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潭大学毕业设计红卫矿业公司里王庙煤矿 266 采区地质说明书1目 录目 录 1第一章 矿井概述 3第一节 位置范围及交通 3一位置 3二范围及四邻关系3三交通3 第二节 自然地理状况4一自然地理4二地形地貌5三气象、水文5四地震、新构造运动与地温5第三节 生产建设6一井型及生产能力6二井田周边小煤窑分布情况7第二章 井田地质8第一节 地质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8一井田沉积类型8二井田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8第二节 煤系地层9第三节 井田地质 11一褶皱12二断层12 第四节 岩浆活动 12第三章 井田煤层、煤质13第一节 煤层 13一煤层特征13二煤层对比14第二节 煤质 15一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
2、征15二煤的化学性质 16湘潭大学毕业设计红卫矿业公司里王庙煤矿 266 采区地质说明书2三煤的牌号及用途 17四其他有益矿产 17第三节 可采煤层 17第四章 井田开采技术条件 19第一节 矿区水文地质 19一煤系地层含水特性 19二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19三充水通道 20四矿井涌水量 20五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20第二节 矿井瓦斯 22一瓦斯情况 22二煤层瓦斯 22三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23四矿井瓦斯涌出资料统计及分析 25第三节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26一煤尘与煤的自燃 26二地温 26三矿井煤炭储量 27第五章 采区概况 28第一节 采区位置与邻近采区关系 28第二节 采区与地表
3、关系及勘探情况 28第三节 采区要素 28第六章 采区地质 29第一节 煤层及煤质 29第二节 地质构造 29第七章 采区开采技术条件 30第一节 水文地质情况 30第二节 煤层顶、底板及沼气情况 30第三节 煤层瓦斯地质 30第八章 采区储量 32第一节 采区生产能力 32一生产能力 32二采区服务年限 32第二节 储量33湘潭大学毕业设计红卫矿业公司里王庙煤矿 266 采区地质说明书3第九章 安全技术措施 34第一节 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34第二节 瓦斯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34第三节 “一通三防”治理安全技术措施 35第四节 第四节 其它安全措施36第十章 问题及建议 37附图37第一章
4、矿井概述第一节 位置范围及交通一位置里王庙煤矿位于湖南省耒阳市东南 19km处的小水镇内,属于国有重点煤矿,隶属于湖南省煤业集团红卫矿业公司。地理坐标为东经 112530154,北纬 2817081848。二范围及四邻关系红卫矿业公司里王庙煤矿西以井田 6煤层露头线为界,东至坦里井田,北至枫树下断层(龙家山矿南边界) ,南至坦家冲井田。南北走向长 3.2km,东西倾向宽 0.78km,面积约 2.4107km2。三交通京广铁路从矿区西侧通过。在耒阳火车站以南 2.5 km的浪石坪站接轨处,建有白沙矿区专用运煤耒新支线,该支线经过本井田设有红卫站,到浪石坪站湘潭大学毕业设计红卫矿业公司里王庙煤矿
5、 266 采区地质说明书415km。107 国道紧邻京广铁路,且与之并行,在矿区西部可见京珠高速公路,在耒阳市有京珠高速公路的出入口。矿区公路北通耒阳、西到小水镇、均与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相连,南通清水铺水运码头,耒水流经本井田附近清水铺镇。耒水常年可通航 1020t 机船。交通位置见图 1-1-3图 1-1-3 里王庙煤矿交通位置图第二节 自然地理状况一自然地理李 家 村 车 站白 沙 矿 务 局 (小 区 )农 家 山 泗门洲白山坪 淝 江 南 阳 庙 下 塘里 王 庙红 卫 矿 区坦 家 冲 新 生 煤 矿 沈 家 湾清 水 铺田 煤 斜 向沙 白白 沙 车 站小水铺小水镇车站浪石坪
6、车站觉光寺 黄泥江烟 竹 铺 盐 沙 铺 田心铺前进 辖神庙满 洲里 王 庙湘潭大学毕业设计红卫矿业公司里王庙煤矿 266 采区地质说明书5本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区,冲沟发育,地形起伏较大。井田内地势西部煤层露头地带较高,东部较低,最高标高在 39线附近的大路冲,208.54 米,最低标高在井田西北角池塘附近,93.70 米。最大相对高差 114.84米。本区主要河流为耒水,是湘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其清水铺码头距本井田 7公里。本井田内有一条满洲小溪,自南向北贯通本井田,小溪的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山间溶滤水和老窑积水。小溪中部第 42勘探线到第 46勘探线之间有一“麒麟山水库” ,库容量为 4875
7、0立方米。区内四季分明,年降雨量,最大为 1870.90mm,最小为 1030.00mm,历年最高气温 41.5,最低气温-7.7,年平均气温 16.118.2,适应植物、农作物生长。里王庙矿井建于 1958年,1966 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 15万吨/年,1991年核定能力 12万吨/年。矿井开拓方式为底板斜井开拓,现生产为-125m 和-250m两个水平,矿井通风方式为对角式通风。二.地形地貌里王庙煤矿属于湘南低山丘陵地貌,冲沟发育,地形起伏大,利于山洪排泄,矿内西部煤层露头地带较高,东部较低。地表海拔标高最高+208.54m,最低为+93.7m,海拔相对高差 3050m,最大相对高差 1
8、14m。地表主要为山地与油茶林,在冲积发育地带为稻田与沼泽。三.气象、水文1气象矿区地处湘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大气降雨量充沛,季节性非常明显,年降水量 960.912247.6mm,每年 3月6 月为丰雨期,每年 9月1 月为枯湘潭大学毕业设计红卫矿业公司里王庙煤矿 266 采区地质说明书6雨期。2水文里王庙矿井田内地表水系发育,主要有一条季节性小溪和一个水库。满洲小溪:自南向北贯通本井田,南端在大冶灰岩之上,在 4647 勘探线之间横穿煤系地层后沿铁路向北,流至枫树下后折北东汇入耒水,该小溪为季节性小溪,雨季流量为 6.06m3/s,暴雨时洪水位线为+96m。麒麟山水库:位于 42和 46
9、勘探线之间,6 煤层-250 水平上方,井田内零星分布着 20多处小山塘。四、地震、新构造运动与地温本区为少震区,仅于 1640年冬发生过一次 4级地震,震中位于永兴县至郴州市一带。近期发生有感地震二次,一次于 1974年 10月 21日,震级 1.6级,另一次是 1975年 9月 27日,震级 1.1级,属弱震区。据 GB18306-2001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 ,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 VI度区。新构造运动不强烈,主要表现为震动性的不均匀抬升运动,造成山体侵蚀与剥蚀,目前趋于较稳定期。据已获地温资料,未发现地温变化异常区。距地面
10、 60m内地温温度变化大并随地面气温变化而变化,地温增温率为 1.5/100m。第三节 生产建设一井型及生产能力里王庙煤矿始建于 1958年 9月,1966 年 11月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150kt/a,2007 年核定生产能力为 110kt/a。从 2008、2009、2010 年三年的实湘潭大学毕业设计红卫矿业公司里王庙煤矿 266 采区地质说明书7际产量可知,目前矿井的实际产量为 90kt/a左右。里王庙煤矿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集中底板运输巷开拓。主井筒倾角30,井口标高+118.3m,井底标高-125m,斜长 448m;副斜井井筒0 水平以上倾角为 35,0m125m 水平倾角为 3
11、0,井口标高+132.8m,井底标高为-125m,斜长 484m。主井提升方式采用双钩斜井串车提升,提升绞车型号为 25M2500/1220-2A,主井是矿井的主要提升运输井筒,担负煤炭、矸石、材料的上下任务。副井提升方式为斜井人车提升,担负上、下井人员的运输任务。全矿井划分为三个水平,其中0m+60m 水平已开采完毕,-125m0m水平、-125m-250m 水平为目前生产水平。二井田周边小煤窑分布情况目前,本矿井周边三个小煤矿:洲里村一矿、公平镇四矿、泗门洲镇煤矿,其都与里王庙矿都已相通。具体为:洲里村一矿贯通了里王庙矿南一风井风道0 处;公平镇四矿贯通里王庙矿 246一轨-60m 标高处
12、,246 二轨-30m 标高处和-60m 水平石门;泗门洲镇矿贯通里王庙0 老供水工程处。湘潭大学毕业设计红卫矿业公司里王庙煤矿 266 采区地质说明书8第二章 井田地质第一节 地质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一.井田沉积类型红卫矿区煤层煤系属于龙潭煤系。龙潭煤系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含煤地层之一。湘赣地区位于华南板块东南部,紧邻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由于受雪峰、江南和武夷等古隆起的限制,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龙潭煤系呈北东向沿南昌萍乡耒阳一带分布。聚煤环境多样化,但主要类型为滨海平原和滨海三角洲。滨海平原型龙潭煤系主要发育于赣中一带,其岩性、岩相和含煤性均呈北东向带状分布。煤系厚度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一般厚 100
13、200 m;富煤层位随之降低。安福丰城乐平为一个明显的北东向富煤带。滨海三角洲型主要分布于湘中、湘中南等地,由于沉积速率高,堆积了大量的砂质沉积,因此煤系厚度大,砂岩含量高,是研究区含煤性较好的地区。耒阳郴州一带自早二叠世晚湘潭大学毕业设计红卫矿业公司里王庙煤矿 266 采区地质说明书9期粗碎屑岩沉积到晚二叠世早期煤系沉积,显示三角洲沉积层序的特征。二.井田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茅口组晚期,红卫矿区煤层煤系跟龙潭煤系一样在东吴运动的构造背景下发育起来的。其含煤性和富煤带均受 NE向构造控制,发育在碰撞隆升的陆地前缘滨海地带,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展布。随着碰撞效应的前移,聚煤古地理环境、沉积类型和富煤带
14、显示向 NW规律性迁移。而且一系列 NE向展布的含煤盆地发育明显的不对称性:SE 翼陡,含煤厚度大;NW 翼缓,含煤厚度小。这些情况也暗示后期微板块的碰撞方向是由 SE持续指向 NW的。龙潭煤系地层发育后又经历了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使得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发生整体差异隆升,但研究区以坳陷沉降为主,断裂活动较弱。在凹陷处堆积了较厚的地层,使龙潭煤基本完成了深成变质作用,达到气煤阶段。由于煤层埋深较大,所以煤层气的散失比较微弱, 缺乏分区现象。第二节 煤系地层井田内煤系地层为二叠系龙潭组上段,由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组成,平均厚度约 202.55m。地层由老到新划分 6个煤组即
15、7煤组、6煤组、5 煤组、3 煤组、2 煤组、1 煤组。1、7 煤组:层组厚约 55.30m,共分四小层。(1)砂质泥岩:深灰灰黑色,薄层状,水平层理。含菱铁质结核夹细砂岩条带,产植物化石,下部夹一三层粉砂岩,本层厚约 7.30m。(2)中细粒砂岩:灰色,薄中厚层状,致密坚硬,水平层理为主,石英含量高。局部过渡为粉砂岩或砂质泥岩,厚约 17.0 m,顶部为 7煤层。湘潭大学毕业设计红卫矿业公司里王庙煤矿 266 采区地质说明书10(3)砂质泥岩及粉砂岩:深灰色灰黑色,薄层状,水平层理。含少量菱铁质结核,本层厚约 23.0 m。(4)砂质泥岩、泥岩:深灰色灰黑色,薄层状,水平层理及斜层理。偶夹炭
16、质泥岩,局部过渡为粉砂岩或细砂岩,产植物化石,本层厚 8.0m左右。2、6 煤组:层组厚 21.5847.78m,平均 34.94m。(1)6 煤层:黑色,以粉煤为主少量块煤,似金属光泽,半光亮型,粒状结构,条带状构造。常呈“煤包”形态产出。结构较简单,偶见夹矸一三层,夹矸厚度 0.010.35m。6 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厚 035.20m,平均4.86m。6 煤层在该区域内厚 0.0711.5m,平均厚 2.47m。(2)砂质泥岩:深灰色、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水平层理及缓波状层理,局部见小型斜交层理。含菱铁质结核及厚度小于 0.41m的一层极不稳定煤层或煤线、炭质泥岩。夹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的
17、中细粒砂岩及粉砂岩,局部过渡为粉砂岩,产植物及碎屑化石,本层厚 20.9044.70m,平均 30.08m。3、5 煤组:层组厚 11.3933.41m,平均 20.64m。分以下几层:(1)5 煤层:灰黑色,块状为主,少量粉末状,偶见条带状,半金属光泽,半光亮型。硬度较大,结构简单,局部可采,厚 02.01m,平均 0.60m。在该区域内,5 煤层为不可采。(2)砂质泥岩:深灰色灰黑色,薄中厚层状,水平层理及缓波状层理。含菱铁质结核夹炭质泥岩及一层极不稳定煤层,本层局部过渡为粉砂岩或中细粒砂岩,产植物及碎屑化石,本层厚 026.50m,平均 10.50m。(3)中细粒砂岩: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小型斜层理及缓波状层理。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有时见石英脉穿插,岩性坚硬。局部过渡为粉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