 土 家 族 ; 影 响从明朝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废除元朝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到了清朝,特别是在雍正年间, 开始对设有土司的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即清政府直接派遣流官来代替以往世袭的土官, 由朝廷轮流派遣行政官员到异地做官,以达到解散土司及土官拥有的武装力量,巩固
4、其封建统治,加强其 中央集权的目的,同时在地方设立相应的府、州、县地方政权机构的一种制度。其改土归流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废除土司建制,设置与内地建制相同的州县制度;二是废除土司,改派朝廷任命的流官进行地方治理; 三是对原土司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改土归流的实施不但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 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而且还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土家族地区主要是指湘鄂渝黔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区,位处于全国的中心位置,是个有着悠久历史 和灿烂文化的农耕民族。其包括“ 湖南西部的石门、慈利、永定、桑植、
5、龙山、张家界、古丈、永顺、保 靖、花桓、凤凰、吉首,贵州东北的铜仁、印江、思南、务川、沿河、松桃,湖北西南的长阳、长乐、来 凤、咸丰、宣恩、恩施、鹤峰、五峰和重庆东南的黔江、酉阳、彭水、秀山、石柱等地。其中,重庆市 是四个省(市) 中土家族人口最少的省( 市)。土家族地区的改土归流,从明初就已开始,在永乐十一年( 1413 年),明朝政府最先对贵州土家族地区 进行改流,这是土家族地区改流之先声。这时期的改土归流只是小规模进行的,直到雍正四年( 1726 年)大 规模的改土归流才拉开序幕,于雍正五年( 1727 年) 才正式开始,经历八年的“ 剿抚兼施 ”、“ 恩威并用”于 雍正十三年( 173
6、5 年)得以基本完成,最后到乾隆二十七年( 1762 年),石柱宣慰司马俊明改土归流完毕才 算真正的结束。据彭官章记载此次改流一共设立了 19 个府、县、州地方政权机构,“ 在鄂西设有施南府,辖恩施、宣恩、利川、建始、来凤、咸丰 6 县,设有鹤峰直隶州,辖长阳、长乐两县。在湘西设有永顺府、 辖永顺、龙山、保靖、桑植 4 县。在渝东南设有酉阳直隶州,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 4 县,改石柱为厅 建置。在黔东北设有思南府,辖务川、印江、江门、沿河等县。 121改土归流使土家族地区实行了数百年的 土司制度由此结束,新的流官制度也由此确定起来。改土归流虽然是一场政治改革,但它在客观上却促进 了土家族与
7、汉族之间的交流,对土家族地区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对这种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的观察,以加深对历史民族关系的认识。一 、 改 善 了 土 家 族 地 区 的 政 治 经 济 局 面(一 )促 进 了 土 家 族 地 区 的 稳 定改土归流以前,各土司久居其地,各霸一方,各土司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拥兵争斗,相互劫掠,彼 此仇杀不断,常常影响地方的安定,致使社会动荡。如桑植土司向国栋恃强负固,与容美、永顺、茅刚诸 司相互寻衅仇杀;漫水土司与酉阳冉氏土司也为争夺地盘而多年干戈不止。保靖土司彭御林率土兵“以追 缉泽蚊为名,潜与容美土司田如、桑植土司向国栋勾结,率土兵抢虏保靖民财,焚村粧六十余处,掠
8、走男 女千余人” 3。土司除相互厮杀外,还劫掠相邻汉区。如明嘉靖二十一年( 1542 年),“容美土司田宣抚亲 统兵一千余人前至长阳、巴东二县交界地,争盐井夺驻扎,使令土军虏掠各郡民陈铁、高妙德、胡时富、 汪七等一百余户,席卷回峒。 4土司的争斗不仅导致国家的政局震荡不安,也影响了土家族地区的稳定。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取消了土司制度,设立与全国各地一致的府、县地方政权机构,使土家族地区 纳人了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改土归流的实施严重地打击了当地的土司官员,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废除土司时期陈旧的规章制度和陋习,设立地方政权机构,采取流官任职,使土家族地区和内地的政治组 织形式逐渐一致,从而加
9、强中央对土家族地区的管理,在国家政局得以稳固,国家得以统一的同时,土家 族地区也恢复了稳定。(二 ) 改 善 了 土 家 族 人 民 的 政 治 经 济 地 位改土归流以前,土司在其统治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土家族人民在土司的统治之下,政治上处 于无权卑下被压迫的地位:“ 彼之官世官也,彼之民世民也。田产子女,唯其所欲,苦乐安危,唯其所主。 草菅人命若儿戏,莫敢有咨嗟叹息于其侧者,以其世官世民,不得于父,必得于子孙,且数倍蓰,故死则 死耳,莫敢与较者。 5此外土司可以对土民任意地伤残、凌虐、诛戮,草菅人命之事皆凭喜怒。鄂尔泰 所奏:“ 大凡四省(云、贵、川、粤西)劫杀之案,多由三郡(乌蒙、
10、镇雄、泗城)酋虏 杀人掳人, 越境以逃,缉人拿人,隔省无法。幸而擒获,偿牛偿马,视人命为泛常。 ” 6 土司私设公堂,严刑摧残土民 等事更是习以为常。“ 其刑法重者,径斩。当斩者,列五旗于公(指田舜年)座后,君先告天,反背以手 掣之,掣得他色者,皆可保救,惟黑色则无救。次宫刑,次断一指,次割耳。盖奸者宫,盗者斩,慢客及 失期会者割耳,窃物者断指。皆亲决。余罪则发管事人棍责,亦有死杖下者。是以境内懔懔,无敢犯法。 在南府日,余悯其每旦必割数人耳。 7在土司的统治下,土民被土司任意宰割而无处申诉,“ 间有赴省控 诉者,即遣土弁半路截杀” 8。土民受到残酷的摧残和压迫。改土归流以后,土民被土司奴役的
11、命运得到摆脱,土司在政治上的特权取消。如“湖广容美土司改流 后,清政府马上追还被其掠夺为奴的保靖良民五百四十六口,使其还家复业。 ” 9 “四川建昌改土归流后政 府查民有沦为奴婢者概行发还。同时,各地还准许有田者自行报出,注明田地的大小四至,发给印照;对 无田者则将没收的一部分土司田地分给他们耕种。 ” 10原土司擅自规定的刑律、设立的公堂一律被废除, 土民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改土归流以前土民除了受到土司政治上的摧残以外,在经济上也受到严重的剥削。土民向土司缴纳的 钱粮比缴纳给中央的不知要多多少倍。据鄂尔泰给雍正的上书中写到,乌蒙土官按规定只向中央王朝缴纳 钱粮不到 300 两,而土司取于土民
12、者却要达百倍,“ 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 11。 另外土司对土民的敲诈剥削名目繁多,如“ 火坑钱” 、“ 锄头钱” 、 “烟户钱” 。“ 永顺火坑钱,民间炊,每有 一坑征银二钱一分。保靖锄头钱,每一锄人山纳银三、五钱不等,桑植烟户钱,与火坑相等。 12甚至每逢 过年过节,商贾客人,都要送给土官、家政、舍把、总理等礼物。如若不然,土司便会“ 抄 掠 其 资 本 ”。 在这样的超经济剥削下,广大土民即便是“ 终岁勤劳,也不足以供家衣食。生活苦不堪言。改土归流以后,清王朝在这些地区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统一赋税,废除了土司盘剥土民的规章制 度。如废除了土司时期的“ 锄头钱” 、
13、“ 火坑钱” 、“ 烟户钱” 等陋规 30 多项,废除了土司时的私征滥派。 土民的赋税得以减轻,如四川酉阳土司在明代时交纳秋粮 1196 石,改土后每年只交纳 905 石。相比之下 清朝征收的赋税不及土司的十分之一。在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将土司、土官占有的大量良田沃土,以“赐 地” 的形式留给土官,其他大部分都被没收,而清政府将这大部分的土地交由土民耕种。“ 土司之官山, 任民垦种。其鱼塘、茶园、竹木、树林、崖蜡等项,令民采用,一无严禁,并不存为公家之物,而民咸优 游往取,视若己有矣。 1131 土民开垦和耕种的田土,只要每年向清政府交纳“ 秋娘银” ,即为自己所有。土 民对土司的人身依附关系逐
14、渐解体,土民逐渐转化为自由民,土民经济上的负担得以减轻,生活状况得到 好转,同时也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二 、 推 动 了 经 济 的 发 展 与 繁 荣改土归流的实施使得广大土民从土司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加上清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从而极大 地调动了土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改土归流以后“ 蛮不出境,汉不人洞” 的禁令不复存在,使得大量的 汉人涌人土家族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等;伴随着玉米、土豆、马铃薯等美洲高产旱地 作物的传人,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一 )农 业 的 发 展生产技术的提高。改土归流以后,大量的汉族流民涌人土家族地区。这些汉族流民主要来自土家族的 边沿
15、地区。汉民的涌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变了过去的竹木等简单的生产丁具,取而代之的是铁制 农具:铁犁、铁耙、铁锄等广泛应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所用农具,铁器亦同内地各处” ,“高低田地皆 用牛耕” 。汉族的筒车、翻车也普遍使用。此外清政府也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如同治年间,来凤县开辟了 三条渠道:“ 一引红岩溪灌沙沱坪,一引龙尚桥水灌桐梓园,一则自伏虎洞导流,牛车坪得灌焉。” 1141由于 各种技术的提高,土家族地区的农业与汉区的基本一样。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土归流以前,土民多以渔猎为生,而改土归流以后,农耕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 农作物的品种上也得到增加。除荞、麦、水稻、粟等传统农作物外,一些新的
16、农作物品种也被引进来。同 治宜吕府志载:“哈密瓜,雍正间出兵西路者拾种回,今种之,味颇甘美” |51。此外,土民还学会了使 用肥料来增加地力,“ 地之肥料用桐枯、茶枯、柴薪之灰三种,冬间杀草铺于田内,俟其腐烂为粪” 。自此, 土民不用再人山狩猎,临渊捕鱼。耕地面积的扩大。改土归流以后,随着汉人的涌人,带来了适宜山地种植的玉米、马铃薯、土豆等美 洲高产农作物。光绪秀山县志载:“ 苞瓜 山氓以为常食,煮包瓜实为酒,所在为恒业,岁利可数 千 金 薯本菜类,而贫民以代谷食、山原偏种之,土亦最宜” |16。这些农作物的传人使原本不适宜农耕 的山区也得到开垦。据郭声波研究,“在雍正七年,川东南土司地,即石
17、柱、酉阳、秀山等地区,耕地面 积为 0.4 万公顷左右,到嘉庆末年,酉阳州的耕地面积为 0.6026 万公顷,石柱厅耕地面积为 0.0022 万公 顷,合计 0.6048 万公顷,比之前增长了 0.2 万余公顷,其增长率达 50%以上。 1171 这些数据表明,改土归 流后土家族地区的耕地面积可谓急剧膨胀。改土归流提高了土家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改变了以往刀耕火 种的原始农业。使土家族地区的农业经济全面而大规模的发展。(二 ) 手 工 业 发 展 和 商 业 的 繁 荣改土归流以前,土家族地区的手丁业比较落后,从事手丁业的人数比较少,生产技术水平也不高。改 土归流以后,大量的汉族手丁业者迁人,他
18、们带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定居在各大小城镇,乃至乡村地区,进 而促进了土家族地区手丁业的发展。改土归流初期,从事手丁业者多为湖南湖北等地的人,“百丁皆觅自 远方,多江右、蒲圻之人” |181。此后,土家族地区从事手丁业者的人逐渐增多,手丁业内部分丁业越来越 细致,出现了“土、木、竹、石、裁缝、机匠之属,各有专司” 1191 的局面。生产的产品丁艺精良。改土归流后,采矿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土家族地区矿藏丰富,如湘西的煤、铁、石灰等,鹤峰州“夙 产铜铝,颇称饶富” 。改流后,这些丰富的矿藏得到大规模的开采。“ 乾隆三十八年,招商开采施南府之利 川、宣恩、来凤出产土硝” 。“ 古丈坪厅之锑矿,道光开挖,后招
19、商合股开采。 |2渝东南地区自古就是丹砂 的重要产地,常璩华阳国志记载“ 丹兴山出名丹” |21。改土归流以后,采丹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以秀 山为例,在改土归流的百余年里,秀山县的丹砂业不仅十分兴盛,还出现了不少私人矿主。如同治年间的 陈记台砂厂,曾经是秀山县最大的丹砂厂,“ 未数年成富室” ,这引起了酉阳人的垂涎,以致多次发生械斗 残杀,出现死亡命案。据研究表明,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卫所设立地区,如施州卫、黔江卫、大田所 等地,范围比较狭小。另外各土司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处于敌对的状态,对进出的商人进行敲诈勒索, 商业活动也不活跃。改土归流以后,废除了土司对商人进出勒索的限
20、制,大量的外地商人进人土家族地区, 湖广、四川甚至江西、江南、安徽、河南一带的移民到土家族地区谋求发展,他们“ 相次招类偕来,始而 贸迁,继而置产” |221。各府、州、县所在地和水陆交通要道的集镇,商旅云集,连土家族的农村市场也涌 现出大量的墟场,“ 永顺县有大小墟场 43 处,恩施县有墟场 51 处,来凤县有墟场 16 处,利川、印江等 土家族地区都有大小不等的若干墟场。 1231 此外,由于商贸活动的频繁,还形成了各种商行、商帮。如湘西 古丈坪就有六大商行(油、木、布、麻、蜡、药材),其中以油行最大,“ 其商业皆油行所兼” |241。由此可见,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
21、土家族地区的商业已经得到较大发展, 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土家族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三 、 带 来 了 文 化 教 育 的 发 展 与 变 迁改土归流后,伴随着国家的政策、汉人封建思想的传播,土家族地区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着 变化,在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渗透着汉文化,使土家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发生明显的变迁。(一 ) 教 育 的 发 展改土归流以前,读书是土司子弟的特权,土民没有读书的权利,因为土司往往恐其土民向学有知,不 便实施苛政。“ 向来土官不容夷人应考,恐其为人学,与之抗衡。” 25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土民的文化水平极 其低下。改土归流后,清政府采取措施,废除了土司制定的夷人不许读书和不许应试的禁
22、令;设立学校, 建立“ 府学” 、“ 县学” 、“ 书院”等。如乾隆五年,来凤县学、宣恩县学先后建立。到嘉庆年间,各府州县 都建起了学校,推动了土家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除设立府州县学外,清政府还要求在乡村普遍设立义 学,广泛吸收民间童稚人学。“ 在今重庆土家族地区,嘉庆 21 年,酉阳州设义学 8 处。道光年间,黔江县 设义学 3 处,彭水县设义学 8 处。 ” 1261 学校的增设,推到了土家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打破了过 去土司阶层对文化的统治局面。在永顺县,自改土归流以后,“ 诵读之声不缀,应试之子,不下千 余名, 人文几同内地” |271,涌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为了发
23、展土家族地区的教育,清政府对土家学子科举考试实行了优待照顾政策。规定“ 多取土童,少 取客童,详定在前朝人籍者为土,本朝人籍者为客,以土三客一为率”。为了给交通不便的学生提供考试 的方便,清政府于有关府县设立考棚就地考试。乾隆三十六年施南府捐修考棚,使考生不再去“ 路远费艰” 的宜吕去就试。乾隆年间,“ 永顺虽新辟之地,而汉土子弟读书应试无殊内地” ,前往应试者“ 不 下 千 有 余 名” |28。通过学校教育,土家族中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人,其中中进士举人者也为数不少。史载“举选贡均 已有人,厥后文教蔚起,月异而岁不同” 。湘西龙山县的土家青年中“ 力学能文,院试列庠序者居其半, 且有诗书相传,
24、数世不绝者” |29。学校的兴办与科举制度的实行,改变了土民无权受教育的命运,不仅富 家子弟可以上学,贫困子弟照旧可以上学。“ 富家以诗书为恒业,穷苦子弟争自摊磨,亦不以贫废读” m, 形成了 “乡村四时,诵声不绝” 的局面。改土归流使得土家族地区的教育大为进步。(二 ) 文 化 的 变 迁文化的变迁主要表现在民间文艺和土家族语言上。土家族民间文艺中以摆手舞和戏剧为代表。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十分喜好摆手舞和戏剧。 摆手舞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特征之一。在土司时期,容美土司田瞬年就非常喜爱戏剧,经常选民间的男女 学习唱戏。然而在改流以后,清政府认为摆手舞这种男女相聚而歌的民族文化是一种“ 恶
25、俗” ,应加以废 除以正风化,认为男女青年学戏是“ 男女混杂,廉耻罔顾” ,有碍“ 闺教” ,学戏之风被禁止。当然这种文 化被完全禁绝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能看到土家族的文化已经被汉族的“ 礼教” 所影响,精神文化发生变迁。土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緬语族,语支的归属还没有明确确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 文字。“字同而音异,理一而言殊,倒装以成文” ,和汉语有较大的区别。如土家人言“ 天曰墨,地曰理, 上亦曰理,水曰辙一” 故许多史籍谈到土家语时,多有 “语言殊离,呢喃难辨,多不可解” ,“人作殊方 语,鸟为旧侧声” |311 这样的记载。改土归流以前,土家人都是使用自己的语言,改土归流以
26、后,由于与汉 人杂居,汉语逐渐成为交际丁具,再加上清政府在土家族地区推行汉语,使许多地区的土家族语言不断消 失,“ 操官音者十之七八,近日操种音者十不一二” ,现在只有偏远地区还有保留。土家族语言的变化表明 改土归流后汉文化渗透到了土家族的精神文化中,土家族的文化发生变迁。四 、 民 风 民 俗 的 变 化改土归流后,汉族的思想文化逐渐被土民所接受,原有的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变化。这可从土民的婚俗、 信仰观念、服饰及饮食等方面得变化得到印证。(一 )婚 俗 的 变 化改土归流以前,土家族的婚姻自由,青年男女以歌为媒,自由恋爱,可以尽情的流露、张扬自己的个 性。土家人赶会过节或生产劳作时皆可以以歌抒
27、情,在歌声中彼此倾吐心声,双方直接交流,无须媒人。 如情歌哥有心来妹有心“ 哥有心来妹有心,哥变鹤子妹变鹰。双双飞到天上去,自由自在结成亲。说 明当时土家族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另外,在土家族诸多地区还有“ 女儿节”的特殊节日供青年男女谈情 说爱,寻觅意中人。土家人举办婚礼时,也没有繁琐复杂的仪式。雍正保靖县志卷二中记载“同婚为 婚,嫁娶背负( 婚嫁不用轿,背负新人) ,男女混杂” 的风俗。可见当时的土家族男女婚嫁时并不讲求繁琐 的礼节,有的还不使用轿子,直接背负新人回家。这种完全不同于汉族男女婚前不可有肌肤接触甚至不可 见面的习俗。土家人婚姻自由、开放还表现在结婚后若不如意还可“ 逃婚” ,寡
28、妇再嫁十分自然普遍。改土归流后,汉人的封建思想传人,正宗的封建家庭制度严厉地束缚着土家男女的婚恋和情感,以歌 为媒的自主婚姻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的是门当户对。鄂西鹤峰州第一任知州 毛峻德在发布的闺门之教中,指责“ 旧日民间女子,男女混杂,廉耻不顾” 。规定“ 女不得与男子同坐, 以礼约其身。至于选婿,由祖父母、父母主持,不问女子愿意与否,或女子无耻,口称不愿,不妨依法处 罚。对女子婚姻,一与聘定,终身莫改”|321。婚姻自由变成了婚姻包办,女子对婚姻的不满、愤恨,只能 通过哭声来表达,于是便有了我们所熟悉的“ 哭嫁歌”、“ 骂媒人 ”。一首 撅媒人:猪头脸盘尖尖脚,刹
29、来刹去两边唆。今天拜了明天死,后天埋在大路坡。表达出了女子的憎恨与无奈。改土归流以前,虽然土家族的婚姻较为自由 , 但在盛行自由婚恋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落后的婚姻习俗, 如:还骨种、坐床、填房等。土司旧例,凡姑家之女必嫁舅氏之子,名曰“ 骨种” 。“ 无论年之大小,竟有 姑家之女年长十余岁,比待舅氏之子成立婚配。 1331 改土归流后,伴随着婚姻自由的消失,这些愚昧落后的 婚俗也被废除。如雍正八年,永顺府首任知府袁承宠就曾明令禁止:“ 骨种、坐床恶俗,急宜严禁以正风 化也。 离异其曰坐床,尤乖伦理。凡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妇,律应重典,而土苗恶俗皆腆然不顾,均 应照例严禁。” 1341(二)信仰观念
30、的变化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民间信仰可谓突变。改土归流以前,土家族地区多信奉鬼神,当遇到疾病、灾 害、丧事或互争不明的事等都要杀牛来祭鬼。如湘西地区的土家族人各寨都设有鬼堂,在屋正面供已故土 司神位,在门后设本家祖先神位,以表示对土王神灵的崇敬。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的祖先崇拜占具了上 风,而且在土家族的信仰系统中也增加了汉族信仰的神灵,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观音等。随着祭祀神 灵的改变,原先“ 杀牲饮血” 、“ 宰牛延巫” 的习俗,均“ 一 并 禁 除 ”。改土归流以前,土家族人死后,人们要请土老司念经、送葬,“ 死者环尸哭泣且歌,终日即葬,无丧 服。” 改土归流以后,土家人部分地接受了汉族的丧
31、葬仪式,即道士为亡人举行“ 开路引亡” 、“ 解 生 死 劫 ”、 做道场等仪式,并采取土葬等方式。另外土家人非常注重丧事的操办,无论家境如何的贫穷,哪怕是借债 借粮,其家人也要举办“ 打丧鼓” 、“跳丧舞” 等活动,一定要将丧事办得热热闹闹的。改土归流后,随着 汉文化的普及,以土葬为标志的汉族丧葬文化逐渐取代了火葬、崖葬的土家族丧葬文化。(三)服饰的变化在改土归流以前,土家族有自己的传统服饰,“ 男女都穿班兰、八幅罗裙,琵琶襟,男女服饰均镶嵌 花边,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男服饰,头包青白布帕子或青丝帕,额前现人字路,左边垂吊过耳;上身 均穿琵琶襟,裤子均为青蓝色布料的抄裆裤;脚穿草鞋、布鞋,
32、包裹脚布。女服饰,土家族妇女服饰比较 讲究,具有老、壮、青之别,又有春夏秋冬之分。老年妇女,一般是青布帕包头,也有的用白布和丝帕, 穿青、蓝色布矮领、带花边满襟衣和上百裤腰的青蓝色抄裆裤。而青壮年妇女的衣服多是外托肩矮衣领满 胸、带花边,胸前镶嵌有二至三条梅花条,外套上一件绣花围裙。裤子多为青蓝色布,白裤腰抄裆裤,裤 脚加有花边,喜欢用白布裹脚。发型,挽笼髻,插银撇簪,戴耳环,热天不包帕,春冬包丝帕。手上戴银、 玉、铜手圈和戒子。青年女子穿着十分讲究,用红色绳打长辫,头上插自己喜欢的花,衣服喜穿红、绿、 蓝色外托肩花边上衣,款式贴身合体,胸前套绣花围裙,耳垂瓜子耳环,手腕戴钮丝银手圈,手指戴银
33、戒 子,裤脚口绣五色花或贴五色梅条花边,脚穿绣花鞋和红色袜子。小孩服饰,衣裤不太讲究,而帽子很讲 究,春戴紫金冠,夏戴圈圈帽,秋戴冬瓜圈,冬戴虎头帽、凤尾帽等。帽子用多种丝线绣花。”1351改土归流 以后,清政府以“ 服饰应该分男女” 为由,下令禁止男性穿花服,加之当时汉人大量涌人土家族地区的影 响,男性的花服饰产生了大的改变。不过,在沿河客太田、塘坝、土地坳等地的土家族山寨,仍然可见到 保持有自己浓郁特色的男女服饰。到清末民初,“ 土家族服饰的式样和花纹都具有向满、汉服饰靠拢的倾 向” |361。土家族的服饰与汉族的服饰逐渐一样。(四)居住与饮食的变化在改土归流以后,土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首
34、先表现在土民的居住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家人建木质结构的瓦房逐渐多起来,有正屋、厢房、吊脚楼、朝门、石院坝等,门窗雕花,富丽堂皇。但仍有不 少用竹子、木枝条、包谷杆等夹墙壁,用杉树皮、茅草盖屋。 1371 其次表现在饮食的种类增多。改土归流 以后,加之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土家族地区的农作物品种空前增多,新增的主要有玉米、土豆、马铃 薯、莲藕等。仅莲藕而言,“ 农人多于水田塘堰内栽白莲藕,五六月即可食,细嫩而大,清香甘美,遂为 佳种。 1381 改土归流以前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小米、糁子等杂粮,改土归流以后,大量的山地粮食作物被引人, 并得到大面积的推广种植。酉阳州“ 山谷贫民半皆以包谷、荞麦为
35、要飨” |39,黔江县“ 山野居民多种番薯、 洋芋” |4稻谷、苞谷、红薯等逐渐成为山谷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结 语清代土家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变革,它对全国的统一、民族的融合,对土家 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均起到了推动作用。改土归流后,改变了过去土家族的闭塞、落后的情况,解 除了土家族人民身上的枷锁,减轻了经济负担,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了提高,土家族人民对土司的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甚至被取消,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文教事业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各 府、州、县学的建立和科举制的实施,使土家族地区的文化水平提高。总之,土家族经过长期与汉族的共 同发展,彼此之间
36、加深了了解,文化认同增多,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以增强,另外汉文化不断滋润着土家 族文化,也赋予了土家族文化新的时代意义和发展契机,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 改土归流 ”发挥了积极 的历史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朱圣钟: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2 14彭官章: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的巨大变化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991 年 12 月,第 4 期,P48,P50 。3 11赵尔巽等:清史稿土司传一(卷 512)M,北京:屮华书局,1986 年版,P14168,P14204。4黄柏权: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必然性和进步性J,三峡论坛,2013
37、年,第 6 期,P35。5田敏:土家族土司兴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年版,P206。6 8王锺翰:清史新考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P234-235,P579 。7陈楠、杨薇:从容美纪游看清初鹤峰土家文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 年 1 月,第 1 期,P28。 910 马廷屮、李秀梅:从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看改土归流的进步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 年,第 3 期,P70。9陈廷亮:土司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形态简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 3 月,第 2 期,P91。10王柏心、雷春沼:宜昌府志M,同
38、治三年( 1864 年)刻本,宜昌市档案局 2002 年排印。11王寿松:秀山县志卷 12M,清光绪 18 年(1892)刻本。12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P108。13李勖、何远鉴、张钧:来凤县志M,同治五年(1866 年)刊本。15李杰:改土归流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J,江汉论坛,1996 年,第 11 期,P56。16 24董鸿勋:古丈坪厅志M,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刊本。17常璩:华阳国志M,山东:齐鲁书社,2010 年版,P12。18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辦公室:民国湖北通志(卷二十舆地)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39、年。19周兴茂:土家学概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年版,P214。20李世愉:清雍正改土归流善后措施初探J,民族研究,1984 年,第 3 期,P39。21 31段超:土家族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0 年,P80 ,P267 。22熊晓辉: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J,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2011 年,第 4 期,P23。23 土家族简史编写组:土家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年版,P126。25苏晓云: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 之我见J,屮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4 期,P21 。26 38段超:改土归流后汉文化在土
40、家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J,屮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年,11 月, 第 6 期,P90,27田发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M,北京:屮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P176。28 36土家族百年实录委会:土家族百年实录(上下)M,北京:屮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2001 年版 P1168,P120。29陈天如等:永顺府志卷 11M,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30 37邹明星主编:酉阳土家摆手舞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P24-25 ,P40。32王鳞飞等:酉阳直隶州总志卷 19Z,同治三年(1864)刻本。33张九章:黔江县志卷 5Z,光绪二十年(1894 )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