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802100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 “初日”上承“清晨” ,“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 “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 颔联:采手用移步换景手法写禅房的幽景。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 “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颈联: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

2、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其实,这哪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的艺术描写,别有情趣。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 “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尾联:“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 ,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

3、心与境静”的境界。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 ,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 ,于寂静处有妙音了。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已经表现出来。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侣,隐逸终生的情怀。自学思考题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寄情与山水的隐逸情怀。2、中间四句写景有什么作用?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了诗人内心旨趣,富有言外之意。3、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以静写静,只剩下钟磬声音。与常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是吻合的。4、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_的环境,主要运用了_的手法。深幽寂静;以动写静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6、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 ,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7、 “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