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程,一、课程的概述 二、课程的主要类型 三、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一、课程的概述,1、课程的词源 2、有关课程的几种观点 3、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几个层次 4、课程与学科、教材的比较,1、 课程的词源分析,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即指功课及其进程。在英语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课程就是 “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2、课程的定义表述,课程即学科和教材 课程即学生的活动 课程是学生获得的学习经验的总和 课程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
2、,3、中小学的课程几个层次,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资源(教材),课程计划,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基本内容:,(1)序言。 (2)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主题部分,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安排及课程设置的说明。 (4)考核办法。 (5)课程管理。,课程标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标准性文件。,课程标准的结构: 说明部分 本文部分 参考书目、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建议等,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
3、面的基本要求。,课程资源,即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音像教材、多媒体教材等。,3、课程与学科、教材的比较,外语、数学属不属于课程? 课程(curriculum ):学科( subject ):教材 (subject-matter ):,根据教育目的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个学科科目,如数学、外语,即狭义的课程,学科的具体内容是教材,二、课程类型,内容的属性: 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内容的组织: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管理的主体: 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 对学生的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一)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以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
4、段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一级课程地方课程:二级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资料:课程管理的改革,我国5080年代初,由中央对全国的课程教材进行一级管理。1992年原国家教委将课程分为“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两类。 1996年3月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再次明确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在教科书制度方面,国家“在统一基本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即所谓“一纲多本” 。,地方和校本课程四川人说普通话历史
5、、地理的乡土教材,重庆中小学纷纷自编教材开校本课程,我市很多中小学校开发出了丰富多彩的校本教材,其中有本地人文历史、航天科技知识、儒家经典、消防知识的 校本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视频:重庆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四)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初中阶段: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阶段:应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资料:重庆中小学生 “选修”课,重庆市教委学生课外文体“2+2”项目已运行,学生可在体育、艺术、科技三大类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学习。 体育: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田径、游泳等。艺术:写字(书法)、戏曲、舞蹈、声乐、棋类等。科技:机器人、小
6、制作、小发明等。,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 国家课程 必修课程,经验课程 综合课程 地方、校本课程 选修课程,现行主导课程,未来导向课程,三、当前的课程改革 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新课程目的 (三)新课程结构 (四)新课程内容 (五)新课程实施 (六)新课程评价 (七)新课程管理,(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1)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
7、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3、新课改的具体内容,课程目的 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材料三年级语文试题难倒教授 、大学生,在括号里填写特色成语:最大的响声( )最大的手掌( )最吝啬的人( )数字猜谜语(成
8、语):1. 12345609( )2. 1256789( )3. 1+2+3( )4. 333555( )5. 3.5( )6. 9寸+1寸=1尺(), 课程目标要求过高,教材偏难(小学二年级数学)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种成6行,每行3棵,该怎样种?(小学六年级数学)加工一批零件,计划7天完成,做了两天后,任务又增加了60个,这样工效需提高15%才能按期完成任务。问原计划加工零件多少个?,2000年某省市中考试题:在大观园中贾母的丫环是 ,宝玉的丫环 是 ,最富反抗精神的丫环是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统计, 80的内容是传统计算与四则应用题;, 15的内容是几何,主要是计算周长、面积与体积;,
9、 5的内容是统计,主要是计算。,(二)课程目标,过于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强调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的的形成。,(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设置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新课程的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同时设置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农村中学课程要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四)课程内容,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增加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学习内容,(五)课程实施,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
10、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六)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新课程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多元化 评价内容:知识综合化 评价标准:统一个性化 评价方式:考试表现性评价 评价重点:结果过程,高考不再一考定终身,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指出2009年共有11个省份进行新课改高考。有的省把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作为录取的参考。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高考不仅仅要看一次高考考试的成绩,也要看平时的学习情况,就是学业水平测试,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就是综合性评价。,(七)课程管
11、理,过于统一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视频:各地的课程改革变化,四、课程的现代化,生活化 综合化 个性化 特色化,第二节 现代课程设计,一、现代课程设计取向二、现代课程设计的模式,现代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一是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二是各种课程要素的组织和安排:课程目标、内容、学习活动及评价、教学策略、时间、空间和环境等,一、现代课程设计取向,学科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 社会中心论,二、几种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 情境模式 探究模式 批判模式,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模式 :,1、泰勒目標模式,暂时的一般目標,精确的教学目標,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
12、经验,评价学习经验,泰勒的课程原理(Oliva, 1988, p.171),课程设计的四个问题:问题一:为什么教(学)?问题二:教(学)什么?问题三:怎么教(学)?问题四:教(学)的怎么样?,目标模式的特征第一,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第二,要求确立明确而不含糊的外显性行为目标。第三,重视目标的结构性,要求按不同的层次水平将各项目标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第四,主张目标的“价值中立”。第五,强调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特别注重教师的作用。,目标模式的缺点分析:,阻碍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程评价方面唯学生的行为变化来衡量课程的成败,而忽视了一些非测量、非预期的变化。,代表人物:
13、斯滕豪斯(Stenhouse)(英国)这种模式主张,课程开发应从那些具有价值的知识中挑选出能够体现这些知识的内容。学生所取得的最终结果不是按照行为事先确定的,而是在事后借助那些建立在该知识形式中的标准来加以评价。,2、过程模式,过程模式以过程原则为指针,在人文课程计划中,斯滕豪斯提出了5条过程原则:,(1)有争议的事件应该进入课堂教学; (2)对有争议事件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保持中立,不推销自己的观点; (3)对有争议事件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运用讨论的方法; (4)对有争议事件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保护不同观点; (5)作为讨论的主持人,教师应该不断的总结和反馈,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标准
14、的不断提高,使观点与争议经受住证据和推理的检验。,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比较,3、情境模式,又称情境分析模式或文化分析模式基本假定:以个别学校及教师作为课程发展的焦点,斯基尔贝克服(Skilbeck, 1984)的模式,分析情境 外在因素、內在因素 拟订目標 衍生情境分析 偏重的方面 设计課程方案 含五項要素的教与学的方案 符合一般规律的学习工作 诠释和实施 预测可能遭遇的问题 改变资源与组织机构 评估与反馈 对教育结果、课堂活动情况、参与人员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重建,情境分析:,4、其他课程设计模式,批判模式:批判了泰勒的目标模式探究模式实践折中模式,我国课程编制的发展趋势:,1、
15、课程设计取向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由集中统一的模式向更加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模式转变 3、课程综合化在课程设计中得到重视,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计,(一)我国中小学课程设计的几个层次(二)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一)课程设计的几个层次,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3、课程资源(教材),1、课程计划,定义: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各课程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基本内容:,(1)序言。 (2)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
16、主题部分,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安排及课程设置的说明。 (4)考核办法。 (5)课程管理。,制定课程计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学科的设置必须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各学科安排的顺序和时数要合理; 要注意各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 既有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2、课程标准,定义: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标准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标准的结构,(1)说明部分:目的、任务、内容选择的依据等 (2)本文部分:主要章、节、目的标题、内容要点及授课时数等 (3)参考书目、教学
17、仪器设备、教学建议等。,3、课程资源,定义:即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音像教材、多媒体教材等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结构与作用,结构: 目录、本文、作业、图表与附录等功能: 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编制原则:,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理论联系实际; 内容的基础性;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的结构体系。,(二)中小学课程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1、加强基础与更新内容 2、怎样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4、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第三节 现代课程的实施,一、现代课程实施的取
18、向 二、现代课程事实的影响因素 三、现代课程实施的策略,一、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缔造取向,二、现代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教育观念 课程计划的特征 学校的特征 实施主体的特征 校外环境特征,三、现代课程实施的策略,给予学校课程实施的自主权 创设良好的课程实施外部环境 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二)课程本质的不同表述,一、学程内容,即一个具体学科的内容; 二、学习方案,前苏联的看法认为课程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三、学习经验,学生在教师有计划领导下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学科课程(1)含义:分科目课程根据各级各类学
19、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的课程。(2)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布鲁纳(3)我国“诗、书、礼、乐、易、春秋” ;古希腊的“七艺”,辩证法、文法、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经验课程,(1)含义:又称“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2)代表人物:杜威和克伯屈(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计划中进一步将其明确为 “ 综合实践活动 ” ,具体分为 “ 研究性学习 ” 、 “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 、 “ 劳动技
20、术教育 ” 等几个部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综合课程: (1)学科的综合性: (2)综合课程: 小学的 “ 艺术 ” 课、初中的 “ 历史与社会 ” 、 “ 科学 ” 等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综合课程的优点: 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地割裂; 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 通过综合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课时,使学校能够在较短时间里安排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现代课程的本质,( 1 )学科总和,包括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学习学科;( 2 )安排和规划;不仅规定了学科的目的、内
21、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再次明确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在教科书制度方面,国家“在统一基本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即所谓“一纲多本” 。目前有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教材,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的教材。上海市、浙江省根据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分别编写的教材。河北省教委根据农村简易小学的需要制订和编写复式教学的课程和教材。,(五)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 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 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对学生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 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 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优缺点比较,(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