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遗传学.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6817586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遗传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遗传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遗传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遗传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名词1、医学遗传学 medical genetics是遗传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研究对象是遗传病。是用人类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这些“遗传病”从亲代传至子代的特点和规律、起源和发生、病理机制、病变过程及其与临床关(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先天性疾病 congenital diseases 出生前即已形成的畸形或疾病。3家族性疾病 familial diseases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的疾病,即在一个家庭中出现一个以上患者问答1 什么是遗传病,有什么特点?遗传病的传播方式垂直传递:一些遗传病表现连代传递,如多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病的数量分布:患者在亲族代

2、和子孙中是以一定的数量比例出现的,即患者和正常的成员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先天性:许多遗传病的病症是生来就有的,如白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婴儿刚3出生时就表现有“白化”症状; 家族性:许多遗传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如 Hutington 舞蹈病患者往4往具有阳性家族史; 一般认为遗传病是没有传染性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是发生遗传病的根本5原因,但在目前已知的疾病中,有一种疾病既是遗传病又具有传染性即人类朊蛋白疾病,如疯牛病、克雅综合征等。2. 先天性疾病哥家族性疾病一定是遗传病么?为什么? 先天性疾病是指婴儿出生时已发生的发育异常或疾病,不论其是否具有遗传物质的改变,故先天性疾病并不都是

3、遗传病。遗传病多数是先天性疾病,但有些遗传病出生时无症状,发育至一定年龄才发病。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 后天性疾病不一定不是遗传病。家族性疾病是指某种疾病的发生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即在一个家庭中不止一个成员患同一种疾病,表现为亲代和子代中或子代同胞中多个成员患有同一种疾病,很多显性遗传病家族聚集现象尤为明显。某些家族性疾病并不是遗传病,而是由于共同生活环境所造成。遗传病往往表现为家族性疾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但也可呈散发性,无家族史。家族性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散发性疾病不一定不是遗传病。3 试述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1) 、遗传因素决定发病:遗传因素起主导作用。(2) 、

4、基本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环境因素起诱导作用 (3) 、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发病:多基因病。(4) 、基本由环境因素决定: 如外伤、人为因素。第二章一、名词1基因 Gene: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酸分子(DNA 或 RNA)片段。决定一定功能产物。这种功能产物主要是蛋白质和 RNA。一个基因的结构除了编码特定功能产物的 DNA 序列外,还包括对这个特定产物表达所学的临接 DNA 序列。2 遗传印记 不同性别的亲本传递给子代的同意染色体或者基因,当发生改变时可引起不同的表型3动态突变 dynamic mutation:由于基因组中脱氧三核苷酸串连重复拷贝数增加,拷贝数的增加随世代的传递而不断扩增

5、。4基因家族 gene family:由一个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突变所形成的一组基因。5、整码突变 codon mutation:在 DNA 链密码子之间出现一个或几个密码子的插入或丢失,可导致多肽链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但变化点前后的氨基酸不变。四、问答1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1.保证了物种及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2.是形成生物个体多样性的基础3.为经典遗传学三大定律提供了细胞学基础和证据,并合理解释了配子形成过 程中基本行为第三章一、名词1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一对基因2遗传异质性 genetic heterogeneity同一种遗传病,由不同的遗传基础所致,这种现象称为遗

6、传异质性。3交叉遗传 criss-cross inheritance男性的 X 连锁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将来只能传给女儿,这称交叉遗传。4近亲婚配 consanguineous marriage指 34 代之内有共同祖先的个体间的婚配,他们之间可能从共同祖先传来某一基因,他们基因相同的可能性较一般人高。5外显率 penetrance不规则显性遗传中,致病基因得到表达的个体占全部具有致病基因个体的百分数称为外显率。 6遗传印记 genetic imprinting不同性别的亲体传给子代的同一染色体或基因,当发生突变时可引起不同的表型,这种现象。7系谱 pedigree系谱是表明在一个家系中某种遗

7、传病发病情况的一个图解。8先证者:是某个家族中第一个被医生或遗传研究者发现的罹患某种遗传病的患者或具有某种性状的成员。 9不规则显性 irregular dominance 某些带有显性基因的杂合体由于某种原因不表现出相应的症状,这种显性传递不规则现象。四问答1.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婚后生出了一个患有白化病的女儿和一个色盲的儿子,请分析其原因白化病的遗传方式为 AR,父母表型正常,但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故可生育白化病女儿;其子表型正常,可能为致病基因携带者,也可能为正常的纯合子;色盲为 XR 疾病,儿子患病,则其母为携带者。第四章一、1.多基因遗传(polygenic inheritance)

8、:遗传性状或遗传病除受微效基因基因的影响外,还受环境因素的作用,这类遗传性状或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称多基因遗传2 微效基因(minor gene):遗传性状或遗传病的遗传基础不是一对等位基因,而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每对等位基因之间没有显性与隐性的区分,为共显性。这些等位基因对该遗传性状或遗传病的形成的作用微小,称为。3. 易患性(liability ):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并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患某种遗传病的可能性称。4. 遗传度(遗传率) (heritability ):多基因病的形成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用“%”表示) 。四、问答1试比较质量性状与

9、数量性状遗传的异同点多基因遗传基础是多对基因且其变异在一个群体是连续的,称为数量性状。数量性状的变异呈正态分布,即一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个体的表现型都接近于平均值,极端变异的个体很少。单基因遗传性状由一对基因所控制,相对性状之间的差异明显,即变异是不连续的,称为质量性状。 ;群体变异曲线是不连续分布,呈现 23 个峰3.简述多基因遗传的特点(1)包括一些常见病和常见的先天畸形,每种病的发病率均高于 0.1%。(2)有家族聚集倾向,但无明显的遗传方式。(3)发病率有种族(或民族)差异,则表明这类疾病有遗传基础。(4)随着亲属级别的降低,患者亲属发病风险迅速降低,在发病率低的疾病中,这个特点更为明显。

10、(5)患者的双亲与患者同胞、子女的亲缘系数相同,有相同的发病风险。(6)近亲婚配时,子女患病风险增高,但不如 AR 遗传显著,这可能与多因子的积累效应有关。(7)畸形越重,再现风险越大,这说明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8)发病率如有性别差异,并非如单基因病那样是由于 X 连锁遗传的缘故,而是由于不同性别的发病阈值高低不同所致。4估计多基因病发病风险时,应考虑哪几方面的情况?1).在多基因病中,患者亲属的发病率高于群体发病率,但随着患者亲属级别的降低,发病风险迅速降低。当多基因病的一般的群体发病率为 0.1%1%,遗传度为 70%80%时,可利用 Edward 公式来估计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即

11、 f=P。2).患病人数与发病风险的关系:一个家庭中患病人数愈多,则发病风险愈高。3).病情严重程度与发病风险的关系:一个家庭中所生患者病情越严重,发病风险愈高。4).发病率的性别差异与发病风险的关系:当一种多基因病的群体发病率有性别差异时,表明不同性别的阈值高低是不同的,发病率高的性别其阈值低,一旦发病,其子女的发病风险低;相反,发病率低的性别其阈值高,一旦发病,其子女的发病风险高。第五章一、名词1 分子病是指基因突变使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的量异常直接引起集体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包括血红蛋白病、血浆蛋白病、受体病、膜转运蛋白病、结构蛋白缺陷病、免疫球蛋白缺陷病等。2 先天性代谢缺陷也称遗传性

12、酶病,指由于遗传上的原因(通常是基因突变)而造成的酶蛋白分子结构或数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3 血红蛋白病是由于血红蛋白分子合成异常引起的疾病,习惯上分为血红蛋白病和地中海贫血两类。4、 融合基因指由两种不同基因的局部片段拼接而成的 DNA 片段。四、问答1.什么是血红蛋白病?它分为几大类?血红蛋白病 Hemoglobinopathy:由于珠蛋白分子结构异常或合成量异常所引起的疾病。习惯上分为血红蛋白病和地中海贫血两类异常 Hb 病:基因突变导致珠蛋白结构改变,如: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缺乏或合成量异常。如 、 地贫2镰状细胞病形成原因:发病机理贝塔链第 6 位谷氨酸

13、被缬氨酸取代,形成 Hb S。在缺氧情况下,HbS 聚合形成长棒状聚合物,使细胞镰变变形能力低引起血粘度增高,导致溶血、贫血、血管梗阻性继发症状。 注:hbs 异常血红蛋白4.苯丙酮尿症有哪些主要的临床特征?简述其分子机理。临床表现:精神发育迟缓,皮肤、毛发和虹膜色素减退,头发呈赤褐色,癫痫,湿疹,特殊的鼠样臭味尿。患儿在出生后若不及早得到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便出现不可逆的大脑损害和严重的智力发育障碍。 发病机制:PKU 患者 PAH 基因突变使患者肝脏内 PAH 缺乏,苯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后者转化为苯丙酮酸和苯乳酸并在体内累积,并导致血液和尿液中苯丙氨酸及其衍生物排出增多。 注: PK

14、U 苯丙酮尿症 PAH 苯丙氨酸羟化酶第七章一、名词1.核型(karyotype):将一个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的图像。2.罗氏易位( Robertsion translocation,rob):也叫罗伯逊易位或着丝粒融合,指发生在 D、G 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之间的易位。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其着丝粒区断裂,两者的长臂在着丝粒区附近彼此连接,形成一条新染色体,两者的短臂也可能融合成一个很小的染色体,由于该小染色体的遗传物质很少,故一般在以后细胞分裂中丢失。3脆性 X 染色体 (fragile X chromosome):脆性 X 是指 Xq27 和 Xq28 带的交界处具细丝样部

15、位,而使其长臂末端呈现随体样结构的染色体。由于该部位易断裂,表现出脆性,称为脆性部位。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 X27.3 处有一不稳定的(CGG)n 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对于正常人体,重复序列的拷贝数(n)在 30 左右,脆性 X 综合征患者则重复序列的拷贝数(n)高达 230 次以上。4.嵌合体(mosaic,mos):由两种以上不同的核型细胞组成的个体。第九章一、名词解释1.癌基因:能引起细胞恶性转化的一段核苷酸序列。2. 抑癌基因:是人体基因组中存在的一类执行正常生理功能的基因,有抑制肿瘤形成的作用,当一对抑癌基因同时突变或丢失时,才失去对肿瘤的抑制作用。3.Ph 染色体 是慢性粒细胞性

16、白血病(CML)患者的特异性标记染色体,在 95%的 BL 患者中存在,是号与号染色体相互易位所形成的。 。 4杂合性缺失:肿瘤细胞染色体特定区域的杂合性等位基因中的一个丢失,这种现象称杂合性丢失(LOH) ,在肿瘤抑癌基因中普遍存在。四、问答1. 什么是癌家族?它的存在说明了什么问题?癌家族(Cancer family):某些癌症具有家族性聚集倾向,表现为一个家系几代人多个成员、同一或不同器官的恶性肿瘤。许多常见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胃癌等发生,一级亲属再发风险高于一般群体 310 倍。这类癌的遗传方式虽然还不清楚,但表明有家族聚集现象。这种家族集聚现象提示,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

17、用。2.Rb 是一种抑癌基因,它抑癌作用的分子机理如何?RB 基因的抑癌机理:编码的 RB 蛋白质是一种能与 DNA 结合的磷酸化蛋白。RB 蛋白质去磷酸化时,与细胞内的转录因子 E2F 相结合,使细胞停止转录,细胞不能越过 G1 期控制点,所以不能进入 S 期,不能进行增殖。RB 蛋白质磷酸化时,它就于 E2F 分离,E2F 就促进细胞由 G1 期越过控制点而进入 S 期,细胞进行增殖。 抑癌基因 RB 为隐性纯合性致癌。4.试述二次突变学说的主要内容二次突变学说是肿瘤发生学说的一种。它的中心论点是:恶性细胞均来自正常细胞。一个正常细胞突变为恶性细胞的过程至少要经历两次突变。第一次突变可以发

18、生在体细胞,也可以发生在亲代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第二次突变发生在子代的体细胞。第十章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1.基因诊断:所谓基因诊断即利用 DNA 重组技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人类遗传病的基因缺陷以诊断遗传病。2.探针:即用放射性核素或非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一段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它可以是基因本身或基因的一部分,能专一地与被检测基因互补结合。3.RFLP:即 DNA 限制性片断多态性。是指由于缺失、重复或碱基置换的结果,使不同个体在用同一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时,DNA 片断长度出现差异。四问答2遗传病诊断中常用哪几种方法? 1)一般手段:病史、症状、体征、常规的实验室检查2)特殊手段:系谱分析、染色质检查、核型

19、分析、生化分析、基因诊断(DNA 分析) 、皮肤纹理检查等 一单选题(每题 1 分,共 30 分)1杂合子的表型介于纯合子显性和纯合子隐性表型之间,这种遗传方式称为D不完全显性遗传2具有 47,XX,18 核型的个体,其染色体数目异常属于下列哪一种类型体C三体型3某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两个 X 染色质且 Y 染色质阳性,其性染色体组成是:DXXXY 4下列除哪种外均为 Turner 综合征的体征DX 染色质阳性5一个男子把其 X 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他的孙子的概率是A0 B 6一些先天性代谢病的患儿周身或汗尿中会散发出特殊的异味,周身散发出鼠臭(腐臭味)患者可能是B苯丙酮尿症7 羊

20、水取样用于产前诊断的最适合的时间是妊娠的A1620 周8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A同时发生于后期 9一定基因型所形成某种表型的百分比称为E外显率10父为红绿色盲患者,母正常,但她的父亲是色盲。其后代E男、女孩全正常11等位基因的分离是由于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1221 三体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E皮肤粗糙,毛发稀黄13高度近视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个人视力正常,但他的父亲是高度近视,他的妻子也不近视,但她的祖母是高度近视,试问他们的孩子患高度近视的风险为B1/8 C 14下列哪种是多基因遗传病D精神分裂症15. 如果一正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或带纹)的序列以 ABCDEFG

21、 字母顺序代表,现有染色体结构为:ABEDCFG,此种结构改变属于E 倒位16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与下列何种细胞器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有关?A细胞膜17揭示生物性状的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的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科学家是:EMendel18一个杂交后代的 3/4 呈显性性状,这个杂交组合是ATtTt 19Klinefelter 综合征的核型是B47,XXY 20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情况下,两种基因的作用都可以表现出来称为A共显性遗传21下列哪一种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半乳糖血症22白化病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群体发病率为 1/10 000,一个人的兄弟患白化病,他随机结婚生出白化病孩子的可

22、能性为C1/300 23父为并指(AD),母手指正常,他们生出并指子女的比例是A1/2 24核(小)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BDNA 和蛋白质25表兄妹间的亲缘系数为 C1/8 26遗传病的最基本特征是D遗传物质的改变27 李某的弟弟患苯丙酮尿症(AR),李某与其姨表妹结婚,所生子女为苯丙酮尿症的风险是B1/24 28XD 病区别于 AD 病,除了系谱中男女发病比例不同外,主要依据下列哪一项B男性患者的女儿全是患者,儿子全正常29白化病为一种 AR 病,当父母亲全为隐性遗传的白化病患者时,其子女并不患白化病,其原因可能是 A遗传(基因)异质性30一个女性的两个姨表兄弟患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XR),她

23、的父母都无此病,试问她婚后所生儿子患此病的风险是 B1/2 31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的数量称为C基因频率32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群体发病率为 1/40 000,由此可以估计携带者的频率为C1/100 33常染色体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是D多发畸形、体格智力发育迟缓34Tuner 综合征的核型是 B45,X 35正常人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是A23医学免疫学一、概述部分:(名词解释)免疫(immune):机体识别和排斥清除抗原异物,维持体内平衡和稳定的生理机能。或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问答或填空)免疫的三大主要功能:

24、1、免疫防御是机体抗御、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外来抗原性异物侵袭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通常所指的抗感染免疫作用。2、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变性细胞,而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3、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二、免疫学部分的几大免疫物质:(名词解释)抗原(Ag):一类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而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相对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名词解释)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或效应 T 细胞

25、的能力。抗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相应抗体和/或效应 T 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的能力,又称免疫反应性。(填空)决定抗原异物性基础的是抗原决定簇。(问答)影响(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的理化特性:化学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分子构象和易亲近性、物理状态二、宿主的因素:异物性、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名词解释)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原活性或者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Ab):是 B 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填空)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即 Ig 单体)是由两条相同的长链和两条相同的短链通过链

26、间的二硫键连接组成的一个四肽链分子(Y型结构)。(名词解释)重链(H 链):免疫球蛋白的两条长链因分子量大而称之为重链。轻链(L 链):免疫球蛋白的两条短链因分子量小儿称之为轻链。免疫球蛋白 H 链近 N 端(氨基端)1/4 或 1/5 区段内和 L 链近 N 端 1/2 区段内,约 110 个氨基酸残基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多变,称为可变区(V 区);其余近 C 端(羧基端)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和排列顺序相对稳定,成为恒定区(C 区)。(填空)Fc 段是抗原和抗体的结合部位。分泌片(SP)又称分泌成分(SC),是一种含糖的肽链。主要生物学作用是:1、通过与 IgA 二聚体结合,介导 SIgA 从粘膜下

27、转运至粘膜表面;2、保护免疫球蛋白,避免被酶分解。(填空)免疫球蛋白的分类:IgA(有二聚体。SIgA 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表面,是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IgD(mIgD 是 B 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IgE(主要参与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IgG(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血清半衰期 23 天为五类 Ig 之首;市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IgM(有五聚体,分子量居五类 Ig 之首,又称巨球蛋白;是种属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抗体,也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产生的抗体。)(名词解释)补体: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

28、一组不耐热可溶性蛋白。(填空)补体系统激活的途径有经典(传统)途径、MBL 途径和旁路(替代)途径。比较项目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激活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 细菌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 IgA 等补体成分 C1C9 B 因子、D 因子、P 因子、C3、C5C9C3 转化酶 C4b2b C3bBbpC5 转化酶 C3bnBb C4b2b3b作用 在特异性体液免疫中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体外抗原物质进入体内后首先激活的是旁路途径,最早被人类发现的是经典途径。三、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名词解释)免疫细胞:凡是参与免疫应答或是

29、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免疫分子:(填空)免疫分子包括:C(补体)、IgG(抗体)、CK(细胞因子)等(填空)最重要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名词解释)T 淋巴细胞:来自骨髓的始祖 T 细胞,在胸腺内微环境作用下,分化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故称为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禽类法囊氏中始祖 B 细胞分化成熟而来,故称骨髓/法囊氏依赖淋巴细胞。(填空)T 细胞可分的亚群为:Th(辅助型)、Ts(抑制型)、Ti(诱导型)、Tc(细胞毒性)、T DTH(延迟性变态反应)四、免疫应答:(名词解释)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性 T/B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值、分化为效应

30、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效应的全过程。(填空)适应性免疫应答分为三个阶段:识别活化阶段、增值分化阶段、效应阶段。(填空)体液免疫过程:Ag 呈递处理,Th 的激活,B 细胞的激活、分化。了解免疫应答的过程五、免疫的应用:(名词解释)人工免疫: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给人体接种抗原或输注抗体或免疫细胞,使机体获得某种特异性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 区别点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注入物质 抗原制剂 抗体制剂或细胞因子免疫力出现时间 慢,14 周 快,立即产生免疫力维持时间 长(数月至数年) 较短(2 周至数周)用途 主要用于预防 主要用于紧急预防或治疗(填空)人工免疫的分类:过境免疫、人

31、工被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填空)抗体(免疫球蛋白)生成的规律:初次与再次应答规律、(名词解释)变态反应(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原发生免疫效应时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填空)变态反应的分类:I 型超敏反应,即速发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II 型超敏反应,即细胞毒性性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III 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IV 型超敏反应,即迟发型超敏反应。(问答题)I 型变态反应的防治原则: 1、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2、托过敏注射;3、稳定细胞膜,防止细胞托颗粒;4、拮抗剂;

32、5、对症处理。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大类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几万倍后方能看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填空)微生物的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名词解释)细菌:是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填空)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填空)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粘肽)。(名词解释)灭菌:是指将传播媒介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其他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全部杀灭或清除,达到无菌状态。(名词解释)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致病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但消毒不一定能杀死细菌的芽孢。(名词解释)病毒: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有一种类型的核酸,只能在活的、敏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繁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问答或填空)病毒的增值方式:1、吸附;2、穿入;3、脱壳;4、生物合成;5、组装与释放。(名词解释)外毒素:是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外层结构,主要成分是脂多糖,由细菌死亡裂解释放。抗毒素:人体感染外毒素后,一方面引起疾病,另一方面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即为抗毒素。类毒素:是将外毒素用 0.30.4甲醛处理,使其失去毒性,但仍保留抗原性的一种制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